旅游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旅游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旅游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齐山游记
文/笑生
齐地之东南,淄川太河,有山名为齐山,其名去年已闻之,然未能去,昨日稍有空闲,乃携妻子及岳母前往。自张店出,经罗村,过黑旺,行近百里,乃至太河。
入太河则群山连绵,山间小路依山而建,蜿蜒盘错,形如飞蛇。车行十数里,遂入齐山景区。 沿山涧石路徐徐前行,石路两侧,奇松怪木,郁郁葱葱,皆不能名也。时有鸟雀啼鸣,蜂蝶翩舞,犹世外桃源也。行数里,乃见一石碑,朱砂刻字,齐山是也。
于此环望,三面皆山也,唯余一山谷,谷中溪流潺潺,泠泠不绝。山则危矗,遮天蔽日,山壁或有草木覆之,草则葱郁,木则苍劲;或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偶有松木立于壁上,枝桠曲虬,盘根错节,其状甚异。
至山中,则有山木林立,或松或柏,或杨或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枝叶甚密,郁郁乎如盖,森森乎如墨,人行其间,仰不能见日,侧不足以见人,唯闻人声也。突闻有鸡鸣犬吠,鸭啼鹅叫,伸颈侧目以寻之,然不知人家在何许也。由是长叹曰,若居此,虽万金不换也。
及至山腰,则有一池,名曰映佛池。池中水波荡漾,清澈见底,有鱼或潜于水底,或跃出水面,大者近尺,小则不能盈寸,悠哉游哉,余甚向往之。始不知映佛之意,一游者指水中山影,谓余曰,此山类佛否?吾又观之,曰,类善。
复行,乃见一瀑,水由山壁一溶洞出,水流甚大,轰鸣不绝,如万马齐喑,声势浩大。掬水而饮,则清冽爽口,甘甜怡人。壁上溶洞,有一钟乳石,状甚似观音抱子,故名曰观音瀑。
继而直前,渐近山顶。沿古栈道,山间花香四溢,丁香扑鼻,槐花入脾,又有钟声,鸟鸣声,游人嬉闹声,此真乃人间之仙境也。
及山顶,凭栏远眺,则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山顶时隐时现,虽万言不能言其美也。又有唐三寨,点将台,忽觉山中草木犹如千军万马,忽而烽烟四起,忽而偃旗息鼓。
及返,过栈道,入齐门洞,下天梯,卯时乃至山下。回首向来路,不觉曲折坎坷,然能仰齐山之巍峨,赏齐山之秀美,虽累亦乐也。
天马溶洞游记
文/杨正鹏
岑巩天马溶洞,千奇百怪。溶洞之多,堪称王国。有云门、玉门、腊山之壮观,有蝴蝶、魔芋、剪刀之离奇,雁鹅、干洞能酿酒,白水、干塘能捕鱼。九里十三洞,洞洞生秘境。大者容千人洞中摆酒宴,小者纳二三站立之穿行。洞中奇景,迷人炫目。石笋石柱,琳琅满目。石幔石帘,幻化万千。诗曰:"赤壁千寻晴凝雨,明珠万颗垂画帘".
蝴蝶洞,兵匪时山岔塘居民之避难所,和平时老百姓之休闲处。有台阶四十八步进洞,有大厅三至五处屯粮。洞内若华灯高照,玉柱高耸入云,素女含春送情。有蜿蜒盘龙聚顶,有观音莲台开花。石壁似壁画,若万仙出游,似水族聚会。尽头处,两怪石突兀,再观溶洞深处,似大象、像宝塔,有若定海神针,有若擎天一柱。滴水处,波纹石卵鱼纹片片;幽深处,石头香菇朵朵逼真。出洞外,漫天蝴蝶飞舞,色彩缤纷,成双成对,故赠美名"蝴蝶".
