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美文亲情

2023/07/27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美文亲情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美文亲情(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雨夜忆父亲

文/乐舞蹁蹁

窗外的雨伴着电闪雷鸣敲打在玻璃上,蜿蜒曲折而下,把外面的世界切割得支离破碎,隔壁的电视里正唱着"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听着歌声,看着灯光投印在玻璃上的自己,已然分不清是滑落雨水还是泪水……

由于工作的关系,父亲经常要出差,在我们几兄妹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严父",平时不苟言笑,都有些惧他,但自小受到"书香门第"教导的他经常会给我们说一些例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尊孝悌守谨信"、"致虚极,守静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之类的道理,要求我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去年春节刚过,父亲在一次外出时摔倒了,严重的颅内出血让年近八旬的父亲身体一下子垮了,大脑的受伤也让父亲的思维出现了混乱,甚至有时都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原来言语不多的他变得经常的一个人自言自语,自己讲着自己的故事,不管旁边有没有听众。今年五一假期,我领着妻儿去看他,他看着我说:"好样的,别怕,爸爸在后面呢!",我不明白,姐姐告诉我,那是我第一次在雨夜独自回家时,父亲为了锻炼我,悄悄的跟在我后面送我回家。

那是我读初三那一年的一次晚修课,也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九点多的时候,雨水越发的下得大了,一个响雷过后,半个县城一片漆黑,由于学校在郊外,没独自走过夜路的我有点怕,于是打电话回家让父亲来接我,只听到电话那头的父亲沉默了两秒钟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你是个男子汉,得学会坚强,自己回来!"那一刻,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冷漠,泪水一下就充盈了眼眶,觉得自己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与几位同学结伴而行到分岔口后独自而行,脑子里全是鬼呀怪呀的故事,感觉背后凉咻咻的,大气也不敢出、甚至感觉手脚也有点发抖,短短的几百米路感觉是怎么也走不到头,想起父亲经常教导我们的"人间有正气,于人曰浩然,坦荡天地间,何来惧鬼神",一边用发颤的声音哼着歌给自己壮胆,一边跑着往家里冲,远远的看着窗子透出的烛光,泪水终于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哭得相当的伤心。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湿着大半边身子回到家,看到我的"惨样",笑了笑,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说了句:"赶紧洗个热水澡,换了衣服,当心着凉!"转身就进了屋。为了这事,我可是堵气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跟父亲说话呢。原来父亲是这样的一个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成长,那一个晚上,孩子哭了,父亲却笑了,因为父亲知道只有经历风雨,雏鹰才能翱翔天际,父亲是用自己的脚步成为了孩子学会坚强的依靠。

送别父亲的那一天,两岁半的女儿看着躺在灵床上的爷爷稚气说:"爷爷睡着了!",看着乖巧的女儿,我才真正理解到父亲常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来父亲一直就在我身后为我遮风挡雨,只是以前的我还没读懂他……

父亲离我们而去了,而他给我的思想让我延续着他的生命,这一刻,我知道我也是一个父亲!

母亲忧伤着我的忧伤

文/咫尺天涯

生活的艰辛的磨砺,铸就了母亲刚强而又朴实的性格,正是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使母亲把一切艰难困苦都看得淡如流水,总是用自己的努力与父亲撑起那个贫穷而又充满希望的家。

这样一个刚强的母亲,把生活的艰辛刻在自己的脸上,默默为我们操持着一切,而身为儿子的我,却清晰地记得,她为我哭过两次,每每想到满脸泪光的母亲,我的心就如同刀绞,陡然对自己产生浓浓的恨,并下定决心,一定让母亲至少为我而感到欣慰幸福。

