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散文
情结散文(精选20篇)
日历情结
文/赵永生
办公桌上的日历日渐消瘦。2016年即将落幕,我感慨万千。
我有在日历上记日志的习惯,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曾经是一位教师。常常在台历上记下自己的日志或计划。他在世的时候常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把自己每天的计划和工作记下来,有好处。得益于他的教诲,我一直坚持,并从中受益。父亲退休后,每年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总是给他买一本新的台历送去。
然而,2017年的台历,我再也送不到他的手中。父亲在2016年的暮春,走完他八十九岁的历程。
我把给父亲买的新台历放在我的案头。仿佛看到父亲慈祥地叮嘱,让我珍惜时光,提醒自己不要贻误工作。
我知道日历的每一天都具有生命感,有的人,因碌碌无为而浪费时光,有的人因勤奋努力得到丰厚的回报。
我知道日历是我人生发展过程中,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每一天都是一幅真实的画面。它详尽地摄录了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惬意和欢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奈和伤感。它浓缩了我人生追求过程中的欣喜与不安,解析了我成功与失败的所在根源,再现了我人生的徘徊与勇敢,成与败,喜与忧,一切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自由的展现。
2017年元旦的钟声即将敲响。辞别2016年的日历,我心中固然有几许惆怅和伤感,但也有几许的充实和收获。这一年,终究没有虚度。
永别了,2016。真是岁月何其速,时光又匆匆。2017年的帆船即将起航,我将秉承以往的习惯,在2017年的日历上,书写出自己新的篇章!
小院儿情结
文/榜文
小院儿情结
也许老家是农村的缘故,身居喧嚣闹市,却做着一个小院儿梦。
那是一个多么诱人的梦啊!前有溪水潺潺,后有大树成荫,院内花草可人,更有泥土芬芳。独有小院儿成一统,那简直就是一个——“美”!
美梦一直做到不惑之年。在亲戚的帮助下,终于有了一块地,五间房子平地而起,东西厢房的小院儿也告成了。经过一番认真筹划,石榴,桂花,月季,牡丹纷纷来此安了家。
冬去春来,小院儿建成后的第一个春天就要来临了。
初春的天气依然寒冷,而我那憋了一个冬天的心早已躁动不安了:一大早,盯着牡丹看个遍;晚上回来有时九点多,还是不由自主打开院子的灯……
一天,两天,十天,二十天,硬要从枝头寻出春的气息。
寻寻觅觅,望眼欲穿。
在千呼万唤声中,牡丹的花苞终于有所萌动。这已足以让人兴奋让人激动!春的脚步,近了!近了!
如今梦想成真。盛夏的小院儿,已是满目葱绿,繁花点点了。
晚上,沏一壶青茗,拿上一本书,静静地坐在院内的藤椅上,任凉凉的晚风徐徐吹来……
当夜色来临,淡淡的月光洒在院内的花草树木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置身于一幅美丽的花鸟画中了:画中石榴压弯枝头;泰山石边,薄雾腾起,翠竹穿插其间……
啜茗赏景,情趣渐浓,于这万籁俱寂中,却又传来一种优美的声音:这声音是那样的轻,轻的只有凝神才能听到;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一个方向,多个方向,争着向你的耳鼓传来;这声音又是那样的动听,任凭任何一个人都能听懂,却又任凭技艺高超的演奏家都难以企及。
闭目倾听,荡涤心灵,忘却自我……
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是来自昆虫们的天籁之音!人间能有几回闻,唯有知者解其音。
夜更浓了,我也醉了,书自然看不得了。
此刻的院子更静了,唯恐谁打扰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使美妙的演奏戛然而止。
突然,一个扑楞楞的声音传来。灯光下,一只蜻蜓在玻璃窗外飞舞。机灵的小狗闻讯而至。先是观战,不久便忍不住加入进来,与蜻蜓嬉戏在一起……宁静的院子顿时活跃了起来。
……
不知不觉中已是十一点多。妻喊我睡觉,而我仍沉浸在快乐之中。
可爱的小院儿呀,为什么与你能有这么深的情结?这么深的渊源?
百思不得其解后终有所悟:其实,这浓浓的小院儿情结,不就是对大自然的情结吗?!
父亲的军人情结
文/一叶
父亲七旬过半,耳聪目明,脑子灵活,身体康健,说起话来高声大嗓,走起路来脚底生风,这要得益于他的军人经历。
父亲年轻的时候当过兵,转业后直接被留在北京某大型工厂做技术员工作。他性格憨厚,为人谦和,只懂一心劳作,不会和人争宠。偏他又是个单位里的“多面手”,水电焊、管工、瓦工之类的有技术难度的活计样样都会,时间久了,人送绰号“能人李”。因此,父亲年年被评为车间里的“先进生产者”。
为了工作,父亲近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以至于耽误了个人的终身大事,直到32岁那年的秋天,才不得不在爷爷的命令下,回到老家与小他8岁的母亲成了家。父母婚后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我长到10岁,还不能记起父亲的模样。
父亲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转回地方工作的。那时,爷爷已经过世,奶奶双目失明,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压得年轻的母亲过早地患上了心脏病。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普通的铁路搬道员。父亲仍如从前一样务实工作,照旧每天早来晚走,做事勤快,不计报酬,并经常在节假日主动替年轻人值班,让他们回家团聚。父亲在铁道边敲敲打打,一干就是18年,工作中从未出现过差错。
退休后的父亲和我们一同来到城市居住,上了年岁的他并不寂寞,自发地管起小区的“闲事”来。父亲的眼睛里总有活计,白天捡捡垃圾除除草,晚上遛弯时还不忘提醒邻居大妈锁好楼门,遇到哪块方砖活动、哪棵小树要死,他都及时向物业部门反映,并协同管理人员处理。父亲的做法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他也一直乐此不疲地为大家服务着。
而今,父亲虽年岁大了,生活却极有规律,每天照旧早睡早起,听听评书,看看新闻,偶尔也会凑到几个下象棋的老头那看看热闹。父亲开始明显恋旧,拒绝穿新衣,总喜欢穿着那身从北京带回的草绿色旧军装遛弯;喝水的杯子一直使用那只白色铁制的大茶缸,封面上印制的“先进生产者”五个红色大字已经斑驳不清,他却固执地舍不得丢弃。
有人说,“老年人是靠回忆过日子的”,这话用在父亲身上一点儿不假。对于父亲的某些举动,我们并不觉得好笑,反倒认作是可敬的事,因为那些都是他一生中最美的念想。作为晚辈,我们惟愿耄耋老父能按自己的意愿,温暖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故乡,不变的情结
文/涛声依旧
故乡,不变的情结
大凡长大的每个人,由于生活的安排,都在外几乎奔波,于是便有了一个新家。而曾经那个生养自己的,留下童年最美好的足迹的那个地方,便有了一个更亲切的名字——故乡。
从此,不论你身处何地,做什么事。不论你是荣耀,还是平凡。即使时空相距千里、万里,但在心里却有个共同的距离。你在这头,故乡在那头!这个距离就是心间的长度!
