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散文
高原散文(精选20篇)
高原湖泊
文/周荣新
你是水平如镜的,轻轻掠过飞鸟的踪影,梳洗过白云轻盈的身姿,也把朝晖与晚霞铺展成无数耀眼的金箔。是风,吹皱了你的容颜,扰乱了你的平静,先是让水滴相互猜疑谁该在上谁应在下喋喋不休,再是互相动手你推我挤喧嚣争吵,最后狂暴愤怒大打出手吼声震天,而风这妖魔,又来推波助澜,借助浪涛摧舟毁楫,猛烈拍击湖岸——是暴雨,平息了湖水的怒潮。
岸边的杜鹃花飘落水面,微毒的花瓣一年一度醉晕了湖里的游鱼。泣血的杜鹃早就在岸上的树林里一声紧接一声警告,可惜,鱼鸟音信不通,贪馋的鱼儿不放过落在嘴边的食物,贪吃了杜鹃花瓣,一个个鱼腹朝上,醉晕过去。此时的黑熊扑通、扑通跳进水里,以一条条醉鱼解馋,弥补整个冬眠期的缺失,吃多了醉鱼,也醉倒在湖岸。而猎人呢,是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潜伏起来,端起了单筒、双筒猎枪?
五月的蓝藻如绿莹莹的面粉铺满湖面,三五头水牛侧卧俯卧湖边水中,一动不动,如往常它们躺进青草地,睡在阳光下。任不远处划船、撒网掀起微波,它们不改慵懒惬意。
十月的秋叶金黄深红,风一吹,森林萧萧,天高云淡,满天满地是红叶纷飞的题诗。枝头果实熟了,红红的似玛瑙,黑黑的像核桃,黄黄的赛柠檬,松鼠忙着备冬,上蹿下跳,手抓嘴啃,滴沥塔拉散落一地果实,便利了树下一只母猪,率领她的一群七八只野猪仔,急慌慌乱嚷嚷遍地拱食,吵闹得长尾锦鸡扑腾腾远走高飞而去。
而天地萧瑟的冬季,老牛安卧夕阳,公鸡正午打鸣草垛,休闲下来的村庄,犁耙高挂,辣椒、玉米串垂悬窗棂,正忙着婚丧嫁娶,三弦、葫芦笙,竹笛还是锣鼓,或喜庆或号丧,惊飞了秃枝或绿叶间探头探脑、不明事理的麻雀。
湖岸上,原先只有土生土长的树木、青草、野花、蘑菇,原先也只有自生自灭或葬身他者之腹的野生动物,它们曾相安无事,它们曾打闹,它们也曾血腥杀戮,但不改天蓝山清水秀。自从来了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两脚动物,先是猎杀林中大大小小的飞禽走兽,再是捕杀湖中胖胖瘦瘦的鱼虾,再后砍净了周围的树木荒草修建住房或做柴煮饭烤火,还要乱恳荒坡种植那点点救命的低产苦荞、土豆充饥果腹——暴雨一来,泥石流就汹涌下山,滑坡塌方威胁着活着的村庄、死了的坟山了……
村庄垒起了自以为坚固,能抗泥石流、洪灾的钢筋水泥洋房。
村里遍用现代的洗衣粉、洗头液、洗碗液,田地里遍施化肥、农药、地膜,到处遗弃着玻璃瓶、塑料袋、塑料制品,风一吹,水一冲,一股脑儿跑进湖里,于是,水浑了,水脏了,水臭了,水落了,鱼类骤减,黑熊、麂子、灰兔等野生动物灭迹,大雁、天鹅等珍稀动物绝种,成了后人图片上方能寻觅的现代传说。
好在,有人醒得早,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一道号令,建设五大文明,于是,湖边的工厂搬迁,岸边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周围的生态便逐年得到修复——在花费了一笔笔巨资后。
三月罗平,倾城的花事
文/素衣舒舒
春的脚步,刚袅袅娜娜,轻盈盈地跨进三月的门槛,在滇东坝子,这个被游客们誉为爱的圣地,东方普罗旺斯的高原小城----罗平,一场绝美的花事便已盛大上演了。
有人说,春天是娇媚的桃花点燃的。春天来了,就一定要有桃花,可,在这里,只要灿烂的油菜花就足矣。
三月,高原的阳光很好,温暖,芬芳。
春风里,八十万亩金灿灿明艳艳的油菜花,着古典的旗袍,从平仄的诗句里低眉款步,盈盈而至,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地恣意绽放。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绵延不断的金色潮水般涌动着,流淌着,漫过田野,漫过山冈,漫过村庄,漫向遥远的天际,点亮了赏花人的双眼……
倾了,这高原的小城。
谁不会被眼前的景色陶醉呢?和煦的暖阳下,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全是明黄黄的花朵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浩浩荡荡,奔赴着这一场春的盛宴。
那明亮亮、炫目的黄,纯粹澄净,灿烂得不能再灿烂了,就这么纤尘不染,热烈缤纷,花团锦簇地美丽着,盛放着。姿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小山冢含情脉脉、静静地伫立在无边无际的花海里。站在金鸡岭上俯瞰,简直就是铺展在广袤大地上的巨幅画卷,美得摄人心魄。纵然那最卓越的画家梵高再世,也画不出这绝色倾城的美啊。
花的幽香,在三月清凉的空气里氤氲漂浮,如梦如诗。轻吸一口,丝丝清甜一点一点地沁入,直抵心扉,舍不得呼出半点来。微醺的香气,拂乱了阡陌纵横的田间农舍上的缕缕炊烟,迷醉了绵亘逶迤的十万大山,痴痴地矗立在辽阔的原野上。
风轻起,那细碎碎、清润润的花瓣便簌簌地落着,一地暗香堆积。
群山,在这里徘徊不前了,春天,在这里流连忘返了。这,还不够壮美吗?还不够惊心动魄吗?
燕声呢喃,衔来浩荡的春风,被成群的小蜜蜂细细削了成笔,蘸着霏霏细雨,在金黄的花朵上为这座高原小城,写下春天里最甜蜜最芬芳的情书。
八十万亩的情书,万顷爱的蜜语在青绿的枝头摇曳荡漾,灼灼燃放。多么的浩大壮阔,多么的震撼心神啊。
随手摘一朵,别在素色的衣襟上,沿细细的纹理慢慢阅读着,醉在春色最深处。
亲爱的你,来吧。趁着阳光正暖,春色正媚,来到这场倾城的花事里,邂逅那朵属于你的芬芳,低语一句:
噢,原来你在这里呀。
高原之夜
文/廉涛
从玉树回西宁,过了河卡镇就是一路坦途了,最多再有3个小时就可以到西宁市郊。
2007年9月15日,在玉树慰问完参建玉树机场的同事,我们一大早从玉树出发返回西宁,一路经通天河、翻巴颜喀拉山、过野牛沟,奇山异水、奇风异景美不胜收。激动中,我信笔写下了“长空蓝蓝、白云淡淡、雪山皑皑、牧场青青、湖水莹莹、牛羊群群、心灵空空、长路漫漫”的字句……
行至河卡山脚下时已是下午6点左右了,司机老李告诉我翻过前面的河卡山,再有半小时就到河卡镇了。说着便将车向山上开去(坡度约有60度),我忙问:“怎么不走大路呢?”老李说:“前面在修路,不好走,得绕路。”看着眼前如此陡峭的山,我急问:“这怎么能上的去呢?”老李笑着说:“大家来回都这么走,没事,有四驱呢!”说话间,车已开到了半山腰。我的心跳越来越急促,拳头都攥出汗来了。就在这时,我闻到一股焦糊味,问老李怎么办,老李说:“现在不能停,再坚持一会儿就到山顶了。”心惊肉跳中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我长出了一口气,连忙让老李打开车盖,果然出了问题,但原因老李一时无法弄清,我问:“能坚持到河卡不?” 老李说:“问题不大。”就这样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河卡镇,找来修车铺的小伙子看个究竟,小伙子看了半天说:“还是把车推到车铺仔细看看吧。”我们只好推了一里多路把车推到了车铺,几个师傅开始上下左右车前车后忙碌起来。眼看天渐渐暗了下来,我催问师傅:“怎么样?能修好不?”几个师傅几乎同时摇着头说:“这车没见过,修不了。”我傻眼了,连忙问师傅:“慢慢开着能坚持到西宁不?”师傅说:“小心开着差不多吧!”我心想,这还有300多公里的路,万一车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该怎么办呢?便让老李打电话告诉西宁的同事,我们一边开车慢慢往西宁走着,一边请他们派车来迎我们。
车开出河卡镇约30多公里,彻底熄火走不动了,想打电话告诉西宁的同事我们所处的位置,发现没有信号。想返回河卡镇,但回去的路是大上坡,几十公里的路车子怎么能推得动呢?我们只好原地等待西宁同事的救援。这时天已黑定,高原越来越静,只有车辆在我们身边疾驰而过,大都是从玉树回西宁的大型工程机械车。老李开始给我们讲夜幕下的草原一件件神秘的故事,偶然会听到刺耳的狼嚎声,身处这呼天不灵呼地不应的大漠之地,我不由得不寒而栗。
已是晚上10点多了,还不见救援的车辆,我决定拦一辆车让一名同事随车到共和镇(距我们所在的位置约30多公里)给西宁的同事打个电话。我们同行的5人站在路旁一次一次的招手,但没有一辆车停下来,甚至连车速都不减。是啊!在这夜深人静的荒漠之地,谁敢在这停车呢?何况又有这么多人在挡车。于是我叫其他人上车,心想自己身材矮小,由自己一个人挡车也许会好些。果然,不一会儿,一辆大车从我身边驶过五六十米停了下来,我兴奋极了,赶忙跑向大车,只见师傅下车后手里拿着一根铁棍,谨慎地问我出了什么事,我赶忙递上早已准备好的证件,请他帮忙修车,师傅走近一看,摇了摇头说:“这车没见过,修不了。”我急忙说:“能不能捎我们一个人到共和?”师傅连连摆手,头也不回地大步走了。
虽是九月,但这时的高原之夜温度已近零度。我不甘心,穿上大衣,继续在路边向回西宁的车辆招手,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车辆越来越少,开的也越来越快,有的甚或看见我招手还加快了速度。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辆小车慢慢停在了我的身边,我急忙递上证件,说明缘由,师傅仔细看了证件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我,问是我跟着一块去共和吗,我说:“我得在这看着故障车,让同事去。”这时,几个同事都走了过来,我指着同事小骆说:“让他跟你们一块去。”司机一看有点迟疑了(因为我的同事长的人高马大),但迟疑片刻还是勉强答应了。我一看,小车副驾驶上坐着一位先生,后座上还睡着一个小女孩。我交代小骆打完电话立刻挡车返回,并连连向师傅道谢,小车瞬间消失在黑夜里……
时针已经指向凌晨一点,按时间计算小骆早应返回了,可是去共和的小骆却渺无踪影。我开始为小骆的安全忐忑不安,后悔怎么没看清小车的牌号,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再说,小骆身上还装着上万块钱的差旅费呢!我越想越怕,越想越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我和同事分析着各种可能,祈福小骆早点平安返回……
无奈间,大伙又开始分析车辆故障的原因,老李认定是水箱的问题,说是加些水也许会好起来……我们只好听老李的,开始找水。环顾四周,茫茫草原一片漆黑,到哪里去找水呢?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不知谁说了一声:“路基下方发亮的地方应该是水吧?”大伙一想有道理,可是不知水的深浅,且路面要高出两边的草场十几米,路基下方还有牧民们为保护草场架设的铁丝围栏,不好下手,我们只好手拉着手组成人梯心惊胆战地慢慢接近“发亮”的地方,好不容易舀了半桶水传递上来,但水箱加水之后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大家只好继续等待……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还没有各方的消息,我在公路上焦急地来回走着,向西宁方向痴痴地望着,心愈加惴惴不安了……在这毫无音讯与世隔绝的时空里,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讯是何等的重要、什么叫“望穿秋水”……
月儿圆圆,繁星点点,静夜沉沉,万籁寂寂。就在我们被饥饿、寒冷、忧心煎熬之时,一束灯光忽明忽暗的由西宁方向逐渐向我们靠近,我忙问大家:“这灯光是大车灯还是小车灯”,大伙看了半天说:“好像是小车灯”,我说:“如果没猜错,应该是接我们的”。我这么一说,大伙一下子兴奋起来。过了约半小时,果然车辆缓缓地停在了我们的面前,当小骆和西宁的同事走下车的那一刻,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大伙二话没说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了带来的肉夹馍。拖车还没有到,西宁的同事让我们坐小车先回西宁,我说还是拖着故障车一起回心里踏实……
后半夜的高原气温已是零下十几度了,实在冷的受不了,我们只好拔下路基下草场围栏的木桩,浇上汽油生火取暖……等拖车来到,拖好故障车回到西宁,已是凌晨六点多了,在同事的床上打了个盹,擦了把脸,我便急匆匆登上7:15回西安的早班飞机。
这一夜,叫我终生难忘……
北方的深处
文/筏子
