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旅游散文随笔精选

2023/08/12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旅游散文随笔精选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旅游散文随笔精选(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南坪街村散记

文/遥望五峰

天没亮,南坪街村罗家砭罗友柏家就已经灯火通明。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上个月看了日历,他把杀猪的日子定在了农历十月廿二。他还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就是帮扶他已经两年多的税务局干部刘松林。1946年出生的老罗,有四个儿子,他跟着次子罗玉青生活,但次子长年在外,没有音讯,失去联络,家里大凡小事都由其他几个儿孙和女儿女婿照料。

农村杀猪是秋收之后,进入冬季最热闹的事。村上邻里和亲朋好友都会应邀上门帮忙,分享庖汤宴席。

之前,从小刘处得知老罗是个老漆匠,我遂产生极大的兴趣,便给小刘叮嘱再次下村时,一定要随他去看看老罗割漆的家什。上周小刘约了我,今天要一起下村去,路上说起老罗杀猪,可以吃庖汤宴,我也很乐意享受一下久违且地道的农村庖汤宴。

驻村干部小樊开车,先是水泥路,然后是机耕路,左曲右拐,过了几个沟梁,眼前出现一连排的土墙屋院子,矗立在山包包上,前后很敞亮。院子由竹林和花栎树环绕,地势稍低处是种满油菜和蔬菜的坡地,光秃秃的漆树散落在地间,一直延伸到林朳里。院子边不远处山边便是花栎树林子,叶子铺满林间小道,走在上面"嚓嚓"作响。站在山垭子,放眼就是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山岭,沿着山峦起伏的树木已然残叶落尽,粗细不等的枝干形成通透的剪影,丝丝分明,不禁感叹冬已渐深,冬的符号越发明显了。

在房里和院子周围转了转,堂屋靠里地上铺的塑料纸上堆满了鲜肉,猪腿、猪头等作一堆,坐墩、二刀和排骨层层肉作一堆,都以粽叶提子扎好。想进门之前,窗头和偏厦挂着几副大肠、尿泡,目测猪的个头不小。院子旁边是燃过的鞭炮,柴炉子上驾着一口大锅,炉子里木炭火还冒着热气。问了一下老罗,得知今天杀了两头猪,总共四百多斤肉,杀猪之前是要遵循老传统进行烧裱、上香、点烛、鸣炮等祭祀仪式的。我暗自可惜没能早来一睹这些原始的民俗仪式。

在老罗的吆喝声里,一番客套,我被盛情的主人和同行人安排到了堂屋正中上席落座。满桌的菜都是新鲜的猪肝、猪肉、猪血等和着自家的酸辣子、豆腐干、豆豉、大白菜、洋芋等,香辣可口,在配以自酿小甑包谷烧,这桌庖汤宴足以让一个初访者找到家的感觉。

酒足饭饱,在我的请求下,老罗拿出了他的漆匠家什。一个星星点点洒满生漆的竹篮子里,放满了老罗的割漆用的各种宝贝,有漆刀、绑腿、漆刮片等,另有钉楔子的斧子、漆桶等,他还专门拿出还余半桶漆的木桶,用漆刀撬开,漆仍然完好,亮晶晶、清亮亮的,的确是原生态的好生漆。

告别老罗,我们回到南坪街村驻地,在村委会附近散步。远远的看到一处工地,三条河在此汇合,两层新楼临街而建,一打听,方知这是一所学校,已经有学生在新教室上课。与之相邻坎上的老校舍,则改为学生、教工宿舍和厨房。走过师生厨房,一股肉香扑面而来,看来学生伙食不错。女厨师热情的招呼进屋坐,我便搭话,顺便了解一下学校情况。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三十余人,教师两人,设有学前班和一二年级,高年级学生都去镇中心小学寄宿读书。工地上和砂浆和砌墙的工人有四五个,我与他们拉几句家常,说砌学校是造福子孙、行善积德的好事,应该感谢大家的劳动。几名工人都腼腆的一笑,一起应称"是的!应该的!"似乎磕砖的声音大了些,干起活来更卖力和认真了。

