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
教育文章(精选20篇)
致韩寒的一封信
文/慕林
韩寒:
你好!
本想尊称你为"先生",但仔细一想,你和"先生"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况且你只不过大我14岁,所以我选择了直呼你的名字。我写这样的一封信也许会显得比较无礼,但又仔细一想,我和你的距离远远要比你和老舍先生的距离小,既然你有资格批评老舍,那我想我也有足够的资格评论一下你。
第一次看到"韩寒"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某期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上。文章介绍说你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赛车手,只可惜,2009年时的我对这两个名词都毫无兴趣,而且那时我刚好小学毕业,于是很快,你和我的某些小学同学一样,渐渐地被遗忘了。
当你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也就是我读高一的时候。刚上高一时我班有一同学闲得无聊,屁颠屁颠地成立了一个小组,美其名曰"文科讨论小组".第一节讨论课就发了一篇你的作品《杯中窥人》给我们欣赏,读完之后觉得甚是不错,又了解到这是你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时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的 ,心中不禁有些叹服,17岁的少年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确实不简单。回到家我就上百度了解了一些你的信息,发现你的经历挺传奇,心中自然产生了对你的一点崇拜,其实"崇拜"这个词放在80年代也可以叫做"欣赏",但这种欣赏很快就消失了,原因是看了你的得意之作,《三重门》。
2012年某月某日,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百无聊赖地找书时偶然发现了那本许多同学都说好看的《三重门》,原谅我只看有人介绍过的书,之后我慕名拜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概括为两个字--失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一个少年的无知,有些人总是习惯把无知当个性,而你刚好做到了这一点。你说你小时候背过三千多篇古文,很遗憾,我没能从《三重门》中读到任何关于古文的东西,不仅《三重门》中没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没有看到任何古文的痕迹,所谓学以致用,你学而不用,那还背它作甚?这篇小说是写你的中学生活的,但如果你不事先说明的话,我还以为这是在写黑社会。我佩服你可以写出一个黑社会般的高中,你的高中生活如此黑暗,原因就是你对学习毫无兴趣,不仅没兴趣学习,而且品质上还出现了许多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品不好。而你的这本小说能火,恰恰说明了现在中国不喜欢学习而且人品不好的人太多。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育问题,自你成名以来,反对应试教育一直是你的主要话题。我依稀记得你在《杯中窥人》中说过骂官的都是想当官却又当不了官的人,而你又是一个在应是教育中的失败者,你骂应试教育这种行为和那种骂官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你和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又有什么区别呢?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应试教育。的确,应是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至少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比没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多得多,你没受过完整的教育而出名存在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教育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单纯只是在考试前三天死记硬背,考完试三天内又忘光的话,那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造物主的悲哀。
扯得太远了,再回到你身上。
看完《三重门》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接触你的作品,因为担心会再次失望,直到今年暑假有人送了一本《长安乱》给我,这本小说是我决定要写这封信给你的直接原因。看完这本《长安乱》我整个人都乱了,这本书的质量比起《杯中窥人》甚至比《三重门》的都要差,里面内容凌乱复杂,故弄玄虚,语句都很不通顺,我怀疑你在写这本小说时是不是没起草稿,而且最受不了的是里面通篇乱扯的大道理,完全就是为了应付市场的一个作品,毫无营养价值的一本书。
我总共看了你的三篇作品,从《杯中窥人》到《三重门》再到《长安乱》,我好像看到了你的文笔的不断退步,这对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应该的,更准确的说,这对任何一个从艺的人都是不应该。我们看自己半年前的作品应该要觉得不好,而不是依然觉得很完美。或许你认为自己写得挺不错,这是正常的,每一个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举世无双,而一些书面上的自谦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四十多岁,平常喜欢写写诗。我看他所写的诗也不过尔尔,然而每当他跟别人谈起自己的诗时,他总是说得不亦乐乎,有时还激动得手舞足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诗被他吹嘘地像是绝世佳句一般,常常以李白、张若虚自喻,还说自己的诗可以跟《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相媲美,我笑了。如果他是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青年尚可原谅,所谓年少志高嘛!可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依然这样轻狂,依然这样不可一世,那可就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我的鄙视了。再说回你,十七岁时你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可以理解为勇气,但你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有妻有儿,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那就不是个性,而是做作。
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最后,希望你不要浪费你父亲逼你背的那三千多篇古文,因为古文中有许多好的思想供我们学习。虽然现在你已经三十多岁,但是,你才三十多岁,真正的作家,随着年龄的增大,所写出来的东西会越好。愿你在文学领域能真正创造出值得流传的东西。
这封信写得很草率,没有多次修改,希望你不要介意。本想寄给你,但苦于不知道你的地址,再加上邮票8毛钱一张实在太贵,所以没寄。如果你在网上有机会看到的话,别太介意,因为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处于年少轻狂的年纪。
此致
敬礼
写信人:慕林
对孩子教育一点体会
文/矗海远眺
对孩子教育一点体会
矗海远眺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谈谈心。掌握孩子的最新动态。先要对孩子有感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知道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关心爱护她,这一点很重要。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感到不好好学习,这件事情还真不行。让孩子自己感到不好好学习有种对不住家长的心态。
给孩子个“账本”。我说的账本是给孩子用来记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以及优秀篇幅的本子。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如果攥在手里,不给于它充足的阳光和生长的环境,它就只是一粒种子,不会有希望和生长,因为它的空间受到了局限。对孩子亦如此。因为知识没有过期,把一些书籍上优秀的东西摘录下来,回头看一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受益。因为和孩子一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鼓励孩子的勇气,多要求她在课堂上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锻炼孩子的自信心。刚开始时,孩子大都是没有胆量回答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因为害怕回答错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此时,要正确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回答错了没关系,那是因为咱还没有学好,如果都回答对了,都会了,那咱就当老师了。
学疏才浅,请大家多指教。
我用青春赌北大
文/余悦妍
窗外秋风柔柔,送进一袭桂花的蜜香。我轻轻地翻开《我在北大当教授》这本书,聆听二十位教授讲述他们那曾经的青春、梦想、奋斗,和一往情深的北大情怀。
穿行在一行行的文字中,有时,我仿佛徜徉在美丽的莫名湖畔,看春天的桃杏花儿向阳而开,听绿草地上飘过朗朗的书声。
有时,我又似置身在北大教室里,与教授们促膝而谈,听他们忆人生经历、心路历程。谈治学经验、教育理念。抑或娓娓道来心中的北大情怀,或者意气风发地展望未来。
于是想起“教育”这个词。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摆脱愚昧的唯一途径。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民族的未来。那么,北大的教授们又是如何受教育,如何育人的呢?