参加工作以前,我的家境一直不好,我似乎特别体谅父母的艰辛,总是千方百计节省自己的生活花销,以便减轻父母的负担。高三那年,由于长期的不注意饮食习惯,我的胃出现了问题,手术后,爸爸妈妈火速赶来,在麻药即将散尽的迷糊疼痛中,感觉母亲看见我凄惨地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特别难受,她掩面而泣,那是母亲心疼儿子的泪,在那泪水中,我依稀感到了那么一丝自责,好像我的病痛是她的责任,一个母亲没有保护好自己孩子的愧疚全都随着泪水一涌而出,接下来的日子,妈妈全身心呵护着我,使我顺利出院了。在家静养一段时间后,毕竟高考将至,我又马上回学校继续上课,尽管天天都很困乏,但我一直在坚持着,但已经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了,高考后,我意外落榜了,为了有出路,我必须选择复读,但虚荣心极强的我,把复读当成是极丢人的事,一天早上,我打好行囊,多亏早上下雨,街上没有几个行人,我打着伞在雨中静立着,爸爸妈妈陪着我,想想自己的悲惨境遇,泪水随即涌了出来,这时妈妈也随我而哭,她说:"再学一年若还考不上,咱们就拿钱上。"那时家里哪有钱呀,但我相信,真有那么一天,妈妈会为我做一切,听她这么一说,我的泪水更来劲了,一会儿,车来了,我搬着行李,擦干眼泪上车,回望母亲,她依然站在雨中不动,偶尔用手拭去流淌在脸上的泪,这样的一幕,让我至今回忆都泪含眼角。

情到深处方落泪,母亲为儿子而泣,心里会是何等的酸楚和痛苦呀。今天,很少能与母亲相聚,但时常会打打电话,关心关心她的身体,并努力为她做我力所能及的事,衷心希望母亲不再忧伤着我的忧伤,而让她为拥有我这样的儿子感到幸福和自豪。

子欲孝,亲已老

文/薄荷蓝

母亲的手在抖,我的心在痛。

她的脚泡在盆里,白白的,涨涨的,像个大萝卜,放满了整个盆,水,有些都溢出来了。本来,母亲的脚是很小的,就如我的,只穿35的鞋,可如今,三七的鞋都塞不进,肿的泡泡的,摸着就像泡粑馍。我慢慢的在水里给母亲搓揉着脚,看着她那些因水泡过之后一层层泛白的肉皮,还有那一个个灰指甲,心像针刺一样,我知道,那双好看的脚不见了,那双承载着家的重担的脚麻木了,甚至是即将失去知觉,我有着说不出的痛。

那双脚,曾经丈量了家乡的那方土地,沟沟坎坎,都是母亲为了喂养我们的脚印;大集体的时候,简易的舞台上,母亲跳起了优美的舞姿,那双脚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还有对母亲的尊重和喜爱;上学的时候,是母亲用她那双脚把小小的我一天天背进教室,让我能够有了今天的工作;还有老家东头的那个山丘,硬生生的让母亲站成了平地,她踮着脚尖一次次张望着我们归来。可如今,那双脚泡在水盆里,自己想挪一下都挪不动了,更不要说回到从前。

抚摸着母亲的脚,她很享受,望着我笑了。临病床的阿姨说,每次我和女儿去了,母亲就特别开心,有说有笑的。是啊,可能每个母亲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儿女,和儿女们在一起,就连我也不例外,每天白天忙工作,累家务,下午哪怕疲惫不堪,哪怕不吃饭,也要速速地到姐姐家去带女儿,见到她了,抱着她了,所有的疲惫,所有的不快都会烟消云散,整个人才觉得踏实和满足。母亲在病中,可能这种想要和儿女在一起的心情更迫切,更想念,只是,她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我们眼看着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弱下去,瘦下去,除了难受还是难受,人老了,有些病,就连医生都没有办法,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儿女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受痛,然后转身抹泪。

母亲说,让我把窗帘拉严,昨天隔壁病室里又有一个人死了。她说,她来了五天,就有两个人死了,她害怕。我知道的,人越老就越像小孩儿,越不想离去,即便是病入膏肓,也想在人世多待一会儿,可能那时候才更能感受人世的美好。可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去超越,我只能安慰母亲说,你身体很好啊,不要怕,过两天看好了就回家。可我这样说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母亲闪过眼底的泪水。她怕离开,怕离开我们,可能比我们怕她离开要强烈的多,她的儿孙们这么好,日子也是这么好,她怎么能舍得离开,舍得她这些最爱的人儿。可又有谁能有回天的能力,妙手回春,挽救母亲的病痛……我,只能一次次的向上苍祈祷,愿母亲能够快点好起来!

