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乡情文章

2023/07/2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7篇乡情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乡情文章(精选7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浓浓乡情

文/和而不同

转眼又到新春佳节,朋友问我有什么出行打算,我坚定地说:"回家"!

看到朋友圈里大家定的完美出行计划,去造访心中梦寐以求的旅行胜地,我却只有一个念头——回家。为什么我从没有想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起一年前在天府之国——成都脱产培训的三个月,在别人看来是重返校园的美差,我却过得度日如年,满脑子想的都是三岁的孩子,看什么美景都索然无味。今年流行的一句网络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了无数人走向远方的遐想,但是有多少人在遥远的地方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只有清楚的知道灵魂安放在何处的人,才能在日渐浮躁的社会里找到真正的安宁。而我的栖息地就是——家。

终于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家,平日里,公婆、儿子和我住在这个家里,周末老公也会从另一个城市赶回来和我们相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也算安定下来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就是简简单单的幸福。但是,我们都是这个城市的外来客,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家——故乡。每当过节的时候,都觉得城市里很冷清。每逢长假,我们都会选择回乡下老家,和亲人们团聚。我和老公一个县,每次回家,两边的亲戚都要探望,假期几乎在路上度过,虽然如此,我们却乐此不疲。

回老家,于我,是因为老家有我的父母和姐姐、弟弟。我和哥哥都在外地工作,只有长假的时候,一大家人才能聚在一起,而兄弟姐妹都已成家,各忙各的,能聚齐的日子一年仅有的几天,颇为难得。中午在微信上看了一篇文章——《有一件温暖的小事,叫回家吃饭》,文中说道:"能陪伴在家人身边,能常常跟他们踏踏实实吃顿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回到老家,吃着父母准备的佳肴,听着熟悉的乡音,说着生活的琐事,和最亲的人在一起,身心完全放松下来,是多美的一件事!

回老家,对我的公婆来说,是寻找那份熟悉的感觉。这两年公婆和我在外乡一起生活,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很不习惯。没有熟悉的乡亲们聊家常,方言有时还听不懂,沟通起来都不方便。要不是为了帮我看孩子,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老家有他们大半辈子的回忆,有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他们牵挂的两个女儿。

中国人的乡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对家乡的感情更深。在那一方世代居住的厚重而深沉的土地上,住着血脉相连的亲人。我想起小时候,住在北京的堂伯,每逢过年都要回家,和几兄弟会轮流在各家吃饭、聊家常,沟通感情,好不热闹。他总会给我们带回好吃的糖果,给我们压岁钱,还给我们照相。我小时候为数不多的几张珍贵照片就是拜他所赐。堂伯给我儿时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有一首老歌叫《回家的人》,里面唱到"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会生根,风吹年华的梦,落叶总要归根。"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漂泊的游子都想回家,因为家中有扯不断的亲情和乡情。

悠悠思乡情

文/张燕梅

故乡就是出生和父母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的故乡,是大旺一条平凡的小村,没有名胜古迹,它依傍着秀丽的北江河畔,北江是一条母亲河,滋润着四方的人们,水给人流动的力量和朦胧的美,不知江畔待何人,生生不息,总给人念想,去寻找前程锦绣。光阴牵着我的手,在这度过了童年,蹒跚学步,学拿筷子,埋下了换下的第一颗牙齿。在这第一次离家的恐惧,到后来独自在外,中考到读完大学,乃至工作。有时候,自己的思绪也混乱了,对于故乡,我是愧疚的,在工作地生活了二十多年,而我对自己的故乡,只有星星点点的记忆,和一份与生俱来的温情脉脉。

故乡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大的庭院,依偎默不作声的老树,撑起蓬勃的伞,庇护着,院前围墙只有膝盖高,邻人经过,见家里有人,都会循步进来,聊聊天。小时候,我们是无忧无虑的追逐玩耍,捉迷藏,跳格子,丢手绢,一直到中学,美好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幼时在乡村的家里,燕子极多。那时的房屋高大,并且把屋檐弄得翘起,为燕子搭好安家筑巢的地方,很快,燕子频繁飞进飞出,衔来泥草合着唾液在上面筑巢,不几日竟大功告成,如是亦早出晚归,妈妈晚上关堂屋大门时亦留意燕子是否归巢,俨然人鸟朝夕共处,宾主融融一家,生机盎然。若偶有几家,燕子竟不光顾,那就颇让主人忧戚,每以为自己命运蹇劣,家事不旺,心中自是郁闷不乐。

