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子女故事

2023/02/08经典文章

子女故事(精选8篇)

孝顺老人要会“顺”

文/盛会

百善孝为先,孝顺顺为先,为人子女,不仅应赡养,更应善待父母。但笔者身边有位84岁的独居老人李大爷最近却高兴不起来,原来,自从自己谈起了恋爱,3个儿子都打电话要和他断绝往来,老人说:“我没偷没抢,没觉得自己丢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总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老人,他们有子女,有家庭,不为生计所迫,甚至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却拥有一些在外人看来“奇怪难懂”,更让子女们觉得“抬不起头”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老人去给别人当模特,子女不理解;有的老人发挥余热,挣点小钱,子女不理解。李大爷的苦恼,是现在很多老年人的共同心声。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让自己快乐的事,却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甚至变成子女与自己交恶的理由?

在传统观念里,子女承担赡养的责任,让长辈晚年衣食无忧就算作孝顺,可在生活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尊重老人的生活选择,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其实也是理所应当的。

孝顺老人要会“顺”,养老敬老的终极目标,不是一味强加给老人们自己觉得合适的生活,而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开心与舒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光凭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新“24孝”行动标准曾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比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更强调的是“顺从”,也更突出了对老人的心理关怀。

希望天下做儿女的能够辩证看待“孝”与“顺”,既不为了尽“孝”而盲目地去“顺从”,更要尽量做到对父母、长辈的恭敬,尽心奉养自己的父母,耐心倾听老人的心声,真诚理解并支持老人的爱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的第一步。

时间里长大的爱

岁月像虫子,慢慢的蚀咬父辈的额头,于是他们的脸上,满是沧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冲动又任性,不懂得体贴,像长不大的人,可是蓦然回首,他的白头发却已经铺天盖地了。于是我懂了,我们都被时间下了蛊,没有人能永远年轻。

时光里的那些过往,风花雪月的砸在我的脑子上。小时候,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一年回一次,每次回来还得跟妈妈吵一架,让我们姊妹几个很畏惧,不敢靠近。后来,他回家了,我们却陌生得没有几句话讲。这种状况维持了很久。再后来,他每次回家都带好吃的,我们这才对爸爸有了一点情感,就是期待,还有温暖。一如刚从南极回来坐在炉边烤火,世界都是甜的。现在,虽然我们父女俩仍然没有很多话说,但至少我们有话可说了。

都说爸爸是子女伟岸的山,可是我却很遗憾的没有这种感觉。不是爸爸不够好,只是我从没感受过爸爸的怀抱。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过,我自立得太早,很小的年纪就已经撒不起娇了,所以失去了一个感受山有多高的机会。他每次回来,我都只会怯怯的叫一声“爸爸”,然后复杂的看着他收拾东西。我们甚至没想过要打破这种僵局。在学校里看同学甜甜的叫爸,然后挽着爸爸的手臂,像挽着一座棒棒糖山一样,就会让我羡慕得一塌糊涂。

到我上了高中,爸爸的爱才开始长大。他对我们姊妹几个的关心也明显多了,他的优缺点也才在我的不经意间渐渐的明晰起来。他能写一手好字,所以我们家过年的对联都是由他亲手操刀。他很爱整洁,所以他会把屋子从里到外再从下到上全扫一遍。他还会做好吃的菜,不过平时不怎么愿意下厨房。他还会在别人都占着座位不想动的情况下主动站起来给老奶奶让座,连我都觉得很羞愧。可是,他有时候做事情不经过大脑思考,只听自己的,常犯错误,有的时候还比较严重。脾气也很大,不能容忍别人说他的不是,老是意气用事,不顾后果。不过,他和妈妈的感情也开始变好了,常常开点小玩笑,在饭桌上逗我们发笑。总算一家人“团圆”了,每每此时,我就会很欣慰。无论如何,经过时间的发酵,爱在我们之间开始蔓延出了家的气氛。

现在我上大学了,爸爸跟我见面的时间更少了。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竟然向我抱怨:“你只跟***妈打电话,都不跟我打……”然后我听着听着,眼泪就开始淋湿眼眶。从来没想到,爸爸也会在我耳边流露他对我的思念,会小孩子似的怪我不打电话给他。一瞬间的时间,爸爸的爱仿佛比琥珀还透明。我也真正明白,父母的爱就像葡萄酒,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愈来愈香,愈来愈留下舌尖的深刻。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之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爸爸以他的方式,表达着他一直没有表达的爱。