谈起村上脱贫攻坚情况,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柳义东总结驻村的生活真是"苦乐年华".刚到南坪街村的时候,给他的第一映像是街道尘土飞扬、驻村工作房屋凌乱、村委会办公室杂乱无章、工作纪律涣散、民风蛮横;到村上要贫困户的,邻里之间闹矛盾的,上访告状等现象比比皆是。面对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之自己对脱贫攻坚工作一知半解,对农户了解还不够深入、遇到开会研判时就对帮扶户的情况说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不懂不可怕,就怕不懂又不学。他认真俯下身子,从入户了解摸排开始,慢慢熟悉基本村情,知道作为第一书记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强学习,磨练素质和修养;大事小事都过问和了解,按照时间节点层层落实、不敢有分毫的懈怠。

洛(河)岚(皋)路的修建给脱贫工作带来交通上极大不便,参加镇上一个会议,得5至6个小时,即使天黑也要往村上赶,遇到垮方必须冒险爬过便道通行。道路崎岖、交通条件不好,几年下来,车轮胎就换了5只。一开始几个月的摸爬滚打,柳义东从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身上学到了朴实、勤劳、真诚的工作态度和能攻坚、能忍耐、接地气的工作品质;一支烟、一杯茶,握握手、拍拍肩,用真诚换取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逐步弄清村内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有的放矢的制定方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紧紧依靠单位组织,主动作为,不遮困难,寻找对策,创造良好环境,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受益的。

从言语中真正体会到了驻村生活既紧张又辛苦,一线工作既繁杂又有压力,更深切感受到身为一名驻村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说到脱贫产业发展情况,柳义东信心满满,如数家珍,南坪街村是典型的山地环境,脱贫必须依靠产业建设,产业路子也因地制宜的紧紧围绕农业,瞅准产值高、收益好的产业目标。主要以茶叶、魔芋、生猪、蜜蜂四项为重点,已建成高效密植茶园500亩,产业大户+农户模式种植魔芋5000亩,生猪1000余头,养蜂1200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家,带动贫困户150户,实现增收人均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鼓励农户养猪增收,形成习惯,每户至少养猪4头,年底杀2头自吃或部分售卖,预留2头猪架子;农户养鸡近万只。全村497户147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649人,其中已脱贫118户402人,2019年新脱贫105户220人,同年可实现整村脱贫。一连串的数字,穿起的是扶贫干部脱贫攻坚的决心,让贫困户定心,让党委政府放心。

最初知晓南坪街村的名字,是出自平利县知名民俗和文物专家、县作协主席黎盛勇先生的《白云寺田野调查笔记》,由此得知始建于唐宋年间的白云寺位于南坪街村境内。白云寺的声名鹊起,是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陕西安康南宫山发现了一具高僧干尸!可谓是不小的轰动!这具干尸,供奉在南宫山的一个小庙里。就是皮包骨的尸体,黑黄色,很瘦小,体量只相当于一个瘦削的少年,也许应该叫做"东方的木乃伊"了。文物部门考证,鉴定是清嘉庆年间人物,是与南宫山接壤的陕西平利县洛河南坪街白云寺方丈大德法师的真身舍利。消息不胫而走。白云寺这个隐藏在平利洛河镇的小小南坪街村的宗教文化遗址,迅速进入民间收藏爱好者们的视线。探访者可谓是淑慝纷来,络绎不绝。在安康的民间收藏行里,流行一个说法,整个金州(安康)范围内,凡是发现民间流散文物的,其它地方假的多,而出自平利的东西,假东西少。这也给白云寺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压力,为防止白云寺遗址上的石佛造像等石刻文物被盗割流失,县上文物部门多次实地宣传《文物保护法》提高群众守法意识,白云寺遗址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进入南坪街村的洛(河)岚(皋)道路大修工程正在收尾阶段,新的道路一直通向比邻岚皋县南宫山镇。届时,处在南宫山景区东大门的南坪街村,将新增白云寺宗教文化遗址到南宫山景区一条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草堂情结

文/罗跃

浣花溪旁,杜甫草堂,青涩当年成都……近十年来,我一直想念在成都呆过的时光,是那样地美好!

