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家乡的散文

2023/07/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关于家乡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家乡的散文(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的桑葚熟了

文/向远军

五月的风吹来初夏的气息。我想,家乡的桑葚也该熟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五月的艳阳,也该在浓密的桑树间星星闪烁吧!这个季节,本就属于桑葚。

家乡是个美丽的小村子。杂树环村丛立,远看只道是乡间普通的林子,实际上,林子里藏着村庄,这恰应了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倘说有所缺憾,那便是少了一些"青山郭外斜".无山不足惜,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平原生活的人来说,有一条依偎在村旁的小河,有一片与村子交融的林子,便是无上的妙趣了。更何况,在这些林子里,还有乡村孩子喜爱的桃树和桑葚树呢。

桃子都是小毛桃,多是自生自长的,非等到八月才能红得可爱熟得醉人。而这五月,桑葚缀枝头,便填补了空白。

我爱桑葚。村里的桑葚树遍地是。上周回到家乡垂钓,很幸运地邂逅了村里的桑葚。在通往河边的路上,兀立着好多棵粗壮高大的桑葚树,它们撑起如伞的枝桠,缀上兴奋起舞的绿叶,投下片片浓荫。一抬头,便看到小小的桑葚串满枝,一点也不闪眼。有的浅绿,有的鹅黄,有的泛红,有的开始变紫……只可惜,还没熟透,只能强忍嘴馋。但自那以后,桑葚便夜夜入梦——入梦的还有童年的欢笑。

成熟的桑葚,呈现深紫色,风起时,便落得满地都是。

这时,我们便取来簸箕,置于桑树下,然后,操一支长篙伸入枝间猛敲,桑葚似受了惊吓,立即雨下。大家顾不得干净与否,从簸箕里捧起紫红的桑葚便往嘴里塞,弄得满嘴满脸满身尽紫色。脸成了花脸,衣成了花衣,回家便免不了一顿臭骂了。但我们无所谓,吃了可口的桑葚,挨顿骂也是值得的。

成熟的桑葚味甜,汁足,在那物质贫乏的岁月,它无疑是上天恩赐给乡村少年的最好食品了。"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此诗描述甚妙,此种感受,在当年最刻骨铭心。

高处的桑葚,竹篙够不着,只能爬树上去才可享用。论爬树的功夫,我不比任何人逊色,往上一跃,双手环抱树干,两腿用力夹住,手脚配合,再高的树都能上去。树顶端阳光足,桑葚发育完全,个大色浓,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所以,能爬到树顶,常常是我得以在众人面前炫耀的资本。自己吃够了,才想起树下伙伴们昂首期待的眼光,于是一大把一大把地往下扔,他们像接宝似的,争抢着,其乐无穷。

童年的乐趣道不完说不尽。人近中年,很多东西再也找不回了。

最近逛超市,竟然发现,满乡村都是的桑葚,居然被人精选细择精心包装起来在超市高价出售!我是坚决不会买这些略显娇气的有如贡品般的桑葚的。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真想重回家乡,也"聊发少年狂",再做一回顽皮的馋嘴猫,攀枝上树采桑葚。毕竟,家乡免费的土桑葚吃起来更有味。

家乡的竹子

文/周幸

我的家乡在皖西南山区,这里抬眼所见,除了茂盛的树木,就是苍翠的竹子。我特别喜爱家乡的竹子。

竹子清秀、刚劲、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便是"岁寒三友"中的一员。竹子的叶和茎都是翠绿色的,随风起伏,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竹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走在竹林里,心情特别舒畅。

竹子的生长分为发芽、长叶、成林、换叶四个阶段。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寒时,新芽就悄悄地萌生了;当春雨潇洒而来,嫩芽破土而出,大地仿佛一下子冒出许多黑黝黝的尖尖小宝塔。这是春笋——竹子的婴幼儿期。

春笋长到三米多高,春风会为它拂去层层笋衣,它摇身一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竹子。它多么像着绿色衣裙的小姑娘,天真活泼,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中。竹子渐长渐高,便开始长叶。刚长出的叶子是嫩绿色的,十分养眼。