他们有确信的力量。北大陈春花教授,亦是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她说:“无论我身上有其他的什么头衔,其实我都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定位就是做研究。”她不断实践,去企业任职。真正印证了“实践出真知”。
因确实而坚持,这是北大教授踏实的作风、教风。
他们于信仰中自我安顿。丁宁教授在北大开《西方美学史》这门课受欢迎的程度,出乎他的预料。教室里五百人左右,济济一堂是常有的事儿。他提出:北大应该有个艺术博物馆。还提出:中国的博物馆,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国外艺术品的丰富收藏。
正像他所说:“艺术也许无用,但滋养心灵、提升境界。艺术从不讲道理,但会感动心灵,让人心甘情愿。”在信仰中安顿,坚持美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北大教授厚重的美。
他们仰望星空,超越极限。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刘富坤,在瑞典的哥德堡大学和查尔姆斯做博士后,依然选择回到了中国。因为他觉得有点“小骄傲”:那就是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如果移民改变国籍,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北大是民主兼容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就允许你跟大家不一样。这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地方。
北大“敢为天下先”,而且希望自己是天下先、做天下先,这就是北大的一个气质!
他们专注当下,改变未来。北京大学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滨。他曾因好奇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他研究曾受质疑的冷门:国际关系中的环境气候问题和国际组织。然而,现在从事这个却很热。他获得了不少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很多人都赞扬他当初的选择很有远见。
敢于选冷门,不畏别人质疑,专注当下,终获成果。这,也是北大教授的一种气魄。
二十位教授及其他的教授们,他们都是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与北大相遇。从热血青年开始奋斗,走过而立、不惑、天命等年。他们始终与北大同呼吸、共命运,被北大影响着,同时影响着北大。他们与领导、与莘莘学子们一起为北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性格各异。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但,他们无一不是用青春赌北大,用坚守赌未来,用创新赌收获。他们和北大一起践行初心:知识能唤醒人,并赋能于人。
桂花蜜香又袭来。循着花香,我望着院子里的两棵丹桂树。绿叶间,簇簇嫣红的桂花在风中微微颌首。它们,不正像北大的教授们吗?用青春和生命的蜜香为民族为社会酿出教育的醇酒……
母亲教会我的
文/陈柏清
街口有一家便利店,每隔一段时间便有厂家来做活动,在旁边的小亭子销售打折商品,为了能抢到便宜东西,许多人互相拥挤,甚至人仰马翻。我从不到那里去,甚至正在卖我恰巧需要的品牌洗洁精,我也会选择到店里去买。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甚至成为一种自然反射,我不会那样做,为了蝇头之利,与人争抢。因为我母亲就不会。
很小的时候,家里很困难,在生产队吃大食堂,大家都吃不饱。管食堂的李婶很同情母亲带着孩子在异地他乡,父亲工作的地方又远,便会在大家都吃完之后偷偷塞给母亲一两个剩的玉米面饽饽,可母亲都是婉拒。她越过我渴望的目光,轻声道谢,并说已经吃饱了。这告诉我,无功不受禄,不为饱腹而受悯,即使挨饿,也不丧失该有的原则和优雅,何况几元小利?不为利所诱,自然不为利所制,使我至今活得从容。
在单位食堂吃饭,是自助餐,我每次都取得很少,不够再去拿,从来不肯扔剩饭。组长表扬我,我心里却是震惊了一下子,我从不觉得这是刻意的或者说有什么值得表扬。我们的家教,小时候从没谁敢随便扔一个饭粒。那时生活在北方,夏天的时候习惯摘葱叶蘸大酱就饭,可是我特别不喜欢吃葱叶根部那一截,很辣,于是我吃饭的时候把那一部分揪下来扔在桌子底下的角落里。可是第二顿饭,那些被揪下来的葱节都被摆在盘子里,我明白了,那顿饭我就跟母亲一起把那些被我揪下的葱节吃完,才吃好葱叶,而且自此,再没扔过葱节,何况扔饭扔菜呢?