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也在秦岭的深处。虽没有作家平凹笔下的那种迷人和神奇,更没有多少传说和故事。随着岁月的洗礼,在我心中,故乡却是我心中,增添的的一份眷恋。因为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乡间小路,还有那里的乡党和自己的老家。
其实,因为幸运的有了份事干,和很多离乡的人比,我就在离家最近的镇上,离家最近。小时候,懵懂无知的我,只知道离开家,走出大山几天,特别想的是自己的家。而慢慢长大,离开的时间也更长了,想念的自然是故乡一切。
然而,故乡和镇上,也是两个天地。就是那条绵延远山深处的道路,自从记事起,每天都会有上上下下的乡党。他们出山,心中有份信念,有份牵挂。他们回山,心中有份希望,有份幸福。因为它在镇上的正北方向,所以放眼望去,故乡依稀很清晰,远山的脚下,那里就是他的影子。
年后,离家的时候也是很长。和更多的人一样,有份理由,因为太忙。曾经在春的脚步走近的时候,还在心中默念着。错过故乡的春天,那是近些年心中的遗憾。所以,走进故乡的这个春天,找回失去的那份美好。因为在今天这个大家都彼此感觉物质生活特别充盈的时代,然而更多的大家反而心中颇不宁静,行走在这个生活的空间,心灵多了份忐忑,多了份喧嚣。其实,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寻找,都在思考。然而,我感觉很少有人找到答案,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装进“套子”,看似潇洒漂亮,却要问自己:我真的很幸福吗?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世界上谁最幸福呢?君不见,假日出外的人多了,朝夕结伴散心的人也更多了,用手机、网络与自己对话的人更多了。
虽然故乡偏僻,还不算很富裕。然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却感觉熟悉亲切。村子依山傍水,沿途,漫山遍野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人醉迷。大山披上了绿装,一派生机,江山如画。路边的小河,溪流淙淙,那是山泉汇聚而来。掬一口清泉,清爽自然。田间地头,麦苗青青。村子的人,见了过路人,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大老远打个招呼,歇脚喝水,请你随便,乡间自有乡间的乐趣。仰望蓝天,白云朵朵,全然不知你是在天上人间。
上帝就是这样安排,刻意创造的繁华,只是眼前的存在。自然生成的魅力,却是永远的宁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今天,因为故乡这个纽带,身在四方的游子,彼此也有了份寄托,相聚是份自然地缘。故乡的群山在祈祷,他的儿女平安腾飞。
故乡,你是游子们永远不变的情结。依偎在你的身旁,那份宁静,那份淳朴,那份永恒,就是幸福!
儿子的爱车情结
文/李慧霞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有车的人就更多了。走在街上,只觉得道路一天比一天拥挤。别人有钱就买车,本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可是这些车子挡了我的路,自然也就引起了儿子的注意。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儿子坐在我的电动车上看别人的机动车(不包括摩托车),不停地发出感叹。
一开始,儿子只是看着车子跑来跑去:看得多了,便开始给车子们分类。不过,儿子分类的标准很特别,不是按车牌分,也不是按车型分,更不是按颜色分,而是——车子的“表情”。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车子哪来的表情?第一次听儿子这么说,我也很奇怪,可听多了,自然而然也注意看一看,发现儿子没有说谎,车子的确有表情。
你看,那两盏大灯不就是一双大眼睛吗?车前的散热器隔栅和缓冲期分别是它的鼻子和嘴巴,那块亮堂堂的挡风玻璃自然就是车子的脸了。各种车型中的这些部件形态、位置各异,组合出来的表情自然也就不同了。儿子通过长期的观察,将它们分为“笑脸”和“哭脸”两大类,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你如果不信,就到大街上去瞧瞧吧!我家儿子说了,他就喜欢笑脸类型的,你呢?
自从瞄上车子以后,儿子的注意力就一直被它们所吸引,分了表情之后便开始注意车牌了。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只要见过或听说过的车牌标志就忘不了。只要走在路上,儿子便在我耳边数着:“一辆奥迪车过去了!”“一连三辆宝马!”“哇塞,那是一辆法拉利跑车!”……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边车子的增多,儿子又有了新的想法。“妈妈,那辆标志越野车真给力,我喜欢!”“妈妈,这辆白色的大众车真漂亮!”“如果我有一辆车的话,一定得是蓝色的!”……直到有一天,他叫嚷了几声之后突然安静了下来,过了好半天,才冒出一句:“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感觉一定很好。”我觉得很奇怪,问:“难道你没有坐过吗?”他低声答道:“坐别人的车多没意思。”
哦,我明白了,儿子是想坐我们自己家的车——希望家里买车了!
雨中情结
文/若离
喜欢下雨,喜欢撑着伞漫无目的地行走,喜欢在雨中搜索长长的记忆。
迎面的春风还有丝凉意,树梢扬动着新绿,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细雨的风情,烟雨如梦。记忆的碎片化成遐想的羽翼飞向童年,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些随着火柴燃烧的儿时回忆,那份最初的悸动和那些年少的梦想,简简单单的快乐,浅浅淡淡的困惑,慢慢的慢慢的,烛香燃尽灵犀,无可奈何任花落去。
春日的雨千丝万缕,浸润着淡淡的惆怅,走在雨水溅湿的街道,任由思绪在雨中延伸。茫茫无涯的人生,多少青春的花朵从未绽放;情感欲望的旅程,多少盛开的希望渐渐凋零。心事一天一天在心中叠起,空白繁华的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尘世的纷扰,动情的重生,一次又一次在雨里模糊了自己的模样。
雨极有韵致的敲打着头顶的伞,淅淅沥沥地触碰着心底柔软的痛。过往的遗憾总会在生命的岔口留一处完美的风景,藏在尘封的书页里,于是,我的心不再完全属于自己。多少激情淡漠远去,多少柔情透过黑白底片定格在感伤的诗歌中,在晨曦与深夜的更迭里散发着思念的芬芳,因为爱过而珍惜。
急雨来临,雨水顺着玻璃窗由上至下尽情流淌,扶摇思绪的巨浪乘风而至。“如果我爱你/绝不攀援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舒婷的诗让我心中涌出无限的感激。临窗的位置,捧一杯热咖啡,点一份提拉米苏,低柔的音乐伴着窗外的雨声,心为雨敞开,人生的得失伴着舌尖的甜润,展卷安然。当青春不再,是否依然忆起生命的美好,是否依然为心甘情愿而高歌。
雨里总有拥挤的记忆,过去与未来仿佛就相隔在这长长的雨季。走过一个雨天,期盼下一个雨天来安抚浮躁的心灵,求得宁静致远的境界;走过一个雨季,渴望下一个雨季来分享愉悦的感动,刻意去镌刻深深的眷恋。我一直都记得,阳光总在风雨后!
