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5篇优秀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优秀的散文(精选5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最美是家乡
文/王明瑞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增广贤言》上的话,它正好可以用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感情。我的家乡,在蓝田县辋峪河畔,竹篑寺山前面,一个叫榆林川的地方。那里自然景色秀美,民风朴实淳厚,充满了人间真情和生活情趣。
我小的时候,房前村边,水渠纵横,到处是稻田。绿的稻秧,黄的稻穗,清冽甘甜的流水,似诗如画,美不胜收,一派"江南"风光。对孩子们来说,最大的快乐是上树采果,下河捉鱼、冲浪(漂流)、打江水(游泳),在水边沙滩上,堆沙塔、修沙渠。榆钱、槐花、桑葚、桃、杏,还有鱼、螃蟹、黄鳝等都是小伙伴们的"猎物",真是好吃又好玩。
村子东边,是着名的王顺山,西边是白鹿原,辋峪河水从村子的旁边流过,清亮清亮的。据说老早以前,河水又深又宽,尤其是到了雨季的时候,隔水相望,一片汪洋。从现存随处可见且仍然清晰的古河道痕迹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壮观景象。
过去,家乡水肥草美,树多林密,庄稼、树林和芦苇,广泛地散布着。俗话说无木不成林,在家乡则是无林不成村。放眼望去,是一片一片的树林和田地。走近了,才能看见树林中的屋舍。水养树,树护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整个村子处在大树的环绕之中,即使盛夏,也不觉得热。家乡人爱树、栽树、护树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家乡出产上等的好大米。逢年过事,招待宾客,大家都喜欢吃米饭。稻花香里说丰年,香喷喷的米饭和米酒,让人馋,让人醉。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包粽子吃,送亲友,待宾客。这一送一待,体现了乡亲们那份浓浓的乡情。
"爸,你回来啦。""娘,你忙着呢。""婶,咱赶集走。""哥,你去地里呀。"……这些称呼,并非都是家人之间的,而是一个村或者邻村的。在家乡,人们见面了,都要相互打声招呼,尤其是晚辈见了长辈,更要主动。即使是平辈,也要按照年龄大小,称呼对方。这是规矩,也是感情的表达。见了面,不称呼,是不懂礼貌的表现。类似的村风乡俗,如同和煦春风,让人感到十分温暖祥和。
特别值得记忆的是家乡人还比较乐善好施。记得有一年插秧时节,我家的秧苗不够了,需要再补一些,才能把稻田栽满。那时,人们的日子都过得比较紧,秧苗也都是自用自育,有多少稻田,育多少秧苗,怕浪费,不多育。邻村有个大哥,叫范维盾,他慷慨相助,对我母亲说:"婶,到我地里拔。你用多少,拔多少,不用管我,我有的是办法。"
在家乡,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的立木盖房、娶媳嫁女和抬埋老人,是最能体现这种互相协助精神的,谁家有事,全村人都自动出来伸手相助,大家分享事主喜悦,也分担忧愁。
如今,虽然我离开家乡30多年了,但和家乡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因为那里有我的家,有我的亲人。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人,更希望家乡的那些文明美好的风俗村风,无论世风怎么变化,仍然能世代传承下去。
春天的餐桌
文/孔伟建
香椿
香椿好看,紫气枝头。香椿好吃,春天的餐桌上,离不了它的掺和。谷雨前后,香椿最嫩。
同事家种了几株香椿,每年春天,总是将采摘下来的新鲜香椿往办公室带些,叫大家都尝尝鲜。
今年,同样不例外,我分到了些。回家洗净,晾干了,切段,撒盐,腌渍,随吃随取。
我喜欢凉拌,吃那种自然之味。淋上点芝麻香油,香椿清香与麻油香味合为一体,实为美味。
与嫩豆腐一起拌,滋味更好。雪白的豆腐,嫩绿的椿叶,紫红的椿芽,悦目,爽口,那滋味非香椿莫属。
