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铁路散文

2023/01/14经典文章

铁路散文(精选13篇)

铁路,铁路

文/郭赟兮

我姥爷家和铁路特别有缘,这个家搬东搬西,工作调来调去,不管时光如何变幻,境遇如何变迁,一切似乎怎么也离不开铁路。

解放时,姥爷家被定为地主,打倒改造。因为成分不好,姥爷的婚姻做了难,是姥姥看到了姥爷的吃苦耐劳,平和善良,才不顾成分,毅然追随姥爷。之后,一家人来到西安,姥爷被人介绍到铁路工作,从此开始了和铁路的缘分。

刚到西安时,姥爷和姥姥被安排到铁路工棚住,生活艰苦,但是两个人相依为命,来的第二年,有了我大舅。因为姥爷读过书,写得一笔好字,很快就被组织发现,不做苦力了,经过简短的学习,被安排到段上负责检查铁道安全。这工作,每天来来回回走很多路,很辛苦,但是工作固定了下来,也安逸。

再往后,西安成立了铁路局,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姥爷一家就搬到了道北。那地方,曾经为西安人所侧目,因为是着名的棚户区,也是着名的外来移民聚集区。人多,环境差,但是姥爷还是决定搬过来。在这里,一家人在一个大杂院里拥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院子里的人都是普通的铁路工人,大家亲亲热热的,就像是一家人。院子后面,就是铁路,后来扩大了,成了西安火车站。每天,铁路上不间断地有火车从窗后经过。运送旅客的客车,运送货物的货车,一辆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

在铁路旁的院落里,相继诞生了我二舅、姨妈,还有我妈妈。后来,小土房被翻建成了两层简易小楼。对于这个院子,我妈妈记忆犹新,因为她和她的哥哥姐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最美好的少年、青年时光。很多故事,在我们聚会时,都会被讲起,快乐、忧伤、友谊,仿佛那时的艰难跟他们没关系,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留给他们的只是快乐。我妈妈说,在艰难中成长的孩子,心一定是快乐的,记忆一定是美好的,因为要坚强,很好地活着。

我的童年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已经破旧的院子里度过的。小楼的楼顶和简易的阳台,是我的游乐场,一只老公鸡,一棵粗大的槐树,是我要好的朋友。我坐在阳台上,数东来西去的车厢,听火车的鸣笛,我姥爷教我辨认鸣笛的不同含义,还有信号灯不同的指示。过年的时候,小院里很热闹,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火车站上匆匆回家的人流,哥哥们调皮地摔出一两颗响鞭,打破了长久不变的规律,院后车场的看车老人伸伸头,喊一声,又恢复了宁静。

后来的几年,院子慢慢冷清了,人少了,姥爷他们老了,迟缓的动作和凝滞的笑容表明,他们的时代逐渐过去了。可是在我的印象里,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每次与他们坐在一张苇席上聊家常,听他们讲我不懂的故事,都很感慨。

几年前,修建大明宫遗址公园,姥爷家从生活了几十年的铁路旁的小院里搬离。搬家时,早已经不在那里生活的我,没太在意。那天,姥爷、姥姥最后离开,他们坐在门前的石墩子上,直到太阳西下。

铁路还在日夜忙碌,拆迁后,邻居们少了联系,有的老人家去世了,再见不着了。公园建成的时候,我姥爷站在自家原来的位置,久久驻足。我想,他一定是回想起年轻时检查轨道的情景,回想起从身边驶过的火车。如同在遥远的铁路的尽头,正有一列火车,带着记忆驶来,驶来。

关于铁路的梦想

文/吕桁宇

三年前,我从汉中来到西安读高中,因路途比较遥远,每逢寒暑假我这个“铁路迷”总是乘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时乘坐火车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从汉中上火车,经阳安线、西康线来到省城西安,一路上山水风光,一路上人文景观,使我对陕西这方热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汉中盆地清秀可人、安康山地起伏有致、柞水镇安风光迤逦、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列车经过的山山水水啊,犹如一首歌,婉转动听;宛如一幅画,美不胜收。铁路旅行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

喜欢乘坐火车的感觉。宽敞明亮的车厢、温馨舒适的座椅、动听曼妙的音乐广播;热情的列车员笑脸相迎,天南海北的旅客谈论着心中趣事,窗外流动的风景美轮美奂,我很享受这美好的火车旅程。尤其是进入西康铁路复线时,一对对列车呼啸着飞驰而过,有拉煤的、拉木材的、拉农资的、拉油料的、拉矿产的……最酷的当属西康线上运行的动车组了,那一列列白色的动车组风驰电掣般疾驰在秦巴山水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叫人赞叹不已。当然,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铁路线上运行的军事专列,坦克、装甲车、军事指挥车稳稳地运行着,再看看那些威武的解放军战士精神抖擞地守护着军事列车的安全,直叫人敬佩不已。

我喜欢铁路。中国的铁路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直至今天高铁技术领跑全球。作为一名高中生,为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而深感自豪。詹天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茅以升在险恶的水文地质条件下主持修建的钱塘江铁路大桥使用至今。近年来中国铁路飞速发展,我省的包西复线,襄渝复线,郑西、太西、西宝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西成客专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有望2017年建成通车,令人鼓舞。高速、高密、重载已经成为铁路服务民生的重要经济支撑,这个流动的经济大动脉,这个日新月异的朝阳事业,吸引着我的目光,呼唤着我的梦想,让我魂牵梦绕。

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时,重点推介的就是中国的高铁,他被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高铁代言人”“中国高铁营销员”等称号。我国高铁因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舒适稳定等优势受到世界的欢迎。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从高铁发展,看到中国铁路人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的勤奋付出,高山峡谷间、大漠戈壁中、烈日暴雨下、暴雪狂风中……这些可敬的铁路人架桥梁、修隧道、铺铁轨,用热血、汗水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铁道线路,青藏铁路更是书写了天路神话。我省境内的宝成线穿越秦岭连接川陕、襄渝铁道接通巴山蜀水、陇海铁路接通祖国东西成为经济要脉……这一条条铁道线啊,延伸的是希望,注入的是发展,让多少人的梦想在这一声声铿锵有力的火车前行声中得到了实现。

关于铁路,我的梦想就是努力学习,在来年的高考中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报考铁路院校,将来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让更多的人分享铁路发展带来的好处,让铁路能够更加安全舒适地畅行在神州大地,让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铁道线路,让铁路使这些较为落后的地区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我的梦想是让中国铁路走向世界,让中国先进的铁路建设和管理经验更好地服务全世界,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铁路成熟可靠的技术所带来的实惠,让世界人民为中国铁道技术“点赞”!

