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品茶文章

2022/12/22经典文章

品茶文章(精选20篇)

清心茶馆

文/桃花岛主

近来,因为心里想着美的东西,有缘得遇很多美人、美事、美物。

在晓荷堂偶遇清心老师,她的服饰、神情、言谈举动,立时让我感觉眼前的美女不简单,是个人物。

清心老师说她也喜欢串珠子玩。我身边刚好带了一个玉佩,早先大嫂送的,相伴十几年了,线绳已旧。当下拿了这枚玉佩,请清心老师帮我设计编制一款项链。

项链编制好了,等不及星期天,和几位有缘之人,赶往一江之隔的清心茶馆。

清心茶馆好雅致。一茶一壶、一桌一椅,因为主人的修行,处处透着禅意。

在茶馆品茶。更可品的是人。清心老师的一言一行,清雅如莲。怪不得有人称她为神仙姐姐。看着美人、品着好茶,妙不可言。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清心老师,我用“妙人”。印象中,还是第一次选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位女性。我想,女人对女人的喜欢,应该更加纯粹些。

清心老师为我这块小小的刻有莲叶形的玉佩配了细细的咖啡色橄榄珠和红黄两色珊瑚小珠等,衬着湿润的玉色,沉着安静。欢喜之至。

当天微信上晒了清心茶馆,晚上即有微友迫不及待地相邀去喝茶。于是和清心老师约定,第二天晚上再去品茶。

这一次同行中有锡城的茶艺老师,清心老师亲自为我们泡茶。第一道为清香的绿茶,第二道为暖胃的红茶,第三道和第四道分别为不同山头的潽洱茶。宾主之间边品茶,边切磋交流,颇为尽兴。

清心老师开茶馆十四载,阅人无数,修行多年。茶好,人美,言善,喝茶之人受教良多。第二天一早醒来看微信,茶聚六人中,三人已改微信名,另有一人茶醉,梦境生花。可见清心老师的魅力!

参禅悟道,这些玄虚的东西,我并不喜欢。我只爱眼前这样情怀美好的女子。

终其一生,自己也修炼不出神仙姐姐的模样,只希望能修得一种清风明月的心境,在尘世中,让自己的心,不再浮燥,安稳妥贴。

感恩诸多机缘。

识人如品茶

文/若清尘

人生如戏,游戏的人歉疚,真诚的人坦荡。给不了真心,就别玩暧昧;还不了愿,请别来承诺。

人生如剧,说说也好,听听也罢,不过一个个笑话。昨夜清欢,今日陌路,走不到终点。

识人如品茶,初闻淡雅,再品甘甜,清了淡了,便看出真假。

是故禅茶一味,犹让喜茶的人痴迷,在幽幽幻境中,品出清香,品出甘苦,也品出一个清凉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若能如山涧小溪,相伴青山草木悠悠,清澈见底、细腻绵长,多好!

人与人之间,若能似蓝天白云,在某个露珠晶莹的清晨,在某个鸟儿婉转的黄昏,相互依恋爱慕,多美!

人与人之间,若能有江河入海的归顺,惹能有根系入土的低眉,距离便近了。别伸展招摇的枝干,别高昂傲慢的头颅,别躲闪失真的眼神。

人与人之间,交的是心,心是一块田,有心人才会耕耘出爱,不论亲情、友情、爱情。

别以为你的真心就能换回别人真意,别以为你的谦卑就能换回他人平和。懂的人痴情,不懂的人装傻。

你是谁的海,她是谁的湾?萧瑟深秋,谁还记得初春的诺言?

这世上,最甜的是人这张嘴,最毒的也是人这张嘴。一张一合,画一个天堂,也可以造一个地狱。较真的人受伤,游戏的人心慌,编一个谎还得圆另一个真,躲得了单纯,也躲不了自己那颗心。

有些话,你不说我不说,便永远没机会说了。有些误会,你不解释,我不解释,便永远失去真相。

牵强地联结,虚伪地唱和,内疚自己,伤害别人。不如直接了当地坦白,走的人轻快,送的人释怀,一笑泯恩怨,从此互不打扰,彼此相安天涯。

来得默默,走得悄悄,褪色了温情,也别带走初识的温暖。

爱,懂的人珍惜,不懂的随意。别说没遇见,有些人不值,有些人不配。

有时,就得做个记性不好的人,失忆了,傻笑了,其实是——真的释怀了!

文/李卉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位列其一,茶对中国人可谓多重要,离不开它。

中国是产茶大国,在古代,茶叶、丝绸和瓷器是中国大宗出口商品,穿着中国的丝绸,用中国精美的陶瓷,喝中国茶,是国外当时上流社会追逐的时尚。

中国地大,茶叶品种多。黄山的毛峰、六安的瓜片、杭州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不胜枚举。

口渴了,喝茶,是身体本能的需要。“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是茶之外的友情,而独自月下,喝茶,是雅致,至于橘灯朱案,红袖添香,那便是风情了。

品茶,那是一种意境。品茶当推功夫茶了,功夫茶,费工夫,要冗琐的茶具,要人服侍,小盅细呷细品,有那个时间,有那个闲情倒好,忙起来,谁有功夫伺候。搬新居时,有朋友送我一套功夫茶具,一时兴起,喝了几次,如今早已束之高阁了。

记忆中,喝茶最痛快一次,是在多年前的割稻场上。那是一个盛夏,我在农村帮亲戚割稻,赤日炎炎,不多时就口干舌燥,汗滴流到眼睛里,辣辣的。不知过了多久,亲戚家的小孩,送来了一大壶热茶,酱红色的茶水倒在蓝边大碗里,很美。一顿牛饮,哪是解渴,分明救命一般,感觉那橘梗般的粗茶泡出的甘甜,把我的五脏六腑彻底滋润酣畅了,多年不曾忘。

我喜欢看沏茶。沸水冲下,叶片上下飞舞,水静止,而叶不止,舒展腰身,次第如兰花开,良久片片下沉,随着袅袅热气的升腾,清香也弥漫开来。看沏茶,得“人生如茶”的感悟者甚多,其中的道理大抵是:“茶本性苦而后甘,人生亦苦,回味而后淡定从容;”或者是:“人生之痛之乐亦如茶,开始浓酽,但始终将被岁月的活水冲淡;”要不就是:“茶讲注水八分,水满则溢,人生亦然,十分的爱恨容易迷失自己,到头来伤人伤己。”其实,这些道理,不必赘述,品茶之人,有谁不知?喝茶就喝茶,不必那么生硬扯到人生此类话题,毕竟,喝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喝茶是百姓的事情,像四川茶馆那样,人多,声杂,“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灌了个水饱之后,他们就天南地北,海吹起来了。几年前我遇见的一个茶馆,那更叫我难忘。那茶馆在一偏僻山野的路边,古风犹存,粗糙大桌,长条凳,屋宇器具简陋万分,过路者,一两块钱,解渴解乏,歇歇腿脚,置身于此。我倒觉得如此陋室的主人,当颇得茶之道也。

