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腊八散文

2023/01/06经典文章

腊八散文(精选20篇)

记忆中的味道

文/李付春

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有喝腊八粥、淹制腊八蒜的传统习惯。

还记得小时候,我总会偷吃奶奶存放在小布兜里的红枣、花生和核桃仁,还觉得她太“吝啬”,后来才知道那是奶奶留着做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一进入腊月,奶奶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分拣、凉晒。过了初五,她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小米、大米、绿豆、豇豆、花生、红枣、豌豆等,还要自己砸核桃仁。初七晚上,我趴在被窝里,看见奶奶在油灯下拣豆、淘米,然后将这些东西用水浸泡,第二天早上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温火慢慢地熬煮,熬上个把钟头,一锅喷香的腊八粥就做好了。那时我也就刚上小学的年龄吧,才有锅台那么高,一闻到粥的香味,就翘着脚趴在锅台边馋得直流口水。等不得一家人都坐下,就吵闹着让奶奶给盛饭。盛到小碗儿里,等不及粥凉,就挑果仁和红枣往嘴里送,自己烫着了,还傻咧咧地哭,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好笑。

还记得有一年的腊八,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玩后回家,脚上穿着已被雪水浸透了的老棉鞋,两只小手冻得通红,小跑着回到家里。脱鞋上炕,把双脚放在灶间炕头的奶奶的褥子底下,再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碗腊八粥,顿时一股暖流热透心间。外面天寒地冻,屋内温暖粥香,真是窗外屋内两重天。

后来年龄大了,生活好了,而对于腊八粥不再是那么盼望了,但那香甜的腊八粥,却永远地留在了童年的记忆里。

浓浓的腊八粥

文/王玲

小寒,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儿时,每当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平时冷清的街市突然人头攒动,变得异常热闹起来。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习俗,谓之腊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试想,挤在笑意盈盈的人群中,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于袅袅香气中,祈祷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不失为人生一份心灵进补。

在我记忆里,那时的冬季异常寒冷,特别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每年腊月间,逢腊八前几天,妈妈就忙着上街采买煮腊八粥的材料,红豆、黑豆、红枣、黑枣、花生米、蜜枣、黄心山芋、莲子等八种食材。农历腊八早上,天不亮妈妈就起床开始煮腊八粥。妈妈煮腊八粥很有讲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清洗好,煮粥前将难煮熟的红豆、黑豆先下锅煮滚后,再加其他食材及上好的籼米、少许糯米一同下锅,加足量水,用大火煮开,改小火慢吞,整个过程不离人,不断用锅铲搅拌翻滚的粥,防止粥煮糊,直到粥变得黏黏稠稠泛着细小的气泡,透出阵阵扑鼻的甜甜面面的香味才算罢休,煮粥过程需二、三个小时。

腊八粥煮好后,热心的妈妈给每家邻居都送去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她常说一颗芝麻大家香,腊八粥是个吉祥的东西,给大家都带去好运。邻居们一边吃着妈妈的腊八粥一边赞不绝口,妈妈温厚地笑着,特别开心。

那时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每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每逢腊八,妈妈都会想方设法给我们煮腊八粥吃,带给我们浓浓的年味和无尽的欢乐。寒冬里的腊八早上,被浓浓腊八粥的香味唤醒,起床洗好脸,盛上一大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便猴急着吃,一边吃粥一边想着寒假要到了,年也快来了,满心的欢喜。吃完腊八粥浑身暖和和去上学,这是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

如今那种缺衣少食的困顿已一去不复返,儿时那种热盼腊八粥、盼过年的想法在现在孩子身上已体会不到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民风民俗变得越来越淡,腊八已很少有煮腊八粥了,但每逢腊八,便会想起那充满浓浓腊月年味的香浓腊八粥,曾带给我无尽欢乐与温馨的那个年代。

“腊八粥”里乡愁浓

文/魏益君

当日子走近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腊八。于是,那一碗飘香的腊八粥,便再一次香梦般弥漫心田,便再一次回到故乡的遥远,乡愁无限。

在乡下老家,“腊八”是一定要喝粥的,记忆中,“腊八”头天,母亲就开始备料,将平常积攒的“五谷”精选细挑,就为做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

那时的农村穷,谁家也没有那么全的备料,为了做一锅精致香甜的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兴起攒粮做粥,就是差家里的小孩子在腊八头一天到左邻右舍攒粮。那时候,这差事只有我和姐姐做,我端一个葫芦瓢和姐姐走东家,串西家地跑。每到一户,我和姐姐就口甜地“大娘、大婶子”地叫着。看到我们,人们也都心领神会,笑嘻嘻地把积攒的大豆、花生等杂粮捧出一些放进我端的葫芦瓢里,有些讲究的人家还给一些冰糖、核桃等稀罕物。我和姐姐最卖力,几乎跑遍大半个村子,等葫芦瓢里再也盛不下了,才回家。母亲就高兴地接过去,分拣着。

母亲也是个最为讲究的人,那天,她哪也不去,就在家等着有孩子来攒粮。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和一棵核桃树,每年,母亲早早地就把红枣和核桃精选,就为这一天送给来攒粮的人。看到有小孩子进门,母亲就喜笑颜开地捧出红枣和核桃送上。小孩子接过开心地跑了,母亲也高兴不已,脸上现出舒心的笑容。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小孩子还沉浸在梦里,母亲就在灶间忙活了。朦胧中,“呱嗒、呱嗒”拉风箱的声音有节奏地传来,跟着芳飘四溢的粥香便弥漫了整个小院。粥熬好了,母亲就在厨屋里大声喊:“起床喝粥喽!”