这是我的铁路梦想,这是我的一生追求。

老夏的铁路

文/强佳欣

老夏,46岁,中年无伴,膝下无子。

上个世纪,他是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人。只可惜初中没毕业就和父亲踏上铁路,成了一名铁路工人。他喜欢坐在自己铺的铁路旁看一辆辆火车驶向前去,带来一阵疾风,粗鲁地掠过路边成片的太阳花。在他眼里,那是载着希望的,是奔向春天的……

提起老夏,大家都知道,他没事总往教室跑,学火车构造,听驾驶技术,他想站在火车头去把握那个大方向。

他经常跟上车工作。一次,遇上了暴风雪,前方路面塌陷。车窗外雨雪飞溅,笼罩在魔爪天空下的阴暗世界仿佛要生生夺去些什么。车窗内人心惶惶。着急工作的学者,逃避灾荒的农民,抱着孩子的孕妇……霎时间,哭,喊,叫,闹,吵,骂,怨声四起,老夏的几声安静,别担心,早已淹没在人潮中,那么微小,微小的如同他的人一样。

不知哪阵风,吹倒了最不能倒下的那个人。来不及派人过来,这可怎么办?

老夏望着人群说,让我来。

这可是开火车啊,老夏的手分明冒了汗,可当他抓起方向盘的那一刻,他眼里闪过一丝光芒,可却那样清晰。从夏河到西厢,短短几十公里。

那是他第一次开火车,也是唯一一次。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但却多了一份自豪。

退休了,他就住在西厢的铁路旁。只要挨着铁路,能听见一声声鸣笛,看见来来往往的人群,他心里就踏实。

这一年,修高铁的消息传到了西厢。

“听说这段铁路要改成高铁了。”

“高铁是什么?”

“高铁比火车快得多。”

“可铁路没了怎么行。”

人们议论纷纷,老夏的心里只想着一句话,铁路没了怎么行。是啊,那可是老夏的铁路啊!他印了大把的海报,分发,宣传,他要阻止,他要守住他的铁路,守住大家的铁路。结果被请进办事处,出来的他默默的回到家里,望着窗外的铁路,望着最后的铁路……

开始动工了,不长不短一年,老夏窗前的风景变了样。斑驳的铁路消失不见,架起新的高铁道。通车那天,西厢人民纷纷拥在田野上观望,老夏独自躺在屋里,不听,不闻,不看。

他到底还是忍不住走到窗边。银白色的长龙一般,转瞬即逝的闪电一般,它从笔直的,没有尽头的路上奔流而去,想当初奔向希望那样。随之响起的是震动天地的欢呼。老夏眼里闪过一丝光芒,可却那样清晰。

老夏走出了屋子,在门前,他种下了一片金黄的太阳花,花儿望着高铁,淡淡地笑了……

一碗丝瓜汤

文/树英

她和他是在铁路工地上认识的,她去看自己的父亲,他是她父亲的徒弟。她年轻俊美,他敦实憨厚,偏偏她喜欢憨厚,他喜欢俊美。两个人没费什么事就走到了一起,很像人们说的那种“天赐良缘”。

有那么两年的时间,他和她“男主外,女主内”,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她心疼他整日工地上作业的辛劳,让他报考了铁路学院,他很争气考上了。从此,小两口的生活担子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了,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她觉得脸上有光,苦点就苦点呗。

最苦的时候,她和他的饭桌上除了两个馒头,只有一碗寡淡的丝瓜汤,她说“你喝”,他说“你喝”,谦让来谦让去,大半碗的丝瓜汤,还是归他喝了。他每次喝完跟她说一句“好喝”,她从不化妆的脸上便有幸福的光芒荡漾开来。彼时,他是她心底里最大的幸福,谁都看得出来,谁都相信他和她会幸福的。

她苦苦撑了3年,他如期毕业了,她想苦尽甘来了,因为她丈夫是一个很进取的男人,先是做了铁路工程的技术员,接着做工程师、矿长。后来,他很快做了铁路工程局的局长,应酬多了,身边的女人也多了,开始回到家里怎么看她都觉得不顺眼,女人是敏感的,她觉察到了,但是她是一个不善于言表的女人。终于有一天,他看上了另外一个女人,回家跟她说,咱们离婚吧,你看你有什么条件。她愣了一下,眼泪涌上了眼眶,但她强忍着没让它落下来,因为她知道有一些事要发生拦是拦不住的,她对他点了一下头说,我同意离婚,但是在离婚之前我想再给你做一碗丝瓜汤。他没反对,所以丝瓜汤很快被她做好端了上来,像从前一样她和他在饭桌前对坐着,她说“喝吧”,他拿起勺子喝了第一口丝瓜汤,很寡淡的感觉,他莫名其妙地就想起了从前他们相依为命的那些日子;她说“多喝点”,他已经喝下半碗丝瓜汤了,很熟悉的感觉,就像他一直记得她耳后的痣在哪里;她说“快喝,凉了就不好喝了”。

他碗里的丝瓜汤只剩下一勺了,很难舍的感觉。他忽然觉得她就是自己的丝瓜,不比山珍海味,但是它缠绵味久、含多种维生素养人……他在喝下最后一勺丝瓜汤时,眼里流下了泪水。她知道,她留住了自己的男人。