雨还没有来。因为缺水,北方的山岭永远缺少葱茏、滋润和娇美,缺少神韵,甚至缺少文化气息;因为缺水,沙尘暴成了北方最常见的冷面刀客,每逢过处,再美的风景都会惨遭他的毒手;因为缺水,北方嘴唇干裂,梦想支离破碎……
雨还没有来。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地,层层叠叠的山峦,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荒芜。阳光矫健有力,似乎一不留神就会穿透牧羊人的心思,身后的窑洞爬满岁月的沧桑,冬暖而夏凉;再后面就是那条古老而又悠长的大河,没有人知道,辛酸和抗争、爱情和歌谣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诞生的,生生死死钻透昨天、今天乃至明天。
缺水的日子里,许多东西都会叫人牵肠挂肚。高原的女儿懂事早,她们从小就知道水的珍贵,娶亲的队伍伴随着孤单、高亢的唢呐声渐去渐远,注定她们从此将珍惜眼泪——为了一生的庄稼风调雨顺,而她们的身后,总能远远望见父母的泪水扬起的漫天尘土——那是只有高原女儿才能读懂的尘土啊!
“龙王爷来哟龙王爷来哟!”村里的旧庙上传来“轿夫”祈雨的声音,虔诚、恐慌而无奈。
夕阳西下,坐在任何一处的山梁上,仿佛会听到远古的驼铃声由远及近,叮当而来;仿佛会看见戍边的将士身披盔甲醉卧沙场,你甚至会感觉万里长城的脉管里汩汩流淌的华夏精血……
诵经的声音赤诚厚重,似乎能穿透所有的苦难;
飞天在佛光里翩跹起舞,似乎能给人间带来所有的欢乐。
曾经辉煌过、苦难过的北方啊。
是土地就会孕育生命,是蓝天就会翱翔雄鹰,是跋涉就会遇到荆棘,是战斗就会遭遇流血。无雨的日子里,遥远的天宇传来神灵如雷的鼾声,洁白的云从头顶掠过飘向他方,天蓝的感觉等同于生命执行死刑,等同于接连不断的梦魇,再虔诚的祈祷,此刻也显得苍白无力。
灼热的空气里注满了眼泪和叹息!北方的儿女们知道,不管有没有雨,有没有朔风,出发才是祖祖辈辈注定的命运,把儿女情长压在箱底,把惦记扛在肩上,唱着粗犷的歌,哼着忧伤的曲子,背着行囊走向远方,走向未知的世界,走向心中的梦,身后扬起一片尘雾,不回头,就像《乔家大院》的爷们那样!如此一代又一代,把坚实的足迹、倔强的身影和滚烫的血汗留在了这片土地,注入高原所有的神经末梢,这正是高原生生不息的秘密啊!
无雨的日子里,思念是一道抹不去的彩虹,绚丽而温馨。田埂上的蒲公英开着清纯鲜亮的花,似乎等待着什么,她们知道,这个时节不需要语言,只需要信心和勇气。其实人活着,往往会遭遇干瘪苦涩的日子,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时候,并非一定需要言语表白什么,很多时候,学会腌制苦难也是一种生存选择,夜深人静,当我们打捞沉入心底的记忆时,我们可能一片释然,如同窗外皎洁的明月。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北方啊,在成为孩提的故乡时,就注定要成为漂泊者一生的牵挂,那些裸露的山峦——寂寞且孤独的山峦,那些毫无姿色的草本植物,那条古老而着名的大河,狂放而煽情的歌谣,牧人的吆喝,筏子手们的呐喊,如此等等,无不饱满了炎黄子孙,饱满了华夏子民的每一寸土地。
生于斯死于斯的土地啊!
遥远的青海湖
文/兰草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湖是片神秘而诱人的水域,想去青海湖这个遥远的梦在心里存放许久了。
车子驶进青海首府西宁时已近黄昏,看手表,正值上下班人流车流高峰时间,可视野里,没有首尾相接的车流,没有熙熙攘攘的行人,这里为什么如此宁静?宁静得出乎意料,宁静得有点让人感觉寂寞。细细一想,70多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仅500多万人口,即使是西宁,自然少了许多省会城市森林般不见天日的建筑和市井的繁华与喧嚣。
宾馆也是宁静的。夺目的是走廊铺着的厚厚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蓝色花纹的地毯,房间不大很干净。出出入入的大都是穿着深色衣服戴着小白帽的回民旅客。
翌日,出城西行,坐在通往青海湖的车上,满脑子是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千里高山草原,地广人稀,无边的宁静连接着宁静,逶迤伸向遥远的天际的公路,像铺在一片片草滩上洁白的哈达。悠闲地啃着青草的牛马羊群和星星点点的房屋,撒进这广袤无尽的草滩上,变得无声无息了。路边连绵起伏裸露的山峦上,可见许多小树,一行行一排排的很整齐,一看就知是人工栽下的,给宁静的山峦,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偶尔才能见到一辆车子从对面开过来。
时值五月,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连绵的高山草滩,青草渐渐泛绿,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可导游说,大陆性高原气候的青海,进入七月份才是游览的最佳时节。昨日下了一场小雨,气温骤降,高原的清新湿润的空气中还透着寒意。
车子在如同关口要塞对峙的日山月山相对相守的日亭月亭前停下来,我还沉浸在导游绘声绘色讲述文成公主回望汉宫,决然西行,绝思乡念,秉承使命的故事传说中,心被深深打动了,可谁知人刚一钻出车子,就像一下子掉进了冰水里,浑身冷得直抖,匆匆拍照留个纪念,就逃式地离开那里。车子开过好长时间,身子还暖和不过来。
来青海前,脑子里原本那些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的广袤草滩,还有草滩旁开着一片片黄灿灿油菜花的华丽期待,一下子被季节性的气候打碎了。
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对青海湖期待得太久,也许是对青海湖的一种偏爱,心中不时涌起的苍凉感觉,却让我让生出许多幻想。我想,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无垠沙漠、茫茫戈壁的时候,一定是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才留下了这些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草滩、山峦、湖水,留下这原始的粗犷的自然的美。
见景生情,车过金银滩草原,刚才有些复杂的心情忽然开朗起来,那首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源于这片遥远美丽的青海草原。60年前,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这此拍摄影片《祖国万岁》,青海湖畔美丽的姑娘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卓玛的帮工。黄昏,晚霞的金色余辉披在卓玛身上的,王洛宾动情地望着清纯如水的卓玛,卓玛害羞娇嗔地举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轻轻地打在了王洛宾的身上,转身跑掉了。正是这轻轻的一鞭,王洛宾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唱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不知不觉中,远远泛起一片蓝色,阳光下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导游告诉我们,那片蓝色就是青海湖了。哦,遥远的青海湖终于到了。
远望,碧波万顷浩如烟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被犹如天然屏障的高山紧紧环抱其中,就象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从山下到湖畔,则是苍茫无际、广袤平坦的千里草原。披上绿装辽阔起伏的草原,铺着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五彩缤纷的野花和五彩斑驳的牛羊马群珍珠般洒满其间。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汇成了一幅风光壮美景色绮丽的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画卷,向人们展示着她博大的胸怀和摄人魂魄的美丽。
车子沿公路两边不高的建筑绕了半天,在一片开阔地停下来。几个热情好客的青海湖姑娘小伙一下子涌上来,询问要不要租棉衣,要不要就餐。看着他们长期在紫外线照射下脸部血液过度扩张形成的红晕,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首歌曲——《高原红》。
我们穿上厚厚的棉大衣,坐着区间车走近青海湖。由于天凉风大,蓝锦缎似的湖面上,涌起一层层海浪般的波澜,湖上的游船都因风浪靠岸了,我们只能在湖边欣赏抚摸青海湖的美丽容颜了。
站在湖边竖立的青海湖示意图板前细细观赏,不仅对青海湖东西长,南北窄,形状有点像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也弄清了为什么将这片神奇的湖水称其为青海湖的缘由。原来青海湖来自于蒙语“库库诺尔”和藏语的“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大海”之意。
青海湖是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不断隆起聚变的青藏高原,幸存下来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湖面高出海平面3000多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因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湖水中含盐量和透明度高所致,所以看上去要比其他湖水更湛蓝美丽、晶莹明澈。
在青海湖所能目极的尽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皆是一片淡蓝色的苍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湖水,由于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湖水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宛若一个硕大的万花筒:天蓝、湖蓝、以至深蓝,奇幻无比,美不胜收。
青海湖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而寒冷的冬季,四周群山和草原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青海湖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银镜。
青海湖是鸟儿的世界,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在这里畅游嬉戏,繁衍后代。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不及前往鸟岛,探索这个绝妙的世外桃源的秘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正因为这种遗憾才构成了对鸟岛的刻苦铭心。
匆匆吃过午餐,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尽情的美的欣赏美的陶醉在心潮不断起伏,我留恋地张望着青海湖,想把这梦境深深地印在心底,把内心的种种震撼,都恭敬地留给记忆。不能不感谢大自然,是它把人类如此的至真至爱珍藏在如此遥远的高原腹地,这样想时,不知为什么,我又对青海湖产生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惋惜的心情。我想,如此美丽圣洁的青海湖,为什么见不到熙熙攘攘的游人,是它遥远不可及吗?我真想大声呼吁,都来观赏青海湖独特的美,都来领略青海湖自然的魅力吧!转念又一想,如果如织的游人潮水般涌进青海湖,青海湖还会有这般原生态这般纯自然美的诱惑吗?