听到母亲的喊声,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就一骨碌爬起来,小燕子般围坐在桌前。母亲将香喷喷的腊八粥端上桌,十几种配料做成的粥,颜色鲜美,香气馥郁。早已按耐不住的我们就迫不及待端起粥,吸溜着嘴喝着。母亲总是在一旁关切地说:“慢点喝,慢点喝,小心烫着!”

我们喝完粥跑出去玩了,母亲将那锅粥就一直用文火温着,来家里串门的邻居和小伙伴们,谁来都能喝上一碗,喝过了就夸母亲熬的粥好喝,香。

那几年,每到腊八,我就喜欢和姐姐去攒粮,每年乐此不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生产的粮食富足,到了腊八很少有人再去攒粮了,而且熬粥时,还加进了南方才有的莲子、桂圆、菱角等。尽管如此,我总觉得没有攒粮做的那一锅腊八粥好喝。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困难岁月里的相互帮衬与友善,和当年那一锅粥香满村的美好与和谐,才让我殷殷眷念吧。

请你来吃腊八粥

文/随风听雨

大凡北方人都爱喝粥,炒上三两个菜,熬上一锅粥,再吃些镘头、花卷、大饼之类的主食,这样的一顿饭,对刚从外面出差的人来说,最是能找到家的感觉。

说到粥,便不能不提药粥。春夏秋冬,季节变幻,人的身体也会随着天气变化而有所不适,你尽可随着时光流转去吃各种时令粥。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你可以今天吃红枣粥,明天吃首乌粥,后天吃山药粥,再后天吃萝卜粳米粥,只要你不嫌麻烦;炎炎夏日,暑热闷湿,用梨、冬瓜、丝瓜、西瓜皮、薏苡仁等做粥,自会让你食欲大增,暑气尽消;秋季燥邪侵袭,在煮粥时,适当加入梨、萝卜、粟子、芝麻等药食,起到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之功效;冬季么,还有点远呢,你先备下些枸杞、龙眼、胡桃便是了。

当然,吃粥还是不加带味的中药为妙,假如天天吃饭如吃药,还不如等病了将罪集中起来受几天,好在上面提到的入粥皆好吃,你尽可敞开胃吃。

鲜花也可入粥。南方多梅花,不妨将梅花花瓣与粳米同煮,保你神清气爽;三月桃花烂漫,五月月季吐香,六月百合盛开,七月荷花亭亭,九月菊花清丽,当是入食的好时节,或晒干研末,或切开成条,加蜂蜜或白糖与米同煮,那味道,嬉,不说了。一年吃下来,四大美女看见你也要学阿拉伯女子,拿块布遮面了。

有专门卖粥的,名曰粥屋。简单干净,种类达十多种。放着音乐,一碗粥,一份小咸菜,经济又爽口。

以前天天盼着腊八。上大学时一到那天如果不早起,便吃不上饭。如果赶巧在家,母亲会早早起来熬,那香味,让贪睡的我会一咕噜爬起来。现在为人母了,虽常有早上来不及做,去外面吃的举动,但到那天,可是一定要早起做腊八粥的。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呵,吃了这么多年的腊八粥,管它保佑不保佑,反正腊八吃粥的习惯是改不掉的。

昨晚睡前本是想着泡上豆子的,睡到早上5点半,忽然醒来想起忘泡了,赶紧起来洗豆下锅,又眯了会,然后洗漱,炒菜。

我这一锅粥,放了小米、大米、薏米、绿豆、莲子、红枣、麦仁、花生仁、黑豆、姜豆等十来种,还没打开锅,那香味已经溢满了我的小屋。

清晨,因了这粥香而愈发迷人了。

点击腊月

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道关口,腊月是通向春天的唯一走廊,腊月是连缀今年和明年的纽带,腊月是一帧帧弥漫着亲情暖意的优美画卷。

点击腊月,腊八粥的味道扑鼻而来。在腊八粥飘袅的醉人熏香中,年的洋洋喜气开始蔓延开,村村寨寨热闹非凡,男女老少欢喜开怀,忙着筹备年货,忙着计划来年的人生。

点击腊月,一个个打工者手心里紧紧攥住一张车票,他们脸上写满无法掩饰的期待,眼神流露出无比急切的心情。恨不能一抬足就扑进故乡的怀抱,跨进木质的门扉,与离别多日的妻儿老小团聚,诉说在外漂泊的艰辛和苦楚,道尽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