禅茶相融一味中

文/霍洪峰

从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到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那一刻起,禅,作为生命的大智慧,便在天地之间弥散开来。当先民们把第一片茶叶浸在水中,禅的种子也便悄悄融进了这神奇的树叶所营造的世界里,于是才有了“禅茶一味”的人生感悟。

禅,这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玄心妙法,以参悟的方式,开启着众生的智慧与心性。

茶,这种生于自然、成于人工的世间饮品,以脱俗的品性,承载着引领人们进入禅境的使命。

明朝才子徐文长曾这样描述品茶的绝妙画面:“茶宜精舍,云林,竹灶,文人雅士,寒宵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鲜绿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竹里飘烟。”正因为有了禅与茶的交融,才能滋润人们的身心,倡导超越凡俗的生活方式,并在大千世界的繁缛与喧嚣之外,开辟一块润泽身心的别样时空。正所谓:禅茶相融一味中。

茶之性,一苦纳百味

佛祖初转,宣讲“四谛”之理,“苦”是人生的基本滋味。因为感受了人生之苦,才有了寻求解脱的愿望。而“苦”恰恰也是茶味的基础与代表。奇妙的是,茶的苦味中又蕴含着甘、醇、清、香等各种味道,这味道的组合与人生滋味如此相似、如此相融,而品茶时“苦尽甘来”的香醇妙趣,正是人生所追求的解脱之道。于是,那“苦”反倒成了一种机缘。

茶之乐,一趣解烦忧

当饮茶由生活的日常需求上升为生活情趣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种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精湛技艺的传承、艺术化的处理、人文化的提升,让多少人以品茶、赏茶为乐趣。趣味永远是生命融入的自觉,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于是,对茶的痴迷与喜爱,便邀来诗词、歌赋、书画、文玩等雅趣为伴,让饮茶的行为处处彰显高雅的品性。从此,茶文化便如一股清澈的溪流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在茶趣的引领下,茶的赏玩者、痴迷者、受用者,在与茶的交融、吸纳中,渐渐脱离凡俗的纷扰,淡名、淡利、无争、无夺。因此,人生变得本真起来,那颗不安的心也超然敞亮起来。

茶之境,一静息凡尘

“和静怡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静”是品茶的前提也是品茶的归宿。于静心处品茶,只有做到了“静”才能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奇妙境界。即使在茶楼酒肆、街边闹市的场所,即使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之人,无论是小盅慢品还是大碗豪饮,无论是为了享受茶的滋味还是只为缓解口渴之需,当那茶汤入口的一瞬间,浸润身心的感觉,都能够让那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哪怕只是片刻,依然有“静”的种子,埋入心田。与喝酒的豪 情、热闹相比,饮茶一直是静静地,在凡俗之中,让时光慢下来,让心沉下来。若能寻一风景秀丽的静谧处,或二三知己,或独自一人,尽可一杯香茗静我心,暗香浮动息凡尘。

茶之妙,一悟醒禅心

人生如茶、禅茶一味。如果说,禅是开发智慧获得解脱的一条道路,那么茶就是醒悟禅心的一条捷径。当水的激情化开茶的羞涩,那份深藏的香醇便流转开来。水唤醒了茶,茶成就了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这不就是人生中最美好姻缘的显现么?那茶叶在水中浮沉,不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么?随着饮茶时茶杯的端起,不禁感慨“放下”才是完美的归宿。喝茶要在当下,入口冷暖自知……在这禅悟之中,茶由“形质”上升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由“有相”转化为“无相”,心静茶至,茶至灵来,那一缕禅心就在“茶之灵”的引领下,悄然而至,怡美身心。

一杯清茶,一颗静心,一丝情趣,一处禅境,茶——人在草木间。此时,耳边不禁响起赵州老和尚那句直指人心的话语:吃茶去……

给我一杯茶

文/丁维香

到朋友家玩,朋友问:“喝什么?”我说:“给我一杯茶。”朋友笑道:“记得你是喜欢喝咖啡的。”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喝茶的?或许是年岁渐长,过了喜欢浓烈味道、凡事急吼吼的年龄,更钟爱茶的醇厚与沉静。

茶是水,但它不只用来解渴。水是解渴的,满足生理需要,所以可以牛饮,或像马拉松运动员长跑时,可以边走边喝。喝茶时,最好的状态是要品的,不光是品茶的滋味,也是享受时光和品味人生。茶可清心,可润养精神,当然它的效用不像用咖啡提神,立竿见影。茶,可能不会立刻喝出个所以然来,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慢,品茶有点像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茶可以养性,心急喝不得热茶,喝茶要有耐心。至少要烧开水,要泡,要等着茶叶在水中慢慢浸润、松开、沉浮。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喝茶的时候一定心无旁骛,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一杯茶,从滚烫到温凉、从浓郁到寡淡,像极了人生,全部意义都只在过程之中。漫漫人生,其实也就是一杯茶的工夫。

茶的品赏之间

文/刘干

老友从黄山来,给我一罐黄山毛峰和一只戴盖的玻璃杯,并和我讨论了如何品茶赏茶养杯。老友说,用玻璃杯的好处,在于不改变茶的质量,又可欣赏茶叶浸泡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品茶赏茶之便利。

经老友开蒙,从此我泡茶,不用磁化杯,不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杯,更不用陶瓷杯,仅用透明的玻璃杯。

品茶赏茶,得从泡茶开始。一壶滚烫的开水,一只玻璃杯,一撮明前或雨前茶,往杯中一放,将开水冲入。叶在杯中翻了几个跟斗,渐渐舒醒。一会工夫,杯水变绿,由浅入深,轻晃一下,绿波含送。那是一种极清纯浓郁的绿韵,恐怕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调和这天赐的色调。

举着茶杯,在青砖灰瓦白墙及浅黄色家具的映衬下,如一片浓缩的绿洲,诞生在房间里。看着那杯娇媚的天地精灵,在水中沉沉浮浮,我的心也随绿波被浸染上浓郁的脆意,看着它,舍不得饮咽,生怕舌尖玷污了清誉和灵气。

透过玻璃杯,绿茶比红茶、黑茶耐看。不过观茶清不清心,靠的是饮茶人的心情。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的确,茶是有灵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