如今老年人生病经常没人照顾,而母亲病了却有这么多的人争着照顾她,于她,是幸福的,于我们,是心安的。自从母亲生病以来,嫂子关了店门,每天赚很多钱的生意,都不去经营了,天天陪着母亲;还没过门的孙子媳妇,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照顾她,陪吃陪睡,陪照顾;还有我的侄子侄女,一放学就去陪奶奶,不怕脏,不怕热。病房里同时住了三个人,除母亲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和母亲年龄差不多的老人,而这两位老人除了打吊瓶的时候有人照看一下之外,其它时候基本都是一个人。因此,我们在照顾母亲的时候,也一起照顾着他们,他们都羡慕母亲说:"嫂子啊,你好福气啊,就算是走了也想得完,你看你这些后人多好。"我想母亲听到那些话应该是幸福的,骄傲的。但我却以为,今天我们儿孙能够这样尽孝道,完全是母亲用一生辛苦换来的。她太爱我们了,把儿媳当女儿来疼,把女婿当儿子来爱,把孙子当宝贝来养,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她半夜起来给我们炖猪蹄:是她把衣服洗好烫整齐放在我们床头;是她驮着背为我们背来农村的土鸡蛋和家乡菜;是她很多个不合眼的夏夜为我们扇风,驱蚊;是她把一分钱都分给了我们;是她再病痛也不让我们送她去医院;是她再苦也不再我们面前喊累。她放养我们,宽容我们,理解我们,心疼我们,做错了事,在她那里疗伤;迷失了方向,到她那里发泄;多少次有了委屈,有了苦痛,都是回到母亲身边,感受一下她的心境,因为母亲从不埋怨什么,从不说别人的闲话,从不说日子有多苦,从不谈论隔壁邻舍的不好,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母亲的豁达,善良,乐观和宽容。尽管,她只是一个农村妇人,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强大,这是少见的。这些无疑给我们了最伟大的母爱,她用无声的行动来教育我们,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兄妹即便是再苦再累,也都很乐观,都很上进,都很健康,这一切都应该源于母亲吧!所以,母亲病了,我们怎能不去争相照顾?怎么不去回报一点点她对我们的爱?

只是这种爱,慢慢地渐行渐远了,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看着母亲肿亮的双脚,我心碎了,姐姐说,昨天她看到母亲的样子,眼泪都包不住,我说,姐姐,请你不要在母亲面前流泪,不要让她看到我们的难过,因为她希望我们是幸福的,开心的,但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泣不成声了,难受到了极点。想,如果真的母亲走了,我们这一家人该怎么办,没了一个主心骨,这样一大家三十来口人就很难聚在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淡漠,如果真的没什么事情,就算这辈是兄妹,下辈是表亲,恐怕也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因为,母亲始终就像一根树干,我们是枝叶,不管我们走多远,长多高,其实很久以来都是汲取她的营养,围着她转,如果,她真的倒下了,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落英缤纷,枝繁叶茂?所以啊,母亲,哪怕你手抖得再厉害,你的腿脚不再灵便,我们,你的儿孙都愿意细心的照顾你,好好的去爱你,只因你是我们的榜样,你是我们的港湾,你是我们心的支柱。

夏来了,天热了,尽管气温一路飙升,但我依然希望夏天更漫长一些,因为母亲怕冷,她说,她喜欢夏天,阳光明媚,风儿和煦,让人心情舒爽。我说,那好吧,我祈求上苍,一直是夏天吧,这样母亲会更开心些,会永远如这个夏天一样,陪伴着我们。只是,夏天终究是要过的,我们必须面对秋的凋零,冬的严寒,这是四季的轮回,是人生的宿命,可我总期望这种轮回来得慢些,这种宿命来得晚些,让那些人儿,那些爱常驻足于我们心中,伴我一路前行。