点击腊月,我听到鞭炮声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炸碎了旧年的烦恼忧愁,迎来了新一年的快乐甜蜜;我看到烟花像希望般一朵朵绽放开来,温暖和慰藉着每个人的心灵;我嗅到陈年的酒香从贴满大红春联的门窗飘逸出来,醉了亲情醉了光阴。

点击腊月,我浮想联翩;点击腊月,我幸福满怀。

难忘母亲的腊八粥

文/于忠明

陇东的腊八粥,不是平时喝的稀粥,而是那种特别制作的稠粥,当地人叫黏煮饭。

记得当年母亲做腊八饭,提前一天用水泡豆子,第二天做的时候,开水煮烂豆子后再下黄米熬粥。等豆子和黄米烂熟后,舀取清粥汤,剩下稠粥。然后把事先在锅底擦点清油烙烤过的豆腐块加上,再切些葱末子、撂点调和面子,再用一个小铁勺子里倒点清油,把勺子头伸到锅灶的灶门里烧热后,浇到葱末上,一股特有的油香和葱的芳香便逸散开来。接着出锅,用木勺刮在碗里。老村人盛饭,尤其是盛腊八粥,叫“刮饭”。因为很粘稠的东西,一定要使劲用木勺刮起的。刮好饭后,锅底刮不起来的残余物,在灶火余热的作用下,就干却成一个锅底大小圆圆的锅巴了,老村人管这叫“刮刮”。掌握好火候的“刮刮”,色黄味脆,很是好吃。有时候孩子们会把“刮刮”带上到村小,算是一种时髦的零食哩。大片的刮刮当然被我们兄弟抢食了,烤糊了的碎末状“刮刮”,母亲用抹布从锅底刷上来,自己用手在锅边接住,倒进嘴里吃,还不忘在锅台上抖抖抹布,把掉下来的渣渣也捡起吃了。那时候听孩子们说,吃了焦“刮刮”拾钱哩,所以每次我都缠着母亲,要吃最后烤糊的焦“刮刮”。母亲说那是骗人的,小孩子吃烤糊的东西不好。有时候拗不过我,偶尔吃一回,巧遇在路边捡到一两分钱,欢呼雀跃地向小伙伴炫耀后,不忘缠着母亲做腊八饭,只是为了吃一次“刮刮”。

但是,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腊八粥也是很奢侈的农家饭。因为本身粮食紧缺,再加上黄米就更少。生产队一年看起来要种植半架山的谷子,但是谷子的产量很低。再说那个年代,首先要保证上交的粮食,剩余的才是农民的口粮。所以分到村人的谷物很少,等碾成黄米,越发稀贵了。黄米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熬米汤,而做一次腊八粥,等于熬四五次米汤的,所以很稀贵。

那时,腊八饭最好的配菜就是炒“浆水白菜”。母亲从浆水缸里,用手捞出一朵秋季泡制的白菜,剥几个叶子洗洗。然后在案板上用刀切碎,再切一段大葱,又在窗棂上挂的火红的干辣椒串上揪一个,切成细丝这才开炒。母亲用“油盒子”里的油布布,在锅底擦擦,算是倒清油了。然后等锅热了,把准备好的菜倒进锅里,不断翻炒。扑鼻的菜香,随着袅袅的炊烟,氤氲升腾,笼罩着整个农家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一小碟腌韭菜,一盘炒“浆水白菜”,就着金黄色的腊八饭,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如今母亲走了多年,我离开老村也已经多年了,再也没有机会吃到这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了。逝去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年的香味

文/汪东峰

12个月中,要数浓、最烈,最能让人绾在情感深处……

刚迈进腊月的门槛,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最先嗅到的,是腊八粥的浓香。陆游曾诗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可见,早在宋朝,人们从喝佛粥(即腊八粥)开始,便能感觉到新年清新的气息。古时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配料逐渐增多。清朝李福在《腊八粥》一诗里,便详细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如今,腊八粥的做法可谓争奇斗艳,类型繁多。寒冬腊月,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增福添寿的同时,还勾起了人们对新年的向往。

年的香味,萦绕着房梁上、屋檐下悬挂的一块块腊肉。尽管现在肉类供应常年都很充沛,但新春将至,人们总喜欢制作各色各样的腊肉。或腌渍,或熏制,方法繁多,味道各异。这样,不仅可在春节期间自己慢慢享用,还能馈赠亲友。那独特的香味,是平日里很难品尝得到的。

年的香味,拉近了游子的归期。无论你身在何处,离家多远,家乡那缕缕年香是无声的呼唤,她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你思乡的种子熏蒸发芽、迅速膨胀。于是,千百万农民工,不远千里,不惜重金,挤满一节节车厢,他们怀揣着打拼一年的收获,踏上归程,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春运”风景。不光是农民工,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循着浓浓的年香,心急火燎地往家赶,为的就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团团圆圆过春节。

年的香味,诠释12个月的酸甜苦辣。你可以将所有的失落与不快归零,给心灵放假。跳舞、K歌、打牌、上网,随你所爱,尽你所能。几杯香醇的小酒,朦胧的是淡淡的醉意,发酵的是浓浓的情感;一番惬意的拉呱,絮叨的是邻里趣事,彰显的是和谐盛世。