与鸡蛋一起炒,滋味也很好。几个鸡蛋,打碎,与椿芽混在一起。油热后,翻炒几下即可,蛋香菜香相得益彰,很下饭。
炸香椿芽,香椿芽无需切段。将鸡蛋打碎,待油热,把蘸过蛋液的香椿芽往热油里一放,打个滚儿,捞出,香嫩可口。一微信朋友说,油炸食品,不利健康,最好少吃。可每到春天,我都忍不住香椿芽的诱惑,总要炸几次吃,才算过了春天。
春天里,有香椿。香椿,似乎是专门为某个季节而香的。
荠菜
中学时,读过张洁的《挖荠菜》,至今不忘。
春天里,我总要吃一两次荠菜水饺或菜饼,才觉得不枉这大好时节。
那天,妻子在市场上称了一斤荠菜,说要包水饺吃。
荠菜无需去根,整棵可食。摘洗干净,佐以葱花油盐、木耳丁、鸡蛋等。要吃荤的,可配肉馅,全看个人口味。
我喜素食,将面皮擀得薄薄的,把和好的荠菜馅儿严严实实地包了。透过面皮,都能看到荠菜青绿的样子。蒸煮,出锅,果然鲜嫩无比。
还可烙菜饼,用电饼铛。面皮同样擀得薄薄的,将菜摊匀,把鸡蛋打碎,均匀洒在菜上,四周捏严。几分钟即可出炉,外焦里嫩,真是美味。
上网查荠菜,知:荠菜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有较强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功效。
很多野菜,吃起来是美味。用起来,是药材。
韭菜
前几天回老家,割回来两把韭菜,头刀,根是红的。母亲说:一直给你们留着呢,实际上早该割了。
老百姓说,积攒了一冬天的营养都在头刀韭菜里呢,最好吃。
在集市上买的话,也是头刀韭菜贵。
春天,我喜欢吃韭菜水饺,韭菜菜饼。泡点黑木耳,切丁。加油盐适量,再加点鸡蛋穗儿,皮儿擀得薄薄的,隔着皮儿都能看见黑色的木耳丁、嫩绿的韭菜和金黄的鸡蛋穗儿,看起来好看,吃起来鲜嫩。
素三鲜讲究的是素和鲜,荤菜吃多了会腻。事实证明,还是素菜养人啊。
榆钱
我小时候,家乡榆树很多,吃榆钱很方便。季节到了,谁家孩子哧溜哧溜爬到树上,即可摘下。
后来,老百姓发现,榆树长得慢,成材慢,还爱生虫子,慢慢地对这树种的兴致就淡了,不爱种了。这些年,乡下榆树少了。吃榆钱困难了,很多时候都要到市场上花钱买。
春天,多少得吃顿榆钱窝窝。
前几天,一位女同事在微信上晒自己蒸的榆钱窝窝,一下子吸引了我。私下里,我跟她要了几个。
女同事心灵手巧,蒸的窝窝小巧玲珑的,白面里包裹着一叶叶圆圆的榆钱,很好看,看着不觉口舌生津,食欲大增。
吃起来,榆钱的清香和甜丝丝的味儿顿时溢满两颊。吃这东西,根本用不着吃菜。
我吃了两顿,想再向同事要两个,答曰:已分完,自己都没捞着吃。
榆钱老了,会片片飘落。榆钱落下之时,春天就快结束了。春天很短,过得很快。
一碗生日面
文/王军华
小时候,我非常渴望过生日。
每到生日那天,母亲总是早早地起床,给我备下一碗手擀面,一个荷包蛋。母亲用筷子在香油罐里蘸一下,然后在我碗里涮涮,几滴香油便顺着筷子流下来,香气"嗖"得一下飞进鼻子里。我的口水已经流出来,迫不及待地从母亲手中抢过碗。我吃得狼吞虎咽,母亲看得心满意足。
吃上荷包蛋,也成为我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资本。直到有一天,从城里来的表姐到我家小住。当我向她讲述自己的生日礼物是荷包蛋时,表姐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一个小小的荷包蛋就把你打发了?!我每次过生日,都会收到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满了蜡烛……"
听了表姐的讲述,我渴望自己也能过一个有大蛋糕的生日。我也多次在母亲的面前提过此事。母亲笑着说:"等你长大了。"起初,我也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就能早日吃上蛋糕。在我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失望之后,我在心里有些怨恨母亲。因为我的生日礼物依旧是一碗手擀面和荷包蛋。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县城的初中,那样我就可以自己去买蛋糕了。母亲根本没有看破我的小秘密,因为地里的庄稼,院子里的鸡鸭,还有调皮的弟弟,已经让她分身无术。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每天都要在纸上画些自己心里想的蛋糕。母亲看到我在纸上画着花花绿绿的蛋糕时,也只是微微一笑。因为我画的蛋糕比玉米面的窝头大不了多少,或许我画的根本就不是蛋糕。可对于我来说,只要它符合我心目中蛋糕的标准,就足够了。哪怕它长得像窝头,也无所谓了。
