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美文
倚栏轩精选6篇读书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读书美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枕上读书
文/申功晶
自启蒙始,我接受的行为教育便是"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但凡读书必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腰杆笔挺,最讲究姿势。我生性顽皮,常觉得端坐着读书实在太受罪,古来圣贤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的劲儿我可是学不来的。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我最喜仰面朝天地躺在沙发或床上,此时随手翻翻闲书,逍遥惬意。
父母最是反对我躺着读书,常叨叨:书没读好,眼睛倒先看坏了!为图个耳根清净,我索性卷起被褥,一个人搬到阁楼上,靠在藤椅上,临窗而坐,一手捧书,一手持笔,每有会意,便圈圈点点。最惬意的莫过于拥衾夜读。入了秋冬,夜来得早,吃罢晚饭,彼时,夜空深邃,时光冗长,最适宜潜心读书。
我的枕畔书架上常置放着几类上好的闲书,一类是深奥难懂的国学古籍,一文读几遍,方能精华尽览,领略秦汉风云、魏晋风流、唐宋风采,啃读《史记》《古文观止》以及诸子百家,感到骄傲的是至今仍能倒背如流《滕王阁序》《过秦论》等名篇华章;一类是长篇文史巨牍,令人辗转反侧、百读不厌,与李杜同饮、共苏辛对座,一气呵数章,半日读一本,即便成套书籍,亦能连续不辍,过足书瘾。时光人物,倏忽而过;书里书外,驰骋遐思;枕上时光,何乐能及?个中滋味,大概幽默大师林语堂可以感同身受的,林大师认为蜷卧在床上乃人生最大乐事之一。我亦曾借鉴他老人家的躺读姿势:"最好的姿势不是平躺在床上,而是垫个柔软的大枕头,枕头与床约保持三十度的斜角,然后枕臂而卧。"
其实,枕上读书,古来就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汉赋大家扬雄居所孤寂,成年累月枕书为伴,终于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巨擘;"文章名冠天下"的欧阳醉翁擅长见缝插针,用散碎时间读书:马上、厕上、枕上;就连一向不苟言笑,以冷峻面目示人的鲁迅先生也在《病后杂谈》中调侃"大可享生病之福",原因即是可以躺着看点不劳精神的线装书来"养病".
宋人蔡确有"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的体验,这种感觉何其惬意。炎炎暑日的午后,我也常跑到老宅的后花园,仰躺在光挞挞的大青石上,比待在空调房还舒服,左手枕头,右手持书,午间时短,可选一些轻松易懂的书,如《说唐》《神木》《浮生六记》……一本祖传线装《水浒传》,被我翻了个稀烂。
枕上读书,这种方式虽然看上去闲散疏懒,所读之书亦不过消遣尔尔,然回望之际,方能体会到好处。我发现自己居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年读完几百本书的记录,枕上读书,令人受益无穷。
读书之乐
文/乐轩
我是很早就真心爱上书的人,读书就是我的日常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因为我觉得书的世界很有味道。当我搬新家时,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和室内设计师商量我的书要摆哪里、要做多少只书柜。我们的生活都有惯性,我会刻意维持一些惯性,让它像仪式,逛书店、买书、看书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之旅有点类似登山,你读书的品味、需求、见识,可以在时间中被提炼出来。读过的书像暗流一样,往往不会轻易消失,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
读书,需要我们投入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读唐诗宋词时我常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我而言,李贺是招之即来的,郁郁寡欢的时刻,我会说:"我在这里,来给我念那首《苦昼短》吧!念‘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读韦应物的那首《调笑令》的时候,我会轻轻地念:"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一面觉得自己就是那从唐朝一直狂奔而来至今不停的战马,不,也许不是马,只是一股激情,被美所迷,被茫茫黄沙和血红的落日所震慑,因而心绪起伏,不知停歇的激情。
以前,我读许多杂书,这是我乐趣的来源。我有超过一百二十本食物方面的书、三百本旅行书,以及二十七、八本与犹太人历史、律法、生活习惯相关的书,这些都是耕耘我心灵花园的养料。怪书也会提供人更多样的想像力。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工作渐繁,不能不精挑细选了。我把读小说列为首要。有些是因为工作上的需要,必须浏览,但那好像是吃饭为了不饿,谈不上多少享受。读《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妮娜》那一流的巨作,那样令人欣然忘我,如醉如痴,是人间无可替代的经验。好书就不妨多读几回,有些精妙之处,要经一番忧患,多一分体验,单单"读过"是不够的,要真正懂了,或大部分懂了,相契于心,才不辜负作者的呕心沥血。
我有循序渐进的阅读习惯,一本书没看完,就不看第二本。大多数的书,看一遍就够了,特别喜欢的就多看几遍——重读总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要不时停下来想,默默地和作者进行无声的心灵交谈。
有一段时间我不敢借书,因为我有不良习惯,要拿着红铅笔一面读一面划,有时会大声念,或在书上写批语。看到会心处,"我要为你烧香叩头,太好了。"也有些书令人生气,"写什么东西?拖出去打四十大板".