前段时间,在某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上,我看到了一篇题为《人生如诗,你几月出生,就和哪个诗人最有缘分!》的推送文章。初看标题,"人生如诗"便很吸引着我,源于希望人生过得如诗般美妙和美好。当往下看到"你几月出生,就和哪个诗人最有缘分!"时,对于一个爱好文学和诗歌的人来说,一定得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我也想知道,农历五月出生的我,到底和哪位诗人最有缘分。

内心深处,我希望与"诗仙"李白最有缘分。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驯,也喜欢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好情感,更喜欢他"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翩然若仙。然而,五月出生的我,却与"诗圣"杜甫最有缘分。

该文说,杜甫为人善良,性情温和伶俐。口才好,懂得随机应变,身边朋友多。但是做事三分钟热度,要想避免虎头蛇尾,必须磨炼心性。杜甫,虽和李白齐名,却没有李白那么率性。他很善良,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的宏伟抱负,他不仅关心自己和家人,更关心大众,愿为他们发声,做一切能做的事。他性情温和,似润物无声的春雨,蕴含最大的能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原因,感觉作者所分析的杜甫性格,却和自己恰有几分相似。或许,作者把杜甫的性格,与农历六月生人联系在一起,估计出生在六月的人,也会觉得跟杜甫最有缘分。如果真是心理作怪,那我也只能"呵呵"了。但关于我和杜甫的"缘分",还得跟"杜甫草堂"联系在一起。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我最喜欢的全唐诗里面的一句。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让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杜甫心情不好,坐在草堂窗口前,面对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遂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抒怀。在2003年时,我第一次申请了腾讯QQ号,身边的朋友有取"婉婷""顺其自然"等等网名的,朋友问我想取啥网名,我随口就说"西岭雪"吧!我希望自己像西岭雪山上的白雪,洁白无瑕,永恒地守护在雪山上。其实,在网络和现实当中,"西岭雪"网名较为普遍,但我却将这网名一直沿用至今。

取网名"西岭雪"算是我第一次与"杜甫""草堂"间的神交吧!2005年,我与"杜甫草堂"擦肩而过,让我心存遗憾长达12年之久。那时,我正在北方上大学,前往成都看望朋友时,到浣花溪公园散步,杜甫草堂映入眼来,当我到售票窗口询问票价时,记得售票员说要70元。当年正值青春年华,囊中羞涩便作罢了。12年来,有几次出差路过成都,没得时间前去一探究竟。每当看着当年留影浣花溪的照片时,便会感叹时光流逝太快,青春年少时的青涩,早已不见踪影。于是写下"浣花溪旁,杜甫草堂,青涩当年成都"一句,为记。

去年夏天,和几个朋友到成都周边转了转。出发前,我特别给同行的同伴作了说明,此次行程中"杜甫草堂"是必游之地。在杜甫草堂里,我走马观花式的转了转,不到两小时,便从侧门溜了出来。因为我知道,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于心;做到的,沦肌浃髓。也许,有生之年,我还会再到草堂看看,或许,也不想再去,因为,我的"草堂情结"暂时画上了句号。

虽然暂时画上了"句号",但我知道,"草堂情结"也会伴随人的一生。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不都有"草堂情结"吗?对于某件事、某种情感的执念,让我们都希望把任何一件事都做好,做得完美,不留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平凡人,每天面对繁琐的工作、纠结的情感、复杂的人或事,不都希望有一份超脱、超然的心情吗?放下一切,归隐山林,结庐欢歌,在精神家园的"草堂"里,虚晃光阴。

草堂,我们来了;草堂,我们又走了。

幸福一家游

文/王凌云

去年8月,老公调入家朋上班。于是,"家朋"这个词便频频在我们的谈话内容中出现:"家朋那山,好有型!""家朋梅干岭的梯田,无与伦比的美!""家朋山云岭的云雾,堪比黄山!""家朋的水街,很有文化底蕴!"……老公对家朋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我却不屑,这家伙,十足个性情中人,到哪都觉得好!