父亲和玉米

文/马卫

2000年,一直漂泊的我,终于买房安定生活,就业于重庆的一家报社,有条件把父亲接来同住。

父亲那时已75岁了,母亲去世了4个年头,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乡村。哥要外出打工,照顾父亲的是两个姐姐,她们每周轮流给父亲洗涤、打扫卫生,购置生活用品。两个姐姐有些埋怨我没有肩起责任,其实我也为难,一直在漂泊,居无定所。

父亲还是不愿意来我这儿,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城市生活过,连小镇生活也没有。几十年的乡居,让他害怕城市。

父亲不识字,本来以前还认得几百的,那是解放初扫盲的结果。岁月荒芜了文化,那几百字早还给老师了。

父亲不识路,连红绿灯也分辨不出来。在老家赶场的公路上,老远听见汽车鸣笛,就侧着身子避让。

父亲只会土话,我们家乡的土话,懂的人在几万之内,比如我们没有a音节,外地人听起来怪怪的。

两个姐姐逼着父亲,亲自"押送",父亲一脸无奈地走下长途汽车,见到我时,很不爽地马起个脸。我一脸的笑,提起他的行李——两个化纤口袋。有一只土鸡(父亲人走了,鸡得带走),一块腊肉,还有些衣物。

我给父亲清理好房间,告诉他如何用灯、如何开电视、如何用抽水马桶等等。父亲像个孩子,只管点头,不过根本记不住,第二天清理他的房间,乱得一团糟。

最不理解的是,父亲居然还带了半斤玉米种。

我说:"伯伯(我们管父亲叫伯伯,叔叔叫爸爸),你带玉米种做啥?我这儿没有土地啊。"

父亲缺了牙的嘴,说话含混不清:"玉麦(米)布(不)种,心里乱(难)收(受)。"

玉米,金灿灿的玉米,在父亲心中,就是精神力量。老家在川西平原边缘的黑水凼,三分田,七分地,主粮是种玉米。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饭,是玉米面蒸的散散,吃得最多的馍,是玉米馒头。嫩的和老的玉米,都可以做馍。

父亲渐渐适应下来,知道如何开水龙头、如何开电视机、如何拖地板等等。父亲是闲不住的人,他的手还有残疾,三个手指不能弯曲,但喜欢干活,不干活就像得了病一样。

父亲某一天对我说:老幺,你能不能找块地,让我种玉米?

城里哪有地呵,最后看着父亲失望的样子,我狠了心,在楼顶造了一块地——天天到郊区用自行车驮土,铺成一个大约一张床大的地,让父亲种玉米。

父亲播种了,精心得像待婴儿。

玉米冒芽了,父亲拉着我的手,一脸的欢喜,让我去看"稀奇".

玉米长高了,开始扬花。

玉米结穗了,有了红须。

玉米成熟了,那壳黄黄的,可以掰了。可是,撕开玉米壳,那玉米棒子却没有籽。父亲把所有的玉米棒子全撕开,结果一样。

父亲瞪着双眼,不知道为什么是这种结果。

父亲种的玉米,是老家的土种,高秆,密籽,特香,产量比起良种,要低得多。

我对父亲说,可能是家乡的土种,不适合我这儿的水土。

父亲皱着眉眼说:玉米还择水土?