告别青海湖,我忽然有种回首膜拜的冲动。因为我知道,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流域内的林草植被和高耸的山脉,也是阻挡西部、北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生态屏障。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的不仅仅是青藏高原,而是黄河流域乃至华夏大地。我不由得把话题转到青海湖美丽神奇的魅力,需要人类虔诚精心呵护上。导游的神情有点兴奋,他不时用手指点地说,这几年青海湖环湖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位明显上升,过去网围栏被湖水淹掉了,过去放羊的地方变成了水域。美丽的青海湖也不时用神奇的景观给人们以惊奇,烟波浩渺的青海湖上,连续出现了罕见的海市蜃楼现象。导游的介绍让我的心情也随之兴奋起来,或许因为如此,从青海湖回来多日,我还时常用心为遥远的青海湖的明天祈祷。
闻香识荔波
文/何蔚
多雨多雾的云贵高原,给区域内的每一座城都定做了一副高鼻梁。
荔波正好处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位置,她背靠十万大山,自然是不会缺少卡斯特地貌那种高鼻梁的。不仅如此,她还拥有亚热带原始森林的美丽睫毛,拥有小七孔、大七孔这样清澈幽蓝的大眼睛。——你看你看,这些天生丽质的东西全都挂在她秀色可餐的脸上了。
第一次听人提荔波这个名字时,很容易就想起了荔枝菠萝一类的热带水果。想起这些水果的时候,鼻尖上自然就飘起了一股清香酸甜的气味。但遗憾的是,荔波这个名字确实与水果无关。在北纬25°7′至25°9′之间,荔波恰好与热带水果的生长环境擦肩而过。幸好还有芭蕉树、龟背竹、三角梅和鱼尾葵之类的常绿植物,为她撑起了属于南方派系的山水布景。
在云贵高原的千山万岭中,惟荔波享有“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美誉。这是因为,荔波手中握有以“南方卡斯特”为标识的地理品牌。在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据了全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小七孔、大七孔、樟江、水春河等一批惊世骇俗的风光集群闪烁其间,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科研价值,使她有幸跻身于“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不过,这些对我而言都不算重要,我所看重的是驴友们对她的评价,那才是出自内心的准则。而当我确认驴友们已将其精华之处列入“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最美的地方之一”时,什么也挡不住我向它投怀送抱的决心了。
适逢盛夏,我带着妻子由火炉之城武汉一路兼程,经湖南怀化转到贵州凯里,再由凯里转到都匀。在都匀市区休整了一夜之后,次日清晨七点半钟,便乘坐由都匀市平桥汽车总站发往荔波的早班车,中午十一点之前抵达荔波县城。走出车站,云白天青,虽有艳阳普照,却一点也不觉得滚烫灼人,这里的最高气温不过摄氏30度左右,与武汉的春末或秋初不相上下。看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和“四季如春”之说,在这里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更何况在认识荔波之前,我就已经从她的名字里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因此我相信她。我相信荔波的美好,肯定不比荔枝和菠萝逊色。
与广西相连的十万大山环抱着小城荔波,百里樟江将欢活与恬静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上游,一半给了下游。在横跨樟江的大桥上一转身,就可一眼望尽高原跌宕,白云叆叇,绿水长流。曲线玲珑的荔波,就在繁华与僻静之间很有弹性地扭起了腰肢。
荔波县城规模不大,仅有一条主街道勉强称得上宽阔,其余街道均显得有些狭窄、苍老。这些又窄又老的街道沿樟江而建,虽长不过公里,宽不过十米,却有远山近水首尾呼应。因此,小城荔波总是能在母亲河樟江的庇护下,尽情享受着风调雨顺、水涨船高的优厚待遇,同时又能尽情沐浴云贵高原向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所独有的天地灵气和雨露阳光。
早年的荔波和九寨沟一样,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始终不能被传统意义上的避暑胜地所公认。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实在是太没有福分了,天路逶迤,舟车不畅,致使他们一再错失了这隔世的风景;另一方面,又说明这些藏在深闺里的锦绣河山实在是太幸运了,若是早一百年科技能像现在这么进步,舟车能像现在这么畅达的话,说不定这柔弱的风光早已在万丈红尘中支离破碎、奄奄一息了!
我在幸运与忧患的情绪中僵持了片刻,接着就开始感到饥饿。正午时分,我和妻子在县城里随随便便吃了一顿午餐,就准备直奔小七孔景区。我们知道,那是荔波湛蓝的眼睛。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在那碧蓝的眼波上投放我们自己的影像,让我们平凡的幸福与卑微的精彩,通过倒影的方式被遥远的山水登记在案。
紫色的果子
文/胡秀娥
如果为河曲选一种代表性的水果,我敢说第一位保准是海红。海红树已
有数百年左右栽培历史,既是河曲土生土长的水果树,又是黄土高原的一大景观。许多地质资料证明,河曲一带曾经森林茂密,海红树便是其中一种野生树木。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无情砍伐,这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年长日久,海红树已成为耐旱、抗灾、防腐、生长力极强的山果树。河曲县鹿固村有一株800年树龄的海红树,现在仍开花结果。崖畔、沟谷、山坡……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每到春来,生机勃勃、万木争荣,一树树洁白的海红花在旷远的高原上热烈开放,汇成馨香阵阵的花涛香海,笼罩了高原,使得那贫瘠苍凉的黄土色顿时变得丰富起来,诗意起来。
无法猜测河曲的祖先给这种水果取名“海红”的原因。红是沾点儿边的,初秋,海红树绿叶茂密的枝条上便密密层层地结满了沉甸甸的、鲜红的果子,很是鲜亮。但海红那么小巧,直径也就两三厘米左右,怎么能和“海”联系起来?与海的无垠自不可同日而语,更遑论海之蔚蓝。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
这个国庆节回河曲,有幸碰上了一次别样的郊游。他们是一群追求生活质量与品位的人,于城市的喧闹中超拔出来,开了车,拿了相机,走到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深处,融入到大自然中,日复一日,乐此不疲。正是一年丰收的季节,他们在车后备厢里装了土豆、香瓜、西瓜、葡萄之类的大自然赐与,用一双慧眼,更用一颗热切的心去搜索、去感知遗落在不知名处所中的美景。
穿越连接晋蒙两省区的黄河大桥,趟过山谷间的小河,爬上山岗,我们看到了特殊地质年代的特殊地貌:彩色的砂岩盘桓于黄土丘陵之间,像黄土高原的陷落带,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开阔的山间,在来去自如的秋风中,我们看到了自然之美:它们就在那里,百年、千年,自在天然,一任沧海桑田,不因物喜,不因人悲,缓慢地变动着,经受日晒雨淋,日渐风化,从不动容。
满目的沙蒿写意着苍凉,成熟的已收割大半的田野让我们找到了乡村的感觉,找到童年的记忆,触摸到养育我们的根……
我们是那么的欣喜,在入目景观如许丰富之后,那几株冠盖亭亭的海红树——与我们——相遇!
海红居然是紫色的,圆润晶莹,像一颗颗紫色的玛瑙,又像一个个修炼得功底深厚却气定神闲的精灵。她们光滑、闪亮,款款地扑闪于墨绿的树叶间,跳跃着,充满了灵光,在夕阳照耀下,如梦似幻,美不胜收。摘一颗下来,咬一口,酸酸的,甜甜的,沁入心脾,顿觉精神大振。有人吟咏起河曲山曲儿:
你吃哥哥的海红子,
哥哥咬你的嘴唇子。
引来一阵笑声。一个“吃”字,写尽了青年男女爱情的韵味,这来自民间的智慧,竟是如许朴实,又如许让人叫绝!
当地人都知道,海红最好吃的时候是经霜之后。进入十月,果实成熟,海红果由浅红变成紫红,光耀夺目。从树上摘下来的海红果,存放一段时间后,就可去掉苦涩味,酸甜适口,汁多肉脆。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果甜于醉槟榔!经霜的海红,褪去了稚嫩的鲜红,薄薄的一层白霜轻轻一抹,透出盈盈紫气,成了真正的紫果子,成熟,雍容,美艳无比。有句话说,红得发紫,用在海红身上恰如其分,一点儿也没有贬损的意味。
许多老百姓把海红加酒装坛,存放一段时间后再享用,这个时候的海红已不叫海红,她有了一个新的芳名“醉果”,听起来就很人性化,让人浮想联翩,眼前就出现了“贵妃醉酒”的画面,红霞飞上脸颊,摇摇晃晃,醉态可掬!清朝的黄宅中曾为河曲醉果写了一首诗:“秋林小摘采盈筐,酒浸瓶缻味更芳。自耐寒酸经酝酿,记从园圃饱风霜。堆盘磊落鸡心赤,出瓮圆匀马乳香。乡里小儿红上颊,啖来浑似醉槟榔。”诗意地描绘了醉果的魅力。始而绿,继而红,终而紫,经春历夏而秋,海红有如许多的颜色变幻,味道亦由涩、酸终至甘甜,就像一场历练,亦如人生,诸般滋味在其中!