世事变迁,白云苍狗,当年村子里的人,有的飘洋过海,有的海岛都市,乡村变得冷清,寂寥,不知此时燕景何似。正如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每到清明时节,亲人们都不辞万里回乡祭祖,我也特留意,旧家的燕子!或许燕子比人守信用,年年南飞北归。

记忆最深是故乡特色的美食臭屁醋,"北有臭豆腐,南有臭屁醋".光听到臭屁醋的名字,不少吃货就想敬而远之。它滋润,浓郁,却不肥腻,入味。臭屁醋,又名"长寿醋".制作臭屁醋的开始时间,在广东珠三角地区,距今已有约2000多年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醋有开胃、散瘀、解毒、通气、泻肝火的作用,臭屁醋具有美容、养颜、清热、解毒等功效,城乡里,不少妇女坐月子时爱吃臭屁醋补身子。不久前,同事到佛山看病,医生说他有骨质疏松症,建议她喝臭皮醋食疗补钙。它是佛山三水的地道美食,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有人爱不停口,有人避之不及,我们都叫它"液体榴莲".

婶娘特别会做臭屁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她不亦乐乎的先晒陶制的醋坛子,备好上佳粘米和糯米。娴熟的把糯米和粘米洗净,沥干水,放入锅里干炒。米出现微微发黄时,就把它放入醋坛子中,加入山泉水,把醋坛子密封,放置阳台的走廊,一缕阳光偷偷的探头进来,却又是摸不到醋坛子。静静等待时间的酝酿,三个月里,大功告成了,婶娘喜滋滋的打开盖子。取出醋,伴着猪骨,梅菜煮,锅里,嘎吱嘎吱的食物碰撞摩擦,你追我赶的在争宠。而热气不断的升腾起来,形成袅袅的炊烟,人好像腾云驾雾一样,是温暖的。

岁月如流,蒹葭苍苍,来不及欣赏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最喜爱的是村口的荷塘,荷塘总带一种暖色,闪烁着跳跃的诗情画意,向我们晾晒它的美丽。荷堰的泥土乌黑乌黑,肥沃滋润,小伙伴们的目光就像是探照灯一样搜寻开来,团团荷叶千层绿,翠鸟斜飞,鱼在池里嬉戏,瞬间发现了莲蓬,风中摇曳的莲蓬长得朴实恬静,蜂蝶随之舞魅。当时的我们顾不上说话,只顾低头照顾好自己的莲蓬,边吃边吧唧嘴,莲子的清香,淡淡的悠长,一缕馨香缭绕着。现在品尝新鲜摘的莲子,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甜味。荷塘,您让我深刻的理解汪国真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的景色美好,都是我思想有关系。北江畔的沙子从指缝中溜走,时光留不住岁月的温柔,看着清净的家乡,日渐喧闹。流淌的岁月里,记忆中有沿岸的坚韧小草,感恩的大树,善良的野花,掬一缕故乡的晚霞入怀,远眺鸭子归家,思想蔓延,素纸满情怀,梦里莲蓬还牵着我的手,柔软心坎,洗涤内心的疲倦和蒙尘的双眸,如果累了,就回乡,它会给你丝丝慰藉。

怀念故乡的味道,因为是怀念那里的人,景,事。情系在水一方,不见不散的故乡,它是每个人的根,如果爱,就现在吧,阔别家乡的你,乘着那朵思念的云彩归去吧!

乡情大会

文/莫树材

今年正月十五,我和一班文友,到东莞桥头镇一带采风,和当地群众一起庆元宵,领略了当地风俗的独特韵味。

我们来到三镇交界的田头角村,正赶上三个村子的游会队伍在田头角广场会师。来自常平镇田尾村、企石镇东山村的游会队伍,带来了醒狮队、麒麟队、彩凤队、腰鼓队和粤剧队,加上田头角村的龙狮队、仪仗队、花轿队和花篮队,把宽敞的广场塞得满满当当,三面标志着村姓(陈、刘、姚)的大旗迎风招展。接会仪式开始了,三方麒麟、醒狮聚在一起,先是低眉俯首三叩首,然后交颈相庆,像久别重逢的老友。领会的首事(三村村长)相互作揖、问候、祝福,然后主事方(田头角村长)引领友村队伍入村。礼毕,鞭炮炸响,启动了联村游会方阵的步伐,霎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醇厚的乡情、友情像一条欢乐的小河,在小村的大街小巷流淌。

