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元宵节文章

2023/08/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元宵节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元宵节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难忘那年元宵节

文/吕强

时光薄情,从不肯为谁停下忙乱的脚步,春节的温暖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转眼之间,元宵节又将悄然而至。在冬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和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古商城游览,欣赏一下节日里的古城风光。

和朋友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大街上,脚下踩着斑驳沧桑的青石板,穿过华丽高大的牌坊,大红的灯笼悬挂在街道两边,烘托出喜庆祥和欢乐中国年的气氛,古老的街巷变得更加妩媚,更加靓丽,更加飘逸。看着屋檐下随风舞动的灯笼,与青砖碧瓦交相辉映,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元宵节。

按周村的风俗,不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算过完年,也许是要让这正月十五来唱年节的压轴戏吧,孩童时期的我最盼忘的节日除了春节以外,便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了。记得有一年我还上小学一年级,元宵节一大早吃过早饭后,我便坐在父亲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早早来到表演地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表演的舞龙队、芯子方队、欢乐秧歌队、高跷和舞狮等表演队伍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在震耳欲聋的威风锣鼓声中,一年一度的民间大型扮玩表演拉开了帷幕,舞龙队蜿蜒盘旋,花轿旱船一步三摇,舞狮队,摇头摆尾,时而腾空,时而倒立,几只狮子,或双狮戏球,欢闹嬉笑,或腾跃高桩,威风八面,尤其是前面引狮子的舞狮人,在几张摞起来的大方桌上连翻十来个跟头,引起现场的一阵叫好声,现场看扮玩的群众也是熙熙攘攘,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在拥挤的人流中,小小的我自然哪里也挤不进去,急得直跳,这时候父亲总会把我扛在他的肩上,让我看个清清楚楚,那一刻,坐在父亲肩头看民间扮玩的我感觉是最幸福的。

民间扮玩最后的重头戏就是芯子了,说起周村芯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往往根据规模及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小时候的我一直疑惑于这点,直到长大后有一天看老艺人们扎芯子才知道了其中的窍门。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中的知名人物,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与貂蝉,《白蛇传》中的许仙与白娘子等,一个个随着鼓乐的节拍颤颤悠悠地进行表演,并不时生动传神地甩着水袖,衣袂飘飞,翩翩若仙。

随着扮玩队伍的逐渐走远,人群开始慢慢散去,我这才感到有些饥肠辘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扮玩现场不像现在卖小食品饮料什么的随处可见,仅有的几个摊位,只是卖些心灵美水萝卜和冰糕之类。父亲看到我疲惫的样子,对我说:"走,我领你吃馄饨去。"到了馄饨店,父亲找了一个座位让我在那里等着,然后自己去排队,不多时,父亲便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放到桌子上让我吃,看着薄皮大馅的馄饨,高汤里还撒着香菜末儿,真是色香味俱全,冒起的阵阵热气不断撩拨着我的味蕾,我无暇顾及吃相,不到几分钟一碗馄饨已入腹中,吃得甚是酣畅惬意,感觉唇齿留香,美味无穷。粗心的我吃完才发现父亲只买了一碗,我问父亲怎么不吃,父亲笑着说:"爸爸不饿,你先垫垫饥,回去咱们再吃水饺和元宵。"

多年时光一晃而过,如今参加工作多年的我忙于工作,已有许多年没有去现场观看民间扮玩了,然而,儿时元宵节扮玩的一幕幕情景,还有那碗美味的馄饨,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温暖而又柔和。元宵节到了,心动不如行动,回家和父母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吧,再看看元宵节的扮玩和节日的花灯,重温儿时美好的记忆,我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欢呼雀跃、人如潮水的元宵节美景……

难忘儿时元宵节

文/陈建兴

童年的元宵节记忆是多彩的。那时,虽然没有豪华的花灯和绚丽的烟花,但有父母、兄弟姐妹的陪伴,有弄堂的小伙伴一起的玩耍,那份深深印在心底的记忆依旧醇香。

听说离家不远的少年宫有猜灯谜的,我便叫上左邻右舍的七八个小伙伴直奔少年宫。灯谜写在红红绿绿的纸上,贴在宫灯上,猜中者可揭下谜条去兑奖,能得到铅笔、橡皮、蜡笔和卷笔刀等奖品。大都是成语谜、俗语谜、人名谜和地名谜,饶有趣味,一群群的孩子在谜语下沉思。记得有一次我猜中的一条谜语是"两个胖子在一起",打一地方,我一番搜肠刮肚后终于想到"合肥"这个地方,领到了一包心爱的蜡笔。"元宵"是元宵节必吃的食物。母亲用春节藏下来的糯米粉包"元宵",上海人叫汤团。包汤团父母是有分工的,父亲与哥"乒乒乓乓"斩菜斩肉包菜肉大汤团,母亲与姐"咚、咚、咚"地用石臼子捣黑芝麻,拌猪油和绵白糖,揉捏成黑洋酥包宁波汤团。忙碌了大半天,甜的咸的馅心做好后,母亲便把糯米粉倒进面盆里,加入些许温水后,反复揉搓成面团,再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面