到了盛夏,正是竹子成林的时候。它舒展开长长的手臂,抖起柔软的青衫,临风起舞,婀娜多姿,竹尖微微下垂,宛若成年女子低眉顺眼的娇羞模样。

秋冬季节,气候逐渐寒凉,别的树木落英缤纷,几近凋零,但是竹子无畏无惧,依旧葱茏挺拔,笑迎风霜雨雪。

竹子,不仅外形好看,极具观赏性,它的用途还很广泛哩。众所周知,竹子可以制成竹凉床、竹椅子、竹凳子、凉席、蒸笼等。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竹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说,竹子全身都是宝。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竹子。

家乡的春节

文/梁佳迷

每到春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就回到家乡过春节,春节在我们家乡也叫过年。

过年在一年中所有放假的节日中是最大的节日,人们十分重视,早早就停下手中的工作,为过春节做好准备。

农历腊月二十五六开始杀猪宰羊,蒸馒头做豆腐,我家乡的馒头,做得比我平时买的大多了,豆腐也是的,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豆香味。

人们把吃的都准备好了,就开始为家里打扫卫生,然后就上街买年货,有瓜子花生,还有烟花、对联等。

到大年三十,做了一桌丰盛饭菜,我们一大家人都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就连平时不喝酒的爸爸也喝了一点酒。吃完年夜饭后爸爸和叔叔就开始贴对联,到了晚上,妈妈拿出了新衣服和压岁钱,并告诉我和姐姐明天就是新年,不可以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就在这天晚上,爸爸妈妈让我和姐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第二天天没亮就被四处的鞭炮声吵醒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家乡的那片雪花

文/风兮雨兮

不知不觉,已在蜀地,四载有余了。

想起当初,正直加冠之年,不顾父母兄长,以及亲戚朋友的劝阻,毅然的辞别生养自己二十载的古城西安,来到这天府之都。几经转辗,又来到美丽的雾都--重庆。

初来重庆之时,乍逢三九寒冬。雾都的冬天没有家乡的舒适。阴冷伴着潮湿,凛冽的寒风,仿佛要吹进你的骨头缝里,这边不会下雪,所以温度一直在五六度徘徊,我把自己过得像只粽子,可还是觉得冷。每到晚上入睡前,不禁回想起家乡的热炕大被。一家人围在足有十平米的大炕上,或躺,或卧,磕着瓜子,剥着花生,看着电视剧,好不惬意。

如今身在异乡,冷暖自知。变天时,母亲那唠叨的声音,已许久不曾听到。记忆中,父亲那响亮的鼻鼾,仿佛已经变得模糊了。

记得去年回家时,有一天上早醒来,床头放了几套棉衣,拉开窗帘,白茫茫的一片,原来下雪了,想必那床头的衣服,一定是细心的母亲准备的吧!透过窗户,看见父亲裹着棉袄,挥动着扫把,在打扫院子里的积雪。

慌忙穿好衣服,跑进院子里,拿起铁锨,把厚厚的积雪推在一起,父亲看了看我,又埋下头,扫着雪,雪还在飘着。望着父亲有些斑白的头发。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没有以前壮实了。记得在以前,这个一米八的大汉,我总是跟在他后面,那时眼里的他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强壮,一百多斤的粮食庄子,一个人轻松地翻到肩膀上。可如今站在他的身后,那种高大的形象,俨然已不存在了。取代的是,被岁月摧残,被时光折磨后,那干涸的血肉,和日渐单薄的身体。看着眼前这个老人,眼里不禁有些湿润。

大半辈子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个朴实的老百姓,用尽自己的心血来蕴养着这个家。他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他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尽了自己该尽得义务。作为人子,他赡养自己的父母,尽职尽责。作为丈夫,他呵护妻子,从没有呵斥过她。作为父亲,他不辞辛苦,长年累月的辛苦着,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教他们走上正道。

记得父亲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做让自己半夜睡不着的事。父亲为人正直,记得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去卖蔬菜,回来后,发现人家多给了五十元,硬是拿去还给了人家。邻居说父亲过于老实,父亲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等还了钱回来,父亲说:为了几十块钱,让我心里不安,那是划不来的,人活着,无论穷富,最重要的就是图个心里踏实!

雪突然又大了,父亲回过头说道:

"回屋里呆着去,外面冷很,你不习惯的"

"没事的,不冷,穿的厚着呢"我应着声道。

父亲也没说什么,笑了笑,又转过头继续扫雪。也许他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该经历风雪了吧!