看完游会,我们随意走进田头角村一户带院子的人家。只见男女老少挤满大院,热闹非常,他们见我们进来,纷纷给我们让座。村干部告诉我们,这户人家正在"相睇"."相睇"是当地一种婚俗,趁游会闹元宵,正在热恋的男女借此机会到对方家里做客,让家长和亲属过目——面试。面试时家长和三姑六婆纷纷提问,既查家宅,又问工作,既看相貌,又看口才。揭晓面试结果的方式很含蓄也很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面试(相睇)结束时,女方家长给男方客人递上一碗鸡蛋糖水,秘密就在这碗糖水里,如果端给客人的是"整蛋糖水"(水里卧着两只光滑鸡蛋),则表示面试合格,圆满甜蜜,认可这门亲事;如果碗里的鸡蛋是打碎的(散蛋糖水),则表示"散亲",请另攀高枝。村干部告诉我们,一般恋人没有一定的把握是不敢前来"相睇"的,免得"无面"收场。如今,"相睇"已成了例行公事,很少吃"蛋花糖水"的。

为了不打扰面试,不等揭晓,我们便借口离开了。临别,我拍拍准新郎的肩头笑着说:"祝你好运。"后生仔成竹在胸,握着我的手说:"承你贵言,到时请你吃喜糖!"

元宵游会是春天的盛会,过去是农耕社会开耕的誓师大会,如今成了夺取百业开门红的动员大会,成了干群交心的亲民大会,成了双方家长见面的订情大会。看来如今闹元宵也与时俱进了,增添了不少时尚的元素,但传统良风美俗却一点没改变。

一同采风的文友多是外省来的作家,他们惊叹,经济如此发达的东莞,如今还保留着这么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乡情,传承了美俗,实在难得。

回到祖籍触摸乡情

文/冯哲

因为一个项目。我顺便回到祖籍,在汽车起初驶向那个的地方开始,那种探寻的冲动,以及怀旧的感慨竟使我泪水潸然,.

那是爷爷奶奶生活过的土地、父亲儿时居住的地方,那乡音似是熟悉而陌生,乡情却使我这个不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后人始料不及,它浓烈、淳朴、厚重。

侄子辈分的村干部,已经远出了五服之外,但依旧亲切的喊着我姑姑。安排着我一切行程和留宿。因为跟镇里谈业务,便是他们作陪与关照,使得我这次唐突的商业造访犹如"蓄谋已久"般的成熟。

几个远房叔叔伯伯姑姑,分别都是70、80多岁了,奔走着涌向我这里,想来是爷爷奶奶当年的结缘,他们跟我讲起我们这个姓氏的起源,回忆着家谱。

我算这次来这里仅仅两次,一次便是20年前随父母给爷爷奶奶扫墓。父母故去之后没有葬在这里,便是仅有父亲一个儿子的爷爷奶奶剩下了我这唯一的后人。还是个女的。

爷爷奶奶的墓地,记得准的人已经不多了,打听了相当一段时间,才看见了一个远房哥哥,据说是专门负责这片墓地的看管,事实上家族墓地分为两片,这片墓地的住户大多搬迁了,目前只剩下了33个坟头。

爷爷奶奶和一个没有子女的大爷爷便是在墓地的最后一角,枯草丛生,倍是凄凉。

买了烧纸,磕头跪拜,了却了一宗我父亲再也无法还就的心愿。对我这不肖子孙而言,也是一种情感的洗礼。

在并不狭长的小村当街,一个修理轮胎的旧房子,据说是我的祖屋,可惜只是远远的看着,并未走进,事后遗憾了很久,那房子听说早就在爷爷死后被奶奶卖掉了,因为奶奶离开了那里随父母一起生活了。对于爷爷我并无记忆,而奶奶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去世的,之前识字的奶奶给我启蒙了《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奶奶是个用她的坚持成就了父亲的学业,以至于父亲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一个地区的企业精英。现在我才懂得了如何的欣赏奶奶,可惜我们失去了交流的机会。