团即可包汤团了。

母亲手搓的宁波汤团个头只有桂圆大小,却皮薄馅大,滚圆滚圆的。父亲手捏的菜肉大汤团两头尖尖的,中间鼓鼓的。做好的汤团母亲会用湿纱布盖在上面,防止干裂。

煮汤团了,我也挽起袖子来帮忙了。我将锅盖上的汤团一古脑儿全倒入了沸水中,水花溅到了我的手上,烫得我哇哇直叫,把锅盖也扔到了地上。怕汤团粘锅底,我又用饭勺子去搅拌汤团,几只汤团被我戳破了皮,清水变成了芝麻汤。第二锅的汤团母亲硬是不让我"插手"了。只见她将汤团沿着锅边一只只轻轻放入,不一会儿,沸水中白白胖胖的汤团翻涌而出,晶莹剔透。我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用调羹去舀了一只,咬上一口,流沙状的黑洋酥淌了出来,细腻、甜香、绵柔缠绵在我的嘴唇、牙齿和喉咙。母亲帮我盛了满满的一碗,我刚刚端起来,天空中响起了炸雷般的响声。我爬上老虎窗,四处的烟花尽收眼底。

拉兔子灯是我儿时最有印象的元宵记忆。

这是父亲每年元宵节前必做的一件事情。元宵节前几天,父亲拿出老虎钳、旋凿、钉子、蜡烛、细铁丝和小木板等,戴上一副纱手套,将几根竹爿削成竹篾,折弯,加以细铁丝固定,扎成了兔子灯的骨架,四只轮子是自行车摊淘米的废轴承做的。然后在兔子灯的骨架上用糨糊贴上薄的白纸,纸屑粘出兔子毛,我还在兔子灯上贴上几只香烟壳子上剪下来的图案。父亲又在骨架底部钉上一块小木板,反敲一只钉子,插上一根小蜡烛,兔子灯算是完工了。父亲做的兔子灯有眼有鼻有嘴,特别是那对大耳朵向上竖着,好像在聆听弄堂人的欢声笑语。

我拉着兔子灯满弄堂地跑,兔子灯在弹硌路上颠得摇摇晃晃的,蜡烛忽明忽暗。弄堂的前前后后,到处都是拉着兔子灯的孩子们,整个弄堂被烛光映照着,不时传出一串串清脆的笑声。

父亲带着我拉着兔子灯一直走到了中山公园门口,只见上百只兔子灯在广场上转悠,造型不同,色彩各异。几只奇异的兔子灯深深吸引着父亲的目光,嘴里还在嘀咕着什么。往后几天的晚上,我照拉着兔子灯去中山公园门口玩耍。几天的拖拉,"兔子"的屁股被磨掉了一大块,肚子被路面蹭破了,轮子也掉了一只。奔跑中,我的兔子灯与另一只撞在了一起,两只"兔子"都四脚朝天,火苗蹿出。望着燃起的熊熊烈火和星星余烬,我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回家去了。

闲话元宵节

文/李文旺

"过元宵,甘蔗俏",这是老家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说实话,老家过元宵和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什么过元宵节吃汤圆,在鄱阳湖边的人们并不一定遵守这个规矩,有些人吃,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吃汤圆。但是,过元宵节吃甘蔗这个习俗倒是很浓,就像老家的另一个习俗——每到端午节就划龙船一样。老家人划龙船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划龙船由于组织中会出一些问题,每隔四五年,划龙船就会有人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溺水身亡,可是,这并没有阻住人们划龙船的热情。划龙船的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可是,元宵节吃甘蔗的习俗比端午节划龙船的习俗还要恒久、还要普遍。为什么过元宵节大家都喜欢吃甘蔗,老辈人说,元宵节吃甘蔗预示着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有人问,既然是求个好彩头,为什么正月初一不吃甘蔗呢?我们老家人的解释是: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前,天气普遍较冷,不要说吃甘蔗,袖着手都觉得冷。到了元宵节,不管什么年份,立春的季节都该到了。一到立春,天气暖和多了,自然就敢于吃甘蔗了。

老家在南方北方交接的地方,可以说融汇了南北的许多习俗,并且取长补短。广东、福建等地的人们吃甘蔗的习俗我们也一样不少,像东北、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常常看得到的雪,我们照样可以看到。所以,我为老家的地理位置感到十分自豪。

元宵节之美

文/琳瑶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元宵节,总是携一缕春风,带着祝福和欢乐,带着喜庆和希望,如约而至。

元宵节之美,美在爱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未嫁少女不允许自由外出,唯有元宵节可以结伴出门游赏,趁观看花灯之际,结识自己心仪的对象,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有很多诗词,就是借元宵节来描写未婚男女邂逅之情的。北宋欧阳修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寥寥数语,将缠绵痴怨的爱情跃然纸上。

元宵节之美,美在赏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你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见当时观灯规模之大,甚为壮观。