面对一杯无论是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或是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还是苏州碧螺春的茶,只需放下浮躁的心绪,让它徜徉在淡定里;抹掉浮华的表面,让它搁浅在岁月中;不消极避世,敢于直面人生,不忧伤孤寂,让它乐观豁达。俗世的喧嚷,在斟酌之间就温润起来。此时若适时呷口热茶下肚,那种汤清澈碧,绿嫩娇柔,包你暖意在肺腑间沁散,精神逆着热流上扬,心与草木一样,就清静了。

茶的本性是吸呐无尘之水,从沸腾到温和,从喧嚣到平静,这恰如品茶赏茶者的人生。青年时,像刚冲的茶。翻腾跳跃,横冲直撞,找不到方向,心也无处安置,梦想因为过度浓烈而显得有些虚空。中年时,如泡好的茶。几番挣扎,几度沉浮。撇掉了莽撞,留下了踏实。即便肩上的责任重大、承担的很多,也能从容自若。老年时,似经过多次续水、喝透喝淡的茶。安稳和煦,无波无澜。尘埃落定之后,一颗心守住了杯盏之地,无念无争,人就在简单中活得自在、逍遥。

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当我看到一杯茶的冲泡过程,像风干的过往,有一番熨帖的暖意。在袅袅的茶香中,品来品去,最终才发现,其实品赏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无尘年华。此中妙处,惟识茶者自知。

同两小儿品茶

文/悠闲散步

每年的暑假伊始,我会和孩子一起定好假期生活和学习的计划,目的是:既不荒芜孩子待续的学业,又可以美美地享受假期生活。

假期中,我真正成了丈夫和孩子的专职保姆:洗衣服、拖地板、做美食,外加看美文、赏美景,不亦乐乎;孩子呢,读书做文、处理作业、外加游戏娱乐,好不开心。

妹妹家的宝贝来我家过暑假,我家孩子喜至眉梢,毫不吝啬的将玩具箱推出来,两个大娃娃玩得可谓热火朝天。午饭后,我闲来无事,叫过两个小儿,模仿“雅人”,陪我一起品茶。

我在冰箱中挑挑拣拣,找出老公数月前,买的极品铁观音,煮沸一壶水,洗净三个杯盏。效仿,张源在《茶录》中记载的明人饮茶讲究:“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还算凉爽的夏日午后,只有采用“上投泡茶法”了。

两小儿从未这样饮过茶,听我说来,兴趣盎然,两双眼睛全神贯注的看着我的操作。我先引导他们观察茶叶入水后的变化:茶叶有的快速下沉、有的悬在水上、还有的介于水间起起浮浮,茶叶入水的那个瞬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得意、失意、喜忧参半,但是它总在引领我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实实在在地经营着我们的美好未来。接着,我倒去茶壶表面的气泡和部分茶叶碎片,每人斟上一小杯,告诉他们不要慌着去饮用,先放在鼻端闻闻,两小儿装模像样的将小鼻子凑上去,仔细嗅着:小女说,这味道像妈妈包的粽子的香味;外甥说,像荷塘的荷叶的香味;我也悠悠端起,闻到了,夏日午后青草地的香味。关于这壶茶的味道,我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剂味道相似,即清香味。最后呀,我们仨开始真正的品茶了,因为我们均喝不惯第一道茶的苦味,所以倒掉后,加水独品第二道茶,我呢?则是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的给他们讲起来,一品茶温、二品茶味、三品入腹。关键是这“二品”时,我装模装样地教他俩:先怎样将茶水缓缓地含于口中,再怎样让舌尖轻轻地搅动茶水,引领其慢慢地涌动,推转茶香渐渐地四溢开来,最后怎样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美美地享受茶味,俨然熟知茶道的“真人”.

老公下班归来,看到桌间壶盏交错有致,禁不住端起一小盏,美美的将其玩味口中。两小儿看到我俩享受的模样,无可奈何地说道:哎呀!这味道我们俩是实在品不下去了,请放过我们一马吧。呵呵!笑死人了。因为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茶之香味实在赶不上一块雪糕来得爽口和惬意。

这茶之滋味,细细品来,终究与女人的青春靓丽挂不上;倒是这茶叶入水的瞬间,像极了夏日里穿着各色风格的优雅女子,袅袅娉娉,不失端庄,让人赏心悦目。品茶沉思,这茶里的味道,隐藏着:亦歌亦泣、婉转雅致、曲折深邃、五味俱全的人生,的确值得我们一品再品深品,最后悟品我们的一生。

品茶

文/伊人独舞

从花开的圣洁到成为水的伴侣这一路上注定便是个不平凡的过程。

清明时节的雨润物细无声总是稀稀疏疏的下着,有一点那么欲罢还休。茶树在经过寒冬苏醒开来,枯萎的茶树枝掉落在地上,不知何时会化做春泥,即使如此,枝头也不免有了些嫩绿,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韵味就这样在的时节慢慢的飘散在整个山头,茶树是多季作物,记忆深处的茶开始于清明时节,盛于艳阳六月,但是深秋十月也是十分的活跃,既然开出雪白的花,那黄色的花蕊在白色之间相得益彰。就这样在满山都是野菊花的时候他也那么悠然的开着,花开奢靡,最美好的青春,最宁静的结局。不如冬季梅花的孤傲,不如春夏季百花的娇艳,自是无可比也不用比,她就是她。雨过之后的茶花总是成朵成朵的掉落,她不贪图盛世的虚荣,虽不及牡丹的富丽堂皇,不及莲花的清新淡雅,却也来得那般的赏心悦目,自得其乐。茶树在刚开始新的生命的时候便被采摘,将上好的一缕绿色定格在烘烤的程序中,这样就开始了和水做伴侣的人生。茶的生长特点变决定了她的一生,新出来的茶叶不及时采摘的话,要不了几天就会变成老叶了,所以嫩叶便是其生命的的象征,终结也是延续。喝茶自然是选取最为柔嫩的那部分,加工特制而成。她开始于最初,终结于最初,释放出自己生命的精华之后,变成了枯黄的烂叶消失在泥土里。

喝茶,从可以喝水的时候便开始了,应该说是用茶代水的,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白开水寡而无味,可以说我的每个细胞都是经过了茶的洗礼。喝的过程只是一个为感知过程上升到思维过程这便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喝茶也贯穿我的一生,但是真正的开始这一理想思考的过程是在爱上这味道的时候开始,爱上始于习惯,一种从你是一个生命体的时候就陪着你的东西,谈习惯显得更加的亲切,少了矫揉造作,是自然而然的将其放在了生命里面。

品茶悟其包容宽恕,将自己身体投入沸水中,完成自身生命的最后一程,这种壮丽的艺术,我想只有茶可以配得上。经过水的煮沸,然后最后作为水的一分子那么坦然的溶入水中,变成了水一层不变的底色,她包容着一切。真是这样的包容,她才会和水交融,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似荷叶上的露珠的清甜,那般甘愿相望。因为包容和宽恕,成就了自己的一生。让人齿间留香,回味无穷,如石般坚硬,“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过而不及的美丽。茶是包容的艺术品,似淡然出尘的女子。

