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节的颜色
文/李梅
总觉得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颜色。红红的对联、爆竹,跳动的烛光,映着一张张喜悦的脸——红色,是春节的颜色。万物萌发,山坡、湖畔、田野新绿铺陈,人们纷纷走到户外踏青——绿色,是清明的颜色。那端午节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记忆里的端午节不仅散发着粽子的清香,还散发着成熟的麦香。所以,每当麦子变黄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你看那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前几天还都绿着,几阵南风吹过,麦子就变黄了,速度几乎肉眼可见。这种黄不像油菜花的黄,油菜花的黄鲜亮耀眼,有一种少女的活泼与明艳;麦子的黄比油菜花的黄更敦厚更宽广,它们用这种黄包围了村庄,连空气都被染成了温暖的黄色。
中秋节吃石榴,端午节离不开杏。每年阴历五月初,杏子变黄了,它们躲在那密密匝匝的树叶间,黄黄的圆脸泛着微微的红。熟透了的杏子会自动离开母体,坐在树下吃饭,有时会感到头被一个东西轻柔地敲了一下,伸手准能摸到一颗黄澄澄的杏子。自然成熟的杏子糯甜可口,自是掉光了牙的太奶的专属。小时候总是问太奶,牙齿怎么都掉光了,她也总是慈祥地笑着回答:"吃没熟的酸杏酸掉的呀。"怕和太奶一样掉光了牙齿,从不敢吃未熟的杏子,也正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们成熟。果树是自家的,鸡鸭鹅也是家养的,端午节这天,我们有邻里互换禽蛋品尝的风俗。你家端来一碗鸡蛋,他家回赠一瓢鸭蛋,礼尚往来中,母亲总会多赠还一碗黄澄澄的杏。
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这样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就冒了出来。"我家的鸭蛋也有如此的特性,剥开一层淡青的壳,再剥去一层青白色的蛋白,一颗圆圆的像杏一样的蛋黄就出来了,像早上刚爬上树梢的太阳,又像十五高悬在空中的月亮,掰开来,一股黄油渗出,散发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香。
端午还有一种黄让我难忘,那就是雄黄。进入五月就进入了夏天,各种毒虫的活动日渐猖獗起来。怕孩子受到它们的侵害,母亲总是提前买回一包雄黄,在端午节这天用水调成黄色的液体,一一涂抹在我们的耳后、肚脐、手腕、脚脖处,据说抹了雄黄后,蚊蝇绕着飞,蜈蚣、蛇蝎、蟾蜍绕着走。端午节一大早,在村里总能遇到一个个身上黄成一片一片的孩子,拿着鸭蛋到处闲逛。
"杏儿黄,艾叶香,麦子黄遍南山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采来艾草,挂在房檐,既辟邪,又可驱蚊虫。雄黄总有被洗掉的时候,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用艾叶缝制香囊挂在孩子脖子和手腕上。缝制香囊的布,母亲偏爱黄色的绸缎,将布剪成圆形碎片,做成合围的小兜,将艾叶填进去再缝合,下坠流苏,一只精巧的艾叶香囊就做好了。缀在手脖上,像挂着一个个行走的黄杏。
一想到端午节,就觉得那麦田,那黄杏,那裹着黄油的青皮鸭蛋,那晃来晃去的香囊,幻化成一片柔柔的黄,氤氲在我身旁,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温暖和前进的希望。
端午节的怀念
文/王鼎三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问母亲,她说不出个所以然;问父亲,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长大后,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也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现在超市里、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卖,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我却很怀旧,常常想起母亲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蒿、用艾叶给我们洗澡、泡脚的情景……
端午节前,母亲还会将五色彩线戴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脖上,把香囊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希望我们健康、平安。
勤劳、节俭、坚强的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做家务,尽管我们兄弟姐妹多,但都穿戴干净、整齐。逢年过节,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上一顿好饭,穿上新衣服。
现在又逢端午节,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兄弟姐妹聚少离多,自己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偶尔回老家,原来一望无际的苇园不见了,田园有些荒凉。如今的端午节,虽然物质丰富了,文化味儿却少了。想到自己没能像母亲那样让孩子们过上永远难忘的端午节,我便觉得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因此更加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怀念无私的母亲。
别开生面的端午节
文/章子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我仿佛闻到了艾叶和粽叶那淡淡的清香。今天的学校热闹非凡,老师、家长,还有我们同学总动员,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粽"动员活动。
包粽子可是一件新鲜事,可对我来说,哎,难道没兴趣?不……不不,还是让人神往滴!在一上午的盼望之中,老师已宣布活动开始,教室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洗粽叶、有的淘米、有的洗锅……
包粽子在一般人看来比较难,但其实非常简单,这不,李宛珍妈妈正在讲台上讲呢:"首先把粽叶卷成倒圆锥,再放糯米,之后把多余部分卷成菱角,最后用绳子绑扎打结……一个粽子便完成了。
咱班的"武圣关公"杨昊包了一个"双节棍"粽子,彭亮宇包了一个"叠罗汉"粽子。我也不甘示弱,做了一个"士兵"粽子,有盾、有戟。我先用两片粽叶,一上一下包了一个粽子,第二片粽叶中间部分为"盾",长长的叶梗从绳子里穿过变成了"戟",一个"士兵"粽子便完成了……这边的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投入蒸锅中,约十来分钟后,教室里便弥漫着阵阵粽子的清香。你看,嘻嘻!锅边早就围满了同学,一个个像饥饿的馋猫。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吃着清香的粽子,闻着淡淡的的艾香,我想,我们要把屈大夫圣洁的品格和高尚的爱国情怀,铭记于心。这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端午节啊!