老屋的情结
文/馨香幽兰
将妈妈的丧事办完后,我请了休假再次回到母亲居住地去办理她的社保及保险事宜,可每次去的时候却不曾走进母亲居住过的那条小巷,因为社区的人员告诉我,那里早已拆了,我们住的老屋现在已是一条连贯城区的大道,那一排土屋,还有屋前的几棵榆树早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变迁无影无踪了。
不定时的回家乡县城去看望母亲,是我这个远嫁他乡,生活在他乡游子的心愿,这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自从母亲生病后,我也是偶尔才回家乡那个小县城一次,将事办完之后,就急匆匆的赶回自己的家中。妈妈自2010年移居至二哥所在的那个地区后,我就将母亲那三间土屋租了出去,一方面是给妈妈守一个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圆了妈妈的一份心愿。可谁曾想,随着城市规划,妈妈所在那个县城也将县域内大小巷道中的平房开始逐步折迁置换为楼房了。
最后一次走进那幢老屋的时候也就是去年五月间,我与老公去办理了老屋拆迁补偿的手续,当我签下那份补偿协议的时候,我知道,家乡的老屋将不复存在,妈妈长年郁积在心中的一份念想也随之让我给断送了。我的心是沉重的,可却无能补救这一做法,这不可改写的现实也将我对老屋的那份情怀深埋在心底,任凭今后的时光在某个时段里肆意翻阅我那苍白的记忆,勾起我对老屋的无尽情怀了。
记得小时候自己与父母都住在那种四合院里,院落虽小,但邻里间和睦相处,很是融洽。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总有扯不完的话题和闹不完的游戏,虽说清贫寒苦,可总有一份快乐留存在心底让你去慢慢回味。父亲去逝后,我们相继又搬了两次家,最后一次搬家是在1980年秋季,母亲的工作得以恢复后,单位上考虑到我们兄妹相继长大成人,给母亲解决了一个带大院的三间平房,我们一家人才得以安居。
土胚木梁的结构,自然比不得青砖红瓦的建筑,可我们却住的很踏实。我们在屋前的空地上修建了小厨房,加盖了鸡舍和羊圈,每天早起时鸡叫鸟鸣炊烟绕,就成为一幅恬静美好的画面。母亲还在屋前种了许多菜,每到夏秋的夜晚,我们全家人一起坐在树荫下听蛐蛐的叫声,看月光穿透树叶留在地上斑驳的身影。屋顶漏雨了,是母亲与哥哥们爬上爬下的修补完整;墙面裂缝了,是前院后院的邻居们相互帮衬着搭建完善。
那个时候,做为家里的独女,我早早就学会了帮着母亲操持家务。可是,每到放学的时候还是特别希望母亲能在家,当自家院里一缕白烟在高高的老榆树的树上升起时,就会忙不迭的往回跑。对于我来说,家就是那炊烟升起的地方,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每当看到一缕炊烟升起的时候,家的感觉总是充满了温馨。
虽说我在那土屋里住了不足五年的时间,可她就如同妈妈一般陪伴着我渡过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光,在我青春的记忆里留下一份美好斑斓的色彩,而母亲在那里却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相继成家立业,住上了楼房,可母亲依旧是喜欢在旧用的炉灶前生火做饭,依旧是喜欢住在门前有树、树上有小鸟的土屋里生活,闲遐的时候浇水种菜,然后再将种好的菜分给左邻右舍们去吃。时光就这样如水般流淌,每当母亲自己点燃那一腔炉火的时候,她也会望着那幽幽的火苗去沉思,去回想,炊烟里藏着多少苦涩多少酸甜,只有她自己最清梦。而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我们兄妹最担心的就是那历经风雨几十年的老屋会不会漏水,母亲的安危,也就成了我们长久的牵挂。
秋雨如丝,缠缠绵绵,虽说总有些悲凉,但总是牵动着心中一丝难解的情怀,知道再也回不到那老屋了,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息,此时,老屋里母亲的背影是模糊的,我在秋雨潇潇的夜里任思绪酣眠,所有的一切都在回忆的闸门里蜂拥而至:屋檐下的燕子窝、树梢上的麻雀,冬日里暖人的阳光穿过木窗棱的影子,还有那屋顶上袅袅升起的饮烟,我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在今后的碎梦里飘摇了……
我的“春晚” 情结
文/林兴亮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33个除夕之夜了,猴年的春晚在企盼中又将拉开大幕。
说起来还挺好笑的,想当年,我虽然工资收入很低,却喜欢赶时髦。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有电视机的人家非常少,为了“摆阔”,我居然节衣缩食,东借西凑,凑足了329元,买回了一台14英寸的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我们这种小县城的商店,压根儿就见不着电视机,但我还是花了4.97元,买了一瓶“补酒”,托关系从上海买到了这台“家用高档电器”。恰巧,央视春晚也在这一年的除夕之夜诞生了。风风雨雨33年,我搬了5次家,换了6台电视机,兴趣爱好也变了好几回,但唯独春晚年年看,年年不变。不管你承不承认,春晚已成为了中国人欢庆新年的新民俗,成为除夕守岁的一道文化风景。
但是,近年来,春晚却屡遭指责,甚至有人撰文呼吁,封杀春晚。我拜读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总觉得许多批评言过其实了。春晚受冤了!依我所见,这就像80年代初,我拥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便兴奋不已,而如今,看着客厅里电视墙上挂着的那台32寸液晶彩电,还觉得太小、太没气魄是一样的道理,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眼光高了,胃口大了,要求也就高了。
说实话,处在一个娱乐多元的时代,靠一台节目让举国兴奋、津津乐道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事实上也是没有任何一个节目是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这也叫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吧,像我就不太喜欢身子扭来扭去、像背书似的通俗唱法,但自然有年轻人喜欢呀。
所以,作为观众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要把心态放平和些,设身处地想想编导们的难处,平心静气地想想千家万户团聚时演职员们付出的辛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
至于主办者嘛,年年兴师动众去搞什么收视率、满意率的调查,我看也大为不必。反正约定俗成的春晚,国人不能不看,看后又觉得不尽人意,这就是近来不断重复的现实。你去调查有多少人收看,有多少人满意,是不会有什么积极意义的。
可以说,不管今后春晚怎么办,她都始终会面临着众口难调而又必须尽可能适宜众人的两难境地的。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春晚的编导们,能不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力争把春晚办得更好些、更丰富多彩些。
瓦房情结
文/魏春明
瓦房是一块游子心头的隐痛,瓦房是一副描写历史的水墨画,瓦房是一支撑依生命的歌谣,瓦房是一坛醉倒游子的陈酒。
—题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兴隆公社机关设在吕楼村一家地主家院中,院里有几座青砖灰瓦大瓦房。在当年偏远的农村,这几座瓦房很是显眼。公社撤销后,在该院成立了社办厂—钢管厂,主要业务是打造、修理农具之类的事,按现在说就是服务“三农”。母亲曾当过社办厂负责人,住在带有出前檐的北屋大砖瓦房,我和祖母、哥哥住在没有出前檐的西屋砖瓦房。
记得,母亲住过的北屋瓦房,外墙用规距的大青砖砌墙,砖间粘的白石灰逢都很细。墙里用土胚垒砌,白石灰粉表。瓦房的檩条、椽子都是杉木的,檩条又圆又粗通根一条,椽子是通直半圆形的木棍,椽间上面铺着一指厚的小方砖当房里子。地面一色青砖铺就,平坦宽阔,素雅大方。这种房子用土砖土瓦土胚多墙壁较厚,住着感觉冬暖夏凉,舒适惬意。房脊上疙疙瘩瘩,残缺不全,当时,也不知是啥。后来,我在书上查了查,才知道在房正脊两端置放的是“龙吻”,在垂脊上安放的是“螭吻”,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五条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五脊六兽”。屋顶灰瓦上面顺着瓦缝长满了成片的瓦松,这平常的瓦松还是一种药,性味酸,平,有毒。有通经络,散风,清热,止血等功效。治口干,大便下血,血痢,疮口不敛等症。有一次,我流鼻血,祖母就用棍子捅掉些瓦松,放在石臼中捣碎。然后,把碎瓦松糊在我眉头和鼻子上面,止血效果很好。房屋东西山墙有一多边形窗户,山墙檐和窗户檐雕有砖花,造型别致,典雅古朴。前墙窗户阁子是直木条,上下竖着几根,中间横着一根,阁子下面用青砖做个出台的窗台,典型的清代风格。瓦房前檐下有几根圆圆的柱子,柱子下面是石头做成的鼓型柱础,前檐地面也用青砖铺设,檐下边围绕着柱础长了一层绿油油的苔藓。房子一有年代就有灵性了,每当天要下雨前,柱础就先潮润,这种天地相通的情景我亲身经历过,很准确。刚开始祖母说,我不相信,验证几次,我信了。至今,我回忆起此事还感到我惊奇。其实,古人早有总结。古人曰:“象天法地的古代建筑是与天沟通,以知天意,得天之命,循天之道,邀天之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唐代着名易学家孔颖达说:“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房檐是带着花纹图案的瓦当,夏天,雨水似珍珠顺着房檐的瓦当往下流着,煞是好看。少年时,我不知这雨水从哪里来,常常对着天空发呆,总想着这水在地上,咋能跑到天上呢?这天明明是空的,咋能掉下水来哪?理解不了。冬天,雪后上冻,房檐边会挂着一行长长的冰棍条。待雪霁之日,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招人喜爱。为了玩耍忍受着天寒地冻,专挑又粗又长的冰棍摘下来,拿在手中玩耍,冰冷的冰棍把手冻得发红还舍不得扔掉,直到化细断掉为止。