品茶悟其淡泊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正是包容才会让她如此平静,平静之后于浮世繁华只为过烟烟云,生和死之间无非就是呼吸的问题,自然而来的便是淡泊,她生于宁静的高山,即使是身在红尘之中依旧如是。那淡泊自然而然的便成了茶的品行,出世入世皆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心中无所欲便自然而然的宁静,茶中的宁静和佛教之禅如出一辙,从而茶也是佛文化中的一种精髓。

品茶悟其博大深远,茶中有道,茶中参禅,茶中礼佛。那是一种世外高人的博达和深远,源于艺术,体其意境,从而修养其身,这便是茶的一个过程,最后为茶以悟道修养身心。这自然便是她的博大深远之处,由食上升到悟,飞越之处便在这里。茶的博大在于其品性,其深远不光追溯历史起源,还在于对“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的茶道最高境界的追求。道可道非常道,又似庄周的梦蝴蝶之说。茶道的博大和深远,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泡上一杯铁观音,看着她慢慢的将水染成碧绿色,舒展舒展,蜷曲的叶子变成了整片褐黄色的,只留下一丝茉莉般的清香随着白气萦绕。当所有的繁华都殆尽,独留一缕清香在人间,这便是茶。喝茶,爱她的涩中带甜,如人生般此起彼伏,品茶,爱她的宁静致远,如一席清风清醒自然。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以茶的姿势赫然站在天地之间。

人生如茶

文/杨立文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因茶的特殊性,于是它勾连着日常必需品和情趣生活。特别是,现如今咱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许多人从喝茶到饮茶再到品茶,品尝起生活的甘甜,回味着好日子的乐趣。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品茶,品茶的最高境界是心境。从茶叶在水中浮浮沉沉,体悟它短暂而曼妙的精彩;从茶汤在须臾间浓浓淡淡,感悟它多彩而惊奇的变化。直到茶叶体态饱满生命丰盈,心甘情愿地沉入杯底时,领悟它浮沉而起伏后那份淡定。

人生如茶。比如,头酌茶色淡味雅,它就像人的少年时节,淡雅得隐喻着神秘,使人不能拒绝对第二遍茶的渴望。二酌茶不待品尝,满眼的翠绿就透出了芬芳,恰似青春时光。三酌茶茶汤虽淡,但味道悠长茶香浓郁,似中年的成熟。待到后几酌茶,淡雅清新回甘自然,堪比老年的练达。

品着香茗,透过满杯的茶汤,你会发现所有的爱恨情伤、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将化做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欣慰。此时,小酌一口茶,慢慢在口中浸润,随血液流入五脏六腑,回味着那余香,它会让人收敛心性,岁月里的种种心动,都随着茶水的一遍遍冲淡了。

人生如茶,浓淡相宜。在氤氲的茶香中,看人世浮沉,看人生聚散,在茶的淡淡幽香。

在古诗里品茶

文/张宏宇

闲来品茗,常有书卷相伴,喝茶读古诗,那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茶泡古诗,从古人的诗句中品味着茶香,便有了更多对茶韵的感悟。

喝茶喝出境界的,莫过于唐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诗风浪漫,后人尊他为茶中亚圣。他的“七碗茶诗”之吟,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神逸的笔墨,描写出了对茶透彻的见解,也让今人对茶尤爱之。

握一卷古诗书,片片新茶立于水中,伸展旋转,书香扑面,茶香缭绕。宋朝苏轼《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诗句煎茶,新茶活水化月,随缘自适,悠然自得。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每读古诗,赏着杯中清茶,便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人范仲淹有《斗茶歌》诗,斗茶又称茗战,即评比茶叶品质的优劣,主要是斗水品、茶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诗中说斗茶,必须要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这首斗茶歌说的既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可见当时茶已深入民间,茶的活动也很丰富,饮茶品茶已经很普遍了。

在古诗里品茶,茶香和着诗韵,让生活充满着诗意。有了茶香的滋润,心情便会清晰愉悦起来,茶香与灵感缓缓交融,生活的所有烦杂从脑海统统消除。品茶可清心,可以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让浮躁的心归于安宁。在古诗里品茶,心底沉淀出几许恬淡的心境,把繁杂的生活沉淀下去,在优雅而深邃的精神世界里遨游,让我尽享人生美妙的乐趣。

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在古诗里品茶,诗韵伴茶香,使茶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底蕴。从那千年的古韵里,我依然能够读出浓浓的茶香,萦绕在眼前,香气扑鼻。

水晶帘。零丁雨后弃学筝独品茶

文/砚池芍药

飘雨悄然至,怎一霎,阳光犹启。阻我学心,一曲绮筝情,类丁香紫。有意萦怀偏懒散,但只倚,蓝屏迤逦。爱逍遥,不作牵肠,自怡自喜。

觉来舍交累,守独茶味品,玻璃台几。慧运福灵事,莫将谁比。眉骏观音舒盏韵,更吟得,文华玉诣。待梅开,三弄银瓶,暗香已美。

在一盏茶香里等你

文/李治亚

整个夏天,我百无聊赖,暑假来了。整天宅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看微信,岁月的风拂过盛夏,灼烧的马路上热气滚烫滚烫的,从窗子的缝隙间飘过来,赶紧严实了门窗,一个人在空调下继续找一本书翻看。

此时,大脑里一片寂静。孩子没在家,老婆没在家,我的地盘我做主,好久没有如此安静,居然不清楚这每天忙忙碌碌的究竟为何?爬格子,老早就起来,好像不写几句话就不舒服,老婆的叮嘱还在耳边回响,又没赚钱了,还写那个豆腐块干嘛。干嘛,不知道,我是一个死心眼的人,自己认定的事居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个人偷偷地除了看书,还是看书。至于电视手机微信,也是围绕那些诗词呀,三国水浒呀,不停地看。生命长河里,似乎国学占据着我的全部,走过春花烂漫,看过夏荷灿灿,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这么想着,居然有些偷偷地想你。

我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家里有的是铁观音,也有毛峰,除了招待客人,大体上我是不会喝的。或许是农村人的憨厚更符合我的性格,我实在不愿做城里那些优哉游哉的贵族少爷公子或者大爷,端着茶杯,慢慢地坐喝。一杯茶,据说能喝上大半天。