玉门洞千奇百怪,洞顶石钟乳,小者若象牙、吊灯、水果、刀剑、方天画戟,大者若蛟龙、山兽、海狮、飞虫、山鹰戏熊。石笋多似银柱,光怪陆离,奇石纵横,晶莹剔透,鬼斧神工。有千丘田一望无际,万块土波澜壮阔。幽深处深不可测,宽敞处琼楼玉宇。石条子长满灵芝,石凳子白若银盘,有水珠自洞顶滴落,飞花碎玉。积水处,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似月亮、长命锁、七星瓢虫。进洞五百米,突现钓鱼岛模型,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再走三五米,一帘玉石悬挂,与两怪石遥相呼应,大自然之神奇,神秘莫测。再观,则见一石壁长廊上,似果老飞升、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八仙过海。奇幻迷离、变幻万千,栩栩如生。
云门洞,坐于天马苗落,地处绝谷山腰。可连六个其他洞穴,三个怪洞连为一体。洞分三层,纵横交错。水洞与旱洞并存,支洞与主洞交替。时而高大雄伟,时而幽邃深长,时而怪石扑面,时而别有洞天。千丘田田埂似龙纹,万块土土埂若长城。石磨子真假难辨,水碾房以假乱真。石椅子可坐洞仙,石玉床能卧蛟龙。有晶莹剔透之石柱耀眼,有瘦骨嶙峋之石笋夺目。飞流直下如悬瀑,盛开石花似白莲,壁挂乳之石佛,冰雕雉之鸡翎。室存猴王之用具,顶悬翡翠之石灯。侃侃有神话,若大圣之行宫。森森似地府,如阎罗之刑牢。旱洞奇幻迷离、似雕似塑、气象万千。水洞水声悠扬,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琴声如泣,洞内可听龙吟之声,洞外可闻潺潺之韵。
凡地上之所见洞中皆有,凡人类之所想洞里皆出。明《读史方舆纪要》曰:"岩壁千仞,飞瀑泻下成溪河。"明参政蔡潮镌刻"云门"于其上。《思州府志·山川》曰:"上有飞瀑,下有澄潭。""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清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孙勷赞:"思心已不极,况复泊思州。输尔牂牁水,滔滔正北流。"据传清翰林院士编修、贵州学政、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曾高举火把,畅游云门洞,对此景致,赞叹不已。"云门"美名,谓之久已!
百洞之乡曰天马,故事传奇一大把。奇山秀水不可数,美景不止地底下。政通人和春风好,新时代中大步跨。溶洞奇景现天日,百姓栽种致富瓜。乘风破浪追日月,伟大复兴我中华。
冬日去看官鹅沟
文/杜富桂
官鹅沟,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场合,被无数次提起,官鹅沟这个名字就涵盖了世间所有的美丽,浅春,盛夏,深秋。种种不同的描述,种种美丽的传说,一个旖旎的梦。
一念,二想,三思。心心念念,冬日去看官鹅沟。官鹅沟由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每一条沟,每一处景都会找到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抵达官鹅沟时,空谷悠悠,重峦叠嶂的山峰,皓白苍茫,冷峻神秘。吸一口气,又冷又甜的,比薄荷的味儿淡了一点,是山花蜜呢!披着白斗篷的树们,便是这天地钟情的山水间,千万个忠诚的卫士。衰草含雪,黄旧的苔藓是山的薄被子,储藏着阳光,储藏着温暖。深山绝壁,是松的家,恰是在这冰雪的世界里,玉树临风,是怎样的一种动人魂魄。
冬日的山水,都是简静的。飞禽走兽都各自避风取暖了。山河养育的花花草草们在用雪花做着嫁衣,每一株草心里都有婚纱啊。满山满沟,都远离了尘世的浊,心里想要的美丽与干净都在这里了。
往前走,山和山之间的天显得窄小了,抬头,并没有鹰飞过。悬崖峭壁上是一帘帘冰挂冰瀑,老天爷最写意的画作,是用白水晶,羊脂玉做成的。心里沸腾着欢喜,眼睛却被这世界上最纯净的光芒刺出了泪,这凝固的千堆雪,这些白玉兰,这些合欢树,对吗?不对。这些冰瀑,站在远处和近处看到的物像都不相同,正面和侧面观看,更是形态各异。
恰此时,太阳光硬是从逼仄的天空漏落在峡谷间,给美轮美奂的大瀑布、小瀑布、冰挂子,打上一层柔和的亮光,冰便有了绸缎一样的质感。沟壑间,冷而不寒,是白月光的皎洁哩。只感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好干净的山谷呀!