在本地,这种精致的瓦房,赊店镇保存的较多,大部分属于清代建筑,经过近几年的修葺,其建筑规模恢弘庞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让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至于镇内“山陕会馆”与我说的民用砖瓦房不是一个概念和层次,在此不能相提并论,无法赘述。而现时,农村精美的砖瓦房已经留存不多很少见了。除住过这几座瓦房外,我见过太和镇有座二层楼的“转楼”瓦房,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号称“洋楼”算不算瓦房,我不敢肯定。太和镇还有一座二层七间瓦房,号称“七间楼”,我敢肯定它是瓦房;桥头镇明张村有座二层砖瓦楼;下洼镇石子村有座几间大瓦房。估计其它乡镇也有,但,我没有见过。这类砖瓦房是过去地主、财主家盖的房子,盖得结实,经久耐用,随后保护好的才留存下来。
如今,农村砖瓦房大多是近几十年建造的,比较普通简易。我少年时生活在农村,见过农民建造砖瓦房。那时,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盖不起瓦房,后来,经济稍有好转,就操心盖瓦房,能盖起一座砖瓦房是农民一生最大的追求,最大幸福的事。当时,农村提媒有句俗语:“不怕没有粮,只要有三间大瓦房”意思是说娶媳妇先要有瓦房,无瓦房媳妇就难娶到。多数农户为了给儿子娶上媳妇,一家人省吃俭用,多年集赞点钱备料盖房。农闲时,先脱坯制瓦,选天晴之日,几位壮劳力择一平地,开始和泥制造砖和瓦。制砖工艺简单,先将泥巴和好,在平地上撒一层细沙子,把砖木模放在地上,再将和好的泥巴塞进模里,用手摁实在,用一根铁丝顺着砖模上面一拉,把多余的泥巴去掉,慢慢提起模框,一块土砖坯就制成了。砖土坯在地上晒上一两天,经手了,起起来一摞一摞垒集在一起。而制瓦工艺较为复杂专业,要请制瓦师傅制作。制瓦的泥巴有讲究,不能掺杂石头、树枝之类的硬物,还要多和几遍,达到细腻均匀。泥巴和好后,制瓦师傅取一团泥巴放在制瓦旋盘上,绕瓦模粘糊一圈,厚薄均匀后,左手旋转瓦盘,右手拿着刀具修整瓦泥,待规矩后,在瓦模泥上竖着划三道,稍硬后取下来,就制成了三只瓦坯。制作砖、瓦坯达到预算数量后,还要风干晾晒一年半载,干透后再进行入窑烧制。而烧制砖、瓦需要煤炭,有的上县城拉煤,有的为了省钱,拉上架子车远行几百里地,走到平顶山或密县拉煤,砖、瓦烧成了,便开始张罗建房。
盖房子揭力,尤其是砖瓦房,一座三间砖瓦房落成后,往往花光一家子的积蓄,有的还要东借西凑,欠一屁股债。操心劳累常常会累倒人,一病卧床不起。俗语说“俩人不睦,劝你修房建屋。”不知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尽管花钱、劳累,然而,谁家瓦房建成后,家人走路都显得腰直了,脸也扬了起来,光彩无比。背后村民还夸奖,瞧,谁谁家真有本事盖起了大瓦房,从话语中就能听出羡慕的很。邻居有事无事都爱上瓦房屋里坐坐,明亮敞快,出气顺当,连说媒的也踏破门槛,乞求事成。
岁月嬗递,光阴荏苒。我从农村出来后,一直住在城里的钢筋水泥楼房,尽管干净舒服方便。但,这么多年了,对瓦房却情有独钟,脑子里时常萦绕着砖瓦房素雅的影子。总感觉苍穹下的瓦房是安身立命之地,存福之处,它承载了太多的人文情怀和浓浓的思乡情结,想起它,心中就会涌起绵绵无尽的乡愁。精巧绝妙的瓦房沉淀着厚厚的文化底蕴,读懂它,会使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瓦房散发着幽幽的蓝光,看懂它,能让你产生无数的遐想。它如身着一袭青衣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巷中走动,无意间会把你引入江南朦胧的烟雨中,微风拂拂,细雨芊芊,细数着岁月的斑斓和时光的变迁。它像一位朴实安详的老人,接近他时,他会向你慢慢诉说着一些陈年往事,让你神思邈远,生发思古之幽情,很容易勾起怀旧的情结。瓦房实实在在凝结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愫。
2014年,因事开车回吕楼村转了一圈,想看看住过的老瓦房。然,记忆中的村落面貌全非,老公社院内的瓦房已不复存在,原址上都盖成了混凝土的楼房。回来的路上,我细想何止这里没有了瓦房,现在农村其它地方瓦房都少了,大多是混凝土楼房。这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乡下的劳动力被商品大潮席卷而去,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在村外或大路边比着盖起了楼房。散见村中一些砖瓦房,要么只有老人、小孩居住,要么封门闭户,无人居住,要么残垣半壁,破烂不堪。偶尔,报头刊登一处偏远山区或地区,保留百把几十年的砖瓦房群落照片,感到少有罕见。一次,我和几个文友结伴淅川旅游,走至一个小山村,见到几座老式砖瓦房,文友们觉得稀奇停了下来,围着房子观看多时,临走又相互拍照留念。这些文友可能住过瓦房,对瓦房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和割舍不了的情结。
那个有雾的早晨
那个早晨有雾,雾很大,把整个乡村甚至一切的一切都装了进去,仿佛世界上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只剩下了我自己,还有那因为雾而起的思绪,像那雾一样,飘飘渺渺,缓慢却又流动着,一直流动到今天。
那个早晨我在乡下,照例是起得很早。
一头扑进雾中,沿着熟悉的小路向田间走去,但我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雾迷路。不管他,反正这是自己最熟悉的一片土地。
视线被雾气限制在了两米之内,不知道两米之外会是什么,就是眼前的景物也是模糊的,只好慢慢的走,有如夜盲症者一样。
雾是什么?好多人都知道是水汽,但它们从哪儿来?平时都藏在什么地方?北方缺水,距离哪一个大的湖泊都很远,如果这些雾气是从远方的湖泊或者大海飘过来,怎么会一夜之间就弥漫了整个世界?但如果是从本地生成,这些干旱的泥土中又如何会钻住这么多的水汽?神奇,再没有什么东西会比大自然神奇。
小路上有一株蒲公英,挺着金黄色的花朵,它的叶子显然是被人践踏过,却仍然开出了绚丽的花。水汽在蒲公英的四周游动着,像是一层薄纱,给人一种特别顽强的感觉,好像它正在和雾气抗争,千方百计不让雾气淹没它。
雾气阻挡视线的效果是奇特的,那是一种流动的阻碍,似乎很软,却又无法穿透,所有出现的东西都像那株蒲公英一样,带着很大成分的神秘感,需要一层一层剥去面纱,到了眼前才清楚起来。突然,我记起了一首叫做《白狐》的歌,把歌词的顺序打乱,竟成了牵动我情愫的一根无形的线: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千年等待千年孤独,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天长地久都化作虚无。这漫天的雾气造成了神秘,神秘之中不知道哪会儿就会出来那只白狐。这是一首矫情的爱情歌,但矫情中不乏凄美。这情景,这歌声,正所谓情景交融。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种神秘而美好的爱情情结?无论你多大,无论你的婚姻状况如何,那只虚无中的白狐其实总藏在你心底最神秘的地方?一旦遇到整个世界都陷入神秘之中后,那种情结就会纠结成疙瘩,很轻却很实在的撞击你的心?
那个有雾的早晨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直到如今,只要遇上起雾,那种情结就会淡淡的在心里升起来。我知道,这种情结不会使我作恶,相反,却会带来一种异样的幸福,淡淡的,短暂,却很实在。
哦,那个有雾的早晨,那只本就不存在的白狐,还有那株蒲公英。
怀旧情结
文/王友明
自从我辍学后走向社会,步入军营,转业地方,退休闲置,至今已半个世纪。当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不光是我,其实每个老年人都有怀旧情结。回首逝去的岁月,往昔的激情、理想、憧憬、风发的意气和对荣光的渴望已烟消云散,却要想方设法把过往融入已构筑好的精神家园,传承后世。这个精神家园的宝盒内藏着许多温暖的体验、记忆和情结。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轻轻拂去流光碎影中的纤尘,收藏心底,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慰藉。
也难怪,年轻时,疲于安身立命,以及世事的攘扰,而无暇顾及怀旧。当年岁渐长,于晨昏之际或闲适之余,自然会再现流淌的时光和岁月。争强好胜的年华已经过去,是非曲直的刻度也已更加精准,曾经眼里的暴风骤雨也已化作了和风细雨和天边的那一抹彩霞。现在,用一种淡然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便会更加客观与公允。如果当年做对了,自然是一种美好的回味;如果当年的言行多有不妥以致于过错,定会心生懊悔与愧疚,思量如何扬善补过,完善自我,升华人生;对亲友故旧交往的依恋,那一份亲情和友情,那一份曾经对自己的帮扶或自己曾经的付出,至今仍然使人怦然心动与珍视,就像一枚香甜久远的奶糖,使人享用终生。
生活,其实就像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苦乐年华》所唱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闲暇之时,我经常到临汾古城公园散步,非常欣赏园内的那些老磨盘,它经年累月地执着守候在那里,吸纳着阳光也吸纳着月色,承接着雨露也承接着雪花,无声地铭记着岁月的苦乐年华。我特别喜欢旁若无人地像一尊雕塑,坐在老磨盘上,微笑着怀想或久远或新近的人和事,把老磨盘当成知己。我知道,满脸的皱纹,已经可以和那些老磨盘匹配,可我愿意把皱纹看成是一朵美丽的花,让它盛开在心扉,永远不会衰败!