要享受这样的自由,就得看属于自己的书,一般说来,我并不考究版本,而只是为方便,像海明威的全集,先后买了三套,内容大同小异,目前的选择标准是,字越大越好。
由于爱读小说,我越来越习惯于把自己关在书房,那种自我封闭,尤似牢牢锁在独立的城堡。关在那样窄小的空间,我的生命反而阔大起来。面对四壁架上参差不齐的书脊,我好像是面对远方高低起伏的山峦。我容纳群书包围着我的魂魄,仿佛是让群山环绕着我的肉体。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和俊逸的神祗与精灵相互对视,并且窃窃私语。书中充满张力的文字,引领着我进入另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现在,我身上永远有一到两本书,可以随时阅读。我不怕约会时别人迟到,因为我可以看书,有时觉得利用空档看的书,比后来遇见的那个人还有趣。
我爱读书
文/刘晓宇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丰富我的知识。我读书,知道了祖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我读书,看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我透过书的咫尺之窗,看到了一个精彩缤纷的世界。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学会了爱,我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关心小凡卡的命运,我敬佩居里夫人严谨好学的态度,钱学森、李四光的爱国精神;我懂得了恨,我鄙视愚蠢的国王,我嘲讽契可夫笔下的"变色龙",我仇恨日本的侵华行径,希特勒那灭绝人寰的暴行……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帮助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保尔·科察金为了革命舍弃个人利益,童第周为了祖国的尊严而刻苦学习,刘胡兰、赵一曼、江雪琴等一个个英雄人物为了解放全中国献出了生命。这些书中的人物都是我的榜样,是他们帮助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而读书!
当我过生日时,妈妈问我想要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书!"当邻居的小伙伴来约我玩时,我却依然沉浸在书海之中;当窗外飘着洁白的雪花时,我却早早地起了床,坐在课桌前,看起了书。
我时而化成一名旅客,在书的世界里尽情观赏;我时而变成一条小鱼,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是呀!没有一本书的家庭犹如没有一颗星的天空,没有一条鱼的河流;没有读过一本书的人,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具没有思想的尸体!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名人不热爱读书,同样,也没有一位不热爱读书的人会有所作为!
书是无穷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伤。书是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书是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逐渐成长。
拥有书,我们就拥有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美好的明天。
读书杂谈
文/青峰
有好一断时间,总想和大家谈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从哪谈起,以致于曾几次欲言又止、无从下口。说来奇怪,今晨起床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丝念头,"读书、吃饭、走路"这三个关键词同时浮现,为何会出现这三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呢?细想之后,这些词语间好似存在着一些联系。今天笔者就谈一谈读书这个话题,全凭本人所想所悟,想到哪里谈到哪里,仅供读者消遣。
读书与吃饭
常言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我们所有人天生就会"吃饭",这是一种本能,所有动物都离不开这种本能。那么人比动物高级在哪儿?有些人可能会回答人有思想、人会进行复杂的社交活动等等,其实笔者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运用知识并且进行创新。那么,想运用必先学习,要学习必先读书。书,是祖先为记录智慧而发明的一种工具,并可供习读之用。那么读书和吃饭有何联系?读书并不同于吃饭是本能行为,而是带有主观性的动作。但笔者认为,读书和吃饭有着必然联系,吃饭要有饥饿感,读书也要有此感;吃饭要一日三餐,而要想成为有才之人读书也要每天进行;吃饭时可能有人会挑食也可能不挑,读书也具有选择性,即可博览,也可选择;吃饭是对人体进行营养供给,读书是对人脑进行能量补充;吃饭是要用嘴鼻以尝以嗅,读书却要用耳眼以闻以阅。可见其实读书同吃饭是有大大的相似,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像"钟爱"吃饭那样去热爱读书,每日三餐饿了就吃,对待知识始终保持"饥饿感",方可每日去读汲取智慧。读书虽不要求我们有针对性的去读,但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读,好书如"良师益友"读之可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涵养,而坏书则如"精神毒品"阅之可腐蚀你的思想,侵蚀你的灵魂,读书还是即择又博的去读最好,那样才会丰富自己的头脑,增添自己的智慧,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竞争的需求。所以人即要爱吃饭也要爱读书呀!