当时村子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家里有位老人有风湿症,很痛苦。母亲因为家学的关系,跟姥爷学过一些医术,看那位老人在街上行走痛苦的样子,她就采了草药帮她治病,很管用。这家有一棵大梨树,结的梨子远近闻名。女主人多心,以为母亲是为了这梨子,于是就跟母亲说,这梨子是她们家一年的开销,自己都不舍得吃。母亲于是在梨子成熟的季节就不到她家去,还吩咐我们几个孩子上学绕开她家门口,以防人家多心、为难。
在单位里,没谁说我不好,因为我跟母亲学会了助人,并且从不认为善应该换取些什么,为别人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是坦然平静的,并没有潜伏着某种期待,无论名还是利。
看到我家小孩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跟我咨询,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我笑笑说,“做好自己就行”。我说的是真话,对于我的孩子,我从没刻意教育过。这是我从我母亲那里学来的,她从不喜欢讲大道理,更不会打小孩,她除了劳动,就是读书,不喜欢扎人堆八卦。那时乡里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就是出在我们家,而且几个孩子都学业有成,这在乡下很罕见,多年之后还被人津津乐道。你在打麻将,干嘛要求孩子刻苦读书?你唯利是图,干嘛要孩子清清白白?这都不现实。我没什么教育理念,但我懂一个道理,从我母亲那里学来的,身教重于言传。做好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你来自母亲的身体,对母亲有天然的眷恋。母亲不但是那个给你提供了碳水化合物基础的人,还是那个对你的精神和个性塑造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母亲,她不光是一个孩子的,一个家庭的,她甚至还是社会的,民族的,国家的。
曲折抵达
文/曲贞文
通往成功的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不经磨砺何来辉煌,不斩荆棘何来坦途。教育的目的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应该是明确的,教育是曲折的抵达,经历无数努力,经历诸多扶正,最终师者才能育出佳生,学生才能走向优秀、才能茁壮成长。
从师20年矣,20年中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在曲折中前行,曲折中提升、曲折中圆满的。我的从师经历证明:教育是一场辛苦卓绝的革命、雕琢、授予、填补,亦是一种曲折的抵达。世界上的河流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教育同样是曲折的前行。我们教育学生,从稚子育至他们成材,这期间我们付出了海量的努力,熬白了头。而学生是活泼难调的,经历了一师又一师的点拨、开发、鼓励、斥批,最终他们都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彼岸。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一位老师能随随便便育出一个诺贝尔奖,没有一位学生能轻轻松松得佳绩。
花开一时,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浸润与自身的舒展才绽放娇艳。每一位学生只有经历家长的苦心授理指引、老师的传道解惑,最终才能身握技能,步入自我打拼、独立生活工作的境界。这一过程中家长们、老师们付出着,学生们彷徨着、矛盾着,迂回过、错误过、顽劣过……功到自然成,曲折终成功。一个人从小到大,除了家人、师者的教育外,还需生活阅历、书本它物的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我们应该坚信,每一朵花都会娇艳,每一生都会绽放,只不过过程艰辛、曲折罢了。
不必着急,玉需雕琢才美,人需教育才优。在曲折中历练,曲折中提升,曲折中成长,终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会成功。教育是曲折的抵达,每个人皆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师者更如是,我们教人育子,用心付出,曲折前行,成功与桃李满天下的梦想终会实现。不惧过程的曲折艰辛,努力了,一切好的结果皆有可能,一切成功的彼岸皆能抵达。
宽容是金
文/郁惠英
宽容不仅是“海量”,更是一种修养而成的智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尤其是一些特殊生(学习上有困难、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时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足够的耐心呢?学生犯了错,尤其是连续几次犯同样的错误时,一些教师往往怒其“屡教不改”而给予了严厉惩罚。然而此种“惩罚教育”虽然“立竿见影”,但其功效却是暂时的。孩子往往还是会忘记自己当时为什么受罚,没有真正地觉悟道理。英国着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曾说起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读小学时因偷偷杀了他的爱犬而给我处罚的一位校长,在我心目中,他是最好的老师”。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爱犬?这显然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不可轻饶的错误。可是麦克劳德先生显然遇到了一位宽容的校长,他得到的惩罚是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各一张。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校长的胸襟,以及这位校长的英明。在学生严重触犯了他的私人利益后,仍能以这样理智而宽容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正是这个高明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事实证明,“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来得更强烈”。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育中,适当运用宽容的手段,在工作中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是一种使学生在可接受的情况下“轻松”地受到教育的艺术,你会从中体会到宽容的魅力所能达到的非凡效果,你会看到宽容的心是那样美丽。
我的父亲
又是清明时节,我和老三,带着老妈妈回到了老家,来到了父亲的墓前,再次祭典我亲爱的爸爸。
老家人都在为自己的祖坟立碑,我也想为我的爸爸立一座碑。可是,碑文怎么写?爸爸一生只从事平凡的教育工作,没有什么惊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物质财富传给我们。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故事收藏在我的记忆里。也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在我心中浇涛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吧!
农历一九三二年的六月十六,是我爸爸出生的日子。当时家里很穷,可能是穷人的觉醒,爸爸一出世就受到家里人的特殊照顾。我爸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省吃俭用,供爸爸读书。一九五三年爸爸终于完成了学业,从淮安师范毕业,回来当上了老师。
那时的老师不好当啊,没有校舍,没有操场,也没有学生。牛棚成了校舍,晒谷场就是操场。一家一家上门去带孩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大大小小的十一二个了,开班上课了。
在那时,爸爸可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了,大伯伯常因这个感到很自豪。当时能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多。爸爸的同学一个个地去政府部门工作了,而他却坚守教育工作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在老师工资没有生产队社员工分高的情况下仍然抱着书本教书。
文革期间,白纸都被用于写大字报了,爸爸就买年画在反面印试卷。也许是爸爸的人品好吧,当时没有人把他当反革命来批斗。
爸爸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直至临退休前,党组织才批准他为中共党员。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爸爸光荣地从教育岗位上退了下来。“解甲归田”的爸爸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一天,他陪同妈妈在屋前屋后又忙起了蔬菜种植,起早贪黑地田里田外,奔走于六七康的大街小巷。菜贩子没一个不喜欢老马爹,因为,他老人家从来不提价,不压秤。
有一天,爸爸自行车驼着妈妈来找我,说最近吃不下饭。我赶紧把他带到黄海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出来,我就如五雷轰顶。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会得上绝症呢。我安排爸妈住下来不要回去,慌称进一步检查,以便和老大协商医治之事。哪知道爸爸瞒着我又骑自行车将妈妈驼回去,一个得了重病的老人,又要骑单车几十里,我的心,如针刺,如斧砍。
在宁波治疗回来的路上,爸爸说,没乘过轮船,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到上海,他说要上南浦大桥看一看,我也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南京路上,爸爸甩开膀子大步流星地走着,引得路人不住的回头观望。当时上海气温很高,当地人都穿单衣了。经过化疗后的爸爸体质越发羸弱,还穿着棉袄外套青大衣。在路过寺庙时,我说进去看看吧,他说,不去,没什么好看的。在动物园里,我们父子俩逛了大半天。准备出来时,他又说,怎么没看到长颈鹿?我于是领着爸爸再次观赏了长颈鹿。在南浦大桥上,我帮爸爸拍照留念。爸爸突然失明了,说什么也看不到了。我赶紧搀扶爸爸坐下休息,哪知道他老人家索性躺在大桥上,大发感想,说什么全国有多少多少老师,能有多少有机会来大上海逛一逛的,又有几个能爬上这么雄伟的南浦大桥上的呢?知足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时此刻,我咽下大口大口的泪水。他老人家知道自己即将走过人生的道路了,而作为他的儿子却爱莫能助!爱莫能助!