怀旧,其实是一种情怀,既可以是一张老照片,又可以是一本老日记;既可以是一个老场景,又可以是一首老歌曲;既可以是一段陈年事,又可以是一位故交人。
怀旧,其实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之所以在经过岁月淘洗之后仍历久弥新,并非由于其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过往岁月能给人以沉思的素材,使人于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某种或平淡或辉煌或闲静的变动过程中,触发人生的感悟,汲取生活的经验,体认生命的意义,获得前行的动力。
岁月如河流,淌过风霜雪雨,淌过阳光阴霾,淌过痛苦欢乐,淌过爱恨情仇……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中,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的荣耀和屈辱,成功和失败,昨天的那一页必将翻过去,崭新的一页会摆在我们面前。过去的就过去了,时光永远不会倒流,只有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因而,每每朋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总会怀念过往:童年的天真,青年的彷徨,中年的拼搏,老年的闲静……
岁月是深邃的,犹如一条长长的林荫道,高大密集的树木,就像一把伞给人生带来荫护。任凭阳光暴晒,行走在林荫道上,会顿感心旷神怡。每当雨后,我都乐意漫步于林荫小道,倾听风吹树叶的飒飒。那种春蚕嚼丝般的沙沙作响,还有那挂满珠翠的绿叶嘀嗒嘀嗒的声音,真好似生命的节奏,自然的鼓点。尽管岁月的苍桑已在我的脸上刻下了缕缕印迹,此刻,我的心中却充满活力与激情。
有人说:“只有经过时间发酵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我赞同这句话。我向来是一个怀旧情结极重的人,常常在不经意间,触景生情,勾起对往事的回忆:飘雨时候,一个人撑着伞,漫无目的地走着,许多往事会涌现脑海;幽静庭院,一杯白开水,几张报纸,便会酿成一片浓郁的记忆情怀;明亮月夜,沐浴着月光的清辉,吟诵几首古诗,便会与古人一同享受追思的静谧;倚依窗前,任微风吹拂,看花开花落,便会放飞思绪,遥想当年;台灯之下,翻阅昔日着作,咀嚼生活的真味,便会回窥过去,感念生活,体认生命……即便是演唱会上的一首歌,电视剧中的一个镜头,宴席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把我拉回到那段久远的时光里,沉浸其中,有时开怀大笑,有时感伤落泪。往往是或开怀或感伤过后,便是激动,还有一缕亲切与幸福。
春去夏来,秋走冬至,潮起潮落,日落日出,月圆月缺,燕来燕往,花开花谢,草长瓜熟……一切的一切,就是这样循环往复。长此以往,积淀下来,便有了许许多多的旧事,许许多多的记忆,时常忆想,不知不觉中,就会丰富人生的经验与感悟。
的确,怀旧,作为一种正常甚至健康的状态,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可以调整心态,返朴归真;可以认识自我,宣泄情感;可以追根溯源,学会感恩;可以总结经验,激励人生。当年杜甫写下“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诗句的时候,不是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梳理了心情,宣泄了忧伤吗?!所以,我热衷于怀旧,喜欢那种古朴而又纯真的感觉,喜欢那种感伤而又甜蜜的独有情怀。
多年来,我怀旧的结果,是增加了现实感,注重活在当下,感恩时代,感知幸福。尤其是含饴弄孙之时,我更懂得拥有“天伦之乐”的幸福与温馨!
凉皮情结
文/峰岭
凉皮是可爱的食物,尤讨女人的欢心。夏天里一碗凉皮滑下肚,凉凉爽爽,自是惬意。但是在冬天,女孩子们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哧溜哧溜地吸着凉皮,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透心凉,看着也着实有趣。
我有很深的凉皮情结。从前在老家,凉皮是阳春白雪,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上。同样是大米,蒸成米饭就没意思了,但加工成凉皮就点石成金了。得头天晚上就泡米,次日一大早磨米浆,自家没石磨的要提好远到别人家磨。然后劈大块木柴,燃起呼呼大火在笼布上蒸。一般是奶奶烧火母亲蒸,呱嗒呱嗒地拉家常和白花花的蒸汽中只听一会儿啪一声响,那是凉皮甩到案板上的声音,一甩就是一摞,一蒸就是大半晌。放凉后切成条,堆一面盆,像一座小山。再备好菠菜、豆芽,以及葱姜蒜花椒酱油醋调成的汁,画龙点睛的油泼辣椒是绝对不能少的。然后一家老少围在一起,哧溜声此起彼伏。串门的、路过的、旁边地里锄草的都会喊来一起吃,一会儿工夫面盆就空了,肚子圆了。打个饱嗝,那个爽啊。
记忆中初遇凉皮是一日被外婆和母亲带着赶集,中午在小饭馆吃的凉皮。那滑爽香辣的感觉是如此深刻美妙,以至于外婆要给我擦嘴,我不让,还说嘴上油油的,好让别人知道我吃过凉皮。我那四五岁孩子的虚荣心,就这样被凉皮激了起来。如今我早已面目沧桑,但依然对凉皮一往情深。
克尔凯郭尔说:“足够奇怪的是,在人生的所有时期中,吸引住一个人的老是相同的东西”。人喜新也恋旧,吃着缕缕凉皮,其实是吃着早已由环境根植在自己生命里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结。它被我走到哪带到哪,如同拖着自己的影子。有一回我和女儿开玩笑:你哪是我娃,都不爱吃凉皮。她反唇相讥:你哪是我妈,都不爱吃肯德基。她迷恋肯德基不亚于我迷恋凉皮。
近来我对凉皮的感觉有了变化,好些凉皮制作平庸,让其失去了魅力不说,还有更可恶的事情。我们楼下有一家凉皮店,我每周都要去过瘾的。可某日吃着吃着闻到一股味道,那不是食物或调料的味道,而是化学品的很难闻很怪异的气味。突然联想到媒体报道某家蛮有名的凉皮店用塑料布蒸凉皮的事(因为省油),胃里一阵翻滚,恶心了好一阵,以至于落下了后遗症,再吃凉皮时犹犹疑疑的了。一次在一家饭馆要了碗凉皮,跟狗一样先凑在上面闻。老板白了我一眼:闻啥哩?放你的心,我家凉皮没有问题。可我咋隐约觉得还是有味道,吃了两口,又换到附近另一家凉皮店,重点了一份。因为能看到它的操作间里是用布在蒸。
凉皮,本来只是白生生纯洁的大米,现在却不敢这样认为了。我本不是一个讲究的人,可也不太吃凉皮了,为数不多的一个癖好生生地被掐断了。有时会想,什么时候有时间了自己蒸凉皮算了。可是,就算我能蒸出没有怪味的凉皮,我也不能去掉馒头里的增白剂、蔬菜里的农药,豆子里的转基因、肉里的瘦肉精……这样一想,竟悲观起来了。
旧书情结
文/徐学平
真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和那些流动的旧书摊不期而遇的。昏黄的路灯下,一老妪屈膝而坐,面前散放着一摞摞旧书,每次见到这类书摊,我都忍不住要上前挑上几本。