一日,听毕,突问:喂,你老说家朋的景色美,那和障山(老公的老家)相比,谁更甚?虽这么问,却毫不怀疑他会回答后者。不料,这家伙稍思片刻,回答:还是家朋更美一些。这短短的一句话八个字顿时勾起了我的无限期待,家朋,究竟有着怎样的美景?

终于,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全家踏上了去家朋的路途。春寒料峭,一路只觉寒气逼人,再加上山路十八弯,昏头昏脑,美,在哪儿?真是笑话!车子进了一座大院,下了车,才知这就是老公上班的地方。女儿一下车便叽叽喳喳,第一次来老爸的工作单位,很是新鲜!老公俨然成了导游,办公室,食堂,卧室,简单走了走看了看,觉得挺不错,起码比想象中的好许多。

吃过中饭,我们一家子正式开游。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两边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没睡醒似的,山间云雾迷蒙,雾气不停的升腾着,扩散着,令这里的山更神秘、静谧,山峰就像在雾里飘着一样。鸟瞰山下,一道山泉倾泻而下,泉潺山更幽啊!心境突然间明朗了,人也来了精神!"哇,好美呀!黄山的云海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呀?"女儿天真地问道。"对呀,不光是云海,这里的山也很像黄山的山,看,我们今天就当免费游黄山啦!"老公笑答。的确,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雄伟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骆驼,有的如骏马,形态各异,险峻陡立。我们在"笔架峰"前驻足,"像笔架吗?子涵。""有点,但更像仙人指路!"可不是?那山就像一位骑着马儿的仙子,手中仿佛还扬着马鞭呢!我们不约而同拿起手机,从不同的角度去拍下这人间美景,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呼吸着绝顶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如画的美景,聆听着潺潺的山泉,看着老公和女儿如马儿般奔逐,幸福,愈来愈浓,弥漫全身!

春到潭溪山

文/李永国

时近谷雨,与友至淄川东南潭溪山登高闲游。前往景区沿途柳丝柔荡,轻絮飘扬。偶尔三两枝尚未开罢的桃花探出农舍矮墙,宣示曾经繁花压枝头,嫣红桃花媚笑春风。

前几日一场春夜喜雨致气温骤降,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而当日阳光和煦,暖风劲吹,远近高低都透露着春天的信息,一片葱茏青翠。

走在登山栈道,春风拂面,仿若柔发轻抚脸颊,空气中一丝丝花的暗香扑入鼻息,让人心旷神怡。此时行人稀少,偶有三两伴侣隐没出现花树绿蔓中,如此空荡幽谷正应游兴。

游路两侧的灌木乔木高低错落,穿插交错,一两只耀眼花儿迟绽的连翘;抖落一身繁花藏在心中的一粒粒豆粒大的胎桃藏藏掖掖、畏畏缩缩,生怕生人觅得踪影;新植的新品海棠一树火红的叶子中垂下丝丝带着相思泪的淡红花朵让人怜见;五角枫抖擞着浅红叶子尽力展现太阳的光泽和活力。尽管已经四十多天没有降过雨,山坳处野花野草仍然不忘春天的讯息,在早春冷冽寒风的洗礼后,如约赴和煦暖风的一场繁华盛会。一簇簇,一团团不知名的花草相拥着,着嫩黄色的外衣欣欣然探出头尽情沐浴阳光,惹人怜爱。繁花草木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隐藏于柔弱体内的遗传密码每到春风吹处就唤醒历经秋风寒霜冰雪之寒沉睡了一冬的身躯,不由得惊叹生灵生命力的强大和神奇。"草色遥看近却无",既然在地下蛰伏了一个冬天,生命密码被激活后尽情在柔风中舒展身子,绿叶草色绿的发亮,晃得人的眼睛不忍直视,只需感受这旺盛的生命力好了!

