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月光文章

2023/07/30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月光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月光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月光

文/若の尘

有时候,不经意间,在深夜里偷偷瞧望了天空,会发现它很美。

在阴雨天,夜里的天空,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只能看见一团黑暗。近几天来,月很圆,月光很清淡,纯洁。它透过窗口,映入房角,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我只好在深夜里,舍弃一些睡眠的时间。

走出房屋,外面的空气,显得格外顺畅,原有的睡意,也突然的消失了。到处,都笼罩在这月光之下,屋顶漆黑的瓦片,也似乎突然有了光泽。小道旁的路灯和月光夹杂在一起,显得格外丽亮,路旁的树儿,叶子很密,在微微清风吹拂下,也都沙沙作响,我的脚步声也很轻,很细,生怕打破这格局。偶尔还有辆车从小路驶过,大概是那么晚归的年青人。

小城镇里的月光,比起乡下,要显得孤苦,寒清,没有活力,太过于静了,连一丝蛙叫、鸟窃、虫鸣声有没有。跳望远处,除了建筑,还是建筑,从地面耸起,呆版固执,刷了点白粉,贴点瓷砖,着实让人看得寒酸,月光下,满是建筑物的影子。远处,尽头,仍然还只是可怜惜惜的建筑物。

我更喜欢乡下的夜里,月光大方,清洁,充满活力,有种淡淡的感情,月光绕过小奚,穿过林子,围着一块地里,在油菜花上,枞树上,圈圈转转,倒映在池塘里,活泼泼的美丽。零零星星的小屋,隔派在月光下,有的老人,坐在门前,坐在小楼台上,摇着大蒲扇,到很晚才睡去!我是个坐不住的人,几乎每天,都会这么在月光下游倘几圈。等自然都睡去了,我再回去也不迟。然而在大城市里,月亮却像个被冷落的孩子,孤零零地悬挂在漆黑的夜空,没有谁来为它点亮一丝灯火,于是它只好自己拼命的发出亮光。城市中心,霓虹灯一片,红的发黑,绿的发紫,艳丽的刺眼。商场里的歌声,人们的喧哗声,汽车的奔波声,鸣笛声,混杂在一起,夜晚,本来是属于黑暗的,然而被人们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色彩",使它失去了本应有的性质,月也随之而被加以修饰了一翻,显得更加"明丽",外表变了,内在也无形中变了,感情也暗淡了不少!以至于八月中秋的月儿无人问津,嫦娥抱着狡兔独守月宫;二月的情人节树林里成双成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弹出年轻人的视线。忙碌的人们渐渐地退却了传袭几千年来的华夏文化,到是馋媚着某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 一场文化性的改变,我们又该与谁去辩护,是我们抛弃了自己,还是真的西方文化魅力所在?还是现在社会的变化已容不下老旧的传承。

故乡的月光

文/陈亮

沉下的弯月,摇摇曳曳。白色的云,浮起毛玻璃的承接。几许光斜插下来,跳进窗里,跃上床头,将青丝染成白色,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轮回。然而,对于我这么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来说,却更添了几分诗意。

我喜欢寂静的夜晚,尤其是有明亮月光的夜晚。但我害怕独自出行,这倒不是说我胆小,也不是害怕寂寞,只是那些细腻幽深的光和我细致的思想常常会产生无以言状的共鸣,似恋人间的相视一笑或者浅唱低吟,于是万千情节难解难分。那么,我会醉,醉在月淡风清的田间,然后忘乎所以的多愁善感。

回眸记忆的长河,我们从嗷嗷学语开始就一直漂着了,乘着叫做回忆的舟一路摸索,偶尔被跃起的浪头打翻了,于是在那些悲伤痛苦里沉溺一段,但我们终究还是获救了,因为很多人会游泳,便自救了,但也有些人是被群群劝导或是厉声激励,然后重新爬上了小舟,继续前行。