读书与走路
智者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很形像的将读书与走路放在一起作比喻,这句话读万卷书的含意为理论知识要多读多学,而行万里路的含意即是形容实实在在的现实经历,路走的多了自然就增长了社会实践,增加了社会经验。自古以来,很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人和事很生动的教育人们书本知识并不等同于拿来便可适用的真理,也并不是把书本知识学好了、学会了做任何事就都会成功。读书所得的知识要通过与走路所总结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内化为可供自身以后现实运用的知识,读书等同于"理论",走路等同于"实践",智者会以理论加实践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愚者便只会一味的运用书本知识指导现实活动。《增广贤文》中收录着一句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前一句的意思就是告诉用书堆起的这座知识之山存在着一条道路,要想通往山顶勤奋是登顶的唯一路径,这里把勤奋来比作为走用书堆砌出来的路。笔者还认为读书也如走路,在行走一条通往文化殿堂之路,只有不断的阅读各种书籍汲取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缩短到达这座文化殿堂的距离。总之人还是要不断的读书,也要不断的行路,要想把书读好,还是要借助于多行路、多实践、多结合来更深刻的领悟书中的知识,从而方可常读常新。
读书即是读心
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丰富、成熟的,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的认知都不一样,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过之后的所感所悟也不一样,这是心智不断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读书便是读心,这里的心有两层含意,一层意思是书中的深刻内涵,是为"作者的用心",另一层意思便是自己的内心领悟,是为"读者的心智",这两个"心"缺一不可,读书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理解书中更深层次的含意,即要准确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去融会贯通,如此,才可真正的消化书中的智慧为己所用。
读书,是一种幸福
文/池新可
虽然早过了苦读的年华,但我还是喜欢,每晚在灯下读点书。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书香门第说不上,但耕读家风却深厚。祖上的几辈,都是念过书的。我的曾祖父,因为读过书,去了南洋,在那里可以自己写信、寄钱回来。我的祖父,上过私塾,因为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娶了美丽的奶奶。我的父亲生于五十年代,读过高中,曾在大队做过农业技术员。到了我,因为读过大学,可以在城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领一份固定的薪水,过着安定的日子。
我的祖辈,靠双手辛勤地劳动,养活了一家人。尽管长年劳累疲倦,他们也会在雨天或逢年过节的空暇里,从角落里取出几本书,认真地读起来。那是老书,有线装的族谱,书页已经发黄的《三国演义》。也许受到熏陶,自童年开始,我就喜爱看书。最快乐的,在山上放牛,就可以看小人书。小人书有趣味,有思想,图文并茂,故事精彩,很受儿童的喜爱。我看过不少的小人书,那些小人书成为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后来上学,进入学校念书,读到的书就更多了。课余时间,我最爱去图书馆,那里有很多书。大学读的又是中文系,读到的书又多又杂,文学的,艺术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总之,只要是书,都读。大学毕业后,曾在一间偏远的中学教书。周末,学生都回家了,校园里非常安静,我会感到孤独,好在有书陪伴着我,度过寂寞的夜晚。从那时开始,我爱上了写作。后来,凭着能写一手文章,调进城里工作。如果当年不爱读书,估计也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2004年,我出版了自己的书,2006年,我成为省作协会员,其时,我还不到三十岁。
看过不少的书,只要是好书,我都会收藏。搬过几次家,每次都要搬十几箱书。很多东西,在搬家时丢掉了,只有沉甸甸的书,搬到哪里都不离不弃。现在,我的家里,书架上全都是书。这些书,有些是自己买的,有些是文朋诗友赠送的。2006年,两岸三地文化盛会在信宜举办,很多知名的作家、学者都来参加。其间,我收到十多本赠书,其中包括台湾着名诗人郑愁予亲手签名的《郑愁予诗集》。我把这些好书当作宝贝,珍藏在岁月的橱柜里。