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在某个班会上,为博取同情,说了很多爸爸的不好。而这样做仅仅换来一堆的嘲笑。我从来没有这样忧伤过,我觉得自己做了世上最可耻的事情。我对不起爸爸,更对不起他的爱。其实,我一直都没有怪过爸爸,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或多或少的错,但我却违背自己的规则,把爸爸的错暴露在了几十对冷漠的耳朵里。我为此感到自责。所以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不再拿我的家人做挡箭牌了。对于爸爸,我只想说,曾经我们因为距离而疏远,但以后我们会因为距离而对彼此更牵挂。时间里长大的爱,比暴风雨都来得深刻。

《格言联璧》说:“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父母的爱,那种爱满是坚定的力量。当灾难突如其来时,往往都是父母为子女撑出一片生存的蓝天。四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虽然过去,可是那些撼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关于爱的故事却并没因此结束。父母爱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如今的社会,到处是硝烟弥漫的“内心战”,受伤之后,家里的温度就成了最有效最快捷的良药,而爸爸妈妈就成了我们最可信的心灵卫士。可是,子女爱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叶动一下。这对父母是不公平的。趁着还有机会,我们应该更关心我们的父母,哪怕跟他们打个电话他们也会高兴的。这是我爸爸教会我的。

现在每次见到爸爸,他的白头发都会在我面前变得特招摇,提醒我他在生活中的奔波。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可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为子女的功成名就做着自己的努力。费孝通也这样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希望我能再努力一点,让爸爸的汗水不会白白地滴在黄土地上,他未曾实现的梦想能在我的手里变成现实。

这时间里长大的爱,是爸爸在岁月里跌跌撞撞换来的。我将用心呵护……

等车偶遇

文/王义静

那天是元月28号,正处于寒冬腊月,出门有点瑟瑟发抖的感觉。这天也正值腊月二十三,传统小年。也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人们也就此忙着打扫卫生等工作,准备过春节了。

上午我出去办事,在二人医门口等车,有一位银发飘飘的老太从马路对面跑过来,对我说:“请你帮我看一下去跑马山乘哪一路车?”我帮她看了一下,告诉她乘204路,两站路就到了。她又自言自语:“从跑马山再转车到七里甸。”我听了随口说:“哎哟,还要转几次啊?”这时她认真地向我介绍:“没办法,我是外地人哎,没老保,出来打工的。帮人家烧饭搞卫生。那时,国家让买养老保险,我家正在造房子,借了好多债,没钱买,等后来有钱想买了,又过了年龄段,没有办法缴保险了,现在只有出来打工。”我又问那个老太,你子女呢?她说:“不能说他们不孝,他们没有工作,靠劳动,自己都顾不上,还能顾我?”此时,又一等车的老太听了便插言道:“趁着自己现在能忙就忙忙吧,要自己手里有钱,向儿女要钱就难啦,你将打工的钱存起来,留着养老用吧。”此时,204路公交车来了,我叫她赶紧上车。我看着她的背影,想着她的一段话,便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敬佩站在我身边的这位由于劳累而苍老的农妇,虽然刚67岁,看起来像70多岁,银发飘飘,满脸皱纹,但精神还不错。她有着中国女性的勤劳,自食其力,不给儿女增加负担的精神,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体现。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我国农村千万个老龄妇女的形象。有许多老人失去劳动力了,子女孝顺日子还可以,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说得过去。如果遇到子女不孝就受罪了。

城市有养老院,根据老人自己的意愿与经济条件可以随自己挑选,进养老院养老。我想,如果农村也能办些相应的养老院就好了。这样,可以解决因子女外出打工或子女在外地工作,父母无人照顾的问题。

我家的排头兵

文/常成儒

一般来说,多子女的家庭中,老大对家庭的责任都会更大些,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会更多些。我和妻子育有两男一女,长男在家庭中,就处于这种地位。

儿子从小就似乎知道应该怎么当这个排头兵。上中学,刻苦学习,考了一所不错的学校;知道家里不富裕,在学校还找点事干贴补学费;大学毕业,靠着自己进了一个不错的单位;结婚时,看家里困难,把家安在别处,也没让我们负担多少安家费用。儿子自力更生办了这几件事,免了我们许多尴尬,使我们常觉得对儿子有愧。对这些,我只能以文字表达我的感受。