零星的岁月,勾起云淡风轻的过往。多想回到那里,那里有我儿时的稚趣天真,有我烂漫的游乐场。墙头的那只壁虎,被我放了又抓,抓了又放。李树的顶端总有那么几个熟透了的红果被我用弹弓打了下来。隔壁阿婆家的竹林,是我那时常拜访的对象,尤其在月圆云淡时,叫上几个伙伴去玩捉迷藏,爬上一棵老竹,藏匿在茂盛的竹叶间,任谁都找不到。可是,回得去那些地方,却回不去那些过往……阿婆家的竹林在前年就已经被现代机器推毁了,现在已建起了两栋楼房。那些钓过鱼的池塘,那些游过泳的河坑,那些肆无忌惮的童年,都变成了一段段故事,融入了记忆的长河里。

前途无尽,记忆的长河无尽。清泠的月光,依然明亮。好想,回到那些曾今,回到那片消失的海洋,去向流浪的源头,我思念的故乡!

空旷月光

文/七号

我很庆幸,搬到高三楼后,我能穿过操场回家。

我与吴总是相伴而行,穿过那条黑漆漆的路,扶过斑驳的树影,便能见到那空旷的月光。

视角的放大是美的初始。我想我是爱它的,爱它的本来面目,不加雕琢也无需雕琢。月亮的美便在于此。朴实与柔美的共同是空旷赋予它的独特。在无数次的仰望之后,竟在某年某月的某日,究透了其固有的芳华,欣然而坦荡地接受其本该有的原点。

那不是创世界,是千百年来坚守的信仰。

月亮不属于夜晚,只与影相伴而足以慰藉。在无边无际的天幕里,模糊着行人的视角,即远即近的朦胧之间悄无声息的融化着行人的冷漠,柔情似水,莫过如此。

我固执的认为色彩的饱满感胜过声音,在清风湖水声的冲击中熄灯却不肯入睡,绘在夜里的抒情诗如此缠绵。我企图去铭记着温柔,却又不得不嘲笑自己,究竟错过了多少触碰才会如此青涩。过于狂妄的我怕便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这种渗透,消磨其中,无声无息。

从皮肤到血液,不粗暴的镌刻在胸膛。不深刻不浅薄,却足以让我铭记每一缕月光的温度。

那个框架天空,从来不是它的满足。

我多么期待大漠之上的朗月,白而昏暗会小三干旱中最后一丝燥热,那样的夜晚,想想都觉得浪漫。

然而林立高楼狭窄地给不了它一片天。越过操场,我只能望见它隐藏于枯藤之下的阴影。那刻,我情愿闭上双眼。束缚从来不是借口,正如偶然惊叹之下隐藏着的无知,轻然挣扎便足以逃脱。

即便如此,我也期待,着月光垦区尊,在我心里安放一晚。

月光下的粑宵

文/谭旭日

朴塘村的田多地广,自古田里产粮,地里种豆子、花生、红薯、高粱、玉米。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寒冬腊月,家家都喜欢用这些五谷杂粮做小吃、油果、煎饼、米糕,粑宵(bo xiu)则是朴塘村人装盘子歇客的佳品。

做粑宵不难,过程也颇为简单。这是个力气活,耙宵的制作从蒸到舂米,图的是力量。我小时见过外婆在月光下做粑宵,把糯米洗干净晒干,还有红薯也要洗干净,一起放进木甑里蒸。柴火灶火势旺,糯米红薯蒸个把小时就熟了。外婆闻了闻香味,拿起木盖,看一眼就知道糯米熟度有几成。一般九成熟是最佳的,起锅,两人站里灶边,拿着甑耳(把),放下。随后,从灶房快速挪到堂屋的石臼边。

一般人家都是舂一升米,大户人家也有舂两三升米的。石臼的窝不深,够一升米左右的量。所以,要是几升米的,就要分批分次来舂。蒸熟的糯米、红薯一倒入,两个人拿起枣木碓杆(下头是圆铁紧箍),一左一右开始舂起来。舂粑宵的劳力要吃地亏,力气要猛,下手要快。不然,糯米舂烂后,特别粘。一下用力不均,就怕粘住碓杆,旁边的帮手就没法下杆。舂粑宵的人还要眼尖,不能使糯米挤兑出石臼,若是一头冒出,就要用杆打压下去,然后两人对着一个地方舂,这样才会使糯米舂得匀净。