还有一种自然吃法就是“冻海红”。冬天,把海红放到不生火的凉房里,一到数九天,海红自然就冻了。吃几颗又鲜、又甜、又凉的海红果,用河曲话说“打凉又下火”,成为待客佳品。春节期间,每当客人登门,主人会从凉房拿来冻海红果,浸泡在冷水中,待冰融化后,鼓鼓实实的海红子变瘪,放到嘴里,化成天然海红果汁,食之让人难以忘怀。
准格尔旗民歌《海红子赞》有这样的描述:
“海红子红,
海红子圆,
海红子酸又甜。
冻海红子更叫绝,
味道不一般。
朋友来了端上几盘盘,
凉在嘴里,
甜在心坎。
啊,别看我个儿小品种土,
苹果鸭梨比不了。
果丹皮、果瓣瓣,
朋友要走带上几串串”
有感于心,遂为此次出游写了一首小诗:
涉河采海红,
秋树碧如烟;
挂若红灯笼,
遗如紫玉珠。
酸甜沁心脾,
忧欢漫高原;
秋水寸寸涨,
乡情节节添。
去青藏高原旅行吧—朋友!
文/谢泓
人退休之后,该考虑些什么?明智首血出门远游。
想想看,有幸能活到九十岁的话,已经活了足足三分之二。剩下的时光,我的时间-我作主。朋友老兄,就悄悄的出去潇洒了一回,首选地是西藏。理由十分简单:乘还能走得动,跑得了,适应得了高原反应?就此西藏行,剩下该去的地方慢慢来吧,反正其它地方旅游,不会被高原反应所难倒。
随游团走,票子一码,准时出发。去时飞机,回来火车,互为补充,先看蓝天白云,再看大地油菜花竞放、牦牛成群。飞机从咸阳国际机场起飞,到拉萨也就是几个小时。朋友老兄开了一辈子汽车,差不多走遍中华大地,今次就不用再开车了,美美享受一回有滋有味的旅游生活吧。
西藏是个好地方,这样的季节,天空蓝蓝,远处雪山皑皑,近处青草绿茵,一幅极美的山水画。唱一首韩红的《青藏高原》,才算过把瘾。只是那最后一句,实在没法圆满,好不敬佩那胖女子的中国好声音真美、肺活量真大!多少爷儿们自叹弗如,最终还是败北在那最后一句唱腔上!
朋友拍的片片,虽算不上名片佳作,但也有草根风格。出门旅游,除了看景,就是将景点拍摄珍藏起来,将来某一天确实老了,走不动了,静坐下来,戴上老花镜,如老牛反刍一般,不论是春暖花开,还是夏雨霏霏,抑或秋月明亮,冬阳暖暖,慢慢欣赏,独自回顾,足可让一生的幸福快乐时光倒流,年轻岁月从头再来一次。读着地老天荒的亲历故事,就是平生最惬意的时光……
西藏那么多寺院,那么多忠实信徒,十叩九拜,虔诚至极;转经转人生、转来世,世间的善善恶恶,仿佛都在转经中摆平。阿弥陀佛,佛法无边!真不知道当年我佛是怎样从那千里迢迢天竺国度,来到中国,走进西藏!佛法无边,令人震撼,令人敬佩,令人不禁虔诚万分。
佛本是普通百姓的心灵福音,只所以人心向佛,那是善的力量在驱使,是善的动力令人神往,令一个大团结的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
布达拉宫的佛,还有那恢弘的建筑群,用金鐾辉煌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在那样遥远的地方,佛力无边,来到天路云端,不崇拜佛的力量也由不得你。人心向佛,一个藏民族的神秘圣地,当年文成公主献身毕生的地方,历史悠久,灿烂光辉,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文化符号,在一直承前启后般流畅书写。
头顶祥云,脚踏福地,走在佛的国度里。藏南藏北,广袤天地,到处都是佛的力量,一个民族坚定不移的信仰,都是佛在左右着天地人的力量。经幡飘飘,五彩斑斓,皑皑雪山,茫茫草原,只有这样的季节,才能看到生机盎然,才能看到生命的又一次繁衍壮观。
藏羚羊咩咩叫声,穿越时空,穿越风云雨雪阻隔,一次次回到耳际眼前,虽然那只是一种幻觉,已经足够了。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只要看得见远处的皑皑雪山,那儿的风云变幻,那儿的云彩朵朵,还有那儿的经幡腊腊,到处繁荣景象,此行足矣。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支撑着她的是一个伟大的祖国!一个欣欣向荣的十三亿人口大国!青藏铁路,数条进藏公路,过去敢想吗?一路那么多的自行车成群结队,气势磅礴。即使提前十多年,欲想去那儿,也只能是个梦想。终究海拔高度太高,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号称生命禁区,何况交通根本无法实现。今天却旅客熙熙,游人攘攘,那游客、汽车和自行车长龙阵,伴随着那些腊腊经幡,随风飘扬。
一个马上将称作老年人的朋友去了,带回来了许多新故事,也带给我们明天的花甲一族的神往。
乘尙年轻-就去青藏高原旅游吧,朋友!
枣花盛开
文/漠风
五月,高原的梁峁山川上大片大片的枣树长齐了绿个盈盈的叶子,此刻正是枣树盛开枣花的时候。枣花的花骨朵不是很大,但是枣花的香味却是扑朔迷离、香气迷人。一群群蜜蜂、各色各样的蝴蝶争先恐后地落在绽放的花瓣上,享受着枣花的香味。偶尔有人路过高原,坐在缓缓南下的列车上,只要将头伸出窗外,就能呼吸到开得正浓的枣花香味。
枣花的花骨朵不大,小巧玲珑的花骨朵看上去是那么婀娜。狭小的花瓣浅浅地镶嵌在墨绿的叶子中央,享受着春光带给它最为娇贵的时刻。如果不是仔细的人,很难能看到真正的枣花,枣花的颜色是极其特别的,淡淡的黄色,在枣叶的映衬下灿烂而耀眼。
五月枣花盛开的时候,正是高原人闲暇的时候——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枣树林下。老人们就坐在枣树叶子遮起的阴凉下面拉话,每到中午,他们甚至拿来大毛毡和磓臼枕头,在枣树下开始一场甜蜜的午休。
枣树下乘凉的女人们都是忙完了园子、地里的活儿才来的,手巧的她们个个都是纳鞋垫的高手。她们在鞋垫上绣出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让人看了赞叹不已。偶尔,一阵微微的风贴着高原吹过,轻轻地拂动着茂密的枣叶,发出沙沙的响声,随风洒落的枣花就落在她们的秀发上,留下阵阵余香。
孩子们却不是因为乘凉才来枣树林的,他们的队伍要远远的大于那些老人和妇女们的队伍。依着这一片片长势正浓的枣林,孩子们的游戏开始了。他们像一群灵巧敏捷的猴子,三两下就噌噌爬上枣树,接着,就像被新生的枝干和芳香逼人的枣花逗乐了似的,他们都呵呵地笑了起来。
枣花没有牡丹花的娇贵和稚嫩,没有玫瑰花的芳名和浪漫,更没有紫藤花的妖艳和夺目,它更像是百花界一株坚强绽放的小草,它扎根于厚实的黄土地上,高原气候让它具有了和高原人一样的性格,厚实、地道、深沉。
五月,漫山遍野的枣树上开满了枣花,绿个盈盈的叶子,黄个生生的花,香个楚楚的枣花味,弥漫了整个高原的山梁、沟壑、凹坡、田野和村庄。该出山的人都走了,把一片片老先人留下的枣树留给了看家的女人们。可城里的人却大批大批地来了,开发的、旅游的,为高原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这些长势盛好的枣树啊!嫁接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刨不完的黄土地,旱不死的干枣树,年年月月,月月年年在这片憨厚的黄土地上生长着、延续着。
深沉的红土地
文/无可
红土地并不是云南的独有,很多地方都会见到。但是云南红土地确实与众不同,不仅仅是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具魅力的,据说比着名的巴西红土地还要壮美得多。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其他红土地,一旦身临云南红土地,就再也没有心思顾及他方的红土地了,这好比“泰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一样,会让人终生不能忘怀。
在画家的眼里,红土地是上帝打翻在红土高原的画板。那夺目的色块侵润着专注的红,铺满一坡又一坡,看上去就是一座座“红山”。若遇细雨飘落,红土表层被雨水浇湿,色彩会逐渐变深,原野便呈现出一片片暗红、砖红、紫红,远远望去,犹如上天涂抹在山间厚重的色块,火红火红的,红得那么绚丽那么灿烂。湿湿的润润的红土,又像刚刚堆上画布还没有干定的油彩,油亮油亮的,红得那么浓烈那么执着。当落日西沉晚霞烧红了天边,苍空的红云与山间的红土交相辉映,上下相连一片红彤彤,这是红土地上最美的自然画卷。
每一位来到红土地的摄影师,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不会轻易放过红土地的每一处景致。那重重叠叠极具层次的红色线条,那雨后天晴艳阳高照的透润红土,在高原阳光直射下,色泽更为红润,随着天光的旋转偏移,映照在红土之上的光影不时幻化,山间会出现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不同景象,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个全新的画面。如果再出现彩虹与红土地连为一体,五光十色的景观更加明艳透亮,格外耀眼,这时候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举起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追逐那稍纵即逝的光影。
诗人心中的红土地,饱含着激情与深邃,有那么多不经意间的邂逅,也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美丽,还有那么多浮想联翩的思绪。那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地,裸露着一带又一带的赤红,像诗人永远也写不完的诗行,似行云流水在那红土山间萦绕奔腾。红得灼热的红土地,每一方土每一块地,仿佛喷溢出泥土质朴的芬芳,带来红土凝重的气息,让人倾注无限的深情,恨不得从那红土地里刨出最美最动人的诗篇,吟唱给红土高原的阳光雨露、山峰河流、森林大地。那种情怀与豪气远远超越了自我本身,超越了深沉的红土地。
红土围绕的农家炊烟缭绕,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人们牵着耕牛披着晚霞,走在山道弯弯的回家路上,好一派宁静动人的田园风光。
与肥沃的黑土地相比,红土地确实显得有些清瘦,却又不比大西北的黄土地那么贫瘠。在那片松软的红土地上,有着面朝红土背朝天劳作的身影,有着犁地翻土艰辛耕耘的足迹,那些耕作的人们是红土地的创造者,翻松的不仅仅只是一层层一行行的红土,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那耕作时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创造艺术,与深沉的红土地相融在一起,彰显出一种动态的静美,那是红土地上最为动容的风景。
泥土具有鲜艳色彩的莫过于红土地了,是什么颜料把那片土地染得红红的?我没有过多去追究这番,大概是泥土里含有一些铁质的缘故,经过多少春去冬来,慢慢氧化沉积,逐渐形成那种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的红土地。
那片难忘的红土地,深沉的红土地,值得再三回味的红土地,每一方红土,每一座山坡,每一处景色,都像一首首动人的诗,一幅幅永恒的画,一张张不褪色的彩照,凝固在亘古不变的红土高原大地。
再行秘境
文/任蒙
1.高原
那奇峰相连的莽莽群山是高原。蓊郁的林荫,高挂的松罗,浸润在轻云薄雾之中。树林比山谷更深,白云比岩石还低。云帘撩起,还有天工刻在石崖上的一幅幅壁画,今日读来,仍然堪称最前卫的美术作品。