年的香味,飘荡在迎春对联的墨香里,流淌在推杯换盏的佳酿里,浓缩在合家聚餐的年夜饭里,更徜徉在一家老小的温情里。一幅春联,读出全年的精彩;一挂爆竹,炸出满怀的喜悦;一炷高香,萦绕对先辈的思念;一根红烛,熬红守岁的双眼……年的香味,是彻头彻尾的,既是对过去一年所有香甜的高度浓缩,又将余香留给即将到来的新春。

年的香味,氤氲在新春的气息里,她从中华龙的骨子里透出,牵扯着炎黄子孙,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一代代发扬光大。

浓情腊八蒜

文/王霞

在北方,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家里的老人都会剥出白胖胖的蒜瓣儿,用醋泡上,封存起来。这,就是腊八蒜了。最好的腊八蒜是用紫皮大蒜,用米醋浸泡。

到了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绝佳佐料。还可以用来调拌白菜心,海蜇丝拌凉菜,味道出奇的好。

妈妈在世,这是年年要做到。先是她身体力行,我为座上观,还听她念念叨叨的叙述……后来,她身体差了,我们就换了角色,不过,念叨的还是她……

从妈妈的絮叨中,我知道了“蒜”同“算”。过去,进了腊月,商家啊,地主啊,都要盘点一年的收获和账务,该还的还,该要的要。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后来,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印象中的童年,过了腊八,妈妈就忙碌起来:掸灰除尘,置办年货……年味渐浓。

妈妈去世后,忙碌的工作常常使我忘记那个日子,总是到了那一天,才想起。其实是愿意吃腊八蒜的妈妈不在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夫君和儿子对这个不感兴趣,我也就是煮上一锅腊八粥权作应景儿。

去年,寒冷使我更加忘记了那个标志最冷的日子。还是去年腊八的前夜,朋友告诉我:她在剥蒜,泡腊八蒜。我才恍然记起。多么遥远的岁月,似乎那时的每一天每一物都伴着母亲的种种。

今年的冬又来到了,我会记住那一天,我也会好好地做一次腊八蒜,每一瓣蒜都深蕴着怀念,每一滴醋都深藏着眷恋。我想,我的心里一定会充满暖暖的回忆,在这个冬天里温暖我,焐热我在异乡的苍凉。

北方腊八节食俗

文/老鱼

腊八,就是农历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过了腊八,春节就不远了,可以说是过年的前奏。因此特别隆重、讲究,有很多习俗现在还在流行。

在秦朝之前,就有腊八之说,但那时的腊八节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农耕文明基础上繁衍出来的各种节日,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儿。腊八也不例外,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喝腊八粥,北方有民谚:“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冷得很,不喝腊八粥,下巴就有被冻掉之虞,当然,这是说笑了。

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据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如果做一期“舌尖上的腊八”,那一定能火。

我所知道的腊八粥,那自然是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白米中所放之物不下20种,不信,给你数数,一般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武火煮,再用文火炖,咕嘟嘟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味道自然不用说了,这么多美味健康的东西放到一起,想不香都难。怎么样,听着就想喝吧,不过,您还的忍着点。

按照北方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那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除了腊八粥这个绝对的主角儿,腊八还有一个名震八方的吃食,那就是“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喝着热乎乎、香喷喷的腊八粥,吃着晶莹碧绿的腊八蒜,年味就来到了眼前。

家乡的腊八粥

文/张海民

每当到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人还在上班,心已经惶惶地回家了。记不清已经多少年没吃腊八粥了,在外面尝遍了天下美味,腊八节还是想吃妈妈做的腊八粥。

我们家乡的腊八粥,就是将稍微浸过水的玉米,在村口的石碾子上碾成半颗粒状,用簸箕簸出玉米皮,筛去面粉和小颗粒,再配以胡萝卜、菠菜、豆腐、臊子肉、葱、姜、蒜之类佐料,经过一夜的忙碌,一大锅扑鼻的腊八饭香,就在我儿时的睡梦中飘荡起了。

然而,那时加工腊八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村就那一个石碾子,还要用生产队的毛驴拉。腊月初五,冒着刺骨的严寒收拾好石碾子,毛驴蒙上眼,一声“驾”,就开始碾腊八豆了。全村人争先恐后地排好队,一家接一家地加工,晚上还点上煤油灯干。腊月时光,大人们要做点小本生意挣过年钱。这排队等候的苦差事,就落到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子身上,大家双手揣在袖子里,哈着热气跺着脚,不时地向前挪动自己的袋子或盆子,人群不时爆发一阵欢笑。快轮到自己了,赶紧捎话让父母来,那一刻不知有多激动。

初七晚上,妈妈是最忙的。淘菜、泡豆、切肉、炒豆腐,案板剁得当当响,锅灶上烟熏火燎。已经钻到被窝的我闻到悠悠的肉香,顿时馋得叫起来了,妈妈夹来一块刚出锅的肉,火急火燎地吃下去,一直香到梦里头。

睡意朦胧间,妈妈端来第一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立刻爬在炕头,一碗又一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直到不能再吃为止。