不会品茶,可是喜欢闻茶香。别人喝茶的时候,散发出来的气味也是蛮好的。朋友偶尔叫去,耐着性子,去茶室里坐坐,喜欢铁观音的醇厚内敛,喜欢普洱的温和稳健,也喜欢龙井的香郁清爽。品茶的时候,要找对味的好朋友。好哥们往往对酒,一杯两盏下肚,诗性叠发,佳作频出,一挥而就,让人兴奋。若是红颜知己,自然喜欢饮茶,不必觥筹交错,不必推杯换盏,不必大呼小叫。你来,为你沏盏茶,不须言语寒喧:好久不见。然后,一席茶事,一段时光,裁一寸光阴,画一地月光,再让那炉火光,燃于心底。我会记着那些茶语,那颗茶心,那缕袅袅茶烟。有些茶,相遇不早却一见倾心。相遇时间不算长,却总占据心底。仿如生根落地,固执的葱葱郁郁。

可惜,一切都是想象,生活中哪里会有红颜知己。有的时候自己只是在一个潜意识里臆想。给自己沏一杯淡淡的茶,静品清茗,把所有的心事,委屈,思念全都稳妥地安放。情在心里,无言也温暖。

假如有一天,你肯来,我在茶室里等你。那晚,好清爽的风,花瓣雨飘出淡淡的清香。窗外,似乎能听到几滴细细的雨声,你在何处?是否举着油纸伞前来,和我一起闻花香听鸟语,守着一方静谧,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雨,听着茶声,或许心头的喧嚣早已沉淀,等铁观音卷缩的叶子在热水的浸泡下慢慢舒展开来,轻轻呷上一口,一丝淡淡的甘苦沁入心底……

在一盏茶香里等你,尽管不会品茶,可有你就好,岁月荒芜了,日子苍凉了,生命变得如此孤寂。什么时候能够和你在安静的品品茶,一起点数彼此脸上绽放的皱纹,然后轻轻叹息,直至到老。

午间品茶

文/海纳百川

和煦的暖阳正透过半扇窗悠闲地照在办公桌上,刚沏好的一杯茶袅袅地飘散着热气,我静心观看那沉浮的茶叶在杯中上下翻腾,茶色由浅变深,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深吸沁人心脾;啜一口,顿觉溪流曼妙流入心田。

缓缓上升的茶香与通透的阳光融合在一起,交合着、缠绵着。

杯中的茶看起来细小、纤弱,却又是那样妙不可言,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却清香馥郁。

就是这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就是这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不同的品茶人,皆可品出茶外的不同人生韵味。

今日午间相对我而言,茶则是友情的纽带,心醉于茶,也许是心醉友情的流动吧!

这茶还是好友于几个月前送给我的,由于很珍惜这分茶香,日常里不管再口渴也从不大口喝,只是在心静的时候才会冲泡一杯,细细品味着茶的苦涩、甘甜,如同品味着与好友的多年情谊。

一丝香甜,一缕心音,一分清醇。

真正的情谊是永远也不会离去的,一如茶香,永不散去!

茶如友情,句短味长!

在一泉饮茶

文/姜国强

中午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我们一家三口在游赏金山公园之后,沿着清波荡漾的小河走进了河岸边的一家餐厅,吃了午饭。饱餐一顿后信步走出门外,才觉得口渴难耐,看到路边有一茶馆:月洞门,高高的竹篱笆围墙,院子里林木茂盛,葱葱郁郁,让人觉得幽静典雅,古色古香。我们走进一瞧,店堂里摆着五六张茶桌,二十几张木椅,零散坐着五六位茶客。于是找了个临窗茶桌坐下来,泡上一壶龙井,店老板送来一只竹壳热水瓶,三只盖碗茶盅,放在紫褐色圆茶桌上,我们且坐且饮,慢慢打发这段午后休闲的时间。

端过一只茶碗,揭开碗盖,吹开茶碗里的袅袅热气,略品一口清茶,只觉口味清香,舌尖略苦,因干渴难熬,连尽三碗,顿觉喉咙清爽,口中生津,舌尖齿缝洋溢缕缕甜丝丝的味道,感觉浑身舒畅,热汗直冒,疲劳之感烟消云散,也没有午后昏昏欲睡的感觉。也许,这是有生以来,印象中感觉最好的一次饮茶了。我心里不禁暗暗思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茶水,竟有如此功效劲道。我环顾四周,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正中墙上贴着一幅山水画,引人注目。走近仔细观望,大江滔滔的江心,一艘大船正在翻滚江涛里扬帆航行。船舱中,一身着唐朝服装的绅士,端坐小桌旁,一手端茶盅,一手握茶壶,正细细品茶。看那画中大船四周,江涛拍舷,船在江心上下颠簸,惊心动魄。但是,这位绅士任凭风浪起,稳坐饮茶台,四平八稳,饮而不慌,真有久经风雨的大儒风度。船舱一侧,还有一位仆人正在用一只大葫芦从江水里往船上提水。画左上方草书“刘伯刍江心品茶”,画作右侧两行草书小楷绰绰约约看不清。

当年唐朝名士刘伯刍曾把宜茶茶水分为七等,镇江中泠泉为一等,用中泠泉水泡茶,醇厚清香。后来江流变化,清朝末年中泠泉于江心中的金山登陆后,曾一度迷失。据说中泠泉就在金山附近,莫非这里就是一泉之地。我不禁喜出望外,开始仔细寻找起来,但是,除了院子后面天井里的水井之外,没有找到与一泉有关的痕迹留存。柜台里有扇门通往天井,但是门是关着的,一般人不能进去。休息了半个小时,家人催促回家,我只得打消继续搜寻的念头,坐公交车回家了。但是,这次饮茶的印象在脑海里始终没有忘记。

之后,进了金山公园游览,有好长时间没有继续到这家茶馆歇息喝茶。这家茶馆的印象渐渐淡忘了。只是多年后,沿着金山河桥,我偶然走到了公园西侧的百花洲游览,看到新建的“天下第一泉”的游览之地,依稀记得,这就是当年品茶之地。再坐下来品茶,感觉没有上次品茶的味道了。览顾四周,厅堂里的茶桌茶椅比以前增色了许多,只是那幅挂在墙上的“刘伯刍江心品茶”山水画已经消失,令人遗憾不已。院子里有一方用青石砌起的方水池,池壁上有石刻“天下第一泉”。池水沉沉静眠,池底有稍许气泡冒出,引起一道道隐约波纹,没有传说中的涌泉奔突之势了。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这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征程路上写就的一首《过太白楼》,诗人面对滔滔扬子江,品尝了江心的第一泉水,英雄满怀着爱国热情,抒发出豪言壮志,七尺男儿定要消灭侵略者。只有将侵略者赶出中原,才有空闲来评点茶经和拜学羽仙。