图腾上的村庄

文/李炎

村庄的名字叫焦墩,几十户人家,树木掩映,房屋零乱,所有的门都向南。门前是开阔的田野,屋后一片低洼的沼泽,西倚合九铁路,是濯港镇张城村最偏远的一个村落。

许多年前,在合九铁路还没经过的时候,到了这里就仿佛是走到了路的尽头。我小的时候,徒步走十几里地去细岭叽上中学,就要穿过这所村庄,绕到村后的渠坝上,沿着渠坝走,没几步是一条河,河上有座桥连着河对岸的山头。

对岸的山头上,芭茅丛生,站在河边的沙难上仰望,高过蓝天。山体的表层随处可见碜白的贝类化石,斑斑点点,嵌于坚硬的红土中。地理老师跟我们讲地理课的时候,我就会想,那座山头在远古时代,也许是湖底的一滩淤泥。

偏远的村落,寻常不过的江北水乡,几缕炊烟,乡亲们世世代代守着自己的土地,守着自己的家人和牲畜,心无芥蒂地相互倾诉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总是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村庄应该有一个好的未来,他们都不太关心这块土地的历史。可是,当他们从青年时代就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开始,走向中年,走向老年,直到走向墓地,他们的村庄依旧在祥和的阳光下,从来就没有谁目睹过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华丽转身。

时光的长河中,人类蹒跚走来,谁都不曾想到,就在这里,这个不起眼的村落的地底下,竟然存留着远古人类的活动痕迹。直至1993年,因为合九铁路的建设,在他们的村西口,发掘出56万平方米的文化层堆积。于是,这个叫焦墩的村落,一下子就聚集了众多关注和好奇的眼神。

文化层堆积里,有大溪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晚期和商周时期的文明。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一条用鹅卵石摆塑的巨龙,距今六千多年。远古先民们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按照构思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巨龙全长7米,躯干4.46米,颈至头顶2.26米。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龙身呈波浪起伏状,恰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

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而焦墩这条卵石摆塑龙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为成熟、体态最大的龙图案之一,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龙形象,被专家称之为“长江流域第一龙”。它的发现,证实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跟黄河流域一样具有悠久历史,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如今,那条卵石摆塑龙就藏在黄梅县博物馆。

而焦墩这个立在中华图腾上的村落,在短暂的热闹过后,又归于平静。在这个冬天,我冒着寒风,孤身只影,沿着铁路寻找那块遗址。在铁路边上的一家院落里,我看到了遗址石碑,静静地守候着沉睡在铁路下的远古文明。

合九铁路通车快二十年了,奔跑在合九线上的旅客,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田野和村落,在阳光下,一派祥和,于他们的眼睛,只是一瞥而过的风景,就像看无声电影。

然而,村子里的人却早就习惯了在火车的汽笛和颤动中入睡。他们人睡着了,耳朵还对着铁路。许多老人从火车碾过铁轨的声音中,能听出明天是晴天还是雨天。他们都是睡不着的人,他们的心里,时刻牵挂着从这条铁路线上走到远方的儿女。

走出去或留下来的焦墩人,他们更多的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身的那点小欲望,梦想着,奋斗着。也正因为有了像他们这些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汇聚在一起,中国龙的腾飞,才有了力量。

表弟的心事

文/罗瑜权

今年夏天,我和家人到敦煌、嘉峪关、青海湖旅行,离开嘉峪关到西宁的第二天是周末,在兰州工作的表弟开车从兰州到西宁把我们接上,一路陪同我们到青海湖、刘家峡和兰州旅行。

表弟在甘肃省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在陪同我们期间,他和家人细心热情,安排了最佳的线路,一路与我们同行。

表弟的单位在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我们住在表弟永靖县城居民小区的家中。永靖县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兰州的后花园之称,境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有刘家峡、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炳灵寺石窟等着名景点。

到永靖的第二天晚上,表弟带我们到离家很近、靠近黄河边的县城如意公园散步。一路上,他边走边给我们介绍公园内的亭台楼榭、石桥绿水和县上正在打造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远景规划。行走中,表弟不经意间摆起了往年的一件小事,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在川北广元工作,表弟考上了兰州化工学校,每次从老家苍溪到兰州上学需要两天时间,早晨从家里出发赶车到县城,又从县城搭车颠颠簸簸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到广元,然后在广元住一晚上,第二天再乘坐到兰州的火车。当时,广元到兰州的火车票十分不好买,外出打工的人员很多,赶火车不说能买到有座位的票,就是能够挤上去也不容易。幸好我有个姓冯的朋友在广元火车站工作,每次购票都给他添不少的麻烦。作为家人,总认为这是小事,没有记在心上。没有想到,多年以后,表弟一直还记着这事,总忘不了当初的麻烦。表弟说,现在好了,兰渝铁路马上开通了,从兰州到苍溪就四个小时,早晨从兰州出发,中午就可以坐在苍溪家中吃饭,十分快捷方便。

表弟时时关注着兰渝铁路的修建进展,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一些有关兰渝铁路的消息。记得前不久他转发了一条《兰渝铁路12月通车,一路向南沿途如此惊艳》的微信,图文并茂,让人期待坐上火车一路去享受那些沿途美好的风光。

表弟家中有两姊妹,姐姐在云南丽江工作,父母在苍溪县元坝镇农村。前几年,为了照顾年老的父母,他把父母接到兰州家中,与他一起生活。父母在兰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到不习惯,觉得还是家乡好,于是又回到苍溪农村。这几年来,父母回老家后,我知道表弟心中一直有桩心事,总是放不下。表弟正值干事业的当打之年,又想干好工作做出成绩,又想尽孝心尽到做儿子的义务。可是,儿子在这头,父母在那头,忠孝不能两全,年年总是对父母绵绵不断的思念和牵挂。三天两头就要打电话问候父母。现在好了,兰渝铁路通车了,表弟可以随时回家看望父母。

表弟说,没有想到家乡会通铁路,好像在做梦一样,这下好了,家乡铁路一通,也就打开幸福之路,脱贫致富之路。家乡富裕了,人们生活美满了,也会更加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中。

追赶世界的脚步

文/许荣波

2015年1月2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是入冬以来难得的好天气。我有幸随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一道参与“交通大会战”采风活动。