陶醉于花红柳绿春色中,倏然在不远处浓密树荫中传来的莺啼。宛转清脆的歌声充满了喜悦和喜气,是呼朋唤友还是卖弄风情。低回宛转的歌声抑扬顿挫,醉了风,醉了花,醉了草,也醉了我们的心。怀着好奇心蹑手蹑脚摸到树下想一睹歌唱家的风采,歌声却戛然而止。此曲只应天上有,不予凡间俗人听。行不远处,灌木丛中传来"咯咯"的叫声,叫声有些短促有些闷粗。同伴告诉我是野鸡,现在野鸡正是求偶交配繁殖期,这应该是野鸡在寻找配偶的叫声,极尽眼力也没发现野鸡的影踪,不过野鸡短促的鸣叫和远处流莺的啼转融合在一起也别有一番风味。

与友边谈边拾级而上,溯溪而行,伴随着耳边时隐时现的哗哗溪水声,心情放松到尘埃里,浑然忘记世间尚有忧苦艰难,寄情于山水之中,流云之上,不觉行路已近半程。此时友已汗湿浃背,脸若桃花,我亦气喘吁吁,双腿铸铅。正欲觅一清凉处将息休整,峰回溪转在一处平坦处有休憩的极佳场所,缓缓溪流旁置了孩童游乐的秋千和弹床,我们看好了几个吊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进吊床,在悠悠荡荡的吊床中迷上眼睛,享受这惬意的悠闲。略有热辣的阳光照在身上有点热,刺眼的阳光挤进眼睛却不觉得痒,浓重的粗气平息后,慢慢心情也平静下来,不远处清风吹过松壑的刷拉声轻轻灌入耳膜,新松嫩球果略有发涩的清新气味漫入心田,溪水叮叮咚咚从枕侧流过,山林中长短附和的鸟鸣在云端响彻,恍惚进入了仙境……

愈接近山顶,才越觉得不枉此行。如果说前半山程鸟语花香,溪水淙淙,杨柳阴阴细雨晴,像极了阴柔而含情脉脉的女子。而在接近山顶,大山粗犷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像汉子一样热情地袒露出筋骨和胸膛。有的山峰壁立千仞,斧凿刀劈一般刚劲有力;有的横卧穹顶似卧龟;有的则相对而出状如孔雀开屏;而远处山坳一簇簇开着白花的灌木丛和浅黄的连翘点缀在袒露胸怀中,为大山增添了一抹暖意和柔情。攀上在山脚感觉遥不可及的顶峰并有了亲密接触,抚摸那苍凉的山石,似乎感觉到了大山的沉重喘息,他见证承载了唐赛儿义军叱咤风云,人欢马腾,浴血厮杀,如今空留三寨关、瞭望台、栈道石洞、悬空寺遗址、守寨将军供人凭吊。

出景区将近两点光景,早已饥肠辘辘。回首默望潭溪山巍峨大门,期冀山上苗木尽快成林,锻造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大川。

古堰画乡雨中行

文/杭生

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在丽水城西南23公里瓯江的上中游分段处,也是龙泉溪和松阴溪的交汇点。

那天,我们从丽水城出发,天已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开玩笑地说,雨中游古堰画乡,就要这种味道。到了碧湖镇堰头村景区,雨势仍不减,我们便添衣、换鞋、打伞,有点手忙脚乱。进入景区后,一座文昌阁先入眼帘,观之,无不敬佩乡人耕读、重教、尊贤的美德。紧靠文昌阁的是两条呈"十"字型小河道的交汇处。东西向的河上有一石桥,河的两边是硕大茂盛的古樟树群。我们站在桥上拍摄风景,谁都没注意这河这桥有什么异样。讲解员小刘将我们招呼过去,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桥这河。河水水位很高,快涨到桥洞顶了,这没什么特别呀。小刘看我们一头雾水,便叫我们看交叉河的水位。我们这时才发现,东西向河道水位高,南北向河道的水位低。皆纳闷。小刘于是告诉我们,这是石函。两条河水是立体交叉,各不相干,这就是"水上立交桥".东西向的是分水渠道,南北向的是冲刷泥沙的排泄道。噢,原来还有此玄机。

