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家乡的美景
倚栏轩精选5篇日记家乡的美景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日记家乡的美景(精选5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的田园小景
文/苏涵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好山好水数不胜数,我却偏偏依恋那田间的农家小景。
每一户农家都有一颗热情好客的心,当你踏入一户人家,迎接你的准是热乎乎的茶水、热乎乎的饭菜和热乎乎的心。
农家饭菜都是用汗水和笑声浇灌的,都是用辛勤和歌谣养育的……总是那么美味,总是那么健康。我爱家乡的土地和粮食!
乡间还藏着鲜为人知的农家景色,虽说不如国画般壮观,但也不失淡雅、朴素之本。
早晨,太阳扶着各种蔬菜立在天空间,各家的公鸡玩起了游戏,开心地仰天大笑。大家在炊烟中拎起锄头下地干活。中午,太阳愈发毒辣起来,农民依靠在玉米下面用帽子扇着风。小孩子们各自约了玩伴,朝着长满韭菜花的地方奔去。到了夜晚,蛐蛐儿在石板下面清唱,月亮拉着星辰去叫太阳回家吃饭,在外的大人和小孩儿回了家。甜美的歌谣在孩子们的床头响起,小村就这样入睡了。
我爱我家乡的一切,最爱田园的美丽景色。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家乡的美和对家乡的爱,只能将那份爱埋在心底最深处。
家乡那条清亮的小河
文/陈美彬
在我印象中,家乡那条绕村而过的不知名的小河清亮亮的,很是迷人。清晨,小河从睡梦中醒来,青石板上渐次响起了妇女们淘米、捣衣、嬉笑的声音,农夫们戴着笠、牵着牛从河沿上悠闲地走过,走向那田野地头;夕阳西下,小河在清风徐来、柳枝拂面中静静流淌,忽然,几叶渔舟飘然而过,那船头架上站立着的鸬鹚和那唱着歌吹着哨的渔夫,又给这个苏中水乡平添了几份恬静和优美。
小河上架着小木桥,吱吱呀呀两头晃荡,冬天桥板上落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霜,人走上去脚下打滑,委实有些叫人害怕;到了夏天,木桥似乎不再晃悠,它成了孩子们竞相表演的跳台,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站到桥上,甩一甩胳膊,抖擞抖擞精神,"扑通"一声一头扎向河里。我虽然也会扎猛子,但通常轮不到我表演,于是就骑在岸边那棵歪脖子柳树枝桠上,看同伴们在水里比赛抓俘虏。小河一片喧嚣,河岸上响起一阵阵喝彩声。
俘虏抓着了,游泳也游累了,有人提议掏螃蟹。我是掏螃蟹的高手,螃蟹喜欢钻洞,它的洞就藏在岸边水面下,我躬下身子,将小手探进圆溜溜的洞窟,一下子按住螃蟹的背壳,将它扔向随身带来的小网兜里。当然掏螃蟹也不是回回顺利,弄不好会被螃蟹爪子钳住,有一回我就因为大意被螃蟹死死地钳住了食指,疼得大叫起来,河边爆发出小伙伴们一阵肆无忌惮的哄笑。
然而螃蟹毕竟有限,于是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便爬上岸钓龙虾。钓龙虾也是个技术活,须先找来几只小竹竿,在竿上扣一根长线,线的一端栓上一只剥了皮的蟾蜍,钓龙虾的钩做成了,我们又各自选了一块树阴,在河沿上蹲下,将那钓钩放到水里等着。这时,一只大龙虾大摇大摆地赶了过来,不假思索地用两只大钳钳住蟾蜍就往嘴里送,我轻轻一提,它胡里胡涂地成了我的战利品,不多久,我们带来的铅桶里爬满了张牙舞爪的龙虾。大人们看到有了收获,笑眯眯地过来拎走了铅桶。于是大家也就收了钓竿,蹦蹦跳跳地跟在那铁皮铅桶后面准备享受劳动成果。
那时候前后庄的乡民们常常为图个热闹而几家拼在一起吃饭,此时,有人摘了地里的黄瓜、菜瓜,切成片洒上盐开始腌制;有人将坛底那点干面全部倒出,摊了一锅脆脆的薄面饼端了过来;而那螃蟹、龙虾连同大人们罩到的鲜鱼,早被收拾干净,统统放到了一只铁锅里,灶膛里架起了柴火,旺旺的火苗映忖着孩子们兴奋的面庞,小屋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大家纷纷聚拢了过来,不多久,一大盆美味便在孩子们的期盼中端上了桌面。在那缺油少盐、极度贫穷的年代,一星期能吃上这么一顿,填一填饥肠漉漉的胃,满足一下那呼之欲出的谗虫,无疑是我们孩提时代最珍贵的往事。
很多年过去了,如今我还时常记起家乡那条清亮亮的小河,想起那些虽然贫穷但很快乐的往事。啊,小河,你是我童年嬉戏的乐园,也是留给我美好回忆的地方,你的美丽、宽厚和慷慨定然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珍藏。
我爱家乡的栀子花
文/胡超然
我的家乡在堵城,我爱家乡的栀子花。