早饭时间,东家大姐、西家大婶笑语盈盈地端来自家的腊八粥,父母连忙放下碗,说着感激的话儿找碗盆盛,又说说笑笑地送她们出门,迎来送往中洋溢着乡里乡亲间相濡以沫的关爱。妈妈也将我们家的腊八粥一碗接一碗地端送给街坊邻居。于是,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多了包着头巾、端着腊八粥的大婶大妈。腊八粥氤氲的热气也温暖了那个天寒地冻的清晨。

一大锅腊八粥要吃好几天,天太冷了也不会坏,早晚吃腊八粥,中午还吃腊八面,父母赶年集回来,生把火也能吃上一顿省事的好饭。

多少年过去了,腊八节家乡人还是喜欢做腊八粥吃。如今做腊八粥没那么辛苦,街上有卖的腊八豆,都是经过剥皮机精心加工的,口感相当不错,菜肴也相当丰富。腊八节早上,依然互相端送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继续着这一传统的人文关怀。每年的腊八节,妈妈都能吃到各种口味的腊八粥。为她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在外面铸就人生的精彩,却日渐淡出浓浓的乡情、乡韵了。

——好想吃一碗家乡的腊八粥。

记忆中的腊八粥

文/史久爱

又是一年腊八到,当我把精心熬制好的腊八粥,端到母亲面前,一勺一勺喂她喝时,不由得想起儿时的腊八粥。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馒头。但母亲却把腊八这一天看得十分重要,一定要凑够8样食材做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给我们喝。其实,也不过是把些再简单不过的杂粮与蔬菜放在一起熬成粥罢了。印象中有大米、玉米糁、高粱、胡萝卜、绿豆、白萝卜、红枣、红薯,有时也用小米、红豆等代替。而且,前天晚上母亲就着手准备,把高粱、绿豆、红豆等用温水浸泡,腊八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拉风箱烧火熬制,遇到大雪天,不好生火,母亲夜半就起床,一顿饭下来,几个小时,烟熏火燎的,害得她泪搌不干。尽管很爱喝母亲做的腊八粥,但看她如此辛苦,我便问她:“妈,不就是一顿饭吗,如此费心干啥?”母亲笑了:“傻妮子,这可不是一顿普通的饭。一是为了庆祝五谷丰登,祈求祖先神灵保佑来年日子过得更红火。二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当年岳飞率队在我咱河南开封的朱仙镇与金军作战,又饥又饿,附近的老百姓都来送粥,岳家军饱餐后大获全胜。当时正值腊月初八。岳飞死后,每年腊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像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一样,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啊。”原来这粥寄托着人们一种最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啊。于是,再喝腊八粥,感觉它的味道更浓郁香甜了。

后来,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母亲再也不用烧火做饭了,每年的腊八粥也变得更丰富多彩起来,一些花生、葡萄干、莲子、核桃、桂圆、菠萝干等被母亲陆陆续续地添加进来,当厨房里香飘四溢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粥,聊着天,一种幸福甜蜜的感觉在腊八粥氤氲的香气中随即晕染开来。

只是如今,面对这碗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面对生病的母亲,我却再也吃不出记忆中母亲熬制的腊八粥的味道了。

母亲的腊八粥

文/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元旦是碗腊八粥

文/张春波

公元纪年法中,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而吃腊八粥则是农历腊月初八的民俗,两者毫不相干。可是,翻开2012年的日历,元旦和腊八节却不期而遇,于是喝碗腊八粥过元旦就成了新年的迎新序曲。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佛粥,即腊八粥,袅袅的粥香飘在古老的民俗里,送粥、吃粥,祈福增寿,喜迎新春。其实,对我来说,元旦就是一碗腊八粥,那一碗碗内容丰盛的由五谷杂粮熬成的粥,承载着新年的憧憬和美好的情愫,温暖着我的胃,温暖着我的元旦记忆……

现今,腊八粥不稀罕,想吃就吃。记得儿时,我家一年中是要吃两次腊八粥的,就当时条件而言,那叫“奢华”。母亲除了在腊月初八熬粥外,元旦节也做腊八粥,为什么呢?母亲说,“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应该早起,感受一下清新的气息,可平日睡惯懒觉的你们怎么起得来,我只好用腊八粥的香气来引诱你们了。另外,丰盛的腊八粥也祈盼我们这个家今年五谷丰登,有好日子过。”为此,母亲按照家乡的食俗,在12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就把洗净的粥料备好:红豆、绿豆、糯米、大米、红枣、花生、薏仁、莲子以及几样新鲜的水果、冰糖和橘皮丝等。

元旦清晨,母亲抱柴升火,烧水放料,在厨房里不停地忙活。母亲熬粥很有耐性,她先把不易煮烂变软的红豆、绿豆、薏仁、莲子下锅,用小火熬煮,待它们胀裂开口儿,再加入易烂的糯米、大米、红枣、花生,用文火慢熬细煮。为了防止粥稠粘锅,母亲便用长柄勺不时搅动,浓浓的粥香也随之飘散开来。这时候,不用母亲喊,我就从床上翻身而起,匆匆洗漱一下,走进厨房,一步不离地守着灶台。那自锅盖边沿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垂涎欲滴。看到腊八粥熬得差不多了,母亲就放入雪梨片、蜜桔瓣儿和少许冰糖、橘皮丝,熄了灶火,利用灶膛里的余热再焖上片刻。这样,一锅热气滚滚、香味扑鼻的腊八粥就算熬好了。