又有几片雪花落在了父亲的头顶,父亲仿佛又苍老了许多……

为家乡骄傲

文/李诗语

夏日,随着傍晚天气的转热翩然而至,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令人期盼已久的第二届青运会。

圣火终于在太原闪烁,从远处火炬燃烧的点点星光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太原的景象,在这一刻,太原将万众瞩目。

随着运动项目的售票,青运会比赛也已拉开了帷幕,本次运动会有多项项目,马术、游泳、跳水、篮球、足球、乒乓球、蹦床……而我也打算与家人一同观看马术比赛。上个月我去西安亲戚家,和那里的姐姐们一起骑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次,但是我已经喜爱上这项运动。这次能在家门口近距离的观赏马术比赛,真是太幸运了。我觉得这次运动会不仅可以展示龙城风采,更能让每个市民都充分沉浸在运动氛围里,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也能让每个家庭都温暖和睦,一同观看比赛一同享受美好的亲子家庭时光,真希望能多开展几次这样的运动会呀。

五千年文明历史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发祥地,有这样一次机会,对山西来说是一场历练,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次机会。所以,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太原,了解太原,欣赏太原。八月的太原,有着清凉的夏天,有着浓郁的文化气质。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太原地标——双塔寺;太原南郊避暑宫——天龙山石窟,它们等着你的到来。

山西省体育中心就在我家旁边,这里将是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主赛场,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因为这样我便可以多去观看几场比赛了。运动中心在太原市长风文化区南侧,西临晋阳湖,东依汾河,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观看比赛之余,也可以欣赏并州万象城的繁华以及刚竣工的晋阳湖公园,还可去大剧院或者晋阳湖公园中观看表演,体会龙城别样的魅力。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怎能不使运动员和观众更加激动呢?

眼看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祝愿运动员们能有优异的成绩,祝愿二青会圆满成功,更希望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能来参观,龙城永远欢迎着大家!

家乡处处有美景

文/王克强

开车送一个亲戚回老家。经过阜南龙王乡母子岗路口时,看到通往老家方向的水泥路干净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亲戚不禁惊叹起来:"老家现在越来越美了,我要拍下这里的景色,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魅力。"亲戚许久没回老家,家乡的变化让他惊喜。看他高兴的样子,我也笑起来,而今家乡处处有美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意婆娑的风景画,可谓三步一景花含笑,城乡处处是园林。

在车上,我们又谈到淮河臂弯上的璀璨明珠——南湖,夏天到处是荷花。两万亩藕塘,哪一处都好看。以前我们看惯了南湖的野花,感觉很美,而今看到了红色和白色的荷花,才感觉到那些野花不过是小家碧玉。无穷碧的荷叶里,硕大的粉白花朵,有着圣洁般的美丽。离近了看,荷花又有别样的韵味,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硕大的荷叶上来回滚动,高高低低的粉红色花朵娉婷玉立,让人挪不开眼。

荷花盛开的时候,我邀请文友到南湖看风景。在南湖深处,我们想和每一朵荷花合影,但只是靠近,绝不触碰。南风微微,我们的心情和荷叶一起舞蹈。同行人都是爱花之人,没有随意摘花的习惯,只捡拾别人摘来遮阳又丢弃在路上的荷叶,但是对凋落在水面上的花瓣,我们尽收囊中。小心包裹起来,连同那些荷叶,带回去,洗净,晾在阳台上。然后剪成一片片,开水一冲,就是清新的荷叶荷花茶,喝一口,清香怡人,去热败火,可清凉一个夏天。

文友走的时候,收获满满,但总感觉没有尽兴。他们说今年夏天还打算来呢。

又想起去年应朋友之邀,去槐寨村看风景。当时,作家邢思洁在那里驻村扶贫。一条小河依偎着笔直的小路向前游走,河水清清浅浅,两岸花草随意葱茏,不需要特意剪裁,自成景观。村委会的广场前是文化长廊,廊上写满孝经和古书经典上的治家之道。这一带的村民在驻村扶贫队的帮扶下,有的已经脱贫,有的正在脱贫。乡风明显改善,酗酒吵架的人没有了,赌博打牌的人少了。每天晚饭后广场上都是跳广场舞的人,还有些人沿着小河散步,享受夏日温柔的南风,健康生活的理念正在村人心中生根发芽。

邢思洁说,槐寨以前有许多大槐树,不知在哪个年代就没有了,村里计划建一处槐花风景旅游区,打造槐花品牌。到那时候,白色、红紫色的槐花香气将浸透整个村庄,游客可以赏槐花、喝槐花茶,在槐树下吟诗作对。想想都惬意。