儿子上大学时,不时来信,汇报学习情况。我有《江城子·生日》云:“吾儿求学大西南,路迢迢,水漫漫;雁帛鱼书,不时慰慈严。人言蜀道难登攀,有诚心,可通天。风霜已度雁门关,日渐短,夜已宽。五更醒来,欲睡却无眠。算得归来百有日,同话语,共早餐。”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我有诗道:“正为无门苦彷徨,剑外忽传分建行。痴人也有痴人福,总是天公慨我慷。”儿子白手起家,结婚时我写诗道“锣鼓火爆酒火爆,吾儿娶得新娘到。淑女窈窕固堪喜,更况贤惠知礼貌。佳儿佳妇联袂行,此日丰泽耀眠明。企划偶有不周处,都因父母日子穷。”成家后,儿子苦苦打拼,兢兢业业地工作,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经济状况好转后,既照料父母,又帮助弟弟妹妹,尽到了一份长子长兄的责任和义务。他对我们的事总是事事在心,事事在意,从物质上与精神上给了我们不少慰藉。近些年,他出国旅行较多,每次回来,都惦记着给我们买点礼物。为此,我曾写诗道:“西欧买来大蒜精,南韩购得高丽参。一事当前想父母,都是吾儿尽孝心。”

儿子对我们的照顾,可谓体贴入微。我在家里常常对他弟妹讲,咱们家的小康生活是从你哥参加工作以后开始的。近些年,我们家的吃、穿、用,几乎都由他想在前,办在前。我这两年身体不适,儿子几乎每周回来都要先看看我,还半拉拦拽地让我到户外活动,让我早点恢复健康。此外,他弟弟、妹妹、以及两个儿媳和女婿都很懂事,也处处对我们尽心。我们家被社区、区、市、省评为幸福家庭,与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孝顺父母,是子女们的责任和义务。子女们孝顺与否,关键是看自觉,看始终有没有这方面的良知。其实,多子女的家庭中,哪家日子相对好过些,哪家日子相对紧张些,父母无不心中有数。父母不会苛求儿女们应该这样那样,但希望他们在心中有父母的地位,只要能“常回家看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那父母就很满足了。

孝行,只有开端,没有终结。有子女如此,我很幸福。

相约下午茶

文/王珉

三八妇女节那天,我拉着母亲到新开业的茶餐厅喝下午茶。

以前,每次我提起到外面吃饭,母亲总嫌贵不大愿意。坐定后,我把菜单递给母亲,让她勾选想吃的茶点,母亲看着菜单说:“这虾饺是我最爱吃的,上次吃这款虾饺,还是好多年前我去香港的时候……”我听了心中暗暗自责,自己都不知吃了多少回了,却没带母亲品尝过一次。

茶餐厅位于高空,母亲带着新奇的目光俯瞰城市风光,突然我发觉母亲鬓角的银发。父亲过早地离开我们,母亲将我抚养大真是不容易。每次求学出差,和母亲说好,只在家门口看我坐车走。车子渐行渐远,透过后视镜,我看着她走过斑马线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正如龙应台所言:“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才会对自己的子女这样呵护。而我们对父母无论如何孝顺,都比不上他们付出的感情投入。

担心她吃不饱,我又多点了几份她爱吃的东西,托着下巴看着她吃。下午茶的时光转瞬即逝,买单时,母亲看到价格,忍不住抱怨。我反复向她解释,我现在挣的钱不少,而且今天是给你过节,花多少钱也是应该的。而且,我还可以借过节的名义,在母亲怀里撒娇,当一个老小孩。以后的每一个节日,我都会用心陪她度过。

转经

文/bxj1984

拥金已经年届七十岁了,却仍然坚持要去绒布寺。自从年轻的时候去过几次,就再也没有上去转过。那时候,腿脚利落,爬山很轻松。有了子女后,就更腾不出时间,细细算下来,大概有二十年了吧。现在临近老,再去山上的愿望便越强烈。

几个子女没有劝她,他们也支持老人的决定,在信仰上,不管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老人。几个子女只是为拥金的出行做了些准备。当然,拥金老人自己也在准备。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拥金老人已经在去往本县贡布寺的路上,等她从山上转下来,便打茶挼糌粑,便是自己的早饭,她不习惯跟孩子一起吃米饭。

傍晚老人还要去转一趟庙子。这样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拥金老人的身体一直很好,没有生过什么病,她说,这都是莲花生大师保佑的原因,是自己天天转经积的福德。她坚信,自己转经积的福报会蒙荫到子女身上。

动身那天,几个子女都陪着她。那天天气很好,天空蓝的纯净无比,一如洗过一般,太阳老早就挂在了天空,山风阵阵刮过,没有一丝寒意。去往山上的路已经被前面走过的人踩的很光滑,不时能看见路边用石头堆起的玛尼堆。偶尔有几个挂着经幡的,在山风中一起一落翻舞,风紧的时候,甚而如大旗一般猎猎作响。山路上人很少,但是眼界开阔,能看的很远。