母亲揭开锅盖,只见腊八粥晶莹剔透,红中透白,白里染黄,黄中泛绿,令人目清眼爽。性急的我手捧着粗瓷碗,踮起脚尖,不停地催促母亲赶紧盛粥。母亲伸了伸酸楚的腰,笑哈哈拿起勺子,一边往碗里盛粥,一边自编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元旦吃了腊八迎新年……”此时天色大亮,全家喝粥,新的一年拉开了帷幕。

母亲做的腊八粥好吃,香甜适度,滑腻可口,粥中又有果肉,慢喝,细嚼,味美之极。元旦品粥,可谓香甜在口,温暖于心。年年岁岁,母亲用一碗碗腊八粥为我们祈福,我们就在一个个元旦中成长。

元旦是碗腊八粥,浓浓的粥香中飘散着母爱的味道,在唇齿间萦绕,让我久久回味。

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

母亲的腊八蒜

文/樊树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倏忽间,腊八就来了。每到这个时候,这首儿歌便回荡在我的耳边,依稀间,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浮现在我面前了。

农历腊月初八,是母亲的生日。尽管如此,这一天母亲还是家里最忙碌的人。一大早,她就会在灶间微黄的灯光下,把大米、小米、豆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当锅里“刺刺啦啦”冒出了白气、发出了“咕嘟咕嘟”富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们姊妹几个也起来了。给母亲道声生日快乐后,我们便围在母亲的身边,用鼻子嗅嗅弥漫过来的香味,或瞅瞅锅里不断翻滚冒泡的八彩豆果,开心极了。因为那时家境甚是贫寒,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就足够让一家人回味了。

当然,吃了腊八粥,母亲还要为我们腌制腊八蒜。她搬出瓶瓶罐罐,认真地在灯下一遍遍用刷子清洗着,然后从屋梁上摘下几把饱满的大蒜,挑出瓣多瓷实的紫皮大蒜。“剥蒜辣眼,你们别动啊,快准备上学吧。”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蒜的皮儿轻轻剥掉,很是认真。到我们中午回家时,满满两大盘子的蒜就剥好了。在我们的目光中,母亲把剥好的蒜倾倒进一个个敞口瓶里,然后用米醋淹没大蒜,最后密封瓶盖,放在背光处。母亲说,到大年夜那会儿,腊八蒜就绿了。

于是我便开始憧憬起来,期待在苍白的冬天早日见到那一抹绿色。“腊八蒜也叫腊八算,你们几个要学会计算,不到除夕可别想往外捞啊!”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总会对我们念叨。于是我们姊妹只能每天关注着腊八蒜的变化,掰着手指头盼望着春节的到来。数九寒天,北风凛冽,瓶子里的腊八蒜渐渐由青黄混搭转成一湾碧绿了……

大年夜伴随着周围的炮仗声来了,饺子也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面,母亲腌制的腊八蒜也到粉墨登场的时刻了,白嫩晶莹的饺子、翡翠如玉的腊八蒜,这两者的搭配,简直是天作之合了……“腊八蒜,腊八蒜,吃了一辈子不受难。”母亲满心喜悦地说着,将一瓣瓣“翡翠”夹进我们的碗里,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她的面容显得亲切和生动。

转眼,我们姊妹几个成家立业了。自从离开家后,每年的腊八也就是个平常的日子。记得去年的时候,在一家饭店吃饺子时专门要了一份腊八蒜,但无论是颜色还是口感均无法恭维。是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吗?不是,我想可能是这份腊八蒜里缺乏母爱的味道吧。

母亲已经去世17年了,祝九泉之下的母亲生日快乐!

腊八节

文/望远

古代每年十二月要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这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进行,因此腊月初八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此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又称腊八祝,祝与粥同音,腊八祝由谐音腊八粥来代替,于是就有每年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行祷祝之意。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而据《清代习俗汇总》称,清时腊八日,汉族地区都要吃腊八粥。此粥已从原米的“七宝粥”、“五味粥”的基础上增至“八宝”,并加以点缀,成为既好吃、又好看的腊八粥。由此可以看出,清时的腊八粥与古时“腊祭”已相隔久远,中间有宋代十二月初八日,形成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习俗。《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佛粥’”。

关于腊八粥民间有多种传说和形态,沙上多部镇志所记,均认同的民间传说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其中有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后演化为每年腊月初八各寺庙打扫积年陈粮,烧粥祭佛,而粥称为“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福寿粥”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不仅为寺庙享用,传入民间每年此时食腊八粥,清代最为盛行。

此外,沙上还流传腊八粥的多种传说,如教育后辈勤俭持家说、朱元璋称帝后不忘节俭说等。可以看出腊八节虽非大节,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节日,无论从远处说还是从近处说,它都是古代腊祭的辗转遗存,食粥以祈盼年丰人旺的古俗仍依稀可见,并增加了悦人的成分。