对路,其实所知不多。我是带着掩抑不住的好奇心参加活动的。然而此行,却让我对路有了认识。

自古以来,路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路,关乎人生的走向,更关乎地区未来的发展。试问,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路,如何谋划发展?又怎么盘活经济?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举足轻重。

茂名似乎并不缺少路。既有海上运输枢纽,又有陆上的通衢;既有广茂铁路,又有茂湛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也全线贯通了。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路却快不起来,人流物流没有得到有效疏通。不少路还颠踬难行,缺少衔接和延续。

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路的竞争。路,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期望。

茂名身处改革前沿的广东,领风气之先,地处要冲,本应走在发展的前列,可偏偏在路的问题上还不敢自豪。交通发展的滞后与社会发展难以同步。路,已经成为粤西地区发展中最薄弱的一环。以最能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速公路而言,茂名在广东仍处于落后状态,高速公路全省垫底,广东仅有的10个未通高速的县市,信宜、高州就占了两席;从铁路的速度看,途经茂名,被列为中国八大干线之一的洛湛铁路,时速仅有140;广茂铁路时速95公里左右,茂湛铁路时速也仅有120公里。

世界每刻都在变迁,节奏在不断加快,道路向高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看看珠三角,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等已经开始兴建,届时,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9个1小时内9个城市可以互相通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高速路,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片。相比之下,茂名是否还经得起蹉跎?茂名等不起了,也不能再等了。

茂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炼化基地,也是全国着名的水果之乡。全市“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荔枝、龙眼、香蕉、三华里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茂名的水产养殖也颇负盛名,并形成了产业链。然而,这些优势都受制于交通的落后。经济要实现腾飞,需要有好的软件、硬件条件作为支撑。然而,由于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使得茂名的诸多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发展时时呈现短板,举步维艰。

道路不畅,其势难扬。有路才有话语权,大道的畅通,才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包茂高速的纵深推进,届时会极大丰富粤西地区的发展内涵,也必将为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依托城市快速路,对外实行高速客、货运枢纽乃大势所趋。如果将公路提速放在茂名整体战略中去拷量。那么,可以通过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扩大粤西的辐射。沈海高速公路从沈阳至海南,与包茂高速互为犄角,将把“一带一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紧密相连,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全面对接,还可以盘活西部人力与资源的存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道路的畅通。天下大势,在于谁能领先一步,谁就能获得由此带来的好处。因陈守旧,难有出路。纵观茂名现有的交通条件,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求新谋变,已经成茂名人的共识。茂名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交通枢纽的建设,给茂名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包茂高速可谓应运而生。包茂高速一旦全线贯通,届时将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沟通就更加紧密,也为粤西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腹地,成为发展腾飞的助推力。

机遇前所未有。茂名抓住这一历史时机,应时适势,花大力气、下大本钱,不惜以大手笔来做好路的“文章”,体现出的是一种气魄和进取态度。

参观完包茂高速大昌口互通立交、市民大道二期工程、茂东快线,S372茂化线改造、G207高州至信宜段改造、G325茂名段改造等几个项目,我才惊觉,茂名的道路交通发展已今非昔比,已经形成质的飞跃。

目前,茂名裹挟着包茂高速的余威,实行道路升级,不断整合扩充道路,层层展开、渐次推进。在筑路工人的努力下,道路发展狂飙猛进,路在不断拓展、延伸。虽然,茂名的交通状况尚不足与发达城市相提并论,然而却能抓住机遇,急起直追。今天的茂名,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在积蓄能量、提速发展,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恢宏的城市将会展现在我们眼前,茂名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将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兰渝铁路:坐着火车去西北

文/蒲灵娟

喜欢坐火车,喜欢坐在靠窗的位子看窗外的风景,时间安静地流淌着,双眼被沿途的青山绿水,以及沿途的城市洗净,擦亮。每次坐上火车去旅行,都会像孩子般高兴,感觉到世界是那么美好!

穿越家乡的兰渝铁路将在2016年年底全线贯通,内心不由荡漾起梦幻般的涟漪,那是绿色的憧憬哦:今后,就能坐上那风驰电掣的动车,去那想去的地方了,真好!

“兰渝铁路是一条长龙,把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连接起来,将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亦是西部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通道……”看到报道,心喜悦地怦怦跳,期待着,期待兰渝铁路全线通车的那一天。早就听说陇南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如果自驾车去,定少不了一路上车马劳顿,时间又长,累得快散架了才到那里,哪还有心思看风景?而兰渝铁路通了,从四川到陇南的时间会大大缩短,舒舒服服在火车上打个盹,便到陇南了。自然,在那里避暑是最好不过的。

兰渝铁路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从2008年开工至今,甘肃、四川、重庆合作建设,付出了多少资金和人力,付出了建设者多少心血!动车运输是“公交化”的铁路运输,从重庆到陇南只需6个多小时,而以前则需要22个小时,这是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呀!陇南人可以一早坐上火车,中午便可在重庆吃火锅,而重庆人则可在下午下班后,坐上火车,去感受阆中夜晚的灯火与宁静。

想象着,坐在兰渝铁路的动车上,去重庆,去广元,去元坝,去岷县,去榆林,去兰州……来去自如,快乐如风,且可以看到沿途许多风景,品尝到沿途许多美味,让人更爱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是的,今后一定要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离开人口稠密的都市,离开水泥钢筋的冷漠,让视线追随着窗外那一路风景,去那想去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歇息疲惫的身心。

坐在火车上,静静望着窗外,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河流,闪出洁净的光芒,那一片又一片绿莹莹和亮晶晶的色泽,会让人忘却尘世的忧愁。在旅途中,耳畔是火车的鸣声,像瑟瑟簌簌的低吟浅唱,会让人在心里滋生起葱茏的诗意和美妙的幻想。哦,苍溪就要到了,就能吃上菜干饭和八大碗炖肉炖肠了,就能看见春天雪白的梨花花海了,怎不双眼湿润和感动?内心丰盈和愉悦?阳光正洒落在车窗前,像金色的小龙,起舞抖动,它也想飞进来,亲吻路途中人的额头啊。天空是蔚蓝的,鸟语像天籁此起彼伏,田野如绿色的、金色的地毯进入眼帘,又迅速消失在眼帘。动车呼呼地往前飞,飞,像巨龙,像电光……

这不是传说,兰渝铁路的动车呀,它可以带你去山城,去蜀中,去陇南,去兰州,领略不一样的地域特色。窗外一路风景,怎么看也看不够!相信许多人会和我一样,坐在那兰渝铁路的火车上,带着一颗欣喜轻松的心,去饱览窗外明媚的天空,摇曳的野花野草,茂密的树木,和另一座不一样的城市!去聆听自然的脉动!去感受现代化科技带来的便捷!