在这山高林深的峡谷看不见行人,但幽静的树林中却有原色的嘛呢旗在飘动。
那一路白浪、永不停歇的溪流是高原。溪流在造型各异的石块间欢快而过,浪花间泛着碧绿,清澈得令人心醉。短短的索桥枕着日夜不息的流水声,从来不感到寂寞。
如歌的桥头没有行人,只见嘛呢旗在飘动。
那绿茸茸的草地和绿茸茸的山坡是高原。在这开阔的天空下,游人可见的移动景物,只有星星点点的牦牛、羊群和云朵。山腰处,成片的红红绿绿的经幡牵起一个方阵,格外耀眼,藏胞用这种嘛呢旗祈求山神,以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同时,他们也以类似的旗阵祭祀先人,旗下是不见堆土的坟场,一代代牧区先民长眠在绿草下面,而草原和山坡依旧那么平展洁净。高原,永远是圣洁的净土。
天高风清的草地也不见行人,只见成片的嘛呢旗在飘动。
那一座座圆形的白塔是高原。象征吉祥的高高塔尖,像非洲女子堆叠着项圈的长颈。形形色色的佛塔矗立在山巅、河谷或者宁静的寨子旁,让整个高原都照耀着佛光。塔座上印着卷卷曲曲的文字,是我们读不懂的神灵符号。但是,看见佛塔,耳畔就能响起悠远而深沉的蟒筒唢呐,响起念念有词的诵经之声。
白色的佛塔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更加醒目,更加庄严而寂静。
一座座白塔下面都不见行人,只见一串串斜挂的嘛呢旗在飘动。
2.流云
川藏高原一道道深谷千回百折,白色的流云在沟壑间不停地翻腾迂回,悠然来去,像鱼群闲游在大洋的海沟里,又像鹤群在巨大的天笼中来回漫游。
白云飘累了,就一动不动地紧贴在山体上,把群山装扮成一块块黑白相间、晶莹剔透的碧玉。
高原是江河的源头,也是流云的源头。
无尽的云雾,无尽的深谷,使人愈往前行,愈感到高原大川的曲回幽深和神秘莫测。
如果不是行进在山间的公路上,如果不是大家结伴乘车而来,一个人独自走进这里的谷底,你肯定会迷路,也肯定会心生恐惧。
高原峡谷,一座天造的迷宫。
3.仙居
当我在想象的孤独中行走时,倏忽间,远方山顶处几座民居不由得使我眼睛一亮。
想不到这野无人迹的深山别有天地。
几处小屋方方正正,结构稍有错落。一眼望去就知道那是典型的藏式民居。
接下看,正有轻风徐来,白云如丝雾般掠过山头,那小屋犹隐犹现。
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来过这里吗?如果他没有来过,那么他的诗句肯定是想象。
云,将迷幻的大川隔离成天境与人间。
缥缈的云雾之中,我们只能隐约看见屋子。屋子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牛羊和青稞,全都被白云掩在天间。地上的游人如果能望见他们,将是一种幸遇和吉兆。
走不出的深山,下不来的云层。一代代山民就这样按照他们的生活形态,在这种世外天界繁衍生息,不知自何年开始,也不知到何年终结。
一出西关心自悠
文/李咏瑾
我们一行人驱车从成都去康定。
我坐在车后座上,渐渐沉睡。闭上眼睛那一刻,满目所盛,还是成都旧历烟笼翠罩、花红柳绿的繁热。同行的阿姨伸出温热的手掌拍了拍我,二郎山隧道到了。
过了此界,那边就是藏区。
我睁开眼睛,眼前的景物自黑暗中倏然清晰朗阔起来!
巍巍二郎山颜色由绿到墨上扬而去,森然的山顶缭绕在半天乳缎似的云雾里仰身一啸,再连成巍峨一片俯冲下你的视线,直逼你的眼睫。我自睡意中懵懂眨眼,睫毛仿佛都能轻触到这逼面而来的冰凉山石,于是群山冲我一笑,再倏然而退,留半点绿意粘在我的眼角,算是对我的馈赠。
此刻我们正位于天全县龙胆溪川藏线上,穿过这全长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对面就是泸定县别托山川藏公路。这里仅洞口海拔就到2200米,已经算是青藏高原朝内部大陆延展下来的次高原地带。在清冷的空气里我们裹紧了身上的防寒衣,已经觉得微微的耳涨和眩晕。不远处的隧道入口镶嵌在绿意盎然的二郎山上,白砖红顶,复又修成两层楼塔式样,已经有了鲜明的藏区风格。隧道前的空地上,有当地的人逶迤摆卖着特产,带有藏域特征的乡民热情地指篮吆喝,旁边慢慢传来烤玉米的香味。
十分钟以后,我们穿越了这条国内最长的穿山隧道,时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这停顿是那样的静默,秒针发出“咯拉”一声轻响,无边无际极为纯粹的阳光顿时从四面八方倾泻而下。我们像暴露在一大块极为纯粹的黄金里,安然承受这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阳光。以极透彻的蓝天为朋,以极广袤的大地为友,整个人的身体往后仰去,觉得自己轻若微风,又好像和这阳光一样无处不在。为什么来到这高地上的人容易成佛,就好像坐在爱琴海边的人们容易成哲一样,在这里宏大与渺小,喧然和安静之间走到了一个极点,达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对立统一之美,非亲身至于这里的人不能感受到。身后8公里隧道外二郎山的阴湿天气就好像前世的触觉,顿时被记忆飞速席卷而去,蒸发一样不留痕迹。
写到这里我的指尖和心灵出现了短暂的失语,虽然我想尽力形容我的感觉然终究不可得,人世间极大的美本来就是给人震惊,而不是让人言表。
汽车在如巨人般虬然而立的大山间穿行,幽深险峻的大渡河峡谷犹如飘带般蜿蜒在群山之间。高原山地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植被稀少,缺少绿荫遮蔽的山脉高低隆起,就仿佛巨人的肌肉般随呼吸微微起伏;间或山脉间出现自上而下滑坡的巨痕,就好像这肌肉间的血管在勃勃脉动,传递着来自大地之神的力量。
转过一处山脚,河流随意地拐一个小弯,就能形成一小处相对比较肥沃的冲击地带,于是当地的居民便在这里繁息,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村落。靠近河的地方总是灌溉着一小亩一小亩的田地,间隔地种植着玉米和土豆等杂粮,进去一些的地方紧靠着山,是一小丛一小丛错落的民居。在这山高水急的险峻之地,人类仍然能以自身的顽强,巧妙地贴合而不是触怒自然地生存下去,是不是这才是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相处的真意?
汽车终于驶抵此行的终点,拉姆则林卡,藏语里仙女的意思,是康定此地最好的酒店。我们一行人的房间恰好对着背面绵延的山坡。俯身放下行李,从落地玻璃窗看出去,一丛一丛淡紫点染的高山杜鹃自山巅俯冲而下,好似穿着骑马装、扬着马鞭的异族少女,美丽中掩不住火辣辣的野性,来到你身边却又不靠近,就远远近近地立在山坡上满脸挑衅地看着你,咬着唇角眼含秋水,胸口还在一起一伏。
亲爱的儿郎,你愿过去接受她含笑的一鞭吗?
而远处跑马山上的月亮正在冉冉升起,清亮的歌声由远及近,响彻四野。
高原“雪神”
文/张志强
那是去年深秋,我第一次赴藏旅行。
雪山巍峨,天空湛蓝,沿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狭长、开阔的原野上,正在收割的黄澄澄的青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枣红色的马群,深褐色安闲啃草的牦牛,在河谷青草地间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接待我们的是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派来的一位女医生。她是藏族,四十岁左右,中等个,辫发盘结在脑后,微笑着一双大眼向我们问好:“扎西得勒!”接着,她转用汉语普通话说:“同志,吸点氧吧!”为了预防高原缺氧反应,她带来了氧气袋,给我们救护用的。“谢谢您,巴桑医生。”不知谁弄清了她的名字,礼貌地给以回答。
一条条雪白的哈达,一碗碗烫热的奶茶和青棵酒,盛不尽藏族同胞的深情和厚意。在拉萨,在达孜和贡卡县,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极为热情的接待。然而,在欢声笑语中,我又听到和看到了几位动人的“雪神”故事……
刮了一天的狂风停歇了,而纷飞的大雪却肆虐着铺泻了两天一夜,使唐古拉山以北地区积雪厚达一米。初冬,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使牧民们措手不及。冷冻病饿,人畜骤然陷于困境之中。就在这时,自治区派赴的、临近省支援的、解放军部队的医疗队及时赶到,他们脱下自己的毛皮大衣温暖着“阿爸”“阿妈”、弟弟妹妹。他们日夜奋战,救护着一个个呻吟着或昏迷着的亲人。有位叫扎西阿旺的医生,冻坏了双脚,硬是爬行十多华里,去为一家受困于雪地里的牧民送药打针。远离拉萨八十里外的一个山坳里,藏族妇女格桑拉姆不幸难产,流血很多,她只觉天旋地转,躺在毡房垫子上不省人事。一个急救电话,解放军驻藏部队某医院的医生,飞车来到她的身边,立即输血输液,日夜护理,直到母子平安,格桑拉姆脸上才绽开了舒心的笑容。
他们是好“门巴”(医生的意思),还有一位叫杨美业的自治区护士学校副校长,她从川医护士专业毕业后,就参加了中央民族医疗大队,在陌生的万里高原历尽艰辛积极为藏胞防病治病。一次,日喀则地区一个患者病情严重,尽管家人每天去寺院里磕头转经,给长明灯添加酥油,但病势仍未好转。杨美业知道后,赶了十几里路来到病家,她用刚学的藏语仔细询问病情,迅速打开药箱进行急救,经过几天的守护和精心治疗,病人慢慢睁开了眼睛,脱离了危险。不久,日喀则地区就传说来了一个救苦救难的“白衣圣母”。
离开拉萨的那天夜晚,天下着小雨,我刚准备入睡,忽然听到阳台上有轻轻的女音歌唱,歌声低沉却很优美。循声寻去,那黑暗处站着的竟是巴桑,原来我们一位姓黄的同伴生病发烧,她给送服了药,却不放心,宁不回家,守在这里看护着。这几天,巴桑陪我们下乡采访,行走又背个大药箱,够辛苦的。眼下,她最不放心的就是我们这位生病的伙伴。黎明就要去机场,不能扔下他一人啊!巴桑看看表,又轻轻地走进那个房间,灯阑处,映照着她弯腰治疗的辛勤身影。过了一会儿,她出来高兴地告诉我说:“出了汗,烧退了,这下我放心了。”
当拂晓第一缕曙光映照在美丽的布达拉宫顶殿的时候,当拉萨宽阔畅亮的市区街道上,涌动出穿梭的车辆和欢快地人流时,我仿佛看见了无数善良的“救护神”,不,他们是藏胞称作的圣地“雪神”……
和鱼一起歌唱
文/蒲灵娟
深秋的高原像在燃烧,燃烧出炫目的亮丽,阳光像只兴奋的大鸟,停留在碧蓝的天空,不停地挥舞金色的透明的翅膀。是的,高原的天空是碧蓝的,蓝得要淌出水来,蓝得令人心醉,蓝得像婴孩刚来到人世最想要抓住的那个梦。而远处的山顶却堆积着白雪,这深秋的白雪,像仙子的素颜,洁白美丽,一尘不染。
竖起耳朵,聆听高原的脉动,高山、河流、村庄、草地在阳光中缄默,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和刻着六字真言的尼玛堆,让灵魂涌进了圣洁的甘泉,躁动的心会一下子安静下来。满耳都是歌声,那些信徒和牧羊女和老阿妈的歌谣,像涓涓的水流,流淌出痛苦和欢乐。初来高原的人会安静下来,盘腿坐在马兰花开的草地上,痴痴地聆听,聆听这独特的韵律……直到听得泪流满面。
一只粉黄的蝴蝶飞来了,从身边飞过,径直飞到一条清澈的河流。轻盈的蝶翅,倒映在水面,一串串歌谣从水里升起,升到澄明的天宇。跟着这心动的蝶舞,踯躅在河畔,碧绿的荷叶洗亮了布满尘灰的眼睛,欢快流淌的清新空气涌进心房。心,顿时长出了无语的美和感动!