元宵节之美,美在灯谜。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最迟起源于唐代,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在花灯上写谜语,把观灯和猜谜结合起来,使谜事活动从少数文人之间的狭窄天地扩展到民众中去,真可谓是一大创举,既普及了谜语,也为明代给"灯谜"的命名,提供了事实依据。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之美,美在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南宋姜白石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读来别有一番生活情趣。清代的大诗人丘逢甲在元宵节思念亲人时,情不自禁地吟道:"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节之美,美在一首首意境深邃隽永、韵味悠远绵长的诗词佳作;元宵节之美,美在清澈明亮的那一轮满月;元宵节之美,美在它为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过完元宵节,就意味着春节落下帷幕,一切都将步入正轨。

那年的元宵节

文/王芳

十五的元宵,每年都是人间的一场盛会。观花灯、猜灯谜、民间杂耍,民俗活动的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元宵节要的就是这份热闹和喜庆。

古人对元宵节花灯有种种抒意,欧阳修先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中元宵之夜,一对有情人相约,月到柳梢头,一起看花灯。这样的意境在元宵之夜,被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抒写出来流传千古。再看辛弃疾笔下的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此繁华的灯会、如此有情趣的人儿,再被辛老先生妙笔一点,就呼之如出,分外动人。有了这样的诗句,元宵节让人多了想象和向往。

小时候的元宵节已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前年的元宵节,我陪着父亲在南京看病,那种心情无法言说,看着患有尿毒症的父亲,唯有垂泪。父亲一生,为了工作和儿女,累坏了身体,到了老年本该颐养天年,偏偏得了这种病。妹妹含着眼泪说:"给父亲换个肾吧,姊妹这么多,总有一个能和父亲配对成功的肾。"父亲听后,抬起头来,眼泪扑簌簌地打落在枕头上。他说:"你们有孝心,我知道,可是我老了,没有几年活头,你们还要赚钱养家,没有好身体,那怎么成?如果你们谁再提换肾的事情,我连血液透析也不做了,马上就回家。"父亲是个退休干部,年轻时带过兵,向来说一不二,全家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就这样,我们姊妹几个只能陪着父亲在南京过元宵节。

父亲做完导管手术,透析后,精神好了许多。我们姊妹几个在饭店里为父亲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老公和妹婿背着父亲来到了饭店,一家人,在异乡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那年,南京元宵节的夜晚格外美丽,窗外五颜六色的灯笼一闪一闪,璀璨的烟花照亮了石头城,父亲喃喃自语道:"好多年没来南京了,旧地重游,变化太大了。可惜身体不争气,不能再到处走动,看一看那些老战友了。"我的眼泪围在眼中直打转。父亲说:"丫头,你不要难过,人的一生总有许多遗憾,不过,我有你们几个孝顺的孩子,有国家给发退休金,这辈子也值了。"

父亲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豁达心胸,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使我们姊妹几个在人生中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与困难,都会有能力战胜。今年我回家过年,看见父亲依然健朗地在家里收拾家务,心颇为宽慰。

年初三那天,姊妹几个带着孩子围坐在家里,听着父亲谈笑风生,他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家风的话题赞不绝口,他说只要家风好,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才能传承下去。父亲创作了一副春联:"忠厚传家远勤劳致富好"他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诚实守信,勤劳节俭。

母亲说:"父亲每隔一天都要去医院做透析,他怕耽误姊妹们工作,常常都是自己步行去,步行回。"父亲把自己的病当成一场战争,只要他能走,就不会倒下,只要他自己能动,就不烦扰儿女。他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医院检查、治疗,充满信心地活着。父亲的言行给我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让我这个漂泊在外的女儿心里很踏实。

今年的元宵节,妹妹说她一定会带着父母去观灯、猜谜、看烟花,再吃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芝麻馅元宵。她说,家里一切有她,让我在外安心工作、快乐过节。妹妹一席话,让我眼里蒙上了一层雾水。剪不断的亲情,就这样,在一个个节日里相依相连。

诗词中的元宵节

文/夏爱华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皓月当空,彩灯高悬,结伴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全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于诗词中游走,感受诗意元宵,颇有兴味。

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的。来看符曾的《上元竹枝词》,香味扑鼻:"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晶莹美丽的江米,这样做出的元宵香甜美味,谁不想尝尝啊!

元宵节不能无酒。且看唐寅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灯月交辉,吉日良辰,不喝点美酒怎么行呢?

元宵节情韵悠悠。欧阳修的《生查子》,道尽痴情女子的相思之苦:"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年前的良宵,有情人相约于此,温情缱绻。一年后场景依旧,只是不见了有情人,怎不让人伤感?记忆如风,更深夜寒,人生本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吧!

元宵良夜,也自有重情之人,能够甜蜜地相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来温馨感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海中,遍寻无着,偶一转身,原来真爱就在不远处。

花灯如昼的元宵夜,在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一诗中灿烂生辉:"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看,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绵延不绝,与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近楼的灯光恰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