舂了半小时左右,左右两个帮手都掌酸腰累,汗流浃背,越是到后面,粑宵就越瓷实,糯米粒变成了糊。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女主人就会端来一个团箕(圆圆的,竹做的簸箕),把糯米糊团子倒入其中。

在堂屋的中央,摆好一付木案板,上面撒上面粉,也有用粘米干粉,开始用手和着反复搓揉,直至糯米糊不粘案板,又能用手扯不断,又韧又有劲道,就开始用手搓成一个长圆条,三个手指宽大,然后用擂杆开始碾压成扁平状。然后,拿着用栀子果,红山楂等野果浸泡了一天一夜的天然颜料,开始用干净的鸡毛涂抹一条一条地间距。再用刀切开十公分一段,每段都卷起来。所有的卷好后,用刀切成薄片,放入几个大团箕里等待次日早晨的太阳下晒干。有些人家还放点芝麻,增加香味。

冬阳不暴,粑宵要晒三五个日头才能晒干。晒干后,主人家会根据客人的喜爱,可蒸可煮,可煎可炒。蒸的就叫糍粑粑宵,煮的就碱粑宵,煎的叫煎粑宵,炒的叫炒粑宵。口味也各不相同。蒸煮的软滑,吃起来有嚼劲。朴塘煎粑宵用的是茶籽油,味道清香,不油腻,入口即脆,唦唦作响。炒粑宵则是用沙子和着粑宵一起用柴火焙炒,不会烧糊,吃起来自有一股碳烧味,绵绵香口,入口松脆。

粑宵做好后,歇客不分寒冬腊月,还是正月新张。一个茶盘,瓜子落生糖果粑宵,任由客吃。村庄里做粑宵,其实颇具象征色彩。过去,朴塘村穷,只有五谷丰登。粑宵歇客,意味着村庄里有余粮,主人家大方把余粮与客人分享,又显得大方客气。

渐渐地,做粑宵的人少了,老一辈人这个手艺也很少教给年轻的朴塘村人。以至于,今天的朴塘村正月新张的日子里,没几家几户的茶盘中看到它的影子。只是,愈来愈多的现代工业食品占据了村庄的喜庆日子。愈是念想,愈是惦记着这些纯正的乡土美食。

岩脚的月光

文/姚茂椿

妩媚的月亮,从东边山坳露出半个头。合拢宴的长桌旁涌来端着酒杯的姑娘小伙子,正被浓浓的气氛感染。我侧身而出,刚好与月亮打了个照面。

我看见了月亮的羞涩,像刚懂事的姑娘。夜还没有黑下来,月儿的脸庞安静柔媚,光在一点点地聚变生长。在月光达到一定亮度时,我发现它轻轻的脚步,在慢慢向我靠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光沿着村口的石板路,来到岩脚侗寨,在古驿道和黑色的木楼上,涂抹着传统的色彩。这个距靖州县城20多公里的村寨,始建于南宋,明朝中叶开辟驿道,成为湘黔和湘桂古商道上的重要地方。商旅、马帮的往来,使寨子到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渐至繁华。我想象当年那轮照过曲折艰辛商道的弯月,怎样从四面八方照向这里。分布在东、南、北方向称为永昌、永宁、永康的三个寨门,把石板路和古驿道连接起来。漫长历史中,一栋栋木楼在孤寂的等待中迎来人声的鼎沸。依山而建的干栏式吊脚楼和平地楼,在月光下参差错落,光影斑驳。民居楼上的青瓦飞檐、翘角浮雕,为月色增添了古老的气息,透出活泼而鲜明的民族特色。聚财井水声汩汩。前门大开的驿站,与客栈、酒肆及驮运的热闹相互衬托。举着火把或提着马灯的客商,穿过夜色,在热情的木楼中畅饮、欢乐、思乡。