独坐在河边,把脚丫子放进清凉的水里,只见一朵粉红的格桑花映在水里,接着,又一朵洁白的格桑花开了,五颜六色的花开无声,像初来的人生,悄悄绽放出清新与鲜美。花季没有忧伤,一切都像张白纸,可以随意书写。坐在河畔的人儿哦,已经不再年轻,经历了苦难,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容颜早已和这眼前的清纯与美丽不沾边了,但内心却美丽依旧!因为只要回到高原,也就回到了永远的精神故乡!
很庆幸我的童年和少年生长在高原,很早的时候,性灵就如眼前那朵格桑花一样洁白清芬,像只羊疯跑在格桑花的草地,在粗狂的风沙中、鹅毛般的雪中长大,健康的心灵没有一丝阴影。许多年后,我终于又回到高原,回到梦的摇篮,禁不住泪如雨下。眼前这条开了五彩格桑花的河畔,荡漾起温情的波光。
我看见一朵朵格桑花安静地开,开出绚烂迷人的一片,像是五彩的云霞,又像是天空的呢喃,诉说时光的珍贵,诉说人生的美好。
花开花谢,人生要珍惜!仿佛昨天还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游弋,和鱼儿比赛谁跑得快,可今天已经老了,老得独坐河畔看水看花了。可是,这样真的很好!把自己坐成一株清雅的植物啊。
淡蓝的风吹拂着,把脚放进清凉的水里,忽然,脚心好痒啊!低头一看,一尾红色的鱼儿正在啃咬我的脚。它在给我做鱼疗吗?可爱的鱼儿!不是的,鱼儿摇摇头,它尝到我的眼泪是咸咸的,涩涩的,所以,这条有灵性的鱼儿是来安慰我的。
鱼儿扬起胖嘟嘟的脸,吐出了一圈圈泡泡,咕嘟咕嘟的泡泡声,像一曲美妙的音符从水里冒出来。这是一条鱼的歌声啊!我拭去眼泪,跳进水里,和鱼一起歌唱。阳光洗净了鱼的歌喉,蓝色的音符向上飞扬,飞扬,我忘却了这世上所有的痛,和鱼一起放声歌唱。更多的鱼游过来了,哦,高原的人不吃鱼,认为鱼会把灵魂带进洁尘净域,难怪高原的鱼儿一点儿也不怕人。
和鱼一起歌唱,天空忽然下起雨,但很快,歌声驱散了乌云,赶跑了雨,天空又重新碧蓝如诗。鱼儿的歌声飞到了鹰的翅膀上,心灵的苦难已经在洁净的歌谣中烟消云散!哦,和鱼一起歌唱,放飞天性,恰似一朵格桑花注定要在炽热的风中开出自己的颜色与味道。
这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河流似一根闪着晶莹亮光的飘带,飘向蓝色的没有尽头的天际,我追着鱼的尾翼,悄然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心路洗礼。
和鱼一起歌唱,再抬头看看蓝天白云,怀疑自己是否在天堂?是啊,当干净的心随歌谣一起飞,柔软的心,怎能不像鱼那样坚强快乐?像鱼那样优雅散淡地游弋在人生的河流里?
泛青
文/非常道
高原的绿总是姗姗来迟,老天爷流不下怜悯的雨水滋养干涸的土地,却降下来漫天的沙尘和黄土。寒冷和干旱狼狈为奸,绿色和希望便渺无影踪。这早已是南国鸟语花香的季节,北国的高原仍然一派的死寂,就不由得生就出对于绿色的强烈希冀,还捎带些莫名的对于冷酷自然的不满。
信步走在庄浪河畔,一望无垠的沿河杨树林如同一条灰白色的被子,匀称的堆放在庄浪河边。杨树枝头伸出虬曲的萌生芽,像茧子一样束缚和包裹着嫩叶,高原刺目的阳光射在这树被上,萌生芽还不足以挡住阳光,诺大的林带没有一丝的荫庇,斑驳的阳光倾轧在树林里,灰色的树干和着昏暗的阳光,让人眼睛生涩,就莫名的生气起来,这都早已是是南国草长莺飞的季节,北国的高原却如此的了无生机。
在这黄沙满地的世界里,一脸倦容的春光乏力得吹拂不出光鲜和嫩绿,我的心绪理不出葱茏,眼光迷离读不出绿意盎然的未来。
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树丛,灰蒙蒙的心情。些许的绿意,都会让心情刹那间美好起来。
渴望绿色,我有点迫不及待。我低下头,认真的寻觅草丛中点滴的绿意,我抬起头,极目眺望远山处飞落的新绿。
这晚来的绿,让我纠结,让我忐忑。
一场雨夹雪不期而至,先是雨水的缠绵,后是雪片的悱恻,再后是春风的浪漫,最后是力量的博弈,空气中顷刻间翻飞出清新的气息,灰白色的杨树干和萌生芽洗心革面,泛出青来。
杨柳泛青,绿怎会遥远。
谷雨
文/张常胜
时光之轮碾过绚烂的春色。
谷雨一个颇具诗意的节气来了。
谷雨,雨生百谷。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可在塞外的蒙古高原,浮萍未生,斑鸠未鸣,也未见到羽冠绚丽的戴胜鸟。
天空蓝的高远,空中的鸽群斑斑点点。
桃花渐次凋零,满目的绿色替代了那些走向生命尽头的姹紫嫣红。浮躁的年代,总想抓住些什么。空气、鸟痕或影子,都不抵眼神里的火焰,以及那响彻林荫道上的是足音。
谷雨是纪念仓颉的日子。开启中华文脉的仓颉,躲在黑蚁般的典籍里降下幽叹的泪滴,让大地变得绿意茵茵。
布谷鸟的叫声和许多往事连在一起。对视的目光隐匿着岁月的沧桑。心中的风一阵又一阵掀起,叩问着高原,阅读着额头那一抹神秘的波纹。
我撒下红花的种子,可结出的却是蓝色的花。
谷雨,朱砂书符禁蝎。驱除害虫祈盼丰收的心事,如谷穗一般摇晃着沉甸甸的惆怅。时光缝补着伤口,谁来翻阅前尘往事,读那只孤寂的鸟儿划过时空的样子。
谷雨三朝看牡丹。风华绝代的牡丹花盛放在谷雨天,让热情似火的夏有了心结。
踏青也好,祭海也罢,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食香椿这个习俗,颇合吃货们的口味,香椿炒鸡蛋的滋味的确好。
谷雨茶,因蕴含早春的冰爽,有着清火、明目、辟邪的功效。在燥热时,喝一杯谷雨茶,可以让驿动的心静下来,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谷雨天,喝茶去!
纤弱而顽强的柳
文/彭程子夏
青海高原的风,在呼呼地刮着,一株平凡而神奇的柳树在与环境抗争,它似乎与摇曳多姿格格不入,因为它生长在被恶劣包裹着的环境上。
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经过高原风雪,也经历过雷轰电击,还经历了持久的干旱。
读完全文,让我对柳,对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那株为了生存,而要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柳树,是它,令我震撼,令我沉思……
那一株柳树是多么的耐苦。生活在今天社会的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小升初。有的同学在家长的逼迫下,走进了小升初的课堂,但终究是被动的,一提到学习就愁眉苦脸,叫苦不迭。可是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它没有抱怨,没有躲避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忍耐痛苦与艰苦的环境,终于,成就了高原上的一片绿荫!
那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柳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我们这一辈“皇家贵族”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娇生惯养的优越生活下,我们“练就”“不能吃苦”和“不坚强”的“好”武艺。还记得那一次,我学习骑自行车,正当刚刚学会了的时候,一高兴,重心不稳,摔了个人仰马翻,我从自行车旁艰难的站了起来,眼角泛着泪花,看着冒着血泡的脚,我嚎啕大哭:我再也不骑自行车了!至今,那辆承载着我记忆的自行车一直停放在家里。想想,也甚是可笑,若那株柳树也像我这样娇气,那它还能保存生命吗?