读书确实是件令人惬意的事情。一卷在手,可读黄山雁荡的气势,可读小桥流水的清幽,可读大漠孤烟的粗犷,可读渔舟唱晚的意境,在宁静悠闲中便可以让灵魂悄然得以净化和升华。然而,如今到书店购书,面对令人咋舌的书价,作为工薪阶层的我大多只能“望书兴叹”。而与旧书摊的邂逅,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讲,真无异于“绝处逢生”了。
其实,读旧书也别有一番韵味。我最爱在心静如水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燃起一支香烟,尔后再拧亮书桌上的台灯,捧一本旧书来读。翻阅张张泛黄的纸页,如同尾随书的原主而行。一处不知其意的圈点,一抹或深或浅的折痕,那皆是前人留下的标识,宛如黑夜里闪烁不定的灯盏时隐时现,催人思考,耐人寻味。偶见几句言简意赅的评点,往往令人茅塞顿开,不由得心存感激,而无以言表。
读书是一种交流,读新书如同结识新朋,读旧书恰似与不曾谋面的知己一度相逢。埋头翻阅斑驳的书页,仿佛在考察昔日另一个人的生活。一个浅浅的问号,说不定正埋着他(她)深深的思考,从其淡淡的手迹中亦隐约可辨他(她)的学识和见地。于是,神游于熟悉的文字之间,恍若与故交屈膝闲聊,完全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倦,尘世间那些名利场上的俗事也可尽抛脑后,待到匆匆话别的时候却早已是“七八个星天外”了。
读旧书,有时收获更多的是书外的东西,而那不断变换的藏书印章,也往往让人顿生世事如烟的感叹。《红楼梦》里宝玉对晴雯说东西不过是借人所用。一个“借”字道出了几多人生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自以为拥有许多,其实物是人非,我们充其量也不过是数十载岁月中有缘共处罢了。望着书橱里满架尘封了的书籍,有时我不免突发奇想,要是有一天徒经岁月的蹉跎,不知它们又要流落何方……
我对旧书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也许,书的命运正如同一个人的命运,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难免总要经历几度飘泊、几多沧桑。
黄瓜情结
文/孙伟
记得才当兵那会,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很低,只有一块六毛二分钱。为了搞好后勤保障,让战士们吃饱吃好,从部队的军区机关,直至基层连队,都想尽办法改善伙食。为此,军区机关还组织开展了“用好一块六毛二”大讨论。营部组织笔杆子撰写的《巧媳调众口》一文,参加军区征文比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然而,任凭连队怎么谋划想办法改善伙食,但是伙食费用毕竟很低,纸上谈兵的事情最终还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困难。战士们平素训练强度很高,又大多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营养根本跟不上。连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天,从团部开会回来的指导员,神神秘秘地召集连队排以上干部开会。原来,指导员看中了部队营房改建以后的一块空地。经过讨论,连队决定,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把那块空地整理好。当时也正是种菜的季节,种一些时令蔬菜,补给连队伙食。
伙食虽然差了点,但是,绝对不缺少战斗力。全连上下,利用休息时间,用手中仅有的战备镐和战备锹,铲、刨结合,空手的战士,甚至是手脚并用,硬是把板结的土地彻底翻个身。捡拾掉瓦砾,平整好土地。然后,按照种植规划,分成数块小畦。每一块地之间,筑有供种菜浇水、施肥用的田垄。不看别的,就这些田垄,简直可以堪称为工艺品。把军人直线加方块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田垄全部是用土拍打成形的,上面宽一砖长,底部宽两砖长的梯形结构,棱角分明,表面平整光滑。这些看似教条的做法,其实都蕴含着连队培养锻炼战士一丝不苟工作作风的苦心。用老兵们经常调侃的话说:在部队除了男女军人的性别不能统一和每个人体型的高矮胖瘦不能统一,其它,应该都要统一。这样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紧接着,连队买来一些菜种和一些秧苗,栽的栽;种的种。并指定专人管理菜园,战士们也是利用点滴时间,到菜地帮助浇水、除草、施肥。每当看到种下的菜种长出新苗,都高兴得像是获了奖一样。
当年的夏训拉开帷幕,连队经常走出部队大院,到野外进行战术训练。一天下午,战士们刚结束单兵战术演练,汗如雨下,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早已经见底。正在饥渴难耐。忽然有战士喊:“副连长送黄瓜来了。”原来,副连长和炊事班的战士,骑着三轮车拉着一大桶凉开水和从连队菜地采摘的已经冲洗干净的新鲜黄瓜,来训练场做后勤保障补给。大家每人领到一根黄瓜。我拿着碧绿鲜嫩的黄瓜,那瓜皮上细细的毛刺还在,顺手一抹,软软的从手心的皮肤上滑过。许多战士已经迫不及待吃了起来。我把手中黄瓜折为两节,将其中一节投入口中,轻轻一咬,清脆甜美的味道顺着舌尖的味蕾向五脏六腑渗透,那份鲜美甘甜至今让我回味。
当年,连队的菜地收成颇丰。除了供应连队日常生活,也经常分送一些给兄弟连队。最多的一次,采摘有百十来斤。除了连队做菜,黄瓜成了战士们日常最喜欢的“水果”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连队战友相遇,还会说起当年连队的菜地,说起那令人难忘的可口黄瓜。
一个“美驴”的户外情结
文/脉脉
久居城市的人大抵都有一颗驿动的心,城市的喧嚣和日积月累的压力让都市人变得浮躁脆弱。打开门走出去,是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出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去了哪个地方、进过哪个景点、在哪个标志性建筑物前拍过照。真正的出行,是要和大自然最近距离的贴合,在异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风吹过枫叶林的声音、水流过鹅卵石的声音、松鼠在雪地里穿过的声音……在咸湿清凉的空气中看到潮起潮落,在山川间遇见一注溪流水滴石穿,躺在五颜六色野花丛生的草地上看日月星云……置身于此,会感到万物生长,生生不息。那时,所有执拗于心的杂念,在城市中滋生的那些自怜自艾,工作生活中受到的误解委屈,都会被这些原始的生命的力量冲散,感受到最纯粹最自然的美好。
心开始出发,脚步往往不能跟上。当我在跟过一天走五六个景点的旅行团后发现,所有的景色都是车览,景点参观的时间远比进店购物时间短的时候,当自己跃跃欲试招呼几个好友自驾出行,却因没有好的攻略、没有好的向导、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合理的路线和食宿安排,最终带着满身疲惫狼狈而返的时候,内心开始质疑:出行真的能让我快乐吗?