和亲戚说起阜南的美景,思绪一下子就收不住了: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所追捧的四里湖湿地,春日野花烂漫,夏日白鹭齐飞,秋日牛羊成群,冬日暮霭朦胧,一年四季有看不够的美;近两年火爆朋友圈的田集七彩大地,近千亩绚丽多彩的郁金香花海,这个时节花开正艳,是周末游打卡的必去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王家坝湿地公园,初夏滩涂出露、绿草茵茵,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殖,景象甚为壮观;观赏荷花的另一胜地枫柏岗,万亩荷塘荷花齐放,盛夏时美得让人震撼……

家乡处处有美景,即使在家里,也能时刻看到美丽。每次去阜阳,经过十二里庙的花卉园,我总要停下来,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走到花木市场,买一些花木盆景,把美丽带到家里去。因此,不论是居家,还是到户外,总能闻到花香,看到美景,再糟糕的心情也能平缓了。

送完亲戚返回城,在街上四处溜达,经过一棵槐树底下时,微风吹过,槐花纷纷飘落,一阵阵香气袭来,心中不禁涌出"槐花香气透全城"之句。回想一路上与亲戚聊起的家乡之变,心中再叹:美哉,我的家乡!

家乡遇故知

文/赵复柱

同学相聚,重叙旧情,原本是读书人非常愉快的享受。然而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常常自叹弗如,拙笨的脑筋对时髦的处事技巧孤陋寡闻,深居简出沉醉于书堆中倒也悠然自在。在家乡的农村中学教书二十年,除了一张发黄的合影照片,关于同学就只剩下依稀的印象。常听说有老同学聚会,与其说是我兴奋,倒不如说让我不安。八方风光的云集,辉煌发达的历程,若身临其境肯定不会落落大方。

一天中午,瓢泼大雨刚刚停息,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问,竟然是1977年同读师范的同桌。他借一次考察本地的机会,多方打听才找到我的电话,从县城直奔而来,使我搁下电话愣神良久。同学也有远亲近疏,记忆中,我们俩同属班里的能啦善侃之辈,交往颇深。当初毕业他被分配到老家的山村中学教书,后来只接到他一封来信,其余便音讯全无。若有同学来访很难想到他,可这回偏就是他。

客厅相见,年轻时的面庞几乎无法参照,真切的只是彼此斑白的鬓发,额头的条条皱纹,不很膨胀的肚腹证实了我们都活的平淡与平安。我们对视良久,紧握的双手慢慢松开,才缓缓落坐,默契的交谈。他现在主管县里的新闻出版工作,周密的考察计划有力的回绝了我的挽留,这可能是他毕业后学会的敏锐,造访但不打搅。他同意我为他洗尘,但执意不肯去村头的酒楼,默契的话语包含几分责怪。我第一次诚心要场面一次却遭到一票否决。人常说情谊不能用金钱营造,今天他证实了一次。我们相对而坐,守着四个乡村小菜,每人开启一瓶啤酒,边吃边叙。他比求学时更加健谈:人生就像一瓶压入许多气体的啤酒,敞开到中年香气散尽,剩下的清淡正好供我们经久享用的珍馐。"回忆中尽管有许多苦涩、叹息、尴尬和无奈,而成功的快乐也相伴始终。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专家,可他一心要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像我羡慕他的父亲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样。即使历经曲折,我们可也算双双如愿,酒逢故知不禁碰杯一饮而尽。

回程在夏夜清爽的乡间路,20年的分别弹指成为过去。他左手拎着我赠他的唯一礼品——一套龙山陶土茶具,右手和我亲切的握别,身后留下他的回赠:生活的原理不过是老老实实的工作,堂堂正正的做人。

家乡的风

文/韩婉琦

春风是温暖的讯号,是融化的开始。春风里总是伴随着一些我想象中熟悉的声音:湖面开化裂缝,柳树抽条发芽,公园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上班族"咔哒咔哒"地走在路上,路边的积雪化成水被车轮压上,激起泥浆……冬春交换的时节,有人换上了轻便的春装,有人仍然被包裹在厚实的外套里,于是春风是否送暖就因人而异:可能是温暖的,也可以说它还带着寒意。但总体而言,它是忙碌的,包容的,带来生命力的,也许还是动听的。