扬子江心第一泉,金山脚下南泠泉,天下中泠第一泉,漫步在这美丽的金山脚下、中泠泉畔,抚今追昔,心中思潮滚滚,感慨无限。

茶味人生

自己虽不懂茶道,但却喜品茶。一杯清茶在手,万千世界皆有。捧着盛满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幽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喝,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呷,一丝丝一丝丝地去品。在品茶时我更喜欢借用中医之道:望、闻、问、品(切)在茶水之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闻了。

身居中原,位置低端,喝不到好茶,唯一能品的就是绿茶——信阳毛尖。至于信阳红,显然不是我所能品尝得起的。即使喝毛尖,也喝不着雨前茶,只能喝雨后茶。既然茶叶上不得档次,品上就要下工夫。其实想想,雨前雨后分别不大,大概是商人经销的一个噱头而已。其实只要是产于深山的茶叶,小心采摘,精细加工。茶叶就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茶树顶端嫩芽,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都是茶叶中的上品。

喜欢品茶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眼观、鼻闻、人品和口品四个阶段,也可说是四个层次。

所谓眼观,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以前我在豫南农场工作时,有幸得到信阳一个同事从自家茶场里新炒的茶叶。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毛尖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新鲜的茶叶,不用泡,就能闻到丝丝清幽之香。这香味蕴含着大别山里的云雾之幽、清风之爽、山泉之澈。泡好茶,先不急去喝。执杯与掌心,置于鼻下,那清幽茶水之香便随着袅袅升腾的水雾,弥漫在空气里,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已经钻入你的鼻孔,那丝丝清香,那阵阵醇味,挑逗着你的嗅觉。

至于人品,是需要茶友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许也是一种品吧。如果能和茶农在一起谈论茶叶魅力,才是品茶之道。

最后,水入口,先不急着咽,让其在口腔里稍做停顿,让茶水之香在期间荡漾开来。如《红楼梦》中妙玉所言: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在连横《雅堂笔记》有一篇《茗谈》,也说过:“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止渴。若玉川之七碗风生,直莽夫尔。”我等虽是俗人,但愿意做“驴饮”的也不多。做不了雅士,做个品茶的俗人也不错。至于解渴之茶,则另当别论了。

在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副名对: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茗茶似佳人。说就有茶如人生之味,人生又何不如茶呢?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品茶亦如品人生

文/冰山雪峰

喜欢喝茶、饮茶,却从未对茶有过更深层次的考究,平日里只是把它当着解渴时的一分享受和满足而已。偶然间打开百度,竟然发现茶的流传之广,茶道的深奥,茶文化的精髓,并非我这一介凡夫俗子所能深蕴的。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的差别,因此,四季饮茶也要有所区别。

春天,属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复苏。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内热积贮”,因此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此时宜饮花茶。因为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具有理气、开郁、祛秽、和中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的生发,并能振奋精神,消除春困。

夏天,属热,赤日炎炎,气候闷热,出汗甚多,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必须补充大量水分。此时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清鲜爽口,具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导等作用。

秋天,属凉,有萧杀之象,空气渐渐干燥,人们感觉皮肤、鼻腔、咽喉干燥不适,这叫“秋燥”.此时宜喝清茶,色泽绿润,内质馥郁,不寒不热。秋凉饮之,可以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

冬天,属寒,天寒地冻,寒气袭人,人的机体处于收引状态,新陈代谢迟缓,容易罹患“寒病”.此时宜饮红茶。这种茶,叶红、汤红,醇厚干温,滋养阳气,增热添暖,可以加奶、加糖,芳香不收,还可以去油腻、舒肠胃。

也许是工作的习惯,也许是吸烟的缘故,我出门、上班永不离手的就是夹包和水杯。夹包自有它的用途,里面无外乎各种证件,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民币。水杯也好解释,那就是我一会也离不开水,只要一会儿不喝水,就会有一种饥渴难耐的感觉,因此,必须时时喝水。

说起喝水,我自称自己是个大水包,如果一个小时不喝水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在我的眼中,这小小的水杯最大的用场就是为了解渴。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白水我愿意喝,更愿意喝茶水,尤其钟爱绿茶。虽然我喝茶没什么特别的讲究,也很随意,但是每每就着杯子小啜一口,经过舌尖的品味,好茶赖茶马上就能分辨清楚,而且还特喜欢饮浓茶,越苦越过瘾,愈浓愈开心。我喝茶从不讲究茶具,弄个保温杯子,里面放上很多茶叶,不管是坐在办公室还是驱车行驶在外,不管是饭前还是饭后,总是在不停地喝,待到茶叶失去了原有的茶味,便会添上新茶继续。曾记得《红楼梦》里妙玉奚落宝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了,你喝这一大海(其实是个很小很小的杯器),算什么?”说得黛玉宝钗偷偷地笑,老汉我是汗颜之后真觉得无颜。茶这东西原是这等金贵玩意儿,我岂不太糟蹋它了!正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不知味,进肚即可。

关于茶,文人墨客多有褒奖,不说茶的真实味道,就算看描写茶叶的文字也实在很醉人。如:杜甫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魏野“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灵一有“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梅尧臣有“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曹邺有“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刘禹锡有“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等等名诗佳赋不胜枚举。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写得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别开生面,意蕴丰含,不仅写出了茶味,更道出了人生真味。

在茶的世界里,绿茶、红茶、花茶、普洱茶各有千秋,看看那些富豪和贵妇们喝的成千上万元的上等好茶,想想也感觉有极品贵气了。我爱绿茶,喝之能嗅到春天萋萋芳草的气息,看那一点点嫩绿在杯中舒展,满口生津。喝下,微苦中清爽甘甜,为此就会一口接一口地喝着,口渴时就会迫不及待地牛饮着。茶确实是个好东西,既很好喝,又能解渴生津,我贪恋它的滋味,迷恋它的香气,更割舍不下它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小有闲暇时,我也会去光顾茶社,每次店主会给我表演茶艺,还会讲茶经,什么茶用什么水,什么器具什么火候什么程序……还和泡茶的天时地利乃至泡茶人的什么心情有关,也许每一点点细微的差别都会对茶味造成影响,但我总不能为了喝到一口好茶先渴个半死,退一万步,先喝够了水再泡茶,恐怕泡完也不想喝了,因为不再需要。再讲到茶入口,什么先苦再涩后味甘,或者有的茶味道与之正相反……我知道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茶文化的结晶,我知道这才是对茶真正的了解和敬重。然而,我竟然没有兴趣听这种絮絮叨叨的讲解,正像小和尚听不进老和尚念经,我喜欢喝茶,不是因为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喜欢它,更不是因为它的光环。一同学送我一桶龙井,我如获至宝,先喝好的后喝次的,不到半个月,半斤茶叶就没了。

事后遇到同学闲聊中说起此事,同学惊诧莫名,瞪着眼睛问我是不是在吃茶,我说每次都是没有了茶味才倒掉,好喝的茶真的让人回味无穷。一直喝茶,喝到今天也全然不去探寻它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可以说对茶文化一无所知,茶若有灵,不知道会不会怪我?