歌里唱“坐着火车去拉萨”,我想唱“坐着火车去西北”,赏大漠孤烟、戈壁日出……

我的铁路梦想

文/吕桁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下“中国梦、我的梦”已成为社会主旋律,抚今追昔,我的梦想是投身铁路事业、助力经济发展。

三年前,我从汉中来到西安求学就读高中,每逢寒暑假我这个“铁路迷”总习惯于乘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乡之间。列车经过的山山水水,犹如一首歌,婉转动听;宛如一幅画美不胜收。喜欢乘坐火车的感觉。宽敞明亮的车厢、热情的列车员、天南海北的旅客、窗外流动的风景美仑美涣,我很享受这美美的火车旅程。

喜欢铁路的事业。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直至今天高铁技术领跑全球。作为一名高中生,为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而深感自豪。詹天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近年来我省包西复线、襄渝复线等相继建成通车,西成客专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个日新月异的朝阳事业,吸引着我的目光,呼唤着我的思想,向往着我的梦想,让我魂牵梦绕。

也难怪,国家总理李克强出访欧洲时,重点推介的就是中国的高铁,他被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高铁代言人”。作为一名学生,从高铁发展过程中,看到中国铁路人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用热血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遥不可及的铁道线路,青藏铁路更是书写了天路神话。这一条条铁道线啊,延伸的是希望,注入的是发展,让多少人的梦想得到了实现。

我的铁路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报考铁路院校,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力争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让铁路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

我的铁路梦想是,中国铁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为中国铁道技术“点赞”!

这是我的铁路梦想,这是我的一生追逐。

青春与铁路同行

文/张竞艺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每当我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就不禁会想起我的家人们献身国家铁路建设的励志形象,也更加激发我将来投身铁路事业的热情。未来青春作伴,圆我铁路梦想。

1952年,我的爷爷大学毕业后毅然投入到建设大西北的行列中。那时,爷爷和许多技术人员都要面临设备简陋、气候恶劣等艰苦的工作环境。在野外,风餐露宿,流动作业是家常便饭,白天忙完“外野”,晚上回到帐篷还要忙“内业”。野外常常面临缺水,爷爷和队员门不能洗脸、洗脚,只能保障一天刷一次牙;在漫天飞雪的寒冬岁月里,他们睡在四处透风的单帐篷里。如此艰苦的环境没有吓退铁路建设者们,“正月十六出外野,腊月十五才归家”,这是老一辈铁路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才顺利设计建成了包兰线等数十条钢铁大动脉,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通了空间的阻隔。

2000年,我爸爸作为一院人参与了青藏铁路的勘测任务。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世界“三大难题”的严峻考验。那时的我刚刚2岁,在我的记忆中好久好久才能见到爸爸。爸爸曾说过:能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也正因为青藏铁路的艰辛,才抒写了人生的壮美。爸爸努力工作不怕吃苦的精神,曾被《中国青年报》报道。现在爸爸常和我谈起,那段艰苦的日子,而我深深知道这一段经历,在爸爸的一生中是宝贵而又无法忘却的。爸爸和队友们曾一同挺过大雪冰雹,走过泥泞草地,克服极度疲劳,终于找到了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最佳方案,为国家节约了数亿元的资金。

2005年,我的姐姐又踏上了铁一院的财务工作岗位。中国铁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爸爸、姐姐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秉承一院铁路尖兵精神,在岗位上挥汗如雨,在专业上挥斥方遒。作为为一名当代高中生,作为铁路人的后代,我崇尚投身大漠戈壁的奉献精神,一家三代人的铁路情结是我挥之不去的梦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铁路梦的召唤下,在铁路人的影响下,青春的我,信心满怀,为了我的铁路梦,努力学习。

青春与铁路同行,人生与祖国辉煌!

田园梦

文/昨日重现

去年冬天,区里一个小干部在我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里搞拆迁,遇到一个“钉子户”,合同老是签不下来。眼看着最后期限到了,完不成任务的话会影响到他的仕途,急得跟什么似的,电话打到我这来,问我能不能帮他想点办法。最终我回了一趟老家,攀扯上村支书一起去做“钉子户”的工作,软硬兼施的,最终把合同签了下来。小干部千恩万谢的,从此又欠下我一个人情。

老家所在的那个行政村叫九女村,是一个县志里有记载的古老村庄,她的面积很大,有十个村民小组。阳安铁路穿村而过,把村子分成南北两部分,其中有三个半小组在铁路以北。很长一段时间里,村子很平静,除了阳安铁路通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新鲜事。最近几年,汉中市摊大饼一样地无限扩张,它的触角不知不觉伸到了九女村。按市里的规划,铁路以北要修两条路,一条路从开发区直通柳林机场,叫“翠屏路”;另一条则紧挨着铁路,纯为旅游观光,叫“石马路”——那家“钉子户”恰好就在石马路的尽头。

说实话,我很不情愿帮小干部那个忙,因为在劝说“钉子户”王明亮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很不安,总觉得自己是在出卖乡亲,是在出卖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表面上王明亮很划得来,一家四口人转了城市户口,得了一大一小两套拆迁安置房,四十多万元的现金,还有其他一些可以看得见的利益,但他们永远失去的是可以脚踏实地的一院房子,一个宽敞的可以停三辆小汽车的院坝,院坝边的五棵果树,果树下栓着的一只看家狗,鸡圈里养的十二只鸡,猪圈里养的两头猪,菜园里绿油油的四畦蔬菜,还有三亩八分种着油菜的责任田,还有乡村无比清新的空气,年年春天都可以免费参观的黄到天边的油菜花……这些蓝天白云、稻麦两熟、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恰是我这样一个困居城市的人梦寐以求的!