沙上烧腊八粥要用八样食材混合煮食。这在《乐余镇志》、《南丰镇志》、《兆丰镇志》中均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民间以糯米为主料,配上花生、赤豆(黄豆)、红枣、芋艿、红薯、红萝卜和青菜等煮成稠粥啖食。”有的还以山芋、赤豆、红枣、桂圆、百合等配成八样。到后来也不拘样数,烧成粥,加糖成甜品,或者加盐成咸粥,并不像一般记载用“用黄米、白米、豇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沙上不用这些,就地取材,食之“避邪保健”(《南丰镇志》),一样其乐融融。

过腊八节在沙上之所以一直延续,从时节上说,此时农活结束,场光地净,离上一个节日相隔已久,人们就比较重视这个节日,此后接下去是过年了,因此沙上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腊八,年事活动便逐步开始,购物办年货、网鱼杀猪、蒸糕蒸馒头和做豆腐,日程排得满满的。从吃腊八粥起,直至正月十六,整个年节才算结束。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腊八节里年味浓

文/雷兴茂

每年一到腊月,母亲便催促着我回村过节。母命难违,只好丢下所有的琐事,携一家几口前去“复命”。

煮腊八粥的豆子、干果之类的都是母亲在秋天里准备的,用一个个陶罐仔细地封存,藏到一个隐秘的角落。到腊月初七的下午,母亲便拿出来剥壳、淘洗,从来不让我们这些后辈参与。她那一双皲裂的手伸进这腊月的冰水里时,我的心便如刀扎一般,而母亲竟然高兴地哼起了小曲。自我有记忆时起,每年都如此。只是,那小曲在一年年苍老,一年年嘶哑。

腊八节这天,母亲一反常态地放纵我睡懒觉,下着雪的天气,我睡在热炕上的被窝里,舒服得不想动。但屋里炉子上腊八粥的香甜味,早已扰乱了我的梦。我从被窝里探出头,整个屋里已被蒸汽笼罩,窗户的玻璃也模糊成了半透明。母亲就坐在窗下纳鞋底,她身旁的簸箩里放着厚厚一沓红色的窗花。

母亲见我起来,赶紧放下手里的鞋底,有些吃力地站起来,从外面端进来一盘酸菜。她掀开门帘的瞬间,我看到大片的雪填满了帘与门之间的三角口子,进来的寒风把我的脸撞得生疼。孩子们在雪地里的打闹声,把时光撞得乱颤,抖落了枝头的喜鹊。

白雪覆盖的屋子里,我们一家人围炉而坐,幸福便在这一碗碗腊八粥的氤氲里升腾,任它窗外北风萧瑟、寒气凛冽,小屋里却是阳春三月、暖从心淌。腊八粥配酸菜,可谓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美味佳肴。每一口都能吃出这寒冬里最舒适的温暖,每一口都能体会到透彻心扉的宁静,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彻身激荡的感动。

母亲说过:“过了腊八,长一杈把。”以前并不懂此话深意,只能体会到词语押韵时碰撞出的语言快感。年岁渐长,方才明白,这是人们在面对时光悄无声息的流逝时,发出的无奈叹息。一天长过一天,一天暖过一天,时光一“杈把”一“杈把”划减着人生的余量。而人,你觉察也好,不察也罢,时光依然“逝者如斯”。古人的智慧无疑是伟大的、令人惊叹的,居然以“杈把”这种常见的农具,反向丈量着时光的长度,丈量着年的距离。

日子是不经数的,年是一天天近了。你看那几个顽皮的孩子,已经在张罗着贴窗花了。在这白雪覆盖的屋檐下,一团团火红的喜悦给空气裹上了年味,那沾了喜的雪花儿踮着脚,轻轻地把幸福洒满人间。

腊八腌腊八蒜

文/俞益萍

腊八节那天腌腊八蒜,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更是被父老乡亲所看重,它和这里淳朴的民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记得小时候,农家的日子还是相当紧巴的,但再怎么紧巴,大年初一总是要吃上一顿饺子。有了年饺儿,当然要有腊八蒜了。没有腊八蒜,就吃不出浓浓的年味来。再说,腌腊八蒜的原料只有蒜和醋,家家户户都能腌得起。

为了能够腌制腊八蒜,每年开春,冰凌还没有化尽,母亲就把院子东南角的那块只有土炕大的闲地散上圈肥,用铁锨翻透,把大小坷拉捏碎,再将去年留下的红皮蒜头掰开,一瓣一瓣按到土里。待蒜瓣在土里抽出新芽后,母亲就会给它们及时浇水、松土、锄草,就像伺候一群娃娃那样细心。到麦熟季节,大蒜成熟了,母亲把它们拔下来,抖掉泥土,编成蒜辫子,挂在屋檐下,一直到腊八那天才摘下来。

当时生产队搞副业,开了一间醋坊,做出来的醋能够酸倒牙,很受附近村庄人们的欢迎。平日,谁家用醋,记上帐,年终分配时从工分里面扣。但每年腊八节的前一天,每人可以免费分到半斤醋用来腌腊八蒜,这可能是那时社员们唯一的一份福利了。