然后我们沿着河道边的古道向村西走去,沿途有古村落的社公庙、贞节牌坊、通济山庄、叶氏宗祠、古樟树群等。在古道尽头就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枢纽——通济堰。

通济堰边有一座廊屋,是观堰的绝佳处。廊屋边竖着两尊石雕像,分别是詹司马和南司马,他们在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负责修建通济堰,后人在此为他俩竖像纪念。整个水利工程由拦水大坝、通济堰、石函渠道、叶穴、概闸、湖塘等组成。首创拱坝形式和石函,前者为世界最早,后者为国内最早。通济堰引水干渠自堰坝北端通济闸起,经堰头、保定等村,环绕整个碧湖平原,最后过白桥注入大溪,全长23公里,渠道呈竹枝状,有支、毛渠道321条,分为48派,支渠上建有水闸72座,积储余水,可灌溉农田3万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据记载,南宋开禧元年(1205)时,将通济堰原木筱构筑改为结石结构。现存拱形石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很为壮观。

这天我们刚进入廊屋,雨下得更大了。只见眼前的松阴溪水面开阔,水漫过石堰而下,水流湍急。我们在雨中沿着溪水向东边码头走去,在观景台附近有范成大的石雕像,南宋时是他在处州主持修通济堰的。介绍说,原先筑堰时是将石块装入木箱沉入水中,但木箱易腐烂,石块就会松动,南宋时郡人参政何澹将其改为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牢不可摧。这一技术后被卫泾编录书中,卫泾是松江的第一位状元,官至参知政事,他与朱熹、范成大均为好友。看到在通济堰的历史记载中有我们松江先人参与,我们

很是骄傲。

我们在大雨的陪伴下坐上游船,出松阴溪后向着龙泉溪对岸的大港头镇泛行。雨中的山水景色有着朦胧之美,有几只捕鱼的小船静静地泊在水中,不见渔翁和鱼鹰,大概是雨天的原因吧。

上岸后来到大港头镇临水而建的江滨古街。古街原为宋元明凊时期的水陆码头、商贸繁华之地,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这里便萧条了。古街不长,仅五百多米。两边都是两层砖木结构的老式店铺,现大多改为画室画廊。这里没有吆喝声,显得安静,店堂门开着,四壁都是画,任你欣赏参观,门口写有店主"有事请打电话"的留言和手机号。也有一些民宿夹在街中,店名也蛮有趣的,什么"只有一间""开花等茶泡"等,只是大门紧闭或无人接待,门口挂了块牌:仅限预定。走到古街的街口,才有几家餐馆。古街口有座"双荫亭",看来有些年份了,它和亭边的古樟树一起,对亭中小憩的人们叙述着往日的故事。

这里,因其景色优美,故而吸引了无数画家、摄影家来此写生创作。当地政府遂将其定位为"浪漫画乡",而今已形成写生、创作与行画基地和休闲度假之地。

走笔张家坪

文/遥望五峰

适逢周末,药妇山中,行至海拔千余米之地,遇晴空万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在清凉舒爽。山中无通讯信号,在蜿蜒曲折的路上行进,观景、摄影,无微信、QQ的骚扰,可以尽情享受休闲时光。

过了塘坊垭,远远的就看到了满山毛栗树掩映下药妇山护林站蓝色的屋顶,还有旁边的那棵姊妹树。姊妹树是一颗松树长到一米高处便一分为二,相伴生长成两颗并立的树,粗细、高矮都是一样的,像极了一对孪生姊妹。车行至三岔路口,因修路改变了模样,便生疑虑,不知去路。立即停车驻足,下车观望附近人家。此时,坎上有位大姐见客到门前,便出堂屋热情挽留,请我等进屋泡茶相待。因游玩拍照心切,便婉言谢过,称需过垭口数里之遥的燕栖河观光,返程回来再进门叨扰。