我不到十六岁就离开了老家九女村,在外求学的时候户口也迁了出去。迁户口办粮油关系的时候,父亲领着我一起去,身后是乡亲们无比羡慕的眼神。三十多年前,乡村和土地是一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累赘,农民更是一个羞耻的烙印。我很用功地读书,曾经那么急切地想要摆脱土地的羁绊,而如今,当我厌倦了城市的紧张、污浊与喧闹后,却渴望回归乡村的闲适、清新与宁静。这让我想起了席慕容的那首诗:“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最近几年,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我回老家的次数多了,不光是为了照顾独居的老母亲,帮她干一些她老人家已经干不动、干不完的体力活,也不是因为我有了私家车,回起老家来更方便,而是因为我真心热爱田园!每当我教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明明两课时就能讲完的内容,我却要上到三四个课时。我讲陶渊明的身世,讲他特立独行的人格,他的归隐情怀、耕读精神,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说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我把自己说得很激动,学生们听得也很入迷。当我拖着声音大声朗读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被打动了,我完全进入了诗境,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老家那片薄薄的小树林。初夏时节,我戴了草帽在树林里点豆子,心里忽然冒出从陶渊明那套来的两句诗:“林疏荒草盛,种豆九女村……”

老家那些树种在责任田里,坎上坎下三块田,合起来有一亩大一点,再加上一些巴边地和菜园子,恰好一亩三分。我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辛勤劳作,浇水、施肥、除草、剪枝、理排水沟……一年四季总有干不完的活,但这总比种庄稼要轻松些。父亲去世后,我没让母亲种庄稼,但又不忍心让那三块责任田撂荒,去年春天就种了一些花树,有樱花、紫薇,今年又补种了一些桂花、银杏、小叶女贞等。每逢周末,只要学校里没事我就回老家干活。种树、浇水、除草,最重的活是起排水沟,给花树们做畦。去年在高坎上的板田里种下了三百多棵樱花树,因为没有理沟做畦,绝大部分都给水泡死了。我今年锲而不舍地继续栽种,然后给它们做畦。我是一个不会偷懒的人,干起活来不要命。我在自家的田地里挥锹铲土,挥汗如雨,尽管每次都把自己搞得跟个苦役犯似的,累个半死,但我没有半句怨言,只把它当作锻炼身体——这可比每天黄昏时在学校操场上散步效果好得多。俗话说:“井水挑不干,力气用不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体力上来了,胳膊腿有劲了。刚开始干活的时候,我不知道戴手套,手上磨出许多血泡,后来我买了五双手套,已经磨破了两双,我的手却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当这五双手套都被我磨破时,我应该完全适应体力劳动了。当第十双手套被我磨破时,我想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庄稼汉了。我父亲就是一个标准的庄稼汉,他在我这个年龄上力气应该比我大得多,但他干活从来不戴手套。所有的农民都不戴手套,他们的手掌结满了茧子,从而变得粗糙、麻木,而我的手掌目前还是比较细腻柔软的。我干活,但不愿结茧,我辛苦劳作的目的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在很小很小的范围内营造一派独属于自己的田园风光。

通往高田的田埂原本很窄小,单脚走在上面都容易打滑,我把它扩展成一米宽的样子,两边是树。未来的某一天,当这些小树长高了,这条小路就是一条风情十足的林荫道。在这条林荫道上散步,呼吸着家乡的味道,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和塌实。两排桂花树之间空出一块地,我打算将来铺上地砖,安放上石桌石凳,中秋之夜,和家人一起在桂花树下喝茶赏月,而现在桂花树刚种下,还不能形成浓密的树阴,那块空地也不能一直荒芜着,我就把它翻出来做成畦,两侧留出排水沟,我在上面种了一些蔬菜,有十棵茄子,十棵西红柿,十棵黄瓜,三十多棵四季豆……这个时节,天气忽冷忽热的,黄瓜苗长得不好,蔫不拉叽的,几乎要死掉了,茄子和西红柿虽然活着,但没怎么变化。长势最好的是那些四季豆,绿油油的,都已经长出第五片叶子了。仅开辟出一个菜畦是不够的,我就在屋后打主意。屋后有一个茅坑,旁边有一棵枇杷树,已经结了两年枇杷了,我在它周围用石棉瓦围成一个阴暗的空间,却什么也没种。有一天,我拆掉石棉瓦,砍掉枇杷树,茅坑外豁然开朗,竟空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来。我用砖头砌了护坡,再挖掉田埂,又将田埂内两排紫薇树移栽到别处,这样就得了两畦菜地。它们离茅坑近在咫尺,浇灌起来特别方便。在这上面种点辣椒、豇豆、丝瓜、葫芦、苦瓜,或者撒点小青菜、汉菜,或者全部种上糯米苞谷,或者不种菜,做一个小花园……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有这个决定权!