四周的山已经渐渐在脚下,拥金老人没有感到丝毫不适。她心里对于自己很满意,走了几个小时的路,仍然没有出现疲态。就连几个子女劝自己休息一下,她也没同意。后来听着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打断了他们的提议。

今年开春雪大,六月了还能看见远处的山顶白雪皑皑。虫草早就捡过了,估计牧场也搬到下面来了。拥金老人觉得有些喘,便站住了往山脚看去。县城已经离的很远,但是清晰无比,似乎触手可及。在远处的山上,草已经长起来了,一群群牦牛散落在山周围,远处望去便是一群群黑点。一条白带似的弯路曲曲折折,不断延伸到了山那边。路上几台车离的远了,感觉不到在移动。

她觉得胸有些闷,便想坐下休息一会。几个子女慌忙让她坐下,拿来了水。她看见地上有几个虫子,小心的挪了挪,免得压到它们。

老三开始劝了,要不咱们回去,下次再来,你看你脸都白了。老大老二都说好,只有老四没开腔。

她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问题,脸白什么?为了劝自己下山,他们几个肯定是故意这么说的。

她稍微坐了会,执拗的又往前走了。眼光刺眼,照的土路更加泛白,忽然看见前面有人下来,走到近处,原来是降措和自己的儿女。拥金老人心情好了些,不去想自己脸白不白,也不去听子女的啰嗦,跟这位老朋友聊起来了。降措老人与她差不了多少岁,这次上山,也是踌躇了很久才下的决心。她比我还大着几岁吧,拥金老人这么想。

告别了降措,拥金老人继续往前走了。腿似乎灌上了铅,挪动一步都很艰难。忽然踩到一块石子,她晃了一下,但是很快又站直了身子。

不远处有几只秃鹫在盘旋,时而发出凄厉的叫声,似乎在邀约同伴。

她觉得一口腥气涌上了嘴角,无法按制,然后身子就慢慢的倒下了。拥金老人在倒下的那一刻,似乎看见莲花生大师就在眼前,浑身发出耀眼的光芒。她满意的闭上了眼睛,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赏识”孝老

文/李秀芹

王大妈和我诉苦,最近她老健忘,灶上煲着汤,想着需要些时间,便干别的家务去了,忙起来将煲汤的事情忘了,闻着糊味了才猛然记起,跑到厨房一看,锅底都糊了。中午儿子回家和他说起这事,没想到儿子严肃告诫她:年龄大了,记性差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千万别动燃气灶了,要是再忘了关火,造成燃气外泄引发事故就麻烦了。

王大妈被儿子一通教训,吓得以后做饭不敢离开炉灶半步。王大妈心里很难过,她最近也发现自己记忆力严重下降,怀疑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病。

我和王大妈天天在一起跳广场舞,她今年72岁,思维灵活,没感觉她有小脑萎缩的征兆呀。偶尔有点忘事,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别说老年人了,现在的年轻人也经常丢三落四。偶尔忘事都是精力不集中,手头事儿多造成的。王大妈也属于这种情况。但老年人忘事容易让人联系到老年痴呆,本来自身压力就大,子女再给定性为“老了,脑子不好使了,开始糊涂了。”双重压力下,会加剧心理年龄的增长,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这点上,田大妈的子女就做得比较好。田大妈今年75岁,儿媳给她买衣服都是买中年款式,开始田大妈穿不出去,儿媳劝她,穿衣服别看年龄,穿得舒适好看就行。您打扮打扮,比我都显年轻。

田大妈儿媳嘴巴甜,把婆婆奉为偶像,在她眼里,婆婆干什么都比她强。同样忘了关灶火,糊了锅底,儿媳会宽慰婆婆,没事儿,我若像您天天做那么多家务,得一天糊一次锅。您不是记性不好,是事儿太多。这样吧,以后我下班后,咱娘俩一起做饭,互相提醒着,保证不糊锅了。

田大妈手机已经丢了三部了,每次丢了手机,儿媳都第一时间跑到商场给她买部新的,还不忘安慰婆婆:这事儿都怪我,早该给您换个小巧便于携带的包,小包挎身上,手机放包里,保准丢不了。

田大妈干什么事情,对也好,错也好,儿女们都不会当面指责她,而是将错误归于自己对母亲关心不够,然后再一起想办法,如何以后避免此类错误。

人上了年纪,已经不自信了,被年龄所累,事实上身体器官和思维都在衰老,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老人更需要子女的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即使得了老年痴呆,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能延缓病症发展。