有人喜爱花香,有人喜爱酒香,而我独爱书香。那纸与墨的巧妙结合,散发出来淡淡的芬芳,沁入五脏六脏,使人内心宁静,灵魂纯净。读书如品茶,令人神清气爽,读书如赏乐,令人心旷神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令人自新,令人自明,令人自信,令人自尊,令人自强。读书,知天地之道,晓万物之理,感世间之情,明生命之常。读书的人,不卑不畏不俗不谄,不为官不为名不为利。所以,读书的人,都是好人,都是明白人。
近年来,我定居在大坡山,在附近租了一块农田,自己种菜。每天,下班回来,挑水浇菜,粗茶淡饭,在灯光下抚摸书页,静谧的夜晚,一家人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多么幸福。想不到进城后,我又变成了半个农民,耕读家风在我身上得以流传。
看过一篇文章,说周作人到了晚年,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读书。如今,我也步入中年,很多东西都看得淡了,看得轻了,但读书的热情依然未减,也许唯有读书,才能浮躁喧嚣、物流横流的时代里,心灵安静下来。读书,伴我走过懵懂,迷茫,困惑,孤独,彷徨。书是一盏明灯,在生命的黑夜里点燃,在岁月的寒冬里温暖。
蜗居城市的角落,过着清贫而简单的生活。读点书,作点文,做点梦,已经成为我不可改变的生活,我也非常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字里行间,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人世间的感悟和感动。
抱着春光读书暖
文/折曲不屈
有些心情,是需要慢慢书写的,像是低吟浅唱的歌,不仔细聆听,是感受不到其间的韵味的。
三月的天气,如同一幅被淋湿了的艳阳高照的水彩画,阴天、雨天、晴天,出现在一片天空的不同时段,界限亦是不分明。尽管刮着的风中还飘落着秋冬季没有落完的枯叶,尽管常青树的枝叶还笼罩着层层暧昧的迷蒙,但不可否认,春天早已来临。
从含着花苞的梅,从绽放花朵的迎春,都可以寻见春天的痕迹。每一个路过的人,一件一件地脱下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较轻便的服饰。紧裹的围巾,也露出了久违的脸,在轻柔的风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阳光是不太大的,它似乎因冬季的吝啬而害了羞,遇见了飘过身边的云,就一下子藏了进去,给自己裁剪上了一层面纱,一会儿揭开,一会儿蒙上,时隐时现。
图书馆的中午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人很少,有的人伏在桌子上,静静地睡着;有的人翻着书页,一边用笔划着,一边用心记着;也有人什么也不做,单纯地发着呆,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很喜欢这样静谧的感觉。坐在一个角落里,背背单词,读读书,间或,抬头望望窗外,透过玻璃的厚度,凝望这座城市的广度。偶尔会打着哈欠,困得直流眼泪,却舍不得合上努力睁着的眼睛,只为了多享受一会恬然的时光。
心,很安。
其实,在这之前,一直是茫然的,无所适从,很不安。人生的路,出现了岔路口,该走哪一条,似乎是鲜明地摆在面前,却又意味不明地隐去了背后的舍弃。选择,是给了自己一个行走的方向,同时也断了自己另一些的念想,放弃许多自己曾经深深热爱的东西。
心情,天气,开始由原本的两条平行线,向凌乱和反复的线条靠近、交合。于是,不断对着天气抱怨,抱怨它的不晴朗,不稳定,不快一些地温暖起来。
而睡眠也跟着凑起热闹来,没有失眠,却睡得很浅,一夜里不间隔地醒来几次。对于一直是一觉睡到大天亮的人来说,这比失眠更让人不能忍受。
一场春雨飘过,湿了所有的鞋,然而,第二天的太阳终于扔掉了面纱,光芒全部挥散给带着憔悴颜色小草。虽然,之后的天气,依旧维持着阴晴不定的脾气,温度却微笑着,用一个迷人的姿势定格。
某一个晚间,没有任何的预兆,为自己做了最后的决定。然后,强迫自己忘记别的不相干的东西,一心只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去,不问过程,不管结果。
有些花,选择在春季绽放,就说明它们放弃了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美好,只享受着春季给予它们的阳光、雨露和微风。对它们而言,最特别的,便是春天这个季节。由此,它们所放弃的,何尝不是为着这一个时刻能够以最美最纯的姿态,在这个季节,留下一抹自己最独特的色彩?
收起了自己视若生命的电脑,改变了坚持熬夜的习惯,安排了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在图书馆进进出出,然后,一个星期里抽出一天,让忙碌的脑袋劳逸结合,看自己喜欢的动漫与娱乐节目。
此刻,我无法判断什么,只是明白,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是充实的,没有浪费光阴。毕竟,在这个二十三岁已经很老的世界,最浪费不起的就是时间。
阳光透进来,照射在翻开的书页上。抱着春光读书暖,书暖,心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