还是那间祖屋,门漆早已脱落,据说现在的房主也是一个走出去的人,不知因为什么回乡干起了这个,而且是个毁了容得老人,很孤独。如何看来这房子风水不好,也未可知。

从老家回来,我一直有一种想法,该做点什么。为了族人。

浓浓侗乡情

文/秦笛

正月里,我到龙胜平等镇龙平侗寨小住,参加了当地首届"侗家织布节",深深感受到了侗家的和谐、团结、热情、淳朴、善良。

以"侗家织布节"冠名,是因为侗寨妇女一直有纺线织土布的传统,农闲时她们用纯棉线织出各式各样的土布轻软舒适,具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卫生祛病的特点,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来参加活动的县民族局长强调说:"活动虽以‘织布节’冠名,但它几乎涵盖了侗族所有的民俗文化。"是的,从初八早上9点村前盛装列队迎宾、喝油茶拉开序幕,随后一阵鞭炮声响起,隆重的祭祀侗族先祖的"敬萨"仪式开始了。只见村中心的"萨坛"前端坐着几十个穿着自己缝制的黑色镶边民族服装的老奶奶,她们都撑着伞,由一个头人在供台前一边烧香烧纸,给萨祖敬香献茶,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说着祭语,然后大家亮开嗓音齐声唱起祭萨歌。仪式结束后,在寨中戏台小广场开始了文艺演出。演员都是寨民,男女老少齐上阵,美丽的侗族服装是最好的演出服,节目均与民俗、生活、传统、地域相关。"神龙出洞"祈求风调雨顺,"水牛闹春"喻示五谷丰登,"织侗布全流程"表现妇女的心灵手巧,"红军过境"缅怀当年红军长征驻扎龙平的历史。和谐美妙的侗族大歌,欢快的芦笙,悠扬的琵琶,轻快的舞步……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民族,从古到今,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歌声唱出心中的喜悦,歌声唱出对客人的热情,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侗家人美丽的心灵。来宾也参加到"多嘎多耶"的队伍里唱起来,跳起来,整个寨子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着一朵花。

演出结束,百家宴开始,168桌的千人大宴是节日的重头戏,侗族欢庆节日有举办"百家宴"的传统,过去百家宴由各家各户摆出桌凳,拿出酒菜全寨共庆共享。如今有所改变,桌凳碗筷还是由各家各户出,酒菜则由村委组织人员统一安排。只见寨子里几百米长的石板街、戏台前、祠堂里到处都摆着矮矮的餐桌,一个个系着红布条的青色竹筒里,装着满满的侗家糯米酒,侗家招待贵客的三酸——— 酸鱼酸肉酸鸭等美味佳肴摆满了一桌子,喜气洋洋的客人围坐着品尝侗家酒菜。早就听说过侗族的三酸,今天第一次吃到了,嚼在嘴里有点咸,有点脆,酸中带着香味。嘴里吃着侗家美食,心里体味着侗家的盛情。穿梭上菜上饭的村民忙而不乱,热情的侗族小伙姑娘们唱着祝酒歌,一桌桌给客人敬酒,歌声唱出热情,唱出喜悦,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侗家人美丽的心灵。我不会喝酒也豪饮一杯,脸热了,心也醉了……宴罢客人离席,马上就有村民来收拾打扫。转眼间整个寨子又整洁如初。我惊叹村领导的组织指挥才能,活动各个环节安排井然有序,村民自觉奔忙出力……这一切应该都得益于侗寨的团结和谐。

夜深了,我所住宿的杨家,哥嫂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邻居也来了,大家围火而坐,拉家常吃宵夜,火塘上挂着一块块熏得黑亮的腊肉,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村民亲切的笑脸,我在其中感受着侗家的温情。清早,侗寨刚醒来,我起床了,古老的石板路上走来一位穿着盛装的侗家姑娘,紫色衣裙镶着蓝白花边,银颈圈银头饰镌刻着麒麟龙凤花草,眉前坠着一圈叮当作响,使得姑娘一身银光闪闪,古朴亮丽,真要疑惑遇到了仙女下凡。"早啊!"走近了我跟她打个招呼。姑娘轻言回一语:"你也早!"留下一脸美丽的微笑,并且应我请求非常乐意地取下头饰、颈圈借给我戴上帮我拍照留念。

在这里一家的客人就是全村的客人,无论你询问什么问题都能得到热情解答;无论你在哪座木楼下停留都会有人招呼你进屋坐坐。盛情之下我们进了两座木楼,都是通过狭窄的木梯上二楼,一上去就招呼喝茶烤火,一家叫我们吃了橙子,一定要每人手上塞两个才罢休;另一家让我们尝刚蒸出的糯米饭,山区里长出的橙子甜甜的,糯米饭软软香香的,侗家人浓浓的情意就渗透到心底。