我终究没能考上县里的初中。三年后,我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我对蛋糕的渴望,或者说想要蛋糕的激情被冰冷的学费浇灭了。我那时唯一的梦想是: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山沟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如愿地走出了大山,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在我生日之际,一个宿舍的学姐为我买来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儿时的梦想在蜡烛点亮的那一刻灿若烟花,我的眼泪也在那一刻不早不晚地到来了。我忘记了蛋糕的味道,却清楚地记住了红酒的甘醇还有一丝苦味。我醉倒在宿舍,睡了一天一夜。
如今蛋糕已成为我每年生日的主角,可我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味道。预订的生日蛋糕越来越大,模样也越来越漂亮。只是那蛋糕嚼在嘴里,我已分辨不出哪是奶油,哪是蛋糕。我的味蕾,正在一天天麻木。
工作的忙碌,经年的奔波,使我忘记了许多本该记住的东西。直到那天早上,母亲为我端上她亲手做的生日面,还有一个白肚皮的荷包蛋,用筷子蘸上几滴她亲自榨的芝麻油。一股特有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咬一口荷包蛋,再吃一口劲道的面条,曾经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母亲的炒米花
文/李职贤
春节前,打电话问候乡下的母亲,闲聊之余,母亲说刚炒好十几斤炒米花,我听了,眼前仿佛出现一个硕大的竹托盘,托盘盛满刚做好的炒米花,白得像珍珠,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在我们老家,春节期间,炒米花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美食。母亲像所有传统客家妇女那样,是做炒米花的能手。每年元旦前后,母亲着手准备做炒米花。选用上好的糯米,放在热锅里,一遍遍地翻炒,炒至七八成熟后起锅,装在木桶里备用。然后拿来一大碗干净的细沙,放在热锅里,拿着一把用细密的篾条制作的"锅铲",不断翻炒,确保沙粒受热均匀,几分钟后,倒进一汤匙猪油,继续翻炒,火候差不多了,舀来小半勺炒好的糯米,拌在细沙里一起爆炒,高温作用之下,只需几秒钟,所有糯米像千树万树先后绽放的梨花,毕毕剥剥,如鞭炮炸响,全变成白花花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炒米花。炒好了,母亲以极快的速度,将炒米花和沙子一起,一股脑儿起锅,倒进筛子,随着筛子来回拉锯式的抖动,细小的沙子通过筛孔,如下雨一般回到锅里,炒米花比筛孔大得多,全部留在筛子里。母亲将炒米花倒进竹托盘,摊开,以便散热。接着炒第二锅……
炒米花必须两个人配合,一个负责炒,一个负责烧火。小时候,每当母亲准备炒米花的时候,我和弟弟妹妹轮流烧火。刚出锅的炒米花,不能吃太多,否则容易上火。可我们常常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不限次数地抓一把放在嘴里,大快朵颐。
烧火和炒米花一样,也是一门技术活,一般一把火只能炒一锅炒米花,每一把柴火的份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份量太多,火烧得太旺,炒米花爆得太快,起锅的时候,母亲忙不过来,最后起锅的部分就会烤焦,柴火的份量太少,火候达不到炒米花的要求,也是不成的。等炒米花冷却以后,母亲把它们装进密封的铁桶,盖好盖子,确保不受潮,只等过年的时候启封。