冰瀑,一眼看过去是一个大大的珊瑚,周边却是海藻,水草,再细看,分明就是"东海龙宫"嘛。那铁做的定海神针已被猴子拿去当了兵器,冰做的神针从谷底一直插向险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山神护佑的,更别说白唇鹿、金钱豹、云豹,斑尾榛鸡、蓝马鸡、林麝、红腹角雉,还有千万种植物,名贵的中药材,羊肚菌,野菇……
又一帘冰瀑,一个冰美人恬静地睡着了,美丽的公主中了魔咒。魔说,解咒,冬日。来官鹅沟赏玩美景的王子从这帘冰瀑前走过时,脱去了棉袍棉衣,用他炙热的肉身扑向了冰瀑,冰融化了,公主活了。她用夜莺般美妙的歌喉唱着以身相许的羌族情歌:"豆子开花头对头,燕子飞过绣花楼,妹是灯盏哥是油,一根稔子陪到头".王子和公主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终年积雪的擂鼓山,雪融冰化,雪水从高山草甸经过,暗香浮动,十万亩杜鹃花儿盛开了。雪水从茫茫林海经过,水草丰美,珍禽异兽饮用着这雪山的琼浆玉液,毛色发亮。雪水从山崖跌落到沟谷,在河滩停靠,形成天然各异的湖泊,湖水清澈透明,随湖底地貌高低呈不同颜色,蓝天白云青山古树映入湖中,天地浑然一体,天庭瑶池,最美也无非如此了。
雪山的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官鹅湖,王子和公主舍弃了荣华富贵,在官鹅沟的草原上骑马牧羊,养蜂酿蜜。她们养育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身着美丽的羌服藏袍,在夏夜的星光下,点起篝火,和如织的游人一起跳着锅庄。天上的星星醉了,地上的人儿也醉了……
滑雪去喽!同行的姐妹们在欢喜地招呼,把我从自己编织的一个童话中,带回到了滑雪体验场。童心泛滥,纵容自己在这冰雪世界里做一回无忧无虑的孩童,任性地放飞所有的禁锢,感觉自己轻巧如羽毛。于是,在官鹅沟的眉弯,或者臂弯里滑下去,欢笑惊起飞鸟,点点甜蜜的浪花飞溅,稚子的快乐啊,纯粹的欢喜。
在官鹅沟的山水间,恍惚记起一个词语:"上善若水".心念起,心中便涌出如水的柔情。眼见着这山,奇、险、峻、美,却偏偏想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面对了冰雪奇景,莞尔一笑,只感觉山色鲜妍明媚。
而那湖面,已是结了厚厚的冰,雪落得好均匀。人间万象,草木无数次的枯荣之间,江山流淌,不舍昼夜。造物之手随意地涂抹,便是让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这山水长卷了,物转星移,得用长长的一生去眷恋,放牧,歌唱。
离开时,凝在眉间的雪化了,听见官鹅沟在说:"还有春天,夏天,秋天,我都会等你。"树上的残雪,倏忽间变成了转世的蝴蝶,飞进春天里。
百丈峡遐想
文/邓道理
人游山峡里,宛若画图中。
这个国庆假日,最让我激动的莫过于家门口的百丈峡公路经过两年的提质改造,以高大上的形象通车运行了。
漫步在宽敞、明亮、油光、多彩的道路上,看着一辆辆南来北往的自驾车穿梭而过,望着两岸绝壁奇峰的武陵松迎风挺拔,我的心里便开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绪。
这是一条风景路。百丈峡,因峡高百丈而得名,由于相传元末明初农民军与官兵在此交战一百回合又得名百仗峡。百丈也好,百仗也罢,都让人无法忽视这条峡谷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峡谷呈南高北低向,一条清澈的溪流穿峡而过,沿途山峰林立,树木葱茏,气势险峻,"张家界地貌"特征十分明显。阳光普照时,这里的山会变成金黄色宛如油画;雨后初晴日,这里的山被云雾缭绕恍若水墨画。儿时的印象里,峡谷有一条蜿蜒崎岖的石板路,路边有战壕与城堡,石壁上还有许多赞美峡谷的摩崖石刻。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唯有明朝守备胡桂芳题写的"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至今仍清晰可辨。峡谷有自然美景,还有沧桑人文,因此被誉为武陵源的"中堂画".