公历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六日晚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几日,我放声地痛哭,总想把泪水哭干,总想把心肺哭破,总想把中山河水哭得倒流,总想把天地哭得倒转。望着灵炉通红的火焰,我大声地哭喊着,爸爸,我的命苦啊!从那以后,我不再哭了!
还教育以诗意
文/王淦生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在自己被紧张繁忙、压力山大的工作挤压得心力透支的时候,这种回忆常常像一张熨斗,缓缓地熨平了我疲惫而褶皱的身心。
总记得我读中学时放学路上的一个镜头——赤裸双脚,踩着松软的河滩,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接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生活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升学压力,没有西西弗斯滚动巨石般的作业的折磨,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奇怪的是,大家的成绩都还不错,能力也很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那些抛开课本日久的“胡子兵”竟然都有上佳的表现,这些人毕业后更是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常常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呆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那些初登教坛的教头,课余时间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上他们到操场踢球,给他们一遍遍讲解什么是越位、什么叫角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寒暑假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半为学习上的沟通,半为缓释师生间的思念……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那些学生虽说很少考入顶尖高校,成为尖端人才,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会以与生俱来的正直与善良,成为社会的脊梁。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不是上学、放学披星戴月,而能像歌里唱的“踏着夕阳归去”?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而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老师不是情绪对立、形同猫鼠,而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教师与家长不是一种赤裸裸的供求关系,而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归结到一句话: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的教育,而不是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27岁即应蔡元培之邀,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接受了央视的专访。记者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者祝愿的话,他一直缄默不语。一旁有人提议:“您就说希望北大越办越好!”陈老继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这声“祝愿”,也许会令那些陶醉于眼下的教育现状的“知足常乐派”人士大跌眼镜。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急风暴雨般的荡涤;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不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唯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
隔代教育经
文/刘会琴
儿子、儿媳工作在外地,所以,小孙子壮壮便长期和我生活在一起。每天负责接送孙子、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成为我晚年的主要工作。
小孙子壮壮今年6岁了,我和他爷爷对他非常宠爱。壮壮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看着孙子的样子,我想如此下去可不得了,思来想去决定对壮壮进行“分离”教育,让他早点学会独立成长。
在生活方面,我和老伴达成一致,跟孩子分床睡。刚开始那几天,壮壮天天半夜抱着枕头来找奶奶,不是做梦了吓醒了,就是翻身滚到床下了。不管孩子怎样赖皮,我和老伴还是狠下心来,把壮壮抱到他的房间。一周后,壮壮再也不闹着跟我们睡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就负担起整理房间的部分责任。在我和老伴的指导下,壮壮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叠被子、铺褥子、收拾写字台、擦地、整理书包。
在生活上对孩子实行“分离教育”还不够,还要在思想上尽早与孩子“分离”。比如壮壮摔倒了,他要自己爬起来;弄脏了手,他自己去洗手间洗;跟小朋友们闹矛盾了,要自己去和解。一次,壮壮在给金鱼换水时不小心把鱼缸打碎了,孩子看着我,不知所措。我问壮壮:“鱼缸打碎了,你现在想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先把金鱼放进矿泉水瓶,然后倒上水,别渴死它们,明天再买个新鱼缸吧。”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让他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在思想上完全脱离大人,不再依赖他人。
没有分离,孩子就不能成人;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愿天下所有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们都能够狠下心来,对孩子进行“分离教育”,使他们早日脱离“母体”,在独立的天空下经风历雨、自由翱翔。
教育的智慧是无穷
文/孟岐明
身教胜过言教,做一个成长型父母,学习型,研究型,探索型父母,无声胜有声。你想让孩子早睡早起,你就得早睡早起,至少得孩子看到。(我不催孩子早睡,九点半我就去洗漱,之后坐在床上看书,孩子看到我洗漱也去了,也拿本书要坐我屋里和我一起看,十点闹铃一响,我就熄灯睡觉,儿子也去睡觉了。)不然,你天天催他睡觉都没效果,搞得你很累。
你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就得热爱学习,只会给他说要努力学习,热爱学习和所有的批评都是是没用的,你想让孩子热爱运动,你就得热爱运动。你想让孩子讲卫生,东西从哪拿放回哪,你就得做到,不要去批评唠叨,没有用的。只有身教才有用。你想让孩子习得坚持,永不放弃,拥有顽强积极的意志力,你就得是一个顽强积极永不言败的爸爸。是你的一言一行造就了你的孩子。