记得有一次,我到爷爷家去,我看到了一种花,却叫不出名来,于是好奇地问爷爷:"爷爷,您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吗?"爷爷微笑着抚摸我的头,说:"呵呵,你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傻孩子,这种花叫栀子花。"我点了点头,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到了中午要吃饭的时候,菜的香味都掩盖不了栀子花的香味,它的香味可真浓啊。很多人从爷爷家的门口路过,都不禁赞叹道:"这家的栀子花真香啊!"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仿佛到了仙境,忍不住还摘了几朵花下来。爷爷看了并没有生气,只不过是笑了两声。
后来我了解到栀子花是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它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爷爷说这蕴涵着它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所以人人都喜欢它。它的枝叶繁茂,叶色四季常绿,花香浓郁。
每逢初春时节,栀子吐芽展叶,郁郁葱葱,富有光泽,给人以清新之感。炎夏六月,一丛丛碧绿油亮的枝头上,缀满洁白如玉的花朵,叶片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有短柄。未开时花蕾旋卷,身上穿着一身绿色的铠甲,由浅绿逐渐变雪白晶莹,带给人们惬意的享受。在盛夏时节,它们争先恐后地开放了。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即将看到美丽的世界。有的只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害羞的花仙子不敢露出脸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显示出它的婀娜多姿。栀子花盛开时犹如喷着浓香的瑞雪,压满枝头,又似翡翠中镶嵌的点点白玉,绿白相间,显得格外清新可爱。它们的"拔河比赛"可真精彩啊!一树的栀子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美丽,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我爱这美丽的栀子花,更爱我的家乡——堵城。
家乡的豆渣饼
文/彭明志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年糕,家乡却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我们称为"豆渣饼"的粗犷式糕点。一般的家乡美味菜,节庆时都会出现在餐桌上,只有豆渣饼"逢年"才有,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除夕前的某个晚上,家中的厨房都会上演一出制作豆渣饼的合奏,这样的分工已经持续很多年。
也有人把这种饼叫做"豆煎饼",这个没能考证,但无论是"渣"还是"煎",饼里面终究是没有"豆"的成分,所以说这是个令人费解的名字。豆渣饼以红薯和米粉为主料,现在也掺入一些糯米粉。我又在想,为什么家乡的美味诸如蛋糕、粉丝、拓皮,都是以红薯这种曾经被认为低等的食物为主料?我实在感慨于劳动人民对于追求美食过程中的智慧。
制作豆渣饼要精选没有坏点的红薯为原料,否则不卫生更影响口感。把红薯清洗干净再削皮,放入一口大锅中煮熟。煮得烂软最好,拿出来倒进盆中,这木盆子也得够大,再用特制的木棍把红薯搅成红薯泥。这用来搅拌的木棍叫"擂锤",前大后小,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象它是件多么威武的造食利器,这种物件在我长大后便见得少。红薯在雷锤的重力势能下,在制作者的反复敲打下,成了一团黄色泥巴,但比泥巴多了浓郁的粗粮香味。这时候就把面粉、辣椒、盐等佐料放进去,再不断搅拌,直到各种原料混为一体。红薯泥和制得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干则不宜成型,湿则黏手粘锅,水和粉的比列全凭制作者的经验。红薯泥和各种原料的混合物被拍打成一个个扁平的饼,大概手掌大,但比手掌厚实。稻谷黄的厚饼一个个躺在大锅蒸架的纱布上,锅下的柴火已蓄势待命。盖上锅后添柴,只有大火才能产生足够的热力,渗透到淀粉深处。比蒸包子的时间略久,拨开水雾,一个个熟得发亮的豆渣饼展现在眼前。这是总忍不住拿出来一个,虽然烫手,但热乎乎的饼总好吃。豆渣饼一次制作几十个,在冬天不易变质,一般用油煎热后吃。