这是一条开放路。百丈峡,地处武陵源城区南端,远眺酷似一幅天然的屏风画。旅游开发之初,这里虽没有公路,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秘寻幽;20世纪90年代,一条公路从百丈峡经过,成为武陵源城区连接张家界市区的主干道。自此,武陵源人走出大山变得更为快捷,而外地游客进入武陵源也更加方便,不少游客乘车从市区刚进入百丈峡便被眼前的奇山秀峰所震撼,纷纷发出"太美了"的惊叹。而百丈峡这条路也成为武陵源连接中外、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对武陵源乃至张家界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再后来,张家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武陵源的游人和车辆越来越多,百丈峡的这条路已经无法承载众多人的梦想,于是就有了武陵山大道的修建,百丈峡自然成为大道景区段的主战场。如今从空中俯瞰,百丈峡谷中两条公路好像两条玉带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十分壮观。而行走在塑胶的人行道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让人目不暇接,骄傲豪迈的心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条情怀路。我家住在百丈峡,我与这条路也有着难忘的情结。我高考落榜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条路上当了一名养路工,我曾在这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干了整整两年时间。那段时间,我白天当好铺路石,晚上就放飞自己的文字梦。我的第一篇散文作品《百丈峡情思》及第一篇新闻作品《路人奋力相救落水儿童》先后发表,也是在百丈峡当养路工的那段日子。后来,百丈峡的这条路铺上了柏油,我离开了这条曾挥洒青春汗水的路,先后当了代课教师、村干部、保险业务员,却再也没离开用文字宣传家乡的使命。直到现在,百丈峡的路由一条两车道的路改造成双向四车道,而我也成长为家乡对外旅游宣传的骨干力量。可以说,建市30年来,百丈峡这条路越修越有品位,而我人生的路越走越有滋味。
"百丈留得佳话在,两岸对插白云中。"有人问我,到底是喜欢以前的百丈峡,还是喜欢今天的百丈峡?我不假思索地说,以前的有原始静谧之美,现在的有走向国际之美,所以都喜欢……
镇远的记忆
文/复达__岛主
在贵州时,已闻到镇远古城所散发出来的一抹抹记忆。
不仅缘于镇远的名声响,也因为那天晚餐时几个朋友说起镇远,说镇远的夜景尤其漂亮,我的心里就涌上了非去不可的念头。朋友便鼓动我利用晚上和第二天上午的二三个小时浏览一下镇远。餐后,我当即由一位司机朋友带领,连夜前往镇远。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奔波,终于徜徉在镇远的记忆里。
许是已是晚上近十一点,许是仲秋并非旅游旺季,镇远的夜已渐渐地寂静起来。朋友曾说,镇远的夜晚美在红灯笼,沿河两岸高挂的红灯笼密密麻麻,有种铺天盖地般的架势,热闹非凡,艳丽壮观。映现我眼前的,却只有两三幢房子的屋面上挂着红灯笼,点缀着还在经营的店家。见此情景,有点失望,像是镇远没有了满眼红灯笼,就失却了光彩似的。可是转念一想,这两岸星星点点的灯光和倒映河里的光影,这默默流淌的河水,这不时映在变幻彩影里的古石桥,这一栋栋沿河而建的古色建筑,这沿街清清幽幽的环境,不就是镇远最本真的夜景?镇远历史长河的记忆里,夜色下的古城就如街道上我轻轻踩踏的每一方大青石,都沉睡在古老的梦中,让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这里曾经有过的安静平和的生活。
翌日,起了个早。想尽情欣赏镇远晨景,更想体味镇远一幕幕的记忆。
窗外,马头墙屋檐下的临河人家粉墙黛瓦,沿河两边一一排开,映现些许江南的灵秀。一座座起伏的山又作为这些民居的背景,民居的山地建筑布局便与江南庭院风貌在这里完美地结合起来。民居的背后,还藏着一条条的古巷道,看上去狭长幽深,想来全是交叉街连,互相达通,组成古城生生不息的血脉。一幢幢的民居,一条条的巷道,该是镇远最初的记忆脉络。它们似乎敞开了心怀,在默默地等待。等待一些遇见,等待一些倾诉,将记忆里的故事娓娓道来。
流经古城的舞阳河碧如翡翠,清可见底。屋的倒影,山的倒影,布满河的两边,静逸,淡然。几艘小船泊在河埠头,仿佛在耐心地等待。偶见一两妇女蹲在埠头,洗菜洗衣,亲近河水。河的两岸便是古城,南北分别而建,却又浑然相成——是舞阳河昼夜不停地在滋润古城,呵护古城。没有舞阳河,又哪有古城?那舞动着的河里,积淀了多少古城的记忆啊。河面上的一抹抹倒影,不就是古城碎碎念念的记忆?