此次侗寨小住,参加了庆祝活动诸多环节,得以深入侗家生活,当读到张贴在街头墙上的桂林市书法家罗罡的一首"赞侗乡诗":"侗乡处处风雨桥,历经沧桑仍堪豪。长宴百家情似水,欢歌坐夜歌如潮。多耶唱响传中外,锣鼓笙声震云霄。民风淳朴人友善,半仙半佛乐逍遥。"只觉得诗歌道出了我的全部感受。同时我也看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龙平寨生活虽有了改善变化,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不少人家还比较贫困,寨中建筑的维修保护力度也还不够。真心祝愿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能向边远的侗寨延伸,美丽的龙平也能搭上时代的列车,跟我们一起奔向美丽的前方。

永远的乡情……

文/也夫

离开乡村许多年了,但乡村那乡人乡事乡情已成为我忧伤的挂念,到如今我都无法抹去记忆中那份纯真朴实的乡情。

那时,我刚刚从学校毕业来到了一所乡村学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只知道那时的心情很茫然,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教师,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弯。过去在学生时代的种种向往、理想、抱负都被现实打得粉粹。但是我依旧上好我的每一节课。每天学生放学后,我就看书、听音乐、家访。也是那时,我开始习文学、拉二胡、练书法。

这乡村校园的前面是一个大操场,后面则是一大片金灿灿的开着黄花的油菜地。刚到三四月份的时候,正是这油菜花开的时节,身处在这油菜地里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每天黄昏的时候,我就拿起我那心爱的二胡独自一人来到油菜地里,学着拉起那忧伤的曲子《二泉映月》和《江河水》。直到有一个礼拜天的黄昏,我正坐在油菜地边低头拉着曲子的时候,猛然一抬头,在油菜地的那头,有一个身穿黄底白花上衣、头上扎着一把头发的乡间姑娘,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亮的,正对着我微笑,看上去有些淡淡的忧郁,在我来说,我的情感世界还是一片处女地,我当时心里一跳,的确,在大片半人深的油菜花丛里忽然露出一张人面桃花来,那牙齿白白的、齐齐的,脸色有些红扑扑的,虽谈不上明眸皓齿、秋波荡漾,但在这乡村周围,能见着这般乡姑也着实不多,总能让人过目不忘。正想着,当我起身再看时,那姑娘已不见身影。我依旧在晚饭后,一个人拿着一本书或是一把二胡到学校后面菜地里看书拉琴,看风景。

一个学期过去了,新学期到来,学校来了一名老教师,当地人们都称其为"老先生".恰好被安排与我一个办公室。老先生五十来岁,腰板稍有弯曲,浓眉大眼,老师和校长都很尊重他,似乎在他身上有一种神秘感。不多时,我便知道了他的神秘所在。原来,老先生家世很特别,祖辈曾是地主世家,出过几代咬文嚼字的读书人,老先生满腹经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乎者也、平平仄仄熟练如指,年轻时曾教过私塾。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家人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到了他中晚年时才自由了。后来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老先生请出来在乡村学校执教。我家几辈都是平民,虽然听上人说起过那个年代的事,但我始终很尊重有才的人,老先生看我好学,便对我毫无保留,我欲拜其为师,但他无论如何都是不答应。也自那时起,我便经常将自己写的七言八句请老先生指点,老先生从平仄到对仗,从韵脚到声律,从屈原到苏轼,从诗经到四大名着,每每道来,津津乐道,信手拈来,全不费功夫。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的古典文学基础皆受益于老先生,才得以后来与汉语言文学结缘。这就是我那方圆乡里众人皆知的乡师。我的忘年交。