孩子首先是一个生活的人,社会人,其次才是一个学习的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生活,就要让孩子多做家务,多做事,卖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了,孩子参与了劳动才懂得为什么学习,懂得生活是什么。其次,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旅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白真实社会的样子,懂得怎样在真实的社会上生存。这些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和目的,而不是考学。
我们学校的象牙塔里不能教给孩子懂得这些,只有家长让孩子接触更多实实在在真实的生活,他才不会成长为一个幼稚的乌托邦世界的巨婴。
家长更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尽可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在自我自主主动的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才是他探索成长的力量和动力的源泉。家长过度保护下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也是过于完美的世界。总有一天孩子要长大,独自面对真实和残酷的世界,让他从小一直面对真实,不至于长大后突然面对残酷现实时反差太多,接受不了。
说“腻”
文/王永清
《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个可爱的女人,清贫的日子在她的灵巧心思下过得有滋有味。有一段文字,可见其雅致的生活态度:“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在庸常生活里带一点格调与品位做事,生活自然不腻。
饮料喝多了会腻,但喝水不会,因为水淡而无味。古人说,“大味必淡”,淡薄才可持久不厌。而“五味令人口爽。”不论什么佳肴美味,连续吃就会腻,如果吃得过分,则成了“腐肠之药”了。
无意中读到金庸先生的访谈录,看到“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几句,感慨良久。一段感情,太腻了一般难长久,大悲和大喜都伤人。如烟火,刹那间的绚丽之后便是永久的沉寂。
南宋诗人陆游和唐婉夫妻二人每天吟诗做画快乐似神仙。可是婆婆觉得长此以往,儿子必然没有大出息,于是逼着陆游再娶,陆游从此静心读书,最终走上仕途。唐婉没什么不好,年轻漂亮又是才女,可与这样的人整日迷恋温柔乡,那就什么也别干了。
什么事都有一个度,腻了,就过了。我有一位教师朋友,说起现在的“赏识教育”颇有微词,一听课,此起彼伏都是“你真行!”“你真棒”。孩子听惯了“甜言蜜语”,受不得一点打击。在校违纪了,教师都不敢批评了,生怕一不小心“摧残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其实赏识教育,也不能走极端,太甜的教育照样会害人。
人有时候不能过得太顺太舒服,太顺太舒服就容易腻,腻了就开始惹事闹事瞎折腾,结果把原本好端端的生活也给折腾得没影儿了。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刘荆,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刘庄即位后,刘荆一心想掀了哥哥的位子,自己干一把手。他先是写信鼓动刘疆联手谋反,刘疆把此事报告了皇帝,皇帝看在自己与刘荆兄弟一场,放了他一马。刘荆见皇帝没动他,胆儿更大了。有一年羌人造反,他正准备遥相呼应,结果被贬为广陵王。
刘荆见直接造反困难重重,转而寄希望于旁门左道。他私下问相士,什么时候起兵最佳。相士一听吓傻了,赶紧报官。于是皇帝就裁减了刘荆的卫队、随从,还是不动他。不久,刘荆又安排巫师运用巫术诅咒皇帝,结果还是被皇帝知道了。多次计谋破产,刘荆抑郁了,最后自己把自己干掉了。
在网上论坛上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很适合那些活腻了的人。
从信仰看教育
文/渐远的浮云
从信仰看教育
最近老是接触信仰二字,也看到好多人在根据自己的信仰做着别人眼中难以理解的事。他们甚至用十年或二十年,也许是一生为了一个所谓的信仰,无论外界是如何的变化,他们都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永远在朝圣的路上。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当代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都有提升,整个国家好似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似乎有一种东西似乎越来越缺乏了,那就是信仰。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都急切地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了一群为经济而生的机器,他们不再静下心来思考世界,而是沉醉于钱和工作之间了。以至于道德什么的都得屈服于钞票,整个社会处于畸形的运转之中。我很羡慕上个世纪的人,因为我看到现在大多数的老人都有着神圣的信仰!
他们来自于那个物质上吃不饱的社会,但他们的精神世界绝对都充满着激情。他们现在依然做着为我们唤醒道德灵魂的事,只有他们还在毫无顾忌地做着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倡导的道德准则。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代人究竟是怎么了?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我们走的太快了,快得我们的灵魂都跟不上了。我们的身体被经济所绑架,心里被社会所绑架。在身体受着一般每天十来个小时工作的时候,心里也得提防着社会随时会来的横祸。在我们这个广袤的国度,每天总是可以发生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来考验我们已经脆弱的神经,以至于我们有一部分人都麻木地习以为常了。同时我们有很多人因为接受了其他人的教训,选择在人群中做一个看客,正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实在是不能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如果你硬要分析,那么就只会看到一个个僵尸般的动物在急忙的上班,偶尔一两个也如昙花一现一般!
我们的魂去哪儿了呢?曾几何时,我们选择去放弃一切追求房子和票子,以至在追求,不可能有满足,这样过了十来年才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可笑!时光已经掏空了我们的信仰,我们才时常听到无聊,郁闷,等等所谓的消极词汇。这些词汇是不会出现在我们老一辈的生活中的。现在的年轻人尤其在大学校园中,这些似乎已经成了最普遍的现象了。以至于没有这样过,你就不算上过大学的一样,社会也越来越不接受大学,这个曾经的人才摇篮,而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是没有经验的可可怜虫一样,和普通的民工早就一样而已!
何谓大学,在我看来,大学不是只传授知识的地方,有甚至知识只是次要的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已经相当快了,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我们不能用四年的青春去啃那过时的知识。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那就是文学’艺术’逻辑’哲学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大学,包括整个社会,都是异常缺乏的。,即使有,那也是闭门造车而已,不能广而告之与大众。为什么是这些学科呢?