春意渐浓,春色渐深,我的田园渐渐有了些形状,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高田里的樱花开了又谢了,树叶绿得发亮,矮田里的紫薇树也抽出许多嫩芽来。紫薇夏天才开花,而且花期很长。等它们长成一片浓密的树林,夏日里盛开了粉红的紫薇花,景色应该很美的吧。我在想,偌大的花园应该有个界限吧,最好是在四周布下一道绿篱。做绿篱最好的树种是小叶女贞,为此我专门扦插了一些,还有冬青、黄杨,等它们成活了,长大了,我把它们移栽到大花园的四周,修剪出形状来。花园里还应该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曲径通幽的地方,还应该搭个草亭,亭子里应该有桌椅茶水以及一盘围棋,两三个闲人……

在自家的田地里,我之所以辛苦奔忙,乐此不疲,是因为前方有一个归隐的梦想,她等待着我,呼唤着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心为形役,整日里为稻粮谋,身不由己地奔波劳碌,年近天命时,忽然有了归隐的念头与行动。先是恳求学校领导,辞去教代会代表,再推掉给新一届高一招生的苦差使,学校领导体谅我的苦衷,一一答应了我的请求,只是班主任一职还让我坚守着,说好了带完这一届就不带了。一天早上,我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说她是汉中电视台的,邀请我做一期节目,是关于本地典故的。我想也没想就拒绝了,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像这样出头露面名利双收的事,前几年我是求之不得呢,现在却什么也不想做,一心求隐。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写文章,也基本不读书,更不主动与文友们联系,我也不怕他们渐渐把我忘记了。我现在最牵挂的是老家那一亩三分地,最喜欢打交道的是不会说话的植物,是地里那些蓬勃生长的花树和蔬菜。三天不见,它们长得几乎都认不出来了。

得着一个机会,我几次三番地动员母亲去河北廊坊我三姐家玩一段时间,等到暑假时随三姐一起回汉中,给亡父办除服。母亲放心不下那些园子,我跟她说:“你放心吧,我来经管它们,不比你经管得差。”母亲着才放心地走了。母亲走了以后,我回老家的次数更勤了,不是每周一次,而是每周数次,一有时间就往回跑,仿佛丢了魂似的。老婆怀疑我哪有那么多的活干,我一一列举给她:翻地、除草、打坷拉、移栽小苗、给小苗浇水,光是给花树们修枝就得忙半天。老婆上班比我还忙,老家那些活她根本帮不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周末陪我在老家住一晚,黄昏时陪我去铁路沿线、村里的老田坝、或旁边的植物散步。三五之夜,油菜花开,当我头顶月亮在田里翻地时,她站在田埂上一次又一次催我回屋休息。不到十点,九女村就彻底安静下来了。偌大的院子里就我们两个人,我们在楼上的书房里休息,月光洒了窗户。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们在朦胧的月光中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我说:“我决定了,咱们不在汉江河边买高层,老了就回老家住。这地方多宽展多安静空气多好啊!院子里可以停车,屋后就是大花园,一出门就能看见油菜花。我种菜来你养鸡,我挑水来你浇园,我耕田来你织布……好吗?”

她说:“好,不过,你得把厨房和卫生间收拾出来。”

“那是肯定的,我计划两年以后弄。”我还说,“这是我们的乡间别墅,我们老了就在这里生活,死了就在这里安葬——叶落要归根啊!”

她说:“呸呸呸,还没老就说死。你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身体锻炼好,多活几年,我们要活着看孙子娶媳妇,活着看我们的重孙子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说:“你在做梦吧,还重孙子,我们活得到那个时候吗?”

她说:“想一想该是可以的吧,你不也经常做梦吗?老家伙,一年添一岁,你还以为你是小伙子,干活不要命,忙了一天到晚,你不累吗?赶快睡觉!”

她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腰酸背疼得很厉害,就翻过身让她给我按摩。她从她被窝里伸过一只手,轻轻地给我按摩起来,渐渐地,我睡着了,眼前出现了一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

老婆养的两只小鸡仔钻进油菜花海里,黄绒绒的小身体和油菜花混在一起,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和老婆在自家的油菜田里乱钻,一边呼唤小鸡,一边黄色的深处走去,那样子不急不忙的,倒不像是找小鸡,而是欣赏油菜花。走累了,我们坐在田埂上小憩,头顶上成群的蜜蜂“嘤嘤嗡嗡”地闹,闹得人直犯困。忽然间,一阵“突突突”的声音传来,我起身一看,三个推土机气势汹汹地朝我家油菜田里压过来,压倒一大片油菜花,还有两只小鸡。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了小鸡的哀鸣。“住手,你们要干什么?”我大喊着让三个司机停下来,他们根本不吭声,而且朝我直压过来,“救命啊!”

我惊出一身冷汗,醒来后依然惶恐不安!

中国现在到处都在搞建设,每一天究竟有多少个村庄从地球上消失,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在城市化进程中,九女村又能坚持多久?铁路以北的几个村民小组正在拆迁,我家住铁路以南,虽然暂时避免了被拆迁的厄运,但我听村支书说,我家附近有个大转盘,我们组上那些房子都保不住,三五年之内都要拆迁。拆迁补偿应该和王明亮家差不多,一律上高楼,住商品房,转居民户口,还可以得到一大笔拆迁款。可是,我的院子呢,我在哪里停车呢?我的园子呢,我到哪里种菜种树呢?到哪里去看油菜花,去呼吸清新的自由的空气呢……

我的田园梦,她只是一个梦,是一个还没做醒的梦而已。我要归田,我想隐居,我想做一回当代的五柳先生,可悲哀的是,偌大的中国竟没有我的存身之所,连我和乡亲们世代居住的故乡也行将消失!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痛,这是发展的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让人民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这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说中国梦就是老百姓的梦,那我的田园梦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行不通?城镇化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应该让老百姓有多样化的选择。这样一来,所谓的“贫困”“落后”也应该是选择之一,而不应该以发展的名义将它们从地球上抹去。若干年后,孩子们想了解教科书中的田园风光,想见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淳朴景象,想认识原野上的各种植物,想认识乡村的土坯房,想锻炼出一副好身板,想体会一番胼手胝足的辛勤劳动……这时候,贫穷落后的乡村就是他们的好去处,是他们可以认真学习的大课堂。

唉,我的田园梦啊,田园梦!