几个很陡的蜿蜒山路,虽全部水泥铺就,却仍弯急路颠。顺山环水,一路进去,越发幽静凉快。过湾便豁然开朗,眼前就是燕栖河。河中有鱼塘两口,垂钓者三五人。此地清凉,引乡亲来此避暑,在河滨野炊、麻将等高兴玩耍。回程,见门前停车辆几个,料定客多。走进院子一看,全是同事朋友,便也不再客套,遂应主人挽留做客家中。山间散步、畅快聊天……,没有手机在手,一切均回归原生态,可以面对面交流闲谝,确是感受不同。男主人老匡在院坝边洗菜、剁肉。老匡七三年的,长我5岁,自然是老哥相称。此地来的少,几次都是乘车路过,不知本地风土人情,便与匡大哥闲聊起来。

闲聊得知,此地大地名叫张家坪,小地名叫老林湾,处在药妇山脉腹地。没有修通公路时,老匡家门前的山路便是通往洛河的必经之地,也是最近的一条路。说来颇为神奇,老林湾东去45里到县城,往西到洛河街也刚好45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老林湾成为平利至洛河路上的重要节点。

老匡家世代居住此地,父母年岁已高,但非常勤劳,身体还很硬朗。正值午时,烈日当空,匡老汉还在黄豆地里薅草。房前屋后全部种满菜蔬、苞谷、洋芋、黄豆等农作物,没见到一块闲置田地,地里没有半点杂草。坎上以铁围栏围出一块地,散养了不少土鸡,三三两两在地边树下刨食。院子旁边有弃用的对窝子(石臼)和石猪槽,都是很古老的东西,现在的孩子肯定是没见过的。对窝子放在接来的山泉水管龙头旁边,装满了水,貌似充当了鱼缸。石猪槽静置在菜园旁边,据匡家老奶奶说,自她嫁到匡家,这对窝子和石猪槽就一直在使用,那时每年都要喂好几条大肥猪哩!没有机器的年代,谷子蜕壳、麦子打面粉、打糍粑等都要用对窝子,还得有两个好劳力配合才能干完这些活。我说,现在都是机械化了,省时省力,打出来的米整、面细,好着哩!老家什都用不上了。老奶奶笑起来,咧开只剩了几颗牙的嘴,高兴的连连称是。

匡家嫂子干爽利落,一看就是个会持家过日子的勤快人。匡家嫂子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年西安财经学院毕业便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在中省部门工作,小女儿今年刚初中毕业,下半年就上高中了,据说学习也好的很。说起孩子学习,匡家大哥和嫂子都不断夸赞"娃子懂事,晓得负恨!"当年因为张家坪比较偏远,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夫妻俩就商量进了城,租了房,把孩子们送进城里的学校上学。匡大哥在工地上绑钢筋,嫂子也打些零工,照顾一家饮食起居,老父母留守在家种地、养牲口鸡鸭,假期或农忙时夫妻俩就回老家下地干活,承担着一大家子的生活,辛苦自不必说了。二十多年的辛劳,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平利花园买了一套房,大女儿顺利参加了工作,老林湾的老房子今年又进行了整修,院子打上了水泥地面,房子里里外外搪的白飒飒的,原来的青瓦也全部换成了整齐的机瓦,匡家院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太阳照在匡家院子前面那棵两人合抱的毛栗树稍时,灶屋的烟囱早已炊烟袅袅,饭菜飘香满院。满桌满碗,自种菜蔬、腊肉鸡鸭、乡村土味齐全,小甑苞谷烧酒,宴席异常丰盛,自然是满意、满足的。偷得半日闲,药妇山中的农家小院,群山绿树沉浸在山外来客的欢声笑语里,美景、美味……,偶遇相聚,心情都美着哩!

夕阳西下,老林湾的姊妹树被余晖剪成一幅美丽的剪影,那么细腻,甚至剪出了松树的挺拔和傲人的精气神,不由的暗暗赞叹这方神奇水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辈传承的勤劳和不屈的精气神,一代代人以大山为根,走出去,再回到这里,凭着双手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大山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