我说:那当然,一方水土育一方草木呵。

父亲恍然大悟似的,但第二年,仍然在楼顶上种玉米。

不能收获的玉米,却让父亲活得有精神,有力量,有希望。他乐此不疲地种,就是为了看到玉米的生长。

父亲的玉米,是父亲永远的依托。在远方,玉米,就是父亲的故乡。

父亲

文/白水之泉

在突然之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因由,触发了我心头的情愫,让我的心里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关于父亲的那份情感在沸腾,它是那样的急切,在我的心中肆意地冲撞,想要爆发出来。一如青葱时代控制不住的热血,燃烧起熊熊的烈火。

回顾我的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我没有听谁说起过他曾经创造出过什么辉煌的成就,有过什么傲人的资本,感受最深的倒是他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上,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所以都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如是春风化雨,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心田。

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军人,我不知道他在部队里干过多长时间,平常他也很少说起有关这段日子的事情,因而对于父亲的戎马生涯,我真的无从谈起。从部队复原之后,我的父亲成了人民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最初他是在开封工作,这段日子我也没有任何的记忆,还不如我的哥哥姐姐,他们多少有些零星的印象。由于离家较远,后来他就调回了我们这座小城,从此之后,我才算与父亲生活在了一起。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那样勤勤恳恳地工作,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在这样平凡又忙碌的日子里,直至十多年前退休。

在我求学时代,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愿意上学,上到什么时候,我供应到你什么时候。"可惜贪玩的我,未能达到父亲的期望,考上了一座不入流的大学。另外,他影响我一生的话是:"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这是在高中时,我与别的同学发生矛盾时,父亲给我忠告,直至现在我依然铭记于心,而且也常常在我上初中的儿子耳边念叨,希望他不要走我走过的"老路".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之后,他就回到了我们所居住的乡村。他最为喜爱的工作,就是到田野里溜溜转转,除除草施施肥,几乎是风雨无阻,一如既往地辛勤劳作。自己家里的那几亩地被他侍弄完了,还去帮着别人拾掇,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工作了一辈子的工作人员。我们村比较偏远,距离镇上将近有十里路,那时的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因而即便是我们自己村里的人,想要去镇上,也不惜绕远一些。我的父亲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扛起工具,对那条破路,一点一点的修补,甚至快要修补到镇上……

以至于每次我们回到家里去看望父亲母亲的时候,都有邻居给我们说起这些事。那个时候,我们为父亲的行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的态度也很简单,既然父亲认为这样是锻炼身体,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他高兴,身体好,愿意就做呗。

我的父亲,活得比较坦荡,也比较阳光!也许是当了一辈子警察的缘故,性格比较耿直,责任心又强,眼里容不得什么"脏"东西,有话就会忍不住地说出来。这一点,我自认为和父亲相比,还差得很远。

自从父亲退休回家之后,他的勤劳能干,有事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的行事风格,很快就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村里面几乎无论谁家有红白事,都请父亲去"记账".父亲对我们说:"村里人都信得过他。"看到父亲总是乐呵呵地不辞劳苦地帮人操劳,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呢?

时至今日,我的父亲,已经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但我觉得他的身上,仍然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硬朗的身体,爽朗的笑声,沉稳的话语,无不时刻影响着我。

我的老父亲啊,希望你健康长寿,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呵护我走过更远的路!

我的父亲母亲

文/朱红

父亲和母亲是在部队里认识的,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一对革命夫妻。

父亲是因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参加革命的,因此,他对这婚姻非常重视,从我记事时起就没看过父母红过脸。父亲一生从没爆过粗口,是非常温文尔雅的人。他最看不起男人骂女人,当然更不用说打女人了。

父亲比母亲大八岁,对母亲非常宠溺,把母亲惯得一点委屈也受不了。唯一记得的一次是母亲身体有恙,当天晚上父亲到医院里去开会,母亲让父亲开点药来,父亲记性不太好给忘记了。母亲大动肝火,父亲立即又到医院把药开来,母亲却不依不饶,把父亲开来的药扔到院子里。那时我还小,跟父母睡一起,我睡他们脚头,母亲生了气就跟我睡一头了,还不停地哭泣,后来我睡着了,不知道父亲怎么把母亲给哄好的。