夏天的风不是吹来的,而是一阵阵打来的热浪,时而卷着些沙。那是比不刮风时的夏日更滚烫的浪,是纯粹的热气与细小的沙粒的混合体。

味道承载了我大部分的记忆。夏天的风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是有味道的,不是所谓的汽水、西瓜那样典型的夏日气味,而是味精厂的味道。我常在住的那幢老楼下面玩耍,下午到傍晚,风就会送来味精厂的味道,干咸中带有苦涩,实在算不上好闻。但我并不反感那个味道,甚至有些习惯。人们都爱闻一些奇怪的味道,有人爱闻刺鼻的汽油味,有人爱闻地下室的闷闷的味道,而我那时候很爱闻味精厂的味道。现在再回家,这种味道也已经很少闻到了,但偶尔夏天的风吹过我时,我也在暗暗期待那个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夏天,会不会随着风归来。

秋风与春风截然不同,它仿佛是来宣告自己即将带走一切生命力的消息。秋风的狂舞不仅扫起了落叶,也扫起了飞扬的尘土。它扫过我的头发,使其变得干涩而乱糟。我扯开打结的头发,手上残留几根断发,好像这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风带走了它的生命力。

家乡的秋风似乎从不停下,持续地刮、持久地刮,于是秋叶在风中回旋,尘土被卷起飞扬。人们很少讲话,偶尔对着空气"呸"一口不小心张嘴吃进的土。没有人会在秋天的大街上做过多停留,大家行色匆匆地走向目的地,抻直胳膊,用最大的力气拽开被秋风抵着的门。随后"砰"地一声,风用力甩上了门,把秋天隔在门外。

冬天的风,总离不开"凛冽"这一印象。凛冽确是寒风的特征,但家乡冬天的风并不总是凛冽的。出去上学几年,我记得最清晰的仍是冬天下火车的那一刹那,寒冷夹着干爽的空气,冲着我直打过来,冲入鼻腔里。在这样寒冷的风里,不知为何竟然能闻出一丝甘甜。南方的冬天虽然相对而言较为温暖,但风总是盈着水汽,也不是直直地向人打过去,而是柔若无骨地附在人的皮肤上,不够爽朗。爽朗的风是家乡独有的回忆。它若是冷,便冷得彻底,风挟着地面上堆积的雪粒席卷而来,吹向它想要去的方向。它并不在乎那里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一棵树还是一片林,因为它也不是一道风或者几道风,更像是一堵移动的墙,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干脆地打在人的身上和脸上。

这阵风过后,人们裹紧衣服与围巾,将刚刚那场与寒冷激烈的相遇抛在脑后,继续前行。

家乡的麻叶饼

文/韩林云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家乡有一种传统风味的食品叫做"麻叶饼".

我们老家普遍种植玉茭和麻。玉茭当时的品种有"金皇后",产量较高,人们一般都种它,但口感不如本地的小玉茭。小玉茭一般种植较少,产量低,但口感香甜软糯,只供自家食用。另一种就是麻,也就是火麻,它是亚麻的一种,对土地要求不严格,哪里都可以种,有2米左右高度,产量较高。麻籽可以榨油,是当地食用油的主要来源;麻秆经过沤制和晾晒剥下来的皮是麻绳、麻布、麻线的主要原料;剩余的麻秆是燃料,也可以担当走夜路照明的"灯".不知是哪位老祖宗的发明,搞出了"麻叶饼"的美食,在我小时候非常流行。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麻叶饼".一则自己吃,二则是过节走亲戚、送邻舍的礼物,三可以做干粮。

做麻叶饼的工艺并不太复杂,但食材搭配巧妙合理。首先把中粗的小玉米面用适量的开水和好,开水冲泼可增加小玉米面的粘性,使其能捏而不散,按照自己的需要大小分成面团。麻籽要先炒香、压碎。我们把压碎的麻籽叫"麻叶".再配适量的炒香并剁碎的核桃仁和少量红糖,做成馅料,进一步增加口感。然后,用玉米面团把馅料包在中间,揉圆压扁,在案板上撒少许芝麻,用擀面杖把玉米面擀成3-5毫米的饼子,芝麻分散地镶嵌在饼子的表面。在老家因为是用大铁锅熬稀饭,就把饼子贴在高于稀饭水面的锅边上,烤成焦黄色即可食用,外焦里嫩,满口留香,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用科学养生的观点来看,当时的美食,在今天仍是健康食品。虽然离开家乡快60年了,小时候吃过的"麻叶饼"依然无法忘怀,口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