炒米花的吃法有很多,可以和花生米一起吃,这种食法比较流行,炒米花的香味与花生米的香味相得益彰,香上加香,啖之可口,回味无穷。也可以泡在开水或肉汤里,泡软后再吃,这种吃法,一是可以避免上火,二是可以聊解一时之饥。母亲一年年地老去,可她宝刀不老,依旧每年都为我们做炒米花,不过,烧火的责任,落在了侄子们的肩上。
时光倥偬,转眼又是一年春节到,我们盼等着,盼等着跟家人团聚的日子,盼等着享受久违的天伦之乐,盼等着品尝洋溢着母爱浓情的炒米花……
家
文/鲁德荣
俗话说,小儿望过年,大人盼种田。大寒过后,春的脚步更近了。正值人们欢欢喜喜庆丰年的时候,狡诈的新型冠状病毒,悄然地尾随而来。史无前例的重大疫情,在九省通衢的武汉爆发。一时间病毒扩散患者骤增,席卷荆楚大地。政府紧急决断,武汉封城、周边封城、荆门封城。集中救治、隔离观察、居家封闭,分类管理多管齐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华夏打响。接着,便是宅家的日子。
诗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温馨的爱巢。
我们都有一个家。这是源自血缘的传承,这是源于姻缘的凝结。家有父母的疼爱,家有兄姊的呵护,家有姨舅的关怀。庚子的春节,没了市场繁荣的喧闹,没了亲朋把酒的酣畅,也没了孩童雀跃的欢唱。看望老人,不能登门;相互拜年,不可串户。素有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满满的心愿别无选择地拜托给了小小的手机。祝福之后,勿忘叮嘱"不要到处跑,出门戴口罩".虽是最亲切的关爱,实属尴尬的无奈。封闭宅家的日子,郁闷、烦燥、疲乏、无聊。一剂处方解之:或时事政策、疫情通报,或传统医学、健康常识,或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或再来一方戒腥缮素与广播操、八段锦。如此这般必收疗效。
我们都有一个家。这是源自业缘的汇聚,这是源于军号的集结。家有首长的关爱,家有战友的相助。昔日激情燃烧的军营,如今化作温馨的微群。疫情暴发后,手机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一声声问候,一句句祝福,来自山东宁夏陕西,来自重庆四川甘肃。还好吗,我想和你视频,看看你的精神面貌;还好吗,我要跟你讲话,听听你熟悉的声音;有困难告诉我,缺口罩我解决!熟悉的面孔,亲切的声音,温情的问候,体贴的分忧,令我泪花闪闪。浓浓的战友情,没有被山水隔断,没有被岁月冲淡。这思念这牵挂,这问候这祝福,是老首长给予的心灵慰藉,是老战友送来的精神鼓励。请放心,有组织的关怀,我们一定能挺住!
我们都有一个家。这是源自地缘的恩赐,这是源于天然的选择。传承五千年,幅员九万里。家有挺身而出的勇士,家有不畏生死的英雄。国难当头,一声号令,数不清的勇士和英雄逆行向前。白衣天使、革命军人、公安干警、人民公仆,还有保障服务的志愿者和后勤物业人。他们是今天无愧的英雄和最可爱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医疗救护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无数的救护者,无数的建设者,无数的守卫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拯救生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战疫情,火神山、雷神山、方舱战地医院,短短几天交付使用。灾难面前,再次彰显了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当代中国,每遇重大灾难,哪一次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力挽狂澜?哪一次不是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危为安?只要我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次席卷全国的疫情,无疑也将被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所战胜。惨痛的教训还告戒我们,善待动物,远离病源,低碳生活,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