一位同乡的阿姨说:"小时候去拜年,人家都会泡橘饼片糖水,再摆上豆渣饼,"豆渣饼席上是一道菜,席下是用来招待亲友的零食。昨日与网友王德福聊天,虽然她也已是不惑之年,儿时却也是十足的"好吃佬",讲到童年时的美味,她总记忆犹新。我问她家那边是否有"豆渣饼"的东西,她说有。我很高兴,因为在湘乡,不仅地方方言在乡镇之间存在差异,有时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德福与我家相距甚远,居然也有这"豆渣饼","把红薯渣用手团成一团,再往墙上一贴,就成了一个饼",她说。我紧问"往墙上贴,那还能吃吗?","不给人吃啊,猪不嫌脏的",我顿时大笑,原来一直在误解。同样叫"豆渣饼"的东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一种是用来做饭后糕点,一种是用来喂猪。至于乡人为什么会把这种和豆子毫无关系的人叫做"豆渣饼",身边没有人能够给我解释。家乡的某些东西,我始终是无法探出个所以然,只能毫不惭愧地去享用它。
家乡的春
文/剑柳江岸
我的家乡在江南,家乡的春,脚步儿比北方来得要快一些。立春刚过不久,山川田野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山上,栎树、水白杨树都开始冒出点点嫩红的新芽;鸟儿们经过了一冬的寂寞,现在却活跃了起来,它们在树枝上尽情的歌唱,欢快的舞蹈,整个林子俨然成了鸟的天堂。河里,水格外的清亮,连细小的沙粒都看得清;河边的野花,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钻了出来,笑得一脸的灿烂。田边地角,一棵棵的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蜂蝶像赶集似的穿梭于每朵花之间,它们的脚和翅膀都沾满了淡黄色的花粉,临走都带回丰盛的劳动成果。
冬去春来,杨柳吐绿,和煦的春风染绿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河水。甜美的春雨,像蚕丝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像筛子筛过一样密密地斜织着。当我们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时,就会领悟到春的气息。
家乡的春,含着一种令人感动的柔情;家乡的春,透着一种令人满足的亲情;家乡的春,怀着一种令人深深的恋情。家乡的春,她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出来,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家乡的人们。
走在家乡梯田的阡陌之上,脚面都会沾上花色花香,看着这成片的田野,满眼都是草绿苗青,心里不时会袭来一股股的醉意。
桃花红了,红透了家乡少男少女的恋心。
柳树绿了,染绿了家乡人们与世无争的美好心灵。
阳光暖了,温暖了家乡寒冬后的山山水水。
家乡的小河边,生长着一些香椿树,它们摇曳着深紫色的香椿芽,不几天这些春芽,就会变成嫩红的香椿叶子。小时候,我常常提着篮子来到小河边,踮起脚,伸手将那细长的香椿树枝斜拽下来,掰下上面的香椿嫩叶装进篮子里带回家。妈妈总会把那香椿叶子洗净、切碎,然后与鸡蛋、肉松、面粉和在一起,搅拌后做成饼放进油锅里煎炸,不一会金黄金黄的香椿饼就出锅了。看着那可爱的颜色,闻着那诱人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好不容易等到装上盘子,我手也顾不上洗就拈起一块香椿饼急忙往口里塞。看到我吃得直鼓着腮帮,妈妈嘴上总是说: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了!而她那带有些皱纹的脸却像盛开的花朵一样舒展喜悦。
家乡的人们最喜欢的是小燕子,如果哪家住着燕子,哪家就似乎住着幸福和吉祥。这些年,村里没有了破烂不堪的房屋,几乎都是焕然一新的楼房瓦舍。家乡的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屋檐上不忘留几个燕巢。清明前后,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这种小精灵记性特好,去年谁家的小燕子,今年还飞回谁家去。它们白天忙着捕食空中的飞虫,有时到秧田衔春泥修补巢穴。它们在街巷、菜园、果园和村边的麦田上空时而高飞,时而俯冲,那风姿就像天幕上飞动着一把把张开的剪刀。夜里,从梦中醒来,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燕巢里时而传来一两声细气的呢喃,让人听了心里也会充满柔柔的爱意。
家乡的春,让人有看不完的美景;家乡的春,让人有说不完趣事;家乡的春,让人有无数的希望……
如今,我只要一到春天就会想到家乡的春,就会想起那里的春山、春水、春花、春鸟……更会想念那里年迈的父母,和蔼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