童年的端午节
文/李笙清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这首家乡的民谣。
童年里的乡村初夏,菜籽、豌豆已经收获,布谷声声催开镰,正是收割麦子的大忙时节,乡亲们对端午节却一点也不含糊。端午节是家乡民间十分重要的节令,人们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腌制咸蛋,酿制米酒,为端午节的到来悄悄做着准备。小时候看母亲腌咸蛋,看上去没有多少含金量,其实还是很有技巧的,主要是用盐量的控制,盐放少了会腌成臭蛋,盐放多了则会太咸难吃。母亲用脸盆装上细碎的黄土,撒上食盐拌匀,加水后捏成糊状,然后将新鲜的鸭蛋放进去,让蛋身糊满黄泥,放在稻草灰中打个滚,等到草灰裹满蛋身,再一个个放进缸里,到了端午节拿出来洗干净煮熟,就是香香的咸蛋了。酿米酒,一般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就蒸糯米,加入酒曲,用棉被捂起来让它发酵,到了五月初五打开时,就是糯香绵软甜津津的米酒了。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从堰塘里割来菖蒲、艾蒿和粽叶,艾蒿和菖蒲扎成束,挂在大门的铁环上,那是为驱邪禳灾用的。粽叶一般取自细长的芦苇叶,割回来后,剪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热水中煮一下,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片刻,两片粽叶包一个粽子,用五彩线缠紧,然后每十只拴在一起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蘸着白糖食用了。那时候我们家的粽子只有糯米,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馅有红枣、咸肉、豆沙等等五花八门。吃着粽子、咸蛋,再喝一碗甜甜的糯米酒,真是美极了。
端午节里,最难忘的莫过于斗蛋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用网袋装上煮熟的咸蛋互相撞击,还有一种是用手捏着咸蛋,互相碰撞对方的蛋尖,蛋先破的为输。但不管谁输谁赢,大家后来都甜甜地吃起咸蛋来,那种童稚的乐趣,至今令人难忘。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带我们去看外婆,送去粽子、咸蛋和猪肉。每次从外婆家回来,夕阳洒满村路,便感觉到端午节里的童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气息。
那时候,镇上每年都在端午节这天举办龙舟赛,每个村子都准备一只龙舟参加比赛。那些日子里,村里会组织一些青壮年训练。比赛那天,大河两岸人头攒动,一只船固定在河道中央用作标船,哪只龙舟最先将标船上的红旗拔起,就是龙舟比赛的冠军。阵阵鞭炮锣鼓声中,一只只龙舟飞快地穿行在宽阔的河面上,龙舟上的鼓声与岸上人群"加油"的吼声交融在一起,至今都仿佛震撼着我的耳膜。
如今,我已远离村庄,但每到端午节,总会想起那端午节里的童年,心里就会泛起丝丝美好的记忆。
端午节
文/潇湘
我们一下车,便匆匆地奔向祁阳大码头,已是夕阳西沉,满江碧透,观礼台的栏杆上攒满了围观的人,只见江中有一队龙舟航标的船队,它们都抛了描,在船头插上红旗,排成整齐的一条,赛龙舟的队员把舟翻转,从水中抬上大码头。
在河埠头的右边,有一条渡船停泊在那里,船上几乎坐满了过渡的人,我看见一个绿树环抱的半岛,那是一片沙滩,长满绿茵茵的草,人们在上面踏出了几条交叉白色的路。
"走,我们过河去吧。"我对同来的两个女伴说。
我们走下那青石砌的台阶,有两尊石狮,注视着江面。彭不小心伴着那棍钢丝船缆。陈说:"你缓点走,不要摔倒了。"
我们来到船边,船在波浪中一颤一颤的,那跳板的一端浸在水中,在岸边。一对衣着时髦的恋人,正在那里扭捏地等待着,船老大便把跳板搭到岸上,他们便上去,我们也跟着上去。
我们便从在船舷边,我便划着水,清凉的江水使我旅途的疲劳消失骀尽,船启碇了。我听到了一阵"嘭嗵嘭嗵"的鼓声。
我看见那江面上,红青两条龙舟在水中箭一般疾驶过来,十幅船桨在拼命地划着,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同心协力,朝一个目标划去。在这场力和技巧的竞赛中,每一位对手都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在拼命地划着,啦啦队坐在机动船上,尾追鸣炮呐喊助威。大有翻江倒海之势。
我坐在船上,以动态的心情,从多维的角度,来观看这场龙舟赛。