说到底,个人的意见无法改变国家的意志和行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在拆迁之前建设好我的家园,经营好园子里那些花树,那些蔬菜。也藉此锻炼好身体,修炼好性情,多享受几年田园之乐。

月台

文/李超

小时候,我对于铁路的认识相当有限,不知道月台是什么。大约四五岁时到某处,那里有一条小铁路,细铁轨,我和祖母远亲家的小孩在铁轨旁边奔跑,绊倒了,额角留了一道疤痕。我猜,小时候我们抵抗一切疼痛的办法就是号啕大哭,哭了一阵感觉就好了不少。那时我祖母还在世,朦胧记得安慰了我好久。事情过去了几十年,人物两非,伤痕也难见了。过去的一切仿佛细化成朦胧的游丝,若有若无之间,把几代人联系起来。

那时因为不知道月台的样子,就有一些莫名的想法。以为那是一个高高的平台,看山看水看月亮,偶尔梦幻一般来一辆车,闪闪发亮,会把你带到更接近月亮的地方。我还想,既然叫月台,它的形状必须是圆的,或者半圆形或新月形,否则怎么好意思带个“月”字呢?

后来出国念书,毕业去了纽约市上班,一开始住在新泽西的小镇上,就得天天坐火车了,从此以后习惯了每天三四个小时在路上的生活。那里的月台真有点意思了,整个铁路包括月台都高出平地,大概有两三层楼高。开车到停车场,从停车场到月台,一路奔跑过去。我有个同事,印度锡克族人,总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感觉是他自己的王冠。他平常对谁都挺好,所以时不时,有些奇妙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有一次他跟我一样,从停车场往月台狂奔的路上,被几百米之外的火车司机看见了,司机大叔载着一车的乘客,等了他三分钟。

再后来,来到香港,月台上,人们总是排着曲折的队,那种空旷的感觉消失了。我住宅附近的月台是例外,空空旷旷,北面是山,南面是海,东边看日出,西边看日落,如果不是因为早上赶车上班,或者傍晚身心疲惫地回来,其实还挺美好的。

偶尔地,脑子里才会把种种的月台串联起来,如一根线串满了形形色色的石子贝壳。如果知道它们每一块来自哪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也是有意思的。

那年中秋节

文/文竹

记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

妻姨表弟阴历八月十六要在老家应县结婚。新婚夫妻俩在太钢的一个采矿厂工作,地处忻州代县峨口镇的富含高等级铁矿石的山角下。这里有条铁路通往北京和太原。

十五那天清晨,提前从大同出发参加婚礼的我们,突然接到她姨家的邀请,要我们夫妻履行一项特别的任务,去代县峨口接亲,并知道亲家那边已准备好两辆汽车。我们只需坐车提前赶到目的地即可。但我们夫妻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啊!

中秋节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加上当时交通不很发达,要买一张车票真是难上加难。

好不容易托人搞到两张到砂河镇的长途汽车票。我们硬是从返乡人的大包小包和人丛中挤进车尾的两个座位上。汽车在崇山峻岭、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我们被健壮的农工们挤得像“苗条的黄爪”似的一起一落在人群中。遇到颠簸时头能撞到汽车的顶蓬上。车上弥漫着果香、月饼、劣质烟草、汗臭的混合味道。车上农工们用异样的眼光不时地扫视着我们---我们两个穿着体面的城市干部模样的中青年人。

汽车在山中蜿蜒行进。车上人默默地各思其想。我也构想着这趟不寻常的旅行。

十一时左右,在砂河镇下车后,立刻赶到当时名曰“五台山火车站”问询购买去峨口的火车票。得知火车下午三点开前一小时才卖的讯息后,我们准备离站进镇吃点饭。此时,站上仅有五六个青年人在玩扑克打发时光,也像是等火车的样子。不知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

砂河镇是个比较繁华的小地方。它因附近山里有稀有金属等矿藏,又紧傍铁路,人们生活比较富余。街面饭店一个紧挨一个。一路问去,今天没几个开的。正略带失望地问到最后一家时,店主人见我们这个时节过来吃饭,既诧异又同情。“和我们家一块吃吧。今天是中秋节呢!”。饥肠辘辘的我们没作任何推辞,坐下和他家一块过了个非同寻常的节日。饭后我们象征性地留给他们一点钱,作为友情的回报。

离开车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俩在火车站附近闲逛起来。一会儿,漫步在公路旁;一会儿,追逐到田野里。尽管旷野迷蒙,行人稀少,但穿着入时的一男一女,还是十分惹眼。秋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也烤着我们。走进玉米、高粱地看收成时,我猛然想起电影《红高粱》中的情境。“我们极像偷情的男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特殊的地点。”我和妻子都领悟出了这个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有情更添情”。我们互相挽挎着,漫步中带着些许羞涩,些许骄傲,和些许感慨 ……

下午三点许,火车开来了。这个站上车的也就不到十个人。车上也没有多少旅客,车厢里空荡荡的,座位上到处是煤粉面。这是晋煤外运中对此车的光顾。我们找了较干净的座位并垫了张报纸坐了下来,隔窗欣赏沿途的风光。铁路两旁全是金灿灿的向日葵。一片片整齐地绽放笑容的脸,目送列车和我们前行。

大约四十分钟后,火车途停峨口镇。表弟早就在站台上迎候我们了。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是北京科大毕业后分配到太钢的。由于学的是采矿专业,便又安排在这个小镇的采矿分厂担任技术工作。在采矿厂的接送车上,他兴致勃勃地介绍分厂的概况、主要矿产和生产流程。放眼望去,山角下,几十辆重载汽车轰隆隆地拉着铁矿石前往铁路货场,然后通过铁路送往太钢。

晚上,亲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接风晚饭。亲家住在一个整洁的生活区内,紧傍山边的楼房。从楼房窗户向山上望去,影影绰绰的,貌似幽绿的灌木和草丛。也像我们那里的山,秃秃的不很美丽,但下面蕴藏着闪光的矿产,是内秀的山脉。

是夜,极想亲眼目睹“外地的月亮”。但,高山拦住了我们的视线。我想那湛蓝深邃的天空,一定有个冰洁般的玉盘挂在天上。我默默地祈祷,让她的玉容穿透一切障碍闪亮在我们的心房,照亮思乡、思情人的心房 ……

身在异乡为寄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不亲,故乡明。月,永远是故乡的好啊!在异乡的新房,在思月的恋潮中,我渐渐进入梦乡……

每年中秋,我都会忆起那年中秋的浪漫之旅。今年更甚,于是写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