首先,我们说文化是最健康的产业之一,他最大的消耗仅仅是人的创造力和脑力,这难道还不够环保吗?在文学的基础上我们又有很多的艺术形式,这些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又岂是其他行业所能比的。再说说逻辑学,他让我们理性地去思考,提供给我们思辨的思维方式,相较于古板的填鸭式教育,它能赋予人的显然要多得多,其应用范围可以扩展至任意专业。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哲学的重要性,虽然这听起来离大众似乎遥远,但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的空间。哲学在我看来,就是解决人类一些根本问题的科学,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或者,直到死亡。我们需要明白一些我们为什么活并且如何好好活着的原理,不能只是一台社会化的生产机器。当整个社会成为一条流水线,而所有人都没有精神思考的时候,世界也许总有一天就乱套甚至毁灭了。所以,我们需要哲学的思考,需要一个活跃的思想环境,而不需要一个死气沉沉并且妖魔乱舞的世界末日。
现在的一般大学,都没有充分注重这些看起来没有短视价值的学科,即使有一些,也是只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而且这些人也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大学里更多的是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仅此而已,有时这种期许在某些学校里也会落空,这就是现在大学教育的现状,相较于职业技术学院又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我们多了两年或一年的所谓的基础学习,这段时间里,其实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意识,而是简单的放松而已,学校也省了好多事,这样的老师还不好当吗?这样,大家都图轻松,似乎皆大欢喜,但是受害者却是整个社会。到现在,其危害似乎在慢慢地发酵当中,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抵补做我们该做的工作,尽快纠正以前的错误思想和教学理念。
当社会具有浓郁的思辨的气息时,谁还能搅动社会的琴弦呢?
人之所以不同其他动物,是因为思考;人之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思想;人之所以和谐相处,是因为思辨。
如此湛江怎能不爱
文/符腊梅
“如此湛江,怎能不爱!”这是今年元旦,我在微信朋友圈上发的一句话。最近身边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愈发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冬天里,我对湛江即将到来的春天,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热爱。
筑路·筑梦
绿林深处,一条条农村公路打开了乡村通往城区、通往致富的大门。
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民生路,串联起一个个美丽乡村,也筑起了村民们的小康梦。
路远泥泞,颠簸欲晕。这是我过去回雷州探亲的感受。去年底,趁着元旦有几天假期,嫁到了湛江市区的我决定回乡下看看爸妈。每次要回村子,我都感到苦恼,因为泥泞崎岖的村道总会把我颠簸得剩下半条人命。但这次回乡,我却惊喜地发现,村道不仅都变成了硬底化的水泥路,而且路程也变短了许多。
如今的村子,泥路变坦途,一条条水泥路宛若玉带镶嵌于红土之上,一边通往田间地头,一边通往村居小楼。
“以前路难走,穷得响叮当,不要说收购商不愿意来,村里人也都不愿意呆在这里。现在路好走了,我种的辣椒也卖出了高价。昨天还有城里人来找农家乐了。”在爸妈家里,我提起村道的变化,当村干部的叔叔兴奋地说个不停。这些硬底化的村道,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村里大多数人家里都种辣椒,一条条平坦的村道,让乡亲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新修的路,不仅带来了辣椒收购商,也把互联网、电商、微信、支付宝、WIFI这些“新潮玩意”送到了村里。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建小楼,乡亲们的脸上也堆起了越来越多笑容。最近看《湛江日报》,说湛江率先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这不禁让我对村里的未来大变样有了更多期待。我真希望村子也能“女大十八变”,不仅更有“颜值”,也更有“内涵”。
蓝天·蓝图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湛江人最大的骄傲,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蓝天”。这片蓝,是独一无二的“湛江蓝”。
蓝天碧水,承载着八百多万湛江人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而富有魅力的湛江,正在这片蓝天碧水间勾勒出生态型海湾城市的蓝图。
元旦那天,我和老公带女儿去渔港公园游玩。一片天蓝蓝,一湾水清清,老公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在沙滩上,而我拿起手机,拍下了他们和蓝天碧水的合照。我把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上,心中感叹:“如此湛江,怎能不爱!”不到半天时间,我就在朋友圈里收获了七十多个“赞”。生活在珠三角的同学羡慕地评论说,“生活在湛江,就像走进了画里。”如果说湛江是一幅画,那么蓝天碧水就是她最美的底色。
那天,我们从海边往回走的时候,闯入了公园的一片花丛,那里有簕杜鹃、喇叭花、薰衣草,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花朵。五颜六色的花丛,让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冬天。当我和老公迷醉在花海里时,女儿发现了几只小鸟,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们连忙哄女儿安静,不要打扰了小鸟的清静。当女儿静下来后,几只鸟儿仿佛要答谢我们,开始欢唱,随即引来了更大一片合唱。我们才发现,原来公园的花丛里住了这么多来过冬的鸟儿。
环境好不好,鸟儿比我们更懂得。我们常用“鸟语花香”来形容好的环境,然而,“花香”易得,“鸟语”难寻。只有当生态环境真的搞好了,我们才能听得见“鸟语”。过冬候鸟的欢快合唱,是对湛江人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礼赞。
对湛江人而言,经济发展是幸福,蓝天碧水更是幸福。最近看《湛江日报》上说,市委对推进城市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湛江要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型海湾城市。“魅力”“生态”这两个关键词,让我心中踏实。我憧憬着,新时代的新湛江,不仅有机器轰鸣,也有鸟语花香。
育人·育己
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担负育人重责。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德。言传身教,为的是学生有朝一日施之大厦,可堪栋梁之用。
看到“新时代、新湛江、新征程”这个征文主题时,我一直在想,湛江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在其中发挥些什么作用,为踏上新征程的新湛江作出点什么贡献呢?几天前,《湛江日报》的一篇报道给了我答案。报道写的是1月5日市领导率队调研我市教育系统,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多措并举解决学位紧缺问题,办优质公平人民满意教育,为推动湛江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湛江振兴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与珠三角那些发达地区相比,湛江教育无疑是落后的,但知耻后勇的我们,近年来已经很努力在追赶。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
去年,湛江全面推进教育“创现”,霞山区成为粤西地区首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对我们学校而言,去年“创现”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不求艳丽数朵,而要满园芬芳”的想法一夜间遍地开花。从教学硬件上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得到了普及。有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帮助,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更生动,互动性更强,所以孩子们也更愿意听课。在即将开始的寒假里,我准备通过网上学习系统,去加强自己的教学课件制作能力,下学期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我有信心在新时代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新湛江的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祝福新湛江,祝福她在新时代里,天更蓝,城更美;奋斗新湛江,我也要尽微薄之力,让她在新时代里更具魅力,更加富强!