后来,偶然在零点户外结识了一群热爱户外出行的伙伴。大家以游聚友,结友同游,近到蚕姑坨看红叶,远到西藏布达拉宫。可以在南湖边野炊,也可以在额济纳旗扎营品茶饮酒。不拘泥于固定的线路,也不存在出游陷阱。春夏秋冬,行万里路,人不孤独,阅风景无数,每一幕都会触及人内心深处,值得在记忆里永远存留。
人在旅途中,过程也是一种风景。能与有着相同爱好和兴趣的旅伴一起,拾柴做饭,把酒言欢,和快乐人行快乐路,在行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帮助,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一种修行,使我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
喜欢和志同道合的热爱户外的伙伴们一起上路。我们的身体在路上的时候,灵魂才会更快乐。我常常觉得幸运,能结识这么多朋友,能看这么多美丽景色,感受那么多不同的生活。生活和内心都渐渐丰盈、渐渐安静、渐渐宽容。原来不管我们经历过什么,都可以从零点开始找寻到崭新的自我。
期待,继续和爱户外的伙伴们开启新一程。下一站——迷人的九寨、美丽的四姑娘山、神秘的神农架、美丽的青海湖……
过年的情结
文/姚良建
时光飞逝,四季匆匆,不觉又是一年新春到。
儿时过年,感觉特别欢愉和新鲜。一进腊月,大人们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杀鸡宰羊、煮肉蒸馍、做年糕、挂灯吊彩、请神扫房……孩子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一边闲着,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得抱柴烧火,给父母打打下手。虽然累点但快乐无比,不仅能饱餐自家做的滑爽嫩香的豆腐脑,大快朵颐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的肉,还能享受平时很少吃的白面馍、枣花卷、豆包之类。当然,娘也会把豆腐渣蒸成饼子,用干白菜、豆腐做馅儿包成黑面包子,在头过年的那些天里吃。虽然没多少油腥儿,但无论如何不再是一日三餐窝头就咸菜了,心里那叫美呀。
腊月的晚上通常睡得比较晚,爹娘要把一年的收入细细盘点。看看该如何花销?过年了给老人置点啥?孩子们的压岁钱给多少?这些都得提前计划,精打细算。常常听着父母讨论着如何开销,自己就不知不觉幸福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常看到娘还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裳、钉扣子,飞针走线赶制一家老小过年的穿戴。
除夕之夜,吃过期盼了一年的肉饺子,就一溜烟跑到只有过年路灯才亮的街上。此时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都出来了。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大年初一了,一家人早早起来,要先给祖母及大伯大娘叔叔婶子们磕头,再一大家人一块儿去给长辈和乡亲们拜年,当然都会给一些花生、糖果、玩具或三五毛的压岁钱,我们往往高兴得欢天喜地!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穿着新衣裳,戴着新帽子欢蹦乱跳,连呼带叫地跟在大人后面奔跑着,嬉闹着……有一年春节,伙伴们都是上下一色的新衣裳。
在城里呆久了,便渐渐淡漠了许多乡事乡情,然而对于家乡过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那浓浓的年味,那红红的灯火,还有乡村里特有的热闹与喜庆,想起来总会让人牵肠挂肚、魂不守舍。记忆里,儿时的过年不单是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还有乡下传统而隆重的拜年风俗。新年这天一大早,街上成群结队、说说笑笑、浩浩荡荡、挨家串户的“走节”队伍很是热闹和壮观,这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是很难见到的。
时光如梭,岁月悠悠。我苦难一生的父辈们大都已作古,再也无法享受到如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活。昔日的小伙伴也都到了“不惑之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现在的村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快快乐乐掏出积攒的票子或潇潇洒洒地用卡一划,想买啥就可买啥!看着大街小巷到处喜庆祥和、红红火火,集市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时尚年货和人们脸上荡漾的喜悦,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欢快舒畅的“迎春乐”,处处洋溢着美满和富足,流淌着幸福与欢乐……
春节,是岁月的一个驿站,无论山高水长,路途多么遥远,漂泊的游子千里迢迢总要赶回故乡,让孤寂的心灵安享家的温暖;让久违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得以团圆。春节,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结,它牵连着我们的一世一生。
红包情结
文/李瑞华
春节闲赋在家,也曾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里,在微信、QQ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我倒没有多大的兴趣,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平常走在大街上看见一毛钱也懒得拾起,在微信群里即便是抢到一分钱也如获至宝,那叫一个兴奋。
其实,在我的印象里,红包一直叫压岁钱,是过春节时长辈给孩子用红纸包裹的钱物。到现在已泛指为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礼金、送礼等,是实实在在的“地面”活动。而利用手机在微信QQ上发红包抢红包,是“空中”的,用食指一点就开拆的红包。
红包之所以“红”,我想,一是“红”在“利”上,有利可图,小虽小,可有人就看上;二是“红”在赌上。现在有好多红包微信群,专营红包,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三是“红”在“手气”上,红包一来,众人哄抢,抢到大的感叹,抢到小的叹气,没抢到的叹惜;四是“红”在“情”上。干得好发红包打赏,做错了发红包道歉,生日发红包、节日发红包……老少皆“红”,群群通“红”。
其实红包的好处亦不少,一则方便支付;二则愉悦人心;三则联络情感。这样看来,红包不是生活,生活中却不能没有红包,只是我们如何对待她的问题罢了。
抢红包费时间。记得第一次抢到红包,可以称之为意外。那天,我无聊间点开手机,微信群里一个红扑扑的小方块,跃然跳进我睡眼惺忪的双眸,我随意地轻轻一点,立刻一枚金色的硬币缓慢地旋转,转了两圈,显示出一个明丽的数字——5.25。我立刻大吃一惊,仿佛天上掉下一块大馅饼,正好不偏不倚地掉进我的口中,又仿佛捡了一个大漏,兴奋而快乐得像一只幸福的小鸟,欢欢喜喜地迷上了抢红包的游戏。自从抢到了那个从天而降的大红包后,手机就不曾离身,时时刻刻地关注着微信群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翻出手机来查看,生怕错过一个超级大包,等着等着,突然手机响了,点开一看,一个红彤彤的红包跃然眼底,激动地点开一看,只有区区0.01元,这也太少了,简直无语,暗暗鄙视发红包者的小气,就把手机搁在一边,随后手机就一直悄无声息,等到午夜十二点时,群里顿时热闹了,开始了一轮不见硝烟的抢红包大战,但此次大战有个规矩,不能只抢不发,凡是领到最佳手气的就得发下一个红包,几轮混战下来,我零星地抢到了0.03、0.01、0.1元等等,加起来还不到5毛钱,但却抢到了两次最佳手气,两次最佳手气分别是0.68、0.57元,加起来还不到两块钱,但发出去的红包必须包两块钱,这样算下来还赔了整整三块钱,赔了些钱就不服气,立志要把本给抢回来,就一直抢一直抢,抢到最后整整赔了五十多块钱,可谓损失惨重,加之已经抢到凌晨两点多,已经昏昏沉沉,只能怀着不甘的心情,退出了如火如荼的抢红包大战。
其次为了这不足几十块的红包,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这几日的时光白白浪费在几分几分的红包里,以此类推那些沉迷在打麻将、打牌、玩彩票的人身上,他们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馅饼,损失了多少时间成本。如果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上,我想他们早就脱贫致富了。
其实说归说,也不能一棍子把这红包打死。最起码,这红包喜庆,红色是吉利和吉祥的象征。当我们把一颗祝福的心,放在一个小小的口袋里面,分发给自己的朋友亲人。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心意满满哒。
网络红包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又一个奇异的款式。无论你是打开游戏的网页,还是任意公司的产品宣传,都会有红包吸引关注的眼球。春节晚会也因为微信红包的添入,增加了很多年轻的观众。佳节的祝福啊,生日的祝愿啊,结婚的贺礼啊,足不出户轻轻地点击一下手机的屏幕,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简单的不需要见面就可以全部笑纳。
感情一再疏远的原因,或许就是,我需要你的时候,而你恰好都不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身在异乡,和亲人同学都是聚少离多,其实也应该感谢网络时代进步的今天,虽然相隔万里,语音和视频仿佛近在咫尺。红包给予我们的无论从古代压岁钱的平平安安,到现代微信红包的情感传递,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看大街小巷那些倩男靓女们,都忙忙碌碌的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机屏幕;在家里也都不言不语,看自己的朋友圈;原本面对面交到对方手里的红包,也不需要见面了。手机方便了,人与人的语言好像少了,心与心好像距离更远了。
可我想说因为距离我们不能经常见面实属不是我的初衷,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很多年前相识的朋友。我们因为缘分相知,绝不会因为距离而相隔,我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时间让我们看着彼此增添的白发,坐下来呡一杯清茶,好好叙叙旧,说说心里话。
磨的情结
文/蝶恋花.杏花雨
回忆,如一杯美酒,醇香绵柔;往事,似一把泥土,沉甸手心,厚重深情。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无法割舍的情怀,是魂牵梦绕的情节。幼年的生活环境,一器一物,是苦涩回忆的情愫,是梦幻岁月的情韵。