腌腊八蒜需要瓶子和罐子。那时,每户人家里很难看到玻璃瓶子,因为没有人家舍得花钱去买水果罐头。那时的水果罐头都是用玻璃瓶做包装的;没有玻璃瓶子,只能够用瓷罐子,那样就没有了观赏价值,就不能透过瓶子看大蒜是怎样一天天变绿的。要想检查蒜绿到什么程度,只能够捞出来。以至于,能拥有一个玻璃瓶子腌腊八蒜,成为我儿时的一大奢望。

有一年,一位亲戚因病住在镇子上的医院里,母亲带我去看望,看到病房的窗台上有两个空罐头玻璃瓶子,这位亲戚看出我对玻璃瓶子很感兴趣,就送给我。也就是这两个玻璃瓶子,我家用它腌腊八蒜用了好多年,一直到我外出参加工作,这两个瓶子还在。

每年腊八节,我都会从屋檐下摘下红皮蒜辫子,剥上二十多头蒜,然后到醋坊排队等着免费灌醋。回来后把蒜一瓣一瓣放进玻璃瓶子里,倒入醋后,盖上盖子,放在堂屋的老式方桌上,天天看它变绿了没有,绿到了什么程度,一直欣赏到除夕。

大年初一起五更后,放了草鞭,母亲就把饺子煮熟了。此时,我会把整瓶子腊八蒜放到饭桌上打开,用筷子把它们夹出一些来,然后再倒出一碟子醋。这绿如翡翠的腊八蒜在色调枯燥的冬季里,看来更显得可爱。尤其是把饺子蘸上腌过腊八蒜的醋,一入口,提神、提气、提味儿,那味道真是美极了。有了这腊八蒜和腌了腊八蒜的醋,这年味儿才显得纯正、道地又喜庆。

情暖腊八粥

文/韦良秀

冬天,对于忙了三季的农家人来说,是难得的闲歇时节。可一进腊月,又会逐渐忙碌起来,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宰羊,忙着上街购物,一股节日的气息四处扑来。最饶有趣味的,当属过“腊八”节。腊八,既是一年的总结,又是过年的前奏,年的味道从腊八开始,越酿越浓。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八节,我们全家人都能喝上母亲熬得稠稠的、糯糯的、甜甜的腊八粥。在我看来,母亲做的腊八粥可谓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了。

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母亲把干果、杂粮、干菜逐一淘洗发泡,然后捞出来放在箩筐里风干,除此之外还要把葡萄干、冰糖以及青红丝等几样提味的东西准备好。腊八节当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母亲就早早起床了,她把头天晚上精心准备的红小豆、绿豆、白芸豆、栗子、桂圆、核桃仁、枸杞子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说来也怪,平时爱睡懒觉的我们在这一天总会很早地醒来,透过窗户看到厨屋里有光亮,我们边系扣子边趿拉着棉鞋往外跑。见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大锅,母亲说,这熬粥啊,一定得有耐心,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可有讲究哩。边说,她边把最难熬的几样干果和杂粮倒进了锅,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着。当它们涨裂了口儿,母亲又加入比较易烂的其它几样干果、杂粮,一直熬到开花涨口,才把发好的干菜加进去,然后将火势减去几分,再用文火慢悠悠地细煮。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咕嘟咕嘟”有节奏的响声时,浓浓的香味儿便飘散开来,馋得我们一遍遍催问,怎么还不出锅。

在我们一阵阵的催促声中,锅盖掀开了,锅里的腊八粥又稠又亮,甜丝丝的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母亲拿起勺子,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别舀进早已准备好的碗里。那滋味,我现在想起来,依然口水直流。

又是一年腊八到,超市里早已经摆上了琳琅满目、口味繁多的腊八粥原料。然而,没经过母亲那一套繁杂程序熬出来的腊八粥,不仅是口感上的欠缺,更多的,是心底里那份悠远绵长的母爱,是一种透人心田的暖。

腊八粥的传说

文/陈北溪

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当然,各地八宝粥的具体煮法及食材的配置,各有不同。

腊八粥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第一种说法,腊八粥,乃是古代腊祭的遗存。《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祝与粥同音,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流传极其久远,说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佛教中腊八粥的故事来自于牧牛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更是积德善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也有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腊八节的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另有一种传说,腊八粥是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而设的。当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长年在外,吃粮靠家里人送。不少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此后,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回师路上,将士们饥寒难耐,沿途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救朱元璋生命”之说则流传于安徽和南京。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跌下桥跌断了腿。老财主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无意间发现墙角有个鼠洞,扒开一看,里面有米、豆、红枣。他便把几样东西合煮了一锅粥,吃起来觉得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味旧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杂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更有一种朴素的民间传说,旨在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传递了一种可贵的正能量。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妻子屡劝无效。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诸多剩粒遗粉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改,辛劳耕种。当地人们便借此例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持家之美德。

吃腊八粥的节俗,一直流传至今。腊八粥的传说,是中华文化在食俗上的折射,给人以多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