合拢宴上的琵琶歌阵阵传来,月光加快行走的脚步,像从一支缓慢的古歌中走出。夜幕的窗帘已被拉开,微光将山头和山谷照出诗意。我在到来之前已经知道,岩脚寨的女人,值得许多地方的人们羡慕。我沉浸在月亮女神的传说中,感受着白天看到的场景和听到的故事。多年传承的生活习俗,留下了"丝路女儿国"的温情浪漫。寨里建于南宋年间的兔主庵,供奉着大家敬仰喜爱的月亮女神。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当地妇女会在玉兔山上的兔主庵祭祀,祈佑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东寨门古客栈前立于1801年的修路碑,被人们称为"女神碑",记载当年村民集资修路的概况。捐资名单上的第一位,是头人杨门黄氏,她不仅是岩脚侗寨的头人,还是周边各寨的首领。碑上女神的头部,是人们时常仰望的月亮。这里的女人地位大多高于男性,她们像散落深山的一粒粒珍珠,在家庭事务的辛苦付出时默默发光,也在当地重大事务的决策中,闪现智慧决断的光芒。

在温情的风雨桥和高耸的鼓楼旁,月光和着合拢宴敬酒歌的高潮,将音符一样跳跃的亮色四处倾泻。古樟树枝叶絮语,琵琶谷虫声唧唧。月亮谷充满了月色和歌声的诱惑。伫立在舒爽的月光里,我凝视不远处的龟背鱼塘,宽阔的水面微波荡漾,银光闪闪。我想走向远一点的地方。这时合拢宴大门拉开,一个小伙来到面前,邀我回到酒桌上去。

我说:"这里的夜景好,我要多看一看。"

"您若是夏天来,月亮最好看啦。"

小伙子看我没有回去的意思,乐得陪我说起话来。旅游开始火爆,大家得把山寨木楼整修好,搞住宿餐饮,还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把产业做好。动员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早日回乡,生产服务需要更多的人。不用多久,当年忙碌的驿站,将会变成快乐的老家。

向月亮长望了一会儿,我与小伙子返身朝热闹的地方走去。清爽的头顶,被洒上更多的月光,我有着像被母亲抚摸过的感觉。

我在内心里赞叹,岩脚的月光,好亮,好美。

昨夜的月光

文/许培良

最近,心情特好,所以有时候半夜里还未能入眠。当然,这也只是个别情况,因为人总要遵循规律而生活。

昨夜里,没事儿,便泡了一壶茉莉花茶,与妻子对饮。儿女们求学工作在外,这也是一种驱除寂寞的方法。

或许是饮茶的缘故,到了半宿时分,妻子已经发出轻微的鼾声,我却没有丝毫睡意。披衣走下床,踱出卧室的门,隔着屋门的玻璃望去,院内的地面上泛出一片光亮。这光亮,一下子跃入我的心坎。

哦,竟有这么美妙的光亮,这是我从前所未曾见到的。踱进院内,一股清冷的风从天窗的缝隙中挤进来,浑身上下顿觉一种微凉。但这亮光却招引着我,给我周身增添热力。

禁不住仰望空中那一轮金黄的月亮,这是光芒的源头!过去看月,或为圆形或为镰刀形,没成想,月亮还有半圆略凸形。平生以来,夜里赏月还是很少的,或许昨夜有赏月的心情,所以上苍特地创造了这样的景观。

我的视野转向了苍穹,天空似乎没有一点黑暗,茫茫世界处处被月光映亮。月光洒在瓦楞上,隐约反射出一种神秘的色光;月光洒在法国梧桐上,摇曳的枝头构成一幅动态图画;月光洒在我的心坎上,似乎有一种海的碧波在荡漾……

物是人非,情随景迁。昨夜因为有美好的月光相伴,似乎整个世界都亮堂起来。因此,我知道,当人处在黑暗的时候,光明永远在前面招引,这便是人生伟大的希望!