不能不去青龙洞。这座古建筑洞窟群落,既与城市距离最近,又保持了山水园林本色,坐落在舞阳河畔的断崖绝壁上,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从建筑风格上看,青龙洞建筑群将中原的建筑形制与苗村侗寨的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加以了巧妙的结合,并且与周围的石崖、古木、青藤相互映衬,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可谓美不胜收,拍岸叫绝。登上最高的玉皇阁,整个镇远古城便尽收眼底。令人惊讶的是,青龙洞寺庙里供奉着佛像,也供奉老子、孔子的塑像,甚至连孙思邈、文天祥文也供奉其中,将佛、道、儒三教及相关的杂家合在一起,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情怀吧。
回望青龙洞,忽想这些建筑何以安建在悬崖上?是要俯视镇远古城,观赏舞阳河,还是要独具一格,独领风骚在绝壁之上,让过往的客人瞻仰它的容貌?它就像一位千年古人般高高地站在山头上,让人感到崇敬。不知它的脑海里装满了多少关于镇远、关于舞阳河、关于宗教及一切与古城有关的人和物的记忆?
眼前出现一座天后宫,青灰精致的牌楼高高耸立,"天后宫"三字赫然醒目。镇远这座内陆的山城里怎么会有天后宫?天后为海神,乃我国沿海地区信仰的神灵,与妈祖等同。曾见何时,在我居住的岛上就建有多座天后宫,至今还保留一二。镇远远离大海,却也祭祀海神,就有耐人寻味之处。我想这与舞阳河在历史上曾是楚、黔、滇一带的水上要道有关吧。那时想必有许多的福建商人在镇远居住,他们在远离大海的高原内陆上修建了天后宫,既用来祭拜海神,又可聚集议事,所以也称"福建会馆",成为镇远历史上"八大会馆"之一。现在,这天后宫还在祭祀海神吗?尽管我不知,但它却分明已成为福建乃至沿海一带商人的记忆,静穆地等待信仰海神的人们的祭拜,让人倍觉亲切。
舞阳河的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最先连接两城之间的,定当是祝圣桥。祝圣桥原名"溪桥",青石建造,七个圆孔构成。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因舞阳河爆发山洪,数次被冲毁,直到雍正时期才得以修完。于是,这座桥的桥墩属于明代,而桥身却属于清代。后因向康熙祝寿,更名为"祝圣桥".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贡品都由祝圣桥进入中原,至今,还在桥上塑有缅甸使者骑着大象过桥来的雕像,像是在传颂王朝的不凡。桥正中的塔楼高高矗立,风姿绰约,却又显历经沧桑,淡然地目视桥上的过客和桥下的船只。站在桥头,望着桥身,目睹缅甸使者的塑像,感到祝圣桥仿佛是王朝的记忆那般,在眼前定格。
舞阳河的两岸构筑了一座又一座的古码头。两头步阶,中间稍低,全用石板、石块筑就,船只便在码头边装货卸货。我见过米码头,码头照壁似的墙面上书写一个大大的"米"字,想必古时镇远居民所食的稻米多由此码头运载。米码头记录了多少镇远古城的辛酸。还有一座叫禹门码头的,又名龙码头,专为进京考试归来的科举士子所建。科举士子考取功名后,坐船从舞阳河归来,于此上岸,以示荣耀。有诗为证:"少年登科弟,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所记述的,即是科举制度留下的记忆。舞阳河沿岸两边的每一座码头,功能不一,也就一一成为古城不同的记忆,在河水的拍击中,被洗涮得越来越苍茫。