哎,这难熬的苦难岁月
听爸爸说,今天是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是什么龙抬头的日子。我心里话,我很是羡慕那个我从未见过的什么龙。我何时何地也能抬起自己稚嫩的头颅,仰望天空,自由的吸收空气和阳光------。我真的不知道,我何时何地才能摆脱这些无聊的、无知的、无能的、无奈的烦恼和痛苦,过一天高高兴兴十分愉快的日子。
其实,我今天一开始还是很高兴的。在课堂上,王老师让我们几个同学在黑板上写拼音和生字,由于我写得最好最快,王老师只给我打了一个优。要知道,我的心里可高兴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和我爸爸之后,只有我爸爸表扬了我,其他亲人就没有我爸爸理解我,因为我也需要鼓励和表扬哎!
“你爸爸一来你就不对了”。“我小的时候都是双百分”。“你看你,越来越不像话了,光想着玩”。“你简直把人气死了-----”“干脆让你爸爸走”,“你缺什么,要什么给你买什么”,“我批评你都是为你好你知道吗-----”等等。我妈妈从我回到家到睡觉的时间里,一直叼着个脸批评我,把我唠唠叨叨了将近56句。妈妈总是不断的一天到晚的数落着我的不足和缺点,我都已经听腻了,也害怕了,也都记下了,也痛苦极了。
“你要坐好,坐端正,好好写,看好了再写,别写错了”。“你今天的东西都拿回来了吗”?“不认识的字,就好好查一下字典啊。看清楚了再写,认真的写,好好写好好写好好写-----”。“记着,作业做完了,就把明天的书包整理一下”。“好好做,快点写,做完了早点睡-----”。“你做完作业后我还要检查你的课本,看看都在吗?去年,你还把书给丢了啊”。我爷爷嘴里叼着个烟,一直坐在我的桌子右前方不停地叨叨着,大概叨叨了三十几句。爷爷抽得烟很是呛人,还在不停地唠唠叨叨哦啊,让我根本就无法做作业。我的心里那个烦恼哎郁闷哎烦躁哎。我试图几次就想反抗和解释一下。可每次他们大人都说是为了我好,为了我好,为了我好,为了我好。如果我非要坚持,除了爸爸,就没有人替我说话。最后,他们还会联合起来对付我,甚至还撵我走,我很害怕啊-----。
还有我的奶奶和爸爸,他们俩虽然叨叨的少一些(每个人都在7、8句以上),但是他们口吻和其他人没有两样,都是在不断的教育我。总之,都是我这不行,那也不行。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虽然我今天在学校的表现还是不错,几次考试全年级前几名,还挣回了两个优秀证书(数学竞赛一等奖,语文竞赛三等奖)。我的体育也得了三等奖哎,要知道,我才上学,我才六岁哎(请看我的动漫影集)!可是,我的家人为什么还是不把我放过呢?听说还要让我参加什么舞蹈班、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画画班、唱歌班,我感觉痛苦极了,我活的为啥那么累。除此之外,为什么我还总是被家人连续不断地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所谓的‘为了我好’的恨铁不成钢教育。每天回到家中,我总是被大家教育来教育去,批评来批评去,指导来指导去,玩过来玩过去。
我整不明白,你们大人真的都做得很好,为啥不好好互相教育一下,干嘛只盯着我不放。我一回到家,你们就轮番追踪和轰炸,我难道就是被你们大人长期被玩的的玩具吗,你们真的觉得我很好玩吗,为什么不玩玩你们自己哎?我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时间、天地乃至自由。你们像我这样大的时候,真的比我能优秀多少哎。难道你们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志向,都要我来替你们来实现吗,这公平吗,这可能吗?你们当初为啥不去做出个样子让我看看和学学呢?