月光禅

文/张梅

一轮圆月,如一枚静静的巢,遥遥挂在蓝而幽的天上。

回想我们人生之初得到的诗词浸染,大多离不开那句"举头望明月",诗仙青睐皎皎明月,举杯邀月,舞之唱之。清愁也好,浅恨也罢,都化作行行诗句。儿时不知愁,每每中秋佳节,登上楼顶,从华灯初起直等到月上中天,举头,明月高悬,低头,月色似霜,喜的是赏月吃月饼菱角,愁的是老师布置了赏月的日记,只痴痴地望着月光,苦思冥想,待母亲在楼下遥唤,才悻悻而回,月光带不回,只好在日记里写下几行流水账。

后来,常在月下走,月儿伴我行,月亮在月初,显得瘦弱,是吟着"寒潭渡鹤影"的黛玉,瘦却有风骨。月光穿过风,穿过稀疏有致的树叶,洒在地上,风吹动树的时候,斑驳的月影满地晃动,像水波纹。在异乡的夜晚,齐腰高的田地里的草木窸窸窣窣作响,一节节土路像羊肠似的蜿蜒,月亮把远处的村庄映照得如同版画,于是少了怯意,反倒觉得草木们细幽幽地吐出好闻的气息,精灵般的萤火虫明明灭灭,沉静下来的不只是原野、草木、村庄,心间,也满是月亮的清凉。

树梢之月,如豆蔻少女,如小荷初绽。最美莫过柳梢月,有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去年在秦淮河夜游,恰逢月夜,沿河彩灯不断,水色潋滟,游船返程,过乌雀桥,这一段没有各式花灯,只船驶过的水声,水上浮着薄薄的月色,不由得仰起头看月,两岸柳影婆娑,只是没有旧时佳人,香鬟丽影,踏月款款而行。

最凄凉的要数缺月挂疏桐,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映照在失意人眼中之月自然也有一份凄凉之感。秋夜,遇到巷中梧桐,月色高远,空旷,恰好被桐的疏朗接住。听一曲吴景略弹奏的《梧叶舞秋风》,声音悠远寥廓,月下梧桐有儒雅之气,枝干宁静,月光飘逸、纯净,吴先生也有儒雅之气,他指下的秋,应该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说,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种秋意,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明月松间照,在松畔望月,松香融入月光,缓然抵达宁静从容的境界。父亲从泾县山区买谷雨茶,回来叙述山林之幽,雾气沉郁,月静春山空。山林之月,无灯光与之争辉,更显空灵,更有禅意。

傍晚时分,人声喧杂,暮霭未暗,月亮如同淡淡的水印。记得有一日,开会晚归,拉着孩子加紧脚步往家赶,孩子嚷着肚子早饿了,指指天边,说,妈妈,你看月亮都出来了。月出惊山鸟,彼时的我如山鸟,扑棱着翅往巢里钻。等忙完晚饭,到阳台收取白天晾晒的衣物,被眼前之月怔住,驻足看月,想想不是中秋啊,每月都有月圆时,只是忙碌中忽视了它的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一旦有了仰望的情怀,视野变得开阔了,心胸变得旷达了,东坡先生一语不知惊醒多少望月人,哪一段人生不是坎坷曲折,在月相的变化中一切得以释然。此中有真意,无需细言,只存心间。

我与月光作伴

文/追希社会实践队

新宣组的工作总是繁琐的,每天我们都无法避免晚睡。与平时不同的是,吃完晚饭后,我选择坐在一楼的走廊,吹着凉爽的晚风,继续下午未完成的工作。

因为是夏天,昼长夜短,晚饭之后的天空依然很亮,我抱着电脑坐在走廊边的台阶上,旁边的草坪成为了办公的背景板,看累了电脑,就转移一下目光,看着那抹绿色,眼睛和心情都得到了放松。在不知不觉中,天空打翻了墨盘,夜色越来越浓,夜里的一楼,没有电,开不了灯,可能是电脑屏幕的亮度足够,我一点也不觉得黑,但我一抬头,发现照亮我的并不是电脑屏幕,而是高悬在长夜之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和一起工作的小伙伴沐浴在夜光中,手中敲击键盘的动作不曾停下,"哒哒哒、哒哒哒……"时间踏着键盘的敲击声悄悄溜走,月色也越来越明亮。

月光包围着我,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希望以后的日子也能有知悉彼此的小伙伴陪伴着我,希望"追希"和平石的孩子们也能在这限定的夏日时光里留下属于彼此的美好的回忆。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

文字|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