每天离不开茶,每天以茶为伴,我却只知道茶味的清香,却只知道茶能解渴,是不是真点亵渎了茶之神灵?如此执迷于茶却对茶道一知半解,真好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我活了半世,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喜欢喝茶,纯粹就是喜欢茶的本身,就像喜欢某个人,没有理由,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

经过一天的忙忙碌碌之后,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中,就喜欢在寂静的深夜,独处一室,泡一杯清淡的绿茶,在滚沸的水中看着小小的叶片慢慢舒展,上下翻飞,将自然的精髓袅袅释放,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丝丝缕缕的暖意,斜倚在躺椅上,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美文华章,与作者进行一场隔屏的心灵对话,在文字中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意念上的融洽。一杯茶,一盏灯,一篇文,一份小小的满足,为此,便会将白日工作中的一些不愉快暂时忘却,在惬意中享受品茶阅文的乐趣。

茶喝得久了,便慢慢在喝茶中有所感悟,其实,品茶亦如品人生。时间就像条潺潺流动的小溪,缓慢却持久地冲刷打磨着年少浮躁的心。人生中,唯有经历过暴风骤雨的洗礼之后,方知归于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而在心灵趋于平淡之时,便会爱上茶,于是就慢慢坐下来品茶。每天我都会泡许多杯茶,在繁忙工作间隙偷点时间,轻捧浅啜。茶微微入口时润了胃,也润了心,那颗已被时间磨得圆润而略显沧桑的心,在苦涩芳香的茶水的浸泡下,便也忽然开朗起来。

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品茶也是如此吧,未必要好水好茶,未必非得有好的茶具,未必非要深蕴茶道,品茶,关键是要有一颗带着欣赏而又平静自然的心。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一切的不如意终会过去,不如将心放下,慢慢浅啜慢饮。

有时在喝茶时,便也会发出无限的感慨来,人这一辈子就如茶叶在杯子里浮沉的起初一般无二。初尝时是润泽后的温柔,并带有一丝苦涩的滋味,细酌后便有甘甜的回味,更有着几分清新的感受。品味人生,如同品茶。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茶义的诠释也不尽然。品茶品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清风……

不同的茶,源于产地的不同,便会有着不同的质地。泡茶的器皿不同,泡出的茶的口味也不同,溢出的茶香也不尽相同,便犹如人之爱心、虚心、清心、诚心、信心、专心、耐心、宽心这八种心性,蕴含着人之一生的哲理。人生就宛如一杯浓茶:端起杯来,有一轮旭日,有一弯新月,有满天的繁星,其全部都氤氲在茶香里,驻足在杯子中。抿一口,摊在舌尖上细细品味,仿佛满口都是太阳味儿、月亮味儿、星星味儿!

人生之旅既漫长而又短暂,人生之旅更像是一杯茶,把真诚与执着挥洒在人生路上,浸泡进人生这杯茶里,那苦涩何尝不是满口的清香呢?

天有阴晴圆缺,那是月的轮回;人有悲欢离合,那是人生的纠葛。既然要在现实中生活,那我们就无法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让生活多姿多彩,那我们就必须拥抱那份执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舞台”.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人会表演着各式各样的节目,有的精彩纷呈,有的黯然失色;有的掌声雷动,有的掌声稀疏;有的轰轰烈烈,有的暗淡无光;有的……

人生如同独酌一杯浓浓的、酽酽的茶,苦涩甘甜氤氲其中,其意味深长而又悠远……

让心悠然

文/游水方

我一直都以为,人之忙来自两方面,一是身忙,二是心忙。身忙不算真的忙,心忙才是真的忙。

过去,在乡下便亲身感受到身忙。犁田、耙地、锄禾、除草、担粪、挑稻、收割,样样都是力气活,常常还受到热辣辣阳光的烘晒,全身汗流浃背,深切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然而,干这种活不需费什么心思,白天出了力气,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又恢复了活力,心不累。

心忙就不同了,心里老是在寻思,老是在算计,老是在忧虑,因而心无宁时,此就可谓真忙了。其实,这些个儿忙有许多是自己找上门的,是自寻烦扰。比如在工作上,本来只需考虑如何做好所干的事就可以了,但你还要思虑事外的领导信任、人际关系、个人得失等等,不就徒增了不少压力?这就是心理学上着名的“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最着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之一,在一次极为重大的表演中,他不是专注于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虑这件事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他从70米的高空坠落身亡。再如在生活上,许多人都觉得累,其实一半来自于生存,另一半来自于攀比。就目前而论,生存已不需费多大心思了,许多人就花心思在攀比上,你有靓车我也要有,你有高档房我也要有,在寻思占有的过程中,你不觉得太忙太累了吗?

所谓忙里偷闲,是要让心闲下来,把心中的杂念放下,把人生的得失放下,把个人的荣辱放下,这才是真的闲。然而要达到这种闲也非易事。现在的诱惑太多了,金钱的诱惑,地位的诱惑,美色的诱惑,没有定力是难顶得住的。“青山元(原)不动,浮云任去来。”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人的自性好像青山那样屹立不动,那些如浮云一样的金钱、地位、美色不管如何飘动,于我丝毫没有挂碍。这就是如山般的定力。

陶渊明有这种定力,他毅然辞去官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之所以悠然,在于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远离了车马之喧嚣,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里空灵,没有丝毫挂碍,已超凡脱俗,因而心中才那样怡然自得,领略到人生真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他内心并没受此所累,夜“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悠然地品赏了江上清风、流水、月色,便“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已超然独立,忘怀得失。他之所以对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就在于他的洒脱情怀。正如清代古文家方苞所评:“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

那次,朋友邀我到他的住所品茶,我就感受到一份悠然。客厅里就我们两人,那个小区也很幽静。茶几上摆着一套茶具,一个电热水壶,一个不大的紫砂茶壶,几个玲珑小巧的搪瓷杯子。他泡茶很投入,将电热水壶盛上水置于小电磁炉上,水开了先烫洗茶壶,再烫洗茶杯,然后再盛水置于炉上煮沸,放一撮茶叶在茶壶里,把沸水倒进壶中,盖上壶盖,随即丝丝茶香便随着壶嘴的轻烟慢慢溢出,徐徐钻入我的鼻孔,沁入心肺。过了一会,把泡好的茶倒入大的茶杯中,再从大杯倒进小杯里。我端起杯子,把茶慢慢吸进嘴里,细细地品味。我说,这样品茶,真需要闲功夫。他说,其实品茶要有闲情才品出醇香来,品茶不只在茶,更重在过程,才会品出一种好心境,品出一段好时光。好像钓鱼,钓者并非重在吃鱼,而在于享受这个过程。听如此说,我感悟不小。