龙舟,宛如两条游龙,在水中游动,十幅白色的船桨象一字是龙五双有力矫健的脚,在划水,在鼓点声中,向前奋飞。
龙舟超过我坐的船与码头的界线,我站起身来,扶着船上的柱子,从那些黑色的竹船篷顶上看过去,龙舟象两条遨游的龙。一会前,一会后,在水中你追我赶,远处有沙洲,再远处是湘江大桥和浯溪公园。
我的目光一直驱赶着两条游龙,它们都到了终点,几乎是同时到达,但是红船以两秒的优势而获胜。我又想到人生的许多事,在末到达之前,有谁能分得出胜负之数呢。
船头操着河沙靠了岸,我便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
我们上了岸,走在灰色的河滩小道,走过草地,走过灌木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田园风光,辣 椒,茄子,挂满了树,豆角象是挂穗子一样,那扁豆的红花,一丛丛,一簇簇,是那样逗人喜爱。丝瓜已经爬满棚架。
我看见一对情人走在那儿。
从一片竹林的小路走下一个小码头,那里停泊着小木船,有许多男孩在洗澡,两个女孩只顾看风景,根本没有注意那些全身裸露的男人。我对她们说:
"从这边走。"
我们又跟一对情人相遇。我突然觉得这个岛是情人岛,一个充满阳光,树林,爱情和友谊 的地方。
我们沿着河滩走,走向渡江的地方,看见一群鹅,可是船在对岸,我们一边等船一边吃粽子。
一只小船靠上岸,从船上跳下一对夫妇,他们进入小岛。
大渡船开过来,又下来几对情人,他们都沿着河滩走。
我们上了船,过了江。
端午节里吃槲包
文/张亚玲
朋友送给我一种食物,长方形,两个缠在一块,用深褐色树叶包裹。我不知何物。朋友说,这是槲(hú)包,是他家乡卢氏的特产,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粽子。
看我疑惑的表情,朋友解释,槲包是用槲叶包上黍米等食材煮成的粽子。卢氏县流传着一首民谣:"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祃(mà)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槲包是卢氏人世代相传的节日食物,具有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之意。每年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洗槲叶,包槲包,煮槲包。香喷喷的槲包,延续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风情。
槲包极具地域特色,只有嵩县、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朋友说,在卢氏,也只有处于西南长江流域的七个乡镇有槲叶,他的老家也包括在内。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他经常和家人一块儿上山摘槲叶。新鲜的槲叶上有绒毛,需要放锅里煮一下,去掉生涩气,然后晾干,用时在水里泡软即可。槲叶有一种很独特的清香,蒸馍时,采几片槲叶衬在笼屉上,蒸出的馍有一种清幽的香味。
槲叶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包粽子,这与地理条件有关。卢氏属深山区,不适宜种植水稻,只有黍子、谷子或高粱等,芦叶很少,当地人就地取材,上山采槲叶,将黍米等谷物包到槲叶里,包成长方形,两个相对缠在一块儿。所有的槲包包好后,放到锅里煮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槲包粽子。
我拿起一对槲包,解开,再捏起一个,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片槲叶,三片叶子里包着的是黍米,黏黏的,红豆把米也染红了。我轻轻咬上一口,慢慢咀嚼,淡淡的米香混合着槲叶的清香,在唇齿间萦绕。
朋友说,现在槲包馅的品种很多,黍米,小米,大米,佐料有枣、花生、豌豆,甚至还有肉馅。这些槲包被冷冻后,作为卢氏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更难得的是,槲叶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它含有的槲叶素,更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还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地域不同,但人民用智慧创造了不同的"粽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