柳,一种卓约多姿的植物,高原上的柳虽没有在平原上生长的舒适;也没有在堤岸边“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的婀娜,更没有“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的婆娑,但它,有着顽强的精神,不屈于恶劣自然环境的韧劲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将永远震撼着我,鞭策我,让我不屈服于困难与阻挡我前行的路障。
品味丽江古城的美
文/沁香一瓣
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国内好多地方还没有旅游业。一次,听一位参加三线建设探亲回家的工人谈云南的大理和丽江,他把大理古城和丽江讲得美不胜收,听得心里发馋,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心中就有了想去走走的愿望。
后来翻阅《地理手册》知道,丽江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处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衔接地段的在南宋时建成的一座古城,那里的周围有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还有虎跳峡等著名景点。丽江县内大多是少数民族居住,以纳西族为主,兼有白族、彝族、僳僳族、普米族等。
旅游业开始后的那个初秋,我和几位文友便结伴自费出发,选择了多年向往的大理和丽江。先是来到大理游览,后来又从大理古城乘车出发,一路奔驰来到丽江古城,真正领悟到了千年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原以为丽江一定是像大理古城一样,有高高的坚固的城墙和门楼,然没想到的是,当我们一行坐车来到丽江古城时,透过玻璃窗口,只见前面的山地河畔,都是一片黑墨色的古屋顶,在车窗前移动,没有看到古城墙的影子,导游告诉我们:丽江是高原上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兴致勃勃走进丽江的古城,只见古城内的街道上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石,石上的花纹图案自然雅致,就像是走在诗意般的画面上。道的两旁有几棵参天的老香樟树,还有老柳树,除此之外的树叶子细小的,叫不出名字,但看上去很幽雅。老树像是在迎客,面对面挽着枝条搭成一道道弧形的洞门。
徜徉在古城中,皮鞋敲击的石板路,传来一阵轻音乐般的回声,觉得浑身有了一种特别的舒畅感。路的两旁边是一排排墨色瓦檐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脚下小河的潺潺流水,似急似缓地向前。河不宽,二丈不到,河边有古老的似榕树般的大树,有柳枝垂在水面,随风划出一道道波纹,仿佛在诉说着这个高原古城古老的故事。
导游告诉我们:丽江历史悠久,被誉为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一处仙境。最早曾是闻名的“茶马古道”,今天古城的四方街,就是见证和记录了那段悠长的历史。自古以来,西南茶区的各族人民,通过古老的人背马驮等形式,克服气候、地理等诸多困难,把香味喷鼻的茶叶和各种物资运送到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加强了内地与西部各族人民的沟通与往来。自古以来,它是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精品线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丽江就是在这样的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丽江的每天都是美丽的、色彩斑斓的、精彩的、和谐的、细腻的、大气的。
晨光初露的清晨,我开始品赏丽江的美。站在古城宾馆最高处的阳台上远眺,晨风微微拂面,清凉凉的空气陪在我的胸膛一起吐故纳新,润了舒适的肺,吸满高原的氧吧。抬头望去,只见后侧的玉龙雪山在淡淡的雾气中似近似远,似乎是在朦胧中伸展着黛蓝的山体,它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壮汉,对着丽江古城,忽如情郎对着靓女。山顶上涂满了层层的银雪,在清晨的薄雾中忽明忽暗,不停地闪着寒光。
下楼,步行五分钟,隔着一河碧水和古木苍翠的林木望去,玉龙雪山在阳光旭日映衬下,显得气势磅礴,挺拔秀美,皎洁晶莹,活脱脱像一条银色玉龙飞舞在丽江这片土地的上空。河畔有水鸟掠过,似鹤似雁?它们有的飞腾,有的下落,把古城旁的园湖抹上了快乐和灵气……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清晨的路上,从附近的古屋传来轻轻的乐声,几个娇羞多情的纳西姑娘,还有一些纳西老人,开始在河畔的树丛边的路上悠闲地踱步,他们有的身穿浅蓝和青蓝色衣服,像是四川和贵州的山民,有的好像是有事情,进进出出都背着背篓,也许是常看的地方不添风景,她们对眼前风景和身后一些的目光似乎是视而不见。听几个过路人介绍:纳西族是有祖传这个风俗,这里下地耕耘、播种种植全靠女子,由于地少,男子们就只攻琴棋书画和乐唱。也许是这个原因,勤俭的女子己经一早开始下地,她们的背篓筐子走出去是空的,背回来的里面盛满了苞米和丝所,还有鲜嫩的蔬菜,给古老的小路增添了一道风景。
和丽江开始近距离接触。触摸丽江古城的树、路、溪水、古街和所有的风景点,从早晨开始,我似乎就是沉浸在一片充满古韵的画里。清晨,阳光下的丽江民居,被镶满了色彩,屋顶上有轻纱般的薄雾缭绕,在微风中轻盈地旋转着,变幻着,鸟儿在树丛里鸣唱,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古桥流水边休闲,一辆标志丽江古风的水车,在缓缓运转着,溅起了洁白的水花。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聆听、感悟、凝视,忽然有了和谐、柔情、依恋的感觉,这就是丽江的早晨。
脚边的路口是溪流,是由玉龙雪山的冰雪水化了汇聚而成的,它一进入丽江古城就终年流淌不息,被誉为丽江古城里的幸运河和幸福河,那些清澈见底的河水,吸引着我的目光,牵动着我的脚步。河畔有野花盛开,散发幽幽清香。
是的,丽江的早晨是安静的,沿街的店铺大门还没开。随着太阳从古城的缝隙里升起,透红了那条曲径通幽的路。行人才逐渐多了起来,街上的店门陆续开了,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一些旅客正在商店挑选便宜的东西,每个人的脸上充满着微笑,仿佛自己已经融入了这座小城。
走进街巷,寻找丽江最讨人喜欢的地方。一条清亮亮的小溪在哗哗流淌。花岗玉石般的小石桥,还有高耸的老树下的石凳,花木葱茏的纳西族四合院,还有撑开遮阳的小茶室和丽江的早餐店,这些地方己经人群扎堆。随意买几个纳西族人烤的新鲜苞米,得意坐在树荫下品尝,静下心来享受这份阳光和幽雅的美好时光,真是像当了一会神仙。
午后,从纳西族家庭餐馆走出,嘴角边还挂着米酒香,土特产的鲜美还在牙齿边回味,美了美了。光洁的石板路上,有淳朴的纳西少女穿着端庄而素雅的皂衣,她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竹筐在路上走来走去。还有一些是扎着彩色腰带的白族姑娘,她们的头上扎着亮丽的头巾,蓝的、红的、白的,两端结在鬓角的附近,形成漂亮的猫耳朵。据旁人告诉我: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她们的顶巾种类繁多,黑布包头、白布包头、大包头、桃花头巾、绕包头、绕羊肚子手巾、经挑花头帕等;白族妇女的头巾还包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少女时,白族姑娘头上都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蓝布包着,叫作“网手巾”,然后把蓝布巾的四角收于脑后,很象一个鸽子尾巴,所以俗称为“鸽子尾”。姑娘结婚后就不再戴这样的“网手巾”,而采用别的包头巾和相应的包头形式,如用纱帕包头等。到中老年,妇女还有用蜡染的布头巾扎头,如高髻黑布头巾等,把自己打扮得老气一点。她们按不同年龄的打扮。如果你喜欢和她们一起照相,只要迎上去,客气有礼貌的唤一声谢谢,她们就会丢下一份害羞,很客气地微笑着走到你的身边,在“咔嚓”声中留下美好的靓照。偶尔,还可见三三两两曳长裙、云鬓高启的摩梭女走来,和你微微一笑算是和远方的客人打了招呼。丽江的摩梭女时行祖宗走婚的习俗吗?就连导游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想来在她们居住的村落,会有这样的习俗。丽江,在这样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触景生情,诗意顿生。
傍晚,丽江的夕阳是不能不看的,夕阳西下,登上旅馆高处的阳台,放眼望去,一种独特的壮观美景立刻会进入视野。看夕阳晚景似乎比早晨观日出更美。那些此起彼伏的古屋,散落在古城的四周,青黛的瓦面,檐连着檐,随着地势的高低而起伏,晚霞就像红纱慢慢地伸延开来,阳光似在不断地变换色彩,四周成了红纱缦瓦的世界。似乎不是在观城,而是在一个海岛观夕阳下的大海!那红色从深变淡,从淡变紫,这一道风景真是神秘莫测。
夕阳隐去,余晖,又把丽江点缀成一座祥和的天地之城。石板路变得忽明忽暗的。行走的人群,在路上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路面闪烁着淡紫色的光晕,就像是看西方画家的立体油画。忽然,阳光消失了,街巷昏暗。一会儿就全黑了,人影晃动,像是墨色的鱼在慢慢移动,远处传来天籁般的歌声,那是白族姑娘们在唱一曲金花,丽江的夜在歌声中迎来。
丽江的夜也是美的。也许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天一黑,街灯和商店的灯逐一渐渐亮起来。走出旅馆,不自觉地走到情人街、酒吧街。在这里,光怪陆离的霓虹灯闪耀,映照在酒吧旁边的溪水上,水声汩汩流淌,带着丽江的歌声朝前方而去。露天酒吧上空,回荡着萨克斯和吉他乐声,几个洋人小伙和一些肚子高挺的大款,在俄罗斯金发女郎的招待下,坐在那些遮阳伞的下面,在闪烁的灯光下显得有点浪漫之感。
丽江伴着音乐缓缓入夜。玉龙雪山的雪水缓缓淌在我们的脚下,一尘不染地流进古城。水流纵横交错地慢流在每条街道的旁边。有了这些清凉的水,古城的夜就显得活起来啦。走进古城,哪条街的脚边都溢淌着清清的流水,畅快的心情便更加舒畅起来。我没去过意大利的威尼斯,但深信威尼斯的水城也许就是这种水绕人的感觉吧?所以丽江就是我国高原上的威尼斯。
丽江人都说到了丽江,你要去探一探夜夜笙歌、热闹非凡的酒吧,去河边的酒吧喝茶品酒,去和认识不认识的人对歌,否则就不算到过丽江。晚间的丽江铺展出的一幅绮丽的风情画卷。丽江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年迈的老者,还是风流的后生,举目可见他们坐在遮风挡雨的伞下,手捧茶叶,端详茶具,茶香清心,品茗论道,忘情欣赏那些色味俱佳的茶艺术品,或探讨丽江各民族的饮茶历史,或致力于茶马古道文化产业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自得其乐,心旷神怡!