我没耐性品茶,也没耐性钓鱼,忙里偷闲,只喜欢坐在桌前,伴着一杯开水,静静地看书作文。读一本好书,我仿佛与一位高尚的朋友在倾心交谈,我们有时会心一笑,心便坦然起来,空明起来。有了灵感,也会坐在桌前入神地作文,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心灵的感悟,那些温暖的情怀,便通过手指走进电脑,写成了文心里便怡然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让心悠然,把心灵安放在宁静的港湾里,远离喧嚣,远离名利,一切都从容淡定,工作忙了也不累。

和爸爸一起品茶

文/李腾阁

爸爸喜欢喝茶。吃完晚饭后,他总会拿出那套茶具品茶,显得十分惬意。爸爸说自己喝茶是为了消食,我看是为了享受。

透过那透明的壶壁,我看见一片片茶叶在淡绿色的茶水中翩然起舞,散发出生机,散发出活力,令人感到神清气爽的茶香也时不时地钻入鼻腔。我对爸爸说:“我也要喝!”

待茶冲泡好,我迫不及待地一杯入喉……结果,完全不是想象中那种味道,我苦着脸,放下茶杯,说了声:“味儿好苦!不好喝!”爸爸笑出声来。

一个宁静的晚上,妈妈外出,将家留给我们父子。爸爸在泡茶,还是那副享受状,面对“数字堆”的我,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时不时飘来爸爸嘴里的“咂咂”声,叫我心烦。

看我兴致不高,爸爸招我过去,摇头晃脑给我聊起了“茶经”:“茶啊,天涵地育的灵物。‘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一尘不染。”

“冲泡绿茶时讲究高冲水,凤凰三点头,便是在冲水时水壶要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说着,还神气活现地做演示。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称之为‘碧玉沉清江’。一看、二闻、三品味,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我被爸爸的神侃勾起了兴趣,时不时地拿起一杯,和爸爸碰杯对饮。一样的绿茶,这次我却不觉苦,涩味萦绕舌尖,更多的是茶中包含的清幽淡雅,以及滑至舌根的甘醇,使我有种飘然感。

爸爸说,喝茶,品才是真正的难,因为这是一项极其细微的“工作”。人活着如一杯清茶,其中的甘苦是品出来的,苦在先而后甜。只有细品才能品出真味,茶道的程序就是让人悟出至理。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看二等三落空,品茶品味品人生。看着这一片片翻滚的嫩叶,不得不说,爸爸“说教”有方。

茶如人生,句短味长。人生有了理想和渴望就有生活的动力,人生有了真情和奉献就有生活的欢乐。看不开时想想美好,以求释然;颓废时看看身边,以求振作;烦恼时想想快乐,以求解脱;愤怒时想想前程,以求平息;不满时想想曾经,以求感恩。

现在我也爱上了品茶,在紧张的学生时代,求索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致远。

品茶如品人

文/纳木措

春夜,明净的茶桌上,倒影的月色飘忽不定。乳白色骨瓷茶杯叮叮当当的在手上转动作响。滚茶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三五老友相聚喝茶聊天,人生一大快事。

茶道有“好茶、佳具、雅景”三要点。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愉快,“三口为品”,茶水“甘、香、滑、重”,慢慢细细地品味出人生的百般滋味。假如大碗喝茶,那只能称牛饮,是解渴的生理需求,品茶更重要是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满足。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北京大碗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四川盖碗茶……我最爱是家乡的雨花茶。《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白说出此是茶人的精神境界。一日三餐之余,清茶一杯,乐而忘返。茶之味,叶苦味甘。泡一壶上品雨花茶茶,茶水色泽红艳明亮,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望物生津,沉香留齿,回味无穷。

轻轻揭开壶盖,先闭上眼睛闻其香,妙不可言;再品茶,静下心来,忘却了宠辱得失、酸甜苦辣;小口呷茶,各种微妙感觉,自然涌上心头。这是茶与心灵结合的一种感悟,使人返璞归真。此时此境有种“放怀天地外,得意云水间”的感受。

茶质本洁,不与污水为伍。从采茶、制茶、鉴茶,到煎煮的火候、品饮的技艺,都要求精益求精,无不体现“认真”二字。

品茶如品人,茶品如人品,仔细想来很是恰切。

有人喜以茶论友。茶,泡好了,刚品一口,香气四溢,甚是舒心,再饮,喝进口感觉有些苦,再品茶中带甘,再回味,喉咙甘冽无比,牙缝留香耐人寻味。如像某些人,开始接触觉得其性情有点格格不入,再交往,可以领略他人品高尚,遂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茶禅一味”、“心注一境”,平心静气、淡定从容,方可悟出茶中真味。

茶树终日与云雾为伴,取天地之灵气,品茶体现的是身心与自然的和谐,以茶会友。以茶示礼,其情浓浓,其意融融……

品茶

文/郭德诚

我喜欢喝茶,但不懂茶,累了,就沏上一杯,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旋转升起,再缓缓地舒展开来,水,渐渐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这时,疲劳一如升腾的热气,也就渐渐散去。我不知陆羽《茶经》中的“荡昏寐,饮之以茶”可是这种状态。

《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一身的疲劳,谓之苦,闭目养神,谓之甘,人,也是一种茶。静静地舒展,呈现生命的原色。

沏茶,离不开水。《茶经》有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其实人生的水,也是有各种排列的。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生活环境等各种水,虽也影响到人生这杯茶的浓酽、苦涩、甘甜,但茶仍是关键,因为在旋转着慢慢地舒展呈现的过程中,显露的是自身的品质。

茶讲究的是品。品茶,有一种慎独、静思的意境。在茶中,我尤喜绿茶。一是它不经发酵,不掺杂其他,冲泡后仍保持着天然的绿色;二是入口微涩,细品,却有淡淡的清香,不艳,不媚,不俗,不骄,不躁。

在中国,喝茶是一种文化,在唐代就有了专著,喝茶十分考究,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都有着极其详细的论述。而我喝茶,喜用透明玻璃素杯,没有任何花纹装饰,里外透明,一目了然。茶叶堆在杯底,一股热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旋转升起,在浸泡中缓缓展开,氤氲中的馨香,便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过程,纤毫毕见,不遮不拦不粉饰,展现出透明的一生。即便平平常常,有些苦涩,也毫不在意,因为在坦荡中,透着一缕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