父亲在那个年代就有现代人的审美标准,那时的人认为女人健健康康就是美,朝鲜还有部电影里说能挣六百个工分的女人就是美。父亲对我说过,他看到母亲的第一眼就爱上了母亲。那时母亲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梳着乌黑发亮的长辫子,长着天鹅般修长的脖颈。他很遗憾我没有遗传母亲一样的高个,也没有母亲那样修长的脖颈。所以家里来人时如果说女儿比妈妈漂亮,父亲就会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女儿赶不上妈妈。父亲自己个子不高,却喜欢高个子女人,这可能和他做医生学过遗传学有关,拿第一代身份证时我们是集中到一个地点去量身高拍照的,当时父母亲的个子是一样高。

父亲最喜欢给母亲洗头发,洗好就用水壶添了温热的水给母亲往头上浇着冲洗,现在闭上眼睛我的脑海中还闪现出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在院子里金色的阳光下,父亲提着水壶往母亲头上浇着,给母亲清洗头发,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脉脉温情。

母亲祖籍山东,觉悟得早,十多岁就参加革命了。为此当地政府还奖励母亲家里一头牛作为劳力。由于部队长期的艰苦生活,母亲身体不太好,怀第一个孩子时(也就是我)七个月就早产了,后来在父亲精心的呵护调养下身体才慢慢好转,我大弟出生时有八斤多。母亲生小弟时我四岁了,已经记事。父亲领着我到医院去看望母亲,并给母亲带去了鸡蛋卷——当时鸡蛋卷可是奢侈品。现在的母亲身体仍然非常健康,吃得下睡得好,八十多岁的年龄还能到处旅游,还能给弟弟们做饭吃。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到苏北农村搞社教,那时我很想父亲,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到医院传达室等父亲的信。父亲的信写得很勤,几天就一封,母亲的信封里再夹着一封就是给我的信。每次收到信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先看好给我的信再看给母亲的信,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父亲写的信字迹潦草,我看得很吃力。我给父亲回信,让父亲字写端正点。父亲回信说:亲爱的女儿,爸爸上学少字写得不好请女儿原谅……其实以前父亲字写得不错的,他的手被炮弹炸伤过,后来颤抖得越来越严重,手术都不能做了,吃饭都用左手,字也写不好了。还记得父亲写给母亲的信最后总写上吻你,那时我认识的字还不太多,这个"吻"字我不认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跑回去问母亲,也记不清母亲是怎么支吾过去的。

父亲是个非常聪明浪漫的人,虽然念的书不多,却会写诗、编谜语,现在诗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父亲写过的一首戒烟诗,非常形象,朗朗上口。也还记得父亲编的一条谜语:小口挤进大口中,是同志的"同".把小口下面的一横挤进去了,就成了同。父亲的浪漫还表现在他对母亲的依恋,父亲羡慕那种琴瑟调和,形影不离的夫妇,多次在母亲面前提起,喜欢他到哪母亲都跟着,可是母亲并不是那种小女人式的女人。父亲还喜欢母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母亲在部队生活时间长了从不打扮,头发也从没烫过,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留着一成不变的短发,父亲总戏称母亲的头发是清水挂面头。

母亲在家非常任性,在单位对同事却很谦让,单位发东西她总是让别人挑完她才最后一个拿,同事有困难她都尽力帮助,借钱给他们都不让还,还说等你孩子大了工作了生活好了再还。所以母亲人缘很好,单位评先进模范母亲都榜上有名,我看过母亲一个茶杯,上面书写着红色巧姑娘,是业务竞赛得来的,母亲当宝贝一样收藏着。母亲对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好,那些年物质贫乏,家里有了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给爷爷奶奶寄去,母亲给爷爷奶奶寄过月饼、白糖等。改革开放以后,安徽老家亲戚的孩子到镇江打工,母亲都尽力照应,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母亲对父亲的工作也很支持,医院巡回医疗人手不够只要父亲让母亲去,母亲从未有过怨言。那时父母亲都年轻,分开半年也是很想念的。

纵观父母的这一生,平凡、简单、普通,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有过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回忆起父母的过往点滴,让我倍感温暖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