还有古井。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等,走着走着,就会有一口井呈现眼前。一口井,就有一个故事吧。那有圆有方的井口,犹有一张张张开的嘴,仿佛都在诉说。而井的本身,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一种种的记忆,默然地沉积。
一块块的青石铺就了街道,那样沉重、朴拙。青石上,看上去仿佛布满一个个的脚印,那是过往的行人或急切或悠闲中所留下,显露出的一丝丝痕迹无不都刻录着一棱棱的记忆。街道两旁的店铺在晨光的照拂下渐次开门迎客,在另一条街道的店铺门前则摆满了地摊,清一色的农产品,血红的红辣椒、粘着泥土的生姜、飘着清香的鸡蛋、碧绿鲜嫩的蔬菜等,琳琅满目。曾是商品汇集、商业繁荣的镇远,呈现过"清明上河图"般的情状。而今的镇远,客人也云集,却多是过往的游客,经营商品的也多是本地的特产。这样就好,不像丽江那般嘈杂,商业气息浓重。镇远在山的包裹里,在河的抚爱下,喧哗中不失清静,繁华中依旧回映古朴。对镇远,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商业的记忆在古城里若隐若现或者透过街道的店铺不紧不慢地飘拂,就行。
镇远的记忆已融入我心里。倘若每一位游客都有这般的记忆,镇远还会步上由盛而衰之路?
游黄泥滩记
文/欧阳朔
一湖东江水,北向奔腾数十里至于飞天山,与断崖峭壁奇山异川相遇而激发,性情大变,由澄澈而浑厚,汹涌而沉静,寒彻而蒸腾,迂阔而散漫,山环水绕,泽润嘉木珍禽,衍生出一幅百里丹霞画卷。明人徐霞客有"无寸土不丽"之誉。
翠江起于三江口而止于程江口,黄泥滩居其中。江流至此迂回,东岸直抵百丈悬崖,崖下即红石坦。自旗帜寨东进二里许,豁然开朗,有屋舍良田美竹之属,曰东朝湾。临河一祠,远望飞檐斗拱,内探昭穆庄严,曰欧阳宗祠。夹岸数十里,皆黄泥滩村属地,欧阳、吴、唐、钟四姓族人居焉。
黄泥滩之于飞天山,恰如阳朔之于桂林,冠绝天下之尤为显者。
此地有秘境四。登神仙寨,可见东江与郴江汇流直下衡岳,宜乎遥想潇湘日夜下洞庭之概。登铁鼎寨,则见黄泥滩临江畔水,风雨中扁舟横斜,鸡鸣犬吠于夜半月明之野。登凤形山,俯瞰江面如曲肱,静水深流,峭壁之上,则悬藤密布,悬棺森然,而白鹭盘桓追逐,群栖于沙洲绿树之上。登狮形山,隔河远眺,则见天穹下万山蛰伏,层层叠叠,如立涛排浪,忽见一峰挺立,中有穿坦,如悬明镜,大风呼啸贯通,有横扫千军之势。如斯大美,皆非攀岩履险不可感悟也。
乙未年,余五游黄泥滩,知夫欧阳宗祠,实乃文忠公八世孙后裔所建之家庙也。修公生四子,长曰发,次曰奕,三曰棐,四曰辩,皆有文名,为官清正。棐生志,志生安世,安世传六世至兴发。兴发公由衡阳松柏携子卜居郴之瓦窑坪,后徙黄泥滩,遂以为家焉,时在元大德年间,迄今已越七百余年矣。
旧称"人杰地灵",又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此观之,信哉!
胜地畅游,不可无诗。赞曰:"翠江景如何,崖丹兼水碧;舟楫飞如梭,白鹭沙洲集;山奇悬明镜,地灵出人杰;若问谁家居,祠中醉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