岁月如水,时光似河。转眼间,已步入人生的中年。偶回老家,只见昔日荒芜凄凉的小村,林立着一栋栋整齐划一、漂亮美观的小二楼,一片片翠绿茁壮、犹如绿毯的育苗地……,呈现出小康生活的新气象。然而,老家墙角,却孤零零地躺着父亲保存的那台电磨,不免增添了许些伤感。忽然想起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切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由于父亲舍不得丢弃,电磨侥幸存留了下来。
打从记事起,磨便留下来不可磨灭的记忆,伴我走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幼时,老家的小河边有一盘水磨,父母亲常常带着我们兄妹去磨面,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排队等候,等磨完面,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了。小河水流很急,带动沉重的磨盘,像老牛拉车吱吱转动,磨盘间吐出黑面、白面,父母亲便小心翼翼地扫入袋子。我和同伴时常在水磨旁打沙包,捉迷藏,玩得忘了回家,吵闹声不时引来排队等候者的斥责。水磨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不分白昼,忙碌着、操劳着。更像一位挚爱的亲人,教我懂事,伴我成长。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养牛下粉,勤劳持家,家境渐有起色。于是,买了台电磨,在乡粮站租房开起了磨坊。从此,父亲更忙了,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记忆中,父亲总是个“面人”,连眉毛都成了白的。生怕尘面落到身上,我无论如何也不肯进磨坊,常常引来父亲的责怪。由于父亲肯吃苦、善待人、经营好,磨坊前总是车水马龙,电磨总是昼夜轰鸣。随着日子的好转,顾客的增多,父亲又变卖了旧电磨,购买了新电磨,租房将磨坊挪到繁华的大队部铺面。他视顾客如亲人,遇到一时手头不便者,总是赊免加工费。遇到饭点时,总是叫母亲给顾客做好饭,令一些家住临近乡村山区的乡亲感动不已,以心交心,结为古交,至今来往。遇到亲戚邻居家有喜事,父亲忙得顾不上换衣服,总是以“面人”出现,引起亲戚家人的埋怨和玩伴们的嗤笑。在母亲和兄妹们的反对下,父亲变卖了电磨,改行购买了村人羡慕的小四轮,从拉粪、犁地到货运、娶亲,起早贪黑,勤俭持家,供我们兄妹四人初中毕业。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我们劝父亲不要操劳,坐享清福。可固执的父亲却闲不住,又在乡街道买了宅基地,将前院做为住房,在后院开起磨坊。飞扬的尘面,震耳的磨声,常常引起大家的责怪声,以至于节假日都不愿回老家。可是,犹如“面人”的父亲,带着白号帽,穿着妹妹医院的白大褂,坚持为乡邻加工着城里人难以见到的豌豆面、包谷面、炒面等五谷杂面。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过去那种人拉肩扛,手工加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生产流水线操作,那些原始落后的电磨被“一站式”流程的大型磨所代替。人们再也不用花功夫去磨面了,超市里各种精粉、杂面琳琅满目。电磨也渐渐地被人放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似乎那种磨面的场景很难再见到了,人们磨面时的那种欢快的笑声也渐渐消失了。
我和弟弟好多次劝父亲到县城生活,可父亲却舍不得那盘电磨,生怕乡邻们无处加工五谷杂面。前些年,父母亲赴沙特朝觐期间,弟弟拆除了电磨。朝觐回来后,父亲连呼“可惜”,心疼地将那盘再也无法使用的电磨整齐地摆放在了老家墙角。父亲把磨坊的故事讲给孙儿们听,孙儿们觉得这一切好像是编出来的。当见到老家那盘旧电磨时,觉得爷爷的那盘电磨太好玩了……
电磨伴我走过了前半生,但是现在很少再见到了,也许若干年后在博物馆里可能还会有它的印记,但是那时的参观者还能否了解它的故事呢?
而现在的我也只能在脑海里慢慢地回忆,回忆……
我的青草情结
文/梅佩佩
一直以来,我与青草之间有着浓浓的情结。
我喜欢青草的味道,淡淡的,朦胧的,带着泥土的气息。漫步在石子路上,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伸手抚摸一下那正探出芽儿向生命宣战的青草。
如果有神仙的相助,我愿意下辈子变成一株青草,遍及于高山上,岩石下,河畔边。
春天来了,各色花儿漫山遍野,我唯独倾心于那不怎么起眼却实实在在的青草。没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对青草有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情结,始终系在心中。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呢?
快乐的时候,我一蹦一跳,一路哼歌,于布满草儿的小山坡来来回回,青草明白了我的心,像小舞蹈手在为我尽情地伴舞;忧伤的时候,我抑郁落寞,一路沉默,于布满草儿的小河边徘徊彷徨,青草晓悟了我的心,像小绵羊含着凄凉的泪水和我一样哭泣、悲伤。
我愿意,让她们一毫米、一厘米钻入我的衣服、我的皮肤、我的血液,与我融为一体,让她们用清纯来洗涤我那污浊、自私的心,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一株青草。
学习的时候,疲惫了,我会立马想到窗外校园的青草,随即我又轻松了。
十年寒窗是苦的;校园生活是淡的,但窗外的青草却给我无限的力量。纵然她有枯萎之时,但她已经蓄满了未来的生机以等待来年青春焕发。我们读书不也是一样吗?
春天的日子来临,青草冲芽的时刻到了,到处是嫩嫩绿绿的,我会不情愿地摘下一片,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我只愿她和我一起见证岁月的流逝。
秋天的日子来临,青春枯萎的时刻到了,到处是瘦弱干枯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摘下一片,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我愿和她分享过去的欢笑与辛酸。
我喜欢青草的味道。依偎在她的怀抱,我习惯闭上眼睛,感受她的呼吸,脉搏在跳动。青草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春茶是一种情结
文/王世虎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虽说初春总让人有几分倦意,但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期盼着雨前的新茶上市,让春茶的清香唤醒我沉睡已久的生机勃勃。
三月,又到春茶飘香时,何不一起喝茶去?
自古以来,茶都被喻为圣洁高雅之物。所谓春茶,即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经过一整个寒冬的营养积累,春茶不仅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鲜嫩,而且营养丰富,沏出来的茶水格外清香爽口。
小时候,生活在秦岭的农村,庄园里每家每户都种有茶树,人人皆爱喝春茶。屋前便有几亩茶园,父亲视之为至宝,像疼爱子女一般悉心照料,呵护有加。俗话说:“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意为清明节后谷雨前是采摘春茶的最佳时机。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后,母亲就兴奋地进园采摘春茶。金黄色的阳光下,山野的清晨格外曼妙多姿,五彩斑斓的花儿星星点点装饰着,整座山,除了高处是苍翠的树木,山腰全是一茬茬的茶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腰带。春茶,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愈加的萌发、吐绿,鲜嫩滴翠的色泽在老叶的衬托下,尽显青春活力。母亲头戴斗笠,背着茶篓,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顶端轻盈地上下飞舞,就似一幅清新靓丽的山水画。不一会儿,竹篓里就盛满了嫩绿匀称的新芽。
晚上,父亲坐在灶膛烧火,母亲则站在灶台前炒茶。炒茶时,火候十分重要,要控制适当,如果过高,茶叶会出现焦边,产生焦味,有损品质;火力过低,茶叶容易出现红梗,也会影响品质。母亲不停地翻动着茶叶,只听见锅里噼里啪啦作响,浓浓的茶香瞬间便弥漫了整个院子,将乡村的春夜侵染得浓郁而又令人沉醉。
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的制作环节后,母亲炒出来的春茶又香又嫩,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是现代器械所无法比拟的。忙完后,用沸腾的山泉水冲泡那一芽芽新绿,看着一芽芽新绿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茶香袅袅从杯中散发出来,慢慢从雾气中向外漫溢,逐渐氤氲出清香的味道。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是茶香,而是整个春天的气息。茶好了,轻轻抿一口,清香宜人,沁人心脾,仿佛整个春天都进入了身体,让浮躁的心变得和春天一样透澈、清明。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大城市工作,虽说也喝过许多价格不菲的高档茶,但总觉得没有自家手工制作的茶香,因为那片片让我魂牵梦萦的茶叶里,倾注着父母辛勤的汗水和朴质的爱啊!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充斥满了形形色色的茶馆,然而,在这种充斥着时尚气息的现代“谈判会所”理,茶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味道,哪还有半点“品”的心情。心中常常设想着这样的场景:在清澈的小河边,微风徐徐,杨柳拂面,叫上三五好友,一张方桌,一壶清茶,大家随意而坐,一边品茶,一边谈笑,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也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茶所传递出的人生哲理呢?
人常说,喝茶要讲茶道。其实,对于我等凡夫俗子,不懂茶道又何妨?品茶如同品味人生,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在经过了风吹雨打、霜寒雪冻后,方能孕育出奇特的芳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不去刻意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真实、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洒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