对于老年人,子女要有耐心,不要吝啬表扬和夸奖,对老人实行赏识孝顺,让老人在心情愉悦中接受子女的建议。

对幼儿实行赏识教育,会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学习,对老人实行赏识养老,会有利于他们延缓衰老。要知道父母身体健康,才是子女的福气。

知青子女

文/孙小琪

飞机降落时不到清晨5点,下雨,窗外夜色迷蒙,阵阵风雨打在舷窗上。坐了一夜飞机的乘客纷纷起身,一面嘟哝着,这么大的雨。扩音器响了,说外面下雨,请大家准备好雨具。是男声,很年轻。想起一路上跑前跑后的那位,身材纤细,帮助旅客上举行李安放时,我担心他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他在广播吗?打开的机舱门旁,年轻的男女机组人员,细心地关照大家准备雨具,还递上了纸巾,有凛冽风雨中的温暖。他们是不是知青子女?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怪念头。

知青的“青春无悔”还是“蹉跎岁月”,讨论或是激辩很久了。那天,纷乱中,疲倦的邻座怔怔地说,我跟你说个故事。那是她在教学中认识的一个外来小伙,学习技能十分努力。毕业后,几次见面,次次不同。先是在一家修车店打工;不久做了小领导,管着店面;再后来自己开了公司……小伙子越来越忙,越来越沉稳,日渐练达后面少了天真和单纯。见老师的礼数,却是不变的。他总是认真回答她的每一个问题,满手油污,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的时候;着深色西服套装,雪白的衬衣熨得没一丝皱褶的时候,都一样。“我能感觉他身上有一股劲,执着,一步一步走,不焦躁。”她告诉我。有一次,小伙子请她喝茶,静静的午后,他说,你是教我本事的,我感谢你。我是知青子女,爸爸妈妈想回上海时,家里亲朋没有一个愿意接收落户口的,没有钱没有房,要凭空添一家子人,真是怪不得他们。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就要靠自己了,所以我一定要学好技能,要有本事。我要在上海站稳脚跟,我本来就是属于上海的。

大约过了一年还是两年,再见时,他轻轻地说,他租了房,把爸爸妈妈接来了。“他们做梦都满是上海啊!”年轻的眸子里几乎浮起沧桑。爸爸妈妈开始不肯,说自己老了,帮不了什么,来了会给儿子添麻烦,会影响儿子找对象。小伙子瓮声瓮气:“那样的对象,我不会要的。”经不起软磨硬泡,爸妈还是来了。“我再看看,有可能就开连锁店,他们要愿意,也可以做点事,那样心情会好。他们只有一个晚年了。”

另一个故事,关于街边咖啡店的。那是曾为租界的僻静马路,周遭没有多少店面。一个小小的长宽都不足十米的店面,装修精致古朴,里面各种研磨咖啡果汁的机器,洁净整齐地紧紧排列。有点不同凡响的是,铺面外侧街沿上有几只高脚凳,浅浅的半圆靠背,会让倚着站着的顾客感觉稳妥。铺面两端,立着两个圆柱般的透明家伙,像灯,也像火炉,火苗在里面呼呼往上蹿,挨近了,是温暖的。早春、深秋或是冬季,那情景因独特而吸引人。站着或倚着高脚凳的,常常是脚边放着粗帆布旅行包,大胡子眼窝凹陷的外国人,三五结伴,慢慢聊。这装潢配置,很容易让他们想起故乡,地中海边上,还是其他哪里。

店主是个寡言的年轻人,看得出,总在用心做。也许是因为兴趣,他端出的咖啡,盈盈的表面有花纹,枝叶对称,花朵活泛,像艺术品。喝咖啡的人总要多欣赏一会儿,有时就会抬头看看店主,会心一笑。

店主有他的心事。四十多年前,花季的母亲离家去了边远的山村,后来和贫下中农子弟结为夫妻,生下他,从此与上海渐行渐远。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母亲却还在村里,她的模样和口音,都变得和当地妇女无异。母亲老了,白发丛生。父亲永远怀疑母亲想回上海,母亲的眼神充满哀伤。儿子长到和父亲一般高时,她说,你去打工吧,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于是,他来了。打拼好几年,开出这个咖啡店。偶尔,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会看着马路发呆,如果有一个女孩走过,他就想,当年母亲就是这样在上海的马路上走的……他要全力挣钱,要有自己在上海的家,要把母亲接过来。

知青们开始老了,为一个时代的困惑仍在绵延。知青子女已然登堂入室,顾自掀开了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