直到有一天,在学校办公室里,我正和老先生谈诗论词的时候,进来了一位姑娘,那大大的眼睛和忧郁的眼神、那身黄底白花的衣着和一把到背的长发,使得我怦然心跳,原来她就是那金灿灿油菜地里我见到的乡姑。我足足对视了两分钟没说不出话来,半天才听她说"爸爸,我给您煲了汤拿来了。"老先生这才跟我说起是他闺女。但没等我说点什么,她便转身走了。我心里一片罔然。过了几日,老先生跟我拉家常,说他这闺女上完高中就没再让她读了,家里缺人手帮忙,闺女心里一直是个结,说要找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老先生拉着我的手,给了我一张照片。我仔细端详着这张照片,一位姑娘站在一片油菜花地里,只看出了上半身,下半身完全掩映在油菜花地里。我知道是谁了,我将照片放进了口袋。我那时刚步入社会,除了教书读书,整个一呆子,不知道老先生话里有话,也就没说什么,但心里总是很纠结。

到了又是一年油菜花开的时候,老先生因年事已高,离开了学校。

我还是经常拿起我的书和琴到校园后面的油菜地里看书拉琴,期待再看一眼那熟悉的风景。我会不时地抬起头望望油菜地的那头,似乎想看到什么,但却一直也没看到那心跳的风景。于是我的心里空荡荡的,正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直到我离开这所乡村学校到城市工作了,也没见着。

在一个夏天,倒是听人说,老先生离开学校后不久,生了重病,怕是不久于人世了。于是,我从工作的城市赶往那个乡村,但却没能见着老先生最后一面。我的乡师,我的导师,就这样走了,我无言以对。当我再打听老先生的闺女在何处时,乡邻告诉我说她已嫁人了。我知道我欠下了我今生都还不了的情份。我拿出那张在油菜花丛中的照片,再次来到那片油菜地边,望着那片熟悉的油菜地,油菜花已开过。曾经是那样花开金黄黄的油菜地,如今已是收割完毕,只剩下空荡荡的一片回忆。

"在我离别的时候,总有一双眼眸,消失在天的尽头,为我把深情挽留;在我回来的时候,也有一双眼眸,把碧蓝碧蓝的天空,沉入我的梦中。"离开乡村以后,我总是忘不了那片金黄黄的油菜地,那里有我的乡师,有我的乡恋,有我永远的乡情!

改不了的乡音 忘不了的乡情

文/唐士莉

我们旗袍沙龙读书组群里,有一群妈妈,每天早上在群里练习朗读,学说普通话。她们出于乡音的缘由,舌音很难改变。有一天,一位姐妹忍不住用当地方言读了一段文章,听起来别具江南吴语的味道。在我们听来,乡音是最美的语言。

快到春节了,很多人在回乡的路途中。他们之中有些少小离家,到外地生活,事隔几十年,当老了回乡时,那熟悉的乡音仍改变不了。乡音就像深刻在脑海中的记忆,无论如何都忘不了。走在异地或他国街头,如果听到一声乡音,那是何等的亲切,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交流也顺畅起来。春节里走亲访友,听到了倍感亲切的乡音,心情好了很多,整个人也感觉轻松不少。

每年春节我都要回到苏北老家,去看我那九十多岁的外婆。曾经跟外婆在一起生活了不少年,想听听那久违的乡音,听听外婆带着关爱的唠叨,以及亲友们的互相问候。我从小生活在遥远的新疆,那里有来自四川、湖南、上海等不同的地方的人,自然有着各种方言,所以我练就了对方言具有敏感性的听力。只要是一听到江苏的乡音,不管是来自江南还是江北的,都认为是老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身处在异乡的人相信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家乡时可能体会不到乡音的重要性,当他们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语言的不通,让自己与外界显得很隔膜,突然听到一句乡音,就如同听到一首美妙的音乐,心情顿时激动起来,感觉遇到亲人般。当年在新疆,我家遇到的所有来自江苏的老乡,都当亲戚般走动,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过年过节互相问候拜年。

江苏的不同地方,方言也是不同的。我公公是镇江人,婆婆是常州人,以前每年春节,公公都要随婆婆去给他的岳父母拜年。拜了几十年了,每当婆婆跟娘家人用常州方言讲话时,他在旁边一句话也听不懂。我弟媳是安徽黄山人,她家乡靠着江西景德镇,方言也相似,弟弟跟着她回娘家拜年,她跟亲人说家乡话,弟弟在边上根本听不懂,很着急。我能听懂老家涟水的方言,但我一句话也不会说,来镇江十多年了,新疆的同学说我讲话带有镇江口音了,而江苏的同学说我讲话是北方普通话,我成南腔北调了,哈哈!

乡音是一个纽带,不管走到哪里,都维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份热爱家乡的深切情感,维系着亲友之间的血脉亲情和同学、朋友、乡邻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