在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播放着一些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如《纳西净地》、《彩云之南》、《云南印象》等。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这是丽江夜最热闹的地方。在四方街以西的酒吧一条街里,可以找寻到那种文化古镇的“殊荣”,丽江古城的酒吧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人的空间,它也是老年人和女子们释放自己,融入其中,忘掉尘世间纷扰,在音乐声中品味幸福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远离城市厌倦了的喧嚣,顺着水流,随意寻找一处临水的僻静之处坐定。在柳荫下,柔风中,曼缈的灯光里,凝望清清的流水,饮着心怡的啤酒,点几盆土菜,谈天说地。抑或轻啜一杯清茶,独自莫名地诗兴大发,尽情享受那份大都市里所未有的闲静。如果想找一份幸运,那好,就可以在潺潺流水的岸边,折一只小船,或者买一个莲花灯船,然后许一个愿,让纸船带着你的心愿,点上腊烛或者灯盏,一起飘向遥远的地方。如果喜欢热闹,你就可以汇入南来北往的人流,在斑斓的街灯里漫步。此情此景此境,多少美妙的时光不知不觉地在你的潜意识里流动。
有人说:到丽江不进古城边的吧泡泡,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泡吧”在丽江是一种文化的活动,它几乎是古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段悠长时光,这里有酒吧、歌吧、艺术吧等等。在这里,你可以忘记自我,忘记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忘记世俗的纷争与得失;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寻自我,触摸到心底最柔软的欢喜,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在这里,你可以走进美食家开的夜餐馆,走进艺术家开的画室和雕塑馆、走进藏着风景和婚纱的摄影室,只要你是一个真正的寻梦者,你就会找寻着快乐和想有的兴趣。
路边一家咖啡吧不远处,有一个二十出头的模样,低着头默默弹着吉他的女孩,她就是俄罗斯姑娘,长得十分美丽,她披着一肩柔顺的黄头发,会在客栈门前的石刻吟唱起来。就在她抬头间,我看到了她那张脸。美丽得让男人们喘不过气来。我曾经在以前的文中写过:在丽江,你遇到谁,都算是偶遇,都是缘分,只要在丽江,就有可能邂逅一个终生难忘的故事。认识纳西的一位弹唱老艺术家,我被她深情弹唱的那首《我如此爱你》曲调所征服,伴随着扣人心弦的歌声,我似乎是走进了纳西族的花园人家,在他们的家园里观赏花草树木,还有堆着的瓜果苞米……小街的饰品店很有佛教韵味。店面不大,摆放非常有讲究,物品按照色彩搭配进行分类摆放,每一类饰品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缘分深浅不在于买多买少,买饰品的钱,请放在木箱内。”我被店主这样独特的经营的方式深深吸引,拿起一件件小玩意,也投入了三元钱。
这里也和大理的洋人街一样,是一个寻梦的地方。传说这里就是天然的情人和恋人相叙的地方,在这里有个约会是上帝的安排,据传是两情相悦,会是终身相伴,白头偕老。所以这里成为了各路恋人和情人寻找天荒地老的快乐天地。相传台湾有个小伙子,对象找了几十个都没成功,有一次,他带着女朋友来到丽江的“一米阳光”的酒吧,通过一个晚上谈心交流,后来回去就成功地踏上了红地毯。所以这里成为了传情交友的一个好地方。在这里,有汉族小伙冲破世俗观念和纳西姑娘深情表白的,有洋小伙和纳西族姑娘弹唱品茶的,也有白族姑娘带着网络文友到这里会面谈情定缘的,也有同游的恋者一起吸纳人生美丽梦想的……总之,这里是电流正负极的感应好地方,是情感世界的缘源地……
看到这一切,听到一切,我忽然想:原来爱一个人不仅有缘,也要有一个地方帮助搭桥的。一米阳光和深情的酒吧,就是把南北相距的千里文友的心地,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夜深深,星星眨着悄皮的眼睛。望一眼古城,仿佛又回到了幽雅的梦里,那梦是欢乐的,是瑰丽的玫瑰花和蔷薇组合的色彩。古城的夜充满了一种青春般的气息,我在这样的夜找到了一份高原古城的灵动,这灵动就是不夜的神奇的丽江。是的,丽江是美丽的,她不仅是高原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爱的一块神圣地方,让我们走进她,品味和追寻大自然带来的幸福和美丽!
五色喀什
文/周养俊
八月,新疆瓜果飘香,我们去了喀什。喀什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化的历史古城,丝绸之路南北中三路在此交会。日月沧桑,世事多变。在不断的天灾战祸中,喀什这座塔克拉玛干西缘的小城却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而此次喀什之行,让我念念不忘和久久回味的,却是大自然赋予喀什的“五颜六色”。
新疆南部的天空辽阔、高远、湛蓝,蓝天白云下几乎都是戈壁荒丘。也许是一路都是黄色、褐色的原因,喀什的绿就格外显眼。这绿色是树木、花草、庄稼、蔬菜的组合,绿得葱翠,绿得鲜艳,绿得可爱,连出租车都是统一的翠绿,这绿使整个喀什充满了生机。
在喀什市中心,我们看到一面大湖,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水是城市的魂灵,更何况这湖水是喀什市周围山上冰雪化作的,这样纯净的液体流进喀什自然生机盎然了。
喀什全称是“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走进喀什市区,马上就感受到了迷人的塞外风光。在驱车行驶中远眺,一路上,天空、云彩、雪山相连,分不清层次。忽见白茫茫的一片云雾,渐行渐近之时,才看清那飘浮的是云,那沉静的是雪。道路两旁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这些光秃而且奇特的群山形状,犹如精巧的雕刻大师精心打造的一样。
喀什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面横卧着巍巍天山的南脉,西面耸立着毫无遮挡的帕米尔高原,南部是绵亘东西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显示出喀什的广袤与恢弘。
两年前,我从央视一个节目中知道喀什有个高台民居。当高台民居远远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发现它地理位置比较高,远远看去并不是很大,走近看才发现了它的特殊。这些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而定,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这里的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一些民居世代相传,历史更悠久。房的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
去塔什库尔干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红山,是在距喀什市区约100公里处,这里的整座山都是赭红色的,据说是因为山体含有矿物质铁和铜太多的缘故,那色彩犹如刚刚染过一样。注目这红色的山脉,你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造物主的奇妙。红山很美,似锦如画,但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远远地为红山感到惊奇和震撼之后,却不曾驻足,就奔向更遥远的地方去了。
过了红山,就进入了帕米尔高原了。大西北的山,多有一种裸露的美,帕米尔高原的山尤其突出地呈现着一种力量的美。在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在泥石裸露充满阳刚之气的帕米尔高原,任何的绿色植物都是对眼睛的强烈刺激,更不用说雪中的红花了。山顶上的雪,更衬托出山峰的尖利。
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到了什么叫山的脊梁,山的魂。当山的灵魂,放弃一切掩饰裸露在你的眼前,这种震撼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甚至有一种眩晕的感觉。那山谷里随处可见的泥石流,更让我们知道此处生命的艰辛和不易。
从喀什向帕米尔高原西行约150公里,眼前忽然出现的白沙山更使我们目瞪口呆。这条绵延不断的山脉全由洁白柔软如绸缎般的白沙堆筑而成,而山下就是恰克拉克湖。山是白的,水是碧的,很像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山水互应,湖光山色,神奇之处完全是天然形成,真是一处人间仙境。
再往前走就是卡拉库里湖了,“卡拉库里”意为黑色,距离喀什191公里。这“黑”湖有丰富的层次和色泽。在湖的西侧顶端,高达7546米的世界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的光芒,终年积雪将这座山体覆盖得巍峨庄严而又深沉神秘。湖边的骆驼、骏马、毡房,清晰地倒映在湖水之中,诉说着帕米尔高原上的故事。
一只小船静静地躺在湖边,一匹马儿离开主人喝着水。冰峰、雪山、湖水、马,每每回想起这样的场景,带给我的依然是强烈的震撼,以及心灵的洗礼。
高原之春
文/潇湘
一、阳光
正月初九,从衡阳坐车去贵州,淅淅沥沥的春雨洒在华灯初上的雁城街头,一个人彳亍在江南的春雨,料峭春寒,平添几分离愁别愁,提着行李,走进候车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一小块地方坐下来,耐心等待三个小时,坐上开往贵阳的列车。 第二天早晨,列车己在贵州大地疾驰,窗外高原的春天阳光灿烂,桃花、李花、野生的樱花在山野上开放。
正月十五,阳光明媚,一个人走到大桥蔬莱基地,河边的柳树已经绽开绿色的叶子,水曲柳才刚刚嫩的叶芽,树枝扎进泥土、侧倚斜横在河面上,又长出根来,砍断的枝桠躲在河滩上都萌发了绿芽。村庄在河两岸的山丘上,田畴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村庄的人很多,正在拱桥旁边的村广场举行篮球赛,村里的人住在市里的都开车回来看的,有三、五个成群结队来的,几十个商贩在桥面上和广场旁摆起了小摊,看热闹的人有几百人,几乎全村男女老少基本都来了,农村大部分人都在耕种土地,不象湖南农村十室九空,一片荒凉。我在乡村的水泥路,返回小镇。
春天下过几场雨,有几次是傍晚和夜晚下的雨,早晨起了薄雾,上午依然是阳光,那怕是我坐在办公室,阳光从山岫升起,从门口和窗口照射进来,很和煦、很温暖,很妩媚。阳光驱散我心中的孤独和阴霾,人在他乡,在蓝天下,特别是从黑暗矿井深处上来,看见太阳,深深地体会得生活在阳光下真好!
在阳光的照耀下,高大挺拨的攀枝花树绽放一树碧绿,十分璀灿,山也绿了,一畦畦的耨过、平整过的土地,等待一场下得透的春雨,播种土豆和玉米。
二、春雨
窗外响起“沙沙……”的响声,是雨点打在铁皮棚顶上,大雨来了,这是贵州高原的春雨,在静悄悄的夜晚下起来了。白天太阳很大,气温二十多度,湛蓝的天空,晴空万里,春天就象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起风了,天上乌云密布,天色暗下来,太阳在云朵后面,在努力挣扎,天空飘洒一小会雨,阳光又穿过云层,又是阳光又是稀稀疏疏的雨丝,雨丝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一阵风把乌云吹走了,依然是阳光普照大地,那处的青山飘起一层轻飏的雾霭,变得有些朦胧,大山上那些绿树掩映下的村寨,如空中楼阁,寨孑里飘起了炊烟,地里烧荒的烟也升起来了,风一吹,烟几乎贴着地面,夕阳把云彩镀了黄色、银白色的边,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是平添几分凉意。
高原的夜晚很凉爽,春天的雨也几乎在夜晚下,有时春雷滚滚,把你从睡梦中惊醒,有时悄无声息,早晨起来看地己经湿了,而且天上还飘着雨丝。
高原的春天很温暖,没有那种“: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春雨那种哀愁与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