你们大人们自己想过没有,我只是个六岁的一年级学生哎。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气死我了,郁闷死了,烦死了------。何时何地我也能抬起自己稚嫩的小头来,愉快自由的生活和学习哎-------。我还是很想玩很想玩很想玩哎。
编者按:一个六岁的孩子,每天就要接受100次以上的批评和教育。那么一年360天,就是要挨批36000次以上的残酷无知的教育。孩子从小就直接的不断的培养奴性,变成了垃圾接收器,重复播种机,那么,他们长大了如何能有建树呢?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为什么一直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极其失败和一团糟,就是被世界上最原始的最落后的最可笑的应试教育;无能的教育官员,无奈的教师,无知的家长直接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遏制他们的创造力。孩子的未来在哪里,我真的很是困惑和不安----。
教育的方法
文/陈沐俨
有一次,一个学生考试只考了12分,可他竟是班里的“学霸”强强。老师看到这个分数后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去强强家里进行家访。
进门后,老师看见强强正在客厅里被罚站,于是便走过去摸了摸强强的头说:“你非常聪明,老师很欣赏你。”这时强强的妈妈却说:“他还聪明呀,你看他笨得像什么似的,就知道吃了玩,玩了吃!”儿子听了这话,很生气地看着妈妈。
这时候,老师示意妈妈不要再出声了。她拿出一张空白卷子,拉着强强的手走到院子里,悄悄地跟他说:“我知道你一点儿也不笨,你是为了气***妈才故意考低分数的,对不对?”强强笑了,低下头对老师说:“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老师说:“以你的表现不可能只考12分。”她蹲下来又对强强说:“好了,你现在把这份卷子重做一遍,让老师看看你到底有多棒!”强强拿着卷子蹦蹦跳跳地跑到房间里去了。
老师回到客厅,妈妈一边哭一边跟老师说:“这孩子快把我肺气炸了,老师你看这孩子还有救吗?”老师没有回答,而是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么大一个人,连自己孩子都管不好,你还能干什么?你简直笨到家了!”妈妈当时就傻眼了,老师看了看妈妈的反应语气缓和下来说:“你也不愿意听人说你笨吧,而你却每天用这种语气对孩子,孩子怎么可能不难受呢?现在要‘拯救’的不是孩子而是你。每个人都有叛逆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同样的表达方式大人都无法接受,更何况孩子呢?所以你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打击、贬低这种教育方法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会适得其反。”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中提到,任何时候高情商的沟通都要比野蛮式的管教更有效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家长们都能悟出和孩子相处的最好方式。
女德教育之闲说
文/山人
近日,某明星送女儿参加社会机构的女德教育培训一事,成了网上热点。本人孤陋寡闻,要不是热得有点厉害,还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一年多。借假期闲暇之时,也来说几句。
社会一般的运行规律,大概是在天下大乱纷争剧烈的时候,冷兵器时代靠臂力,在工业发达之后的所谓科技文明时代靠的是先进武器、强大的军力、核威慑力,一句话就是靠暴力取胜。但在纷争停止之后,与民休养生息,主要是靠制度来维系社会运行发展,所以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德法相伴等等管理社会的说法。
德者,顺道也。道者,天地万物之规律也。也即天地万物皆须顺道,因而万物皆有德。人为万物之灵,当然应该顺道而有德。君子好德。自古以来,儒家尤其强调修德。人有男女之分,君子肯定也有男、女之别,不能说君子是男性的专利,那样就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了。女君子也可好德,似无不妥吧?女德之说,应不算立异。
讲德,肯定应该既讲女德,又讲男德。只强调女德,而忽视男德,这是男尊女卑的旧封建糟泊思想。特别是强调把什么“男为大、女为小”作为女德,要求女性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作为婚姻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肯定是披着国学外衣,贩卖违背时代潮流的旧思想。“男为天,女为地”,本义是阴阳学说在男女美学上的一种比喻,“男为天”形容男性阳刚之美,“女为地”形容女性阴柔之美。若据此要求“女性永远在社会最底层”“要不追求上进”,则是地地道道的曲解,是典型的伪国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应担当道德建设的重任。其依据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上的男人女人,都是母亲生的,也主要是母亲教育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好例证。一个好母亲,可以养出好儿子、好女儿,所谓“娶一个好女人家族旺三代”、“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点认为,女人们常说世上的好男人太少,女人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些男人是女人生的,也主要是女人教育出来的。也有常抱怨好女人不多的男人,他们也常把责任归到了女人身上,所以民间有“娶妻当看丈母娘”之说。只不过这种观点也说得有些偏激,生养男人女人的女人,虽对所生者的人生幸福包括婚姻幸福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父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德育,无论是女德教育,还是男德教育,都是全社会的事,若依靠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就抓起来了,是不现实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有的教育资源实在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其中鱼龙混杂,大多都为牟利而来。为什么诸如女德教育之类的国学教育培训机构,生意格外火爆呢?显然是当下社会有强烈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有能力为此助上一臂之力者,当思之。
兴趣是福
文/静水
打麻将的活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时刻冒着输钱的风险,苦不苦?累不累?
然而,那么多人乐此不疲趋之若鹜,甚至闹得家庭不和、鸡犬不宁,却仍有那么多不收手者,执迷不悟。
其实,这都是兴趣的缘故。对酒感兴趣的人,喝过量者屡见不鲜,难受不?大多照喝不误,这同样是兴趣使然。
所谓兴趣,就是再苦再累再遭罪也心甘情愿,不以为苦为累为受罪,而且,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美丽在其中,幸福在其中。
当然,兴趣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的是,积极的有正能量的高雅的兴趣。
有兴趣的事,人们就会自觉积极主动去做、坚持去做,而且,乐于做到底。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人生幸福。兴趣是福。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学习为趣、生活为趣、工作为趣、善良为趣,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人生的质量就会更高。
兴趣多,爱好多,享受就多,幸福就多,人生应该有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生就应该有意识培养自己具有更多更广泛的兴趣。
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就是在品德、学习、体育运动、艺术和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兴趣和培养兴趣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注重兴趣和兴趣培养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
兴趣是福,美丽的人生一定是有兴趣时刻相伴的人生。如果你的兴趣恰恰又是你的特长,并且已经融入你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际之中,则是人生之大幸大福,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人生也定将闪耀出更加美丽夺目的光彩。
美丽人生,幸福人生,兴趣人生。
父亲的教育
文/严冰香
我8岁那年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那时我读二年级,应该是春末时分,一个晴朗的周末。父亲给我一个塑封的日记本,在教完我日记的格式后,父亲推开火炉屋的木格窗,指着院角那块种着地雷花、指甲花和十样锦的小花坛说,你可以写写里面种了什么,长什么样子。正说着,恰巧有两只小麻雀飞过去,落到旁边的苹果树上,父亲说,你还可以写写那两只麻雀。
多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老师,才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教育是最朴实的,又是最实用的。父亲说:“你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尽量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我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作文,效果还不错。可惜我当年的处女作早已不知去向,但我还记得自己在新奇和紧张中完成的第一篇“造句式”日记,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鼓励。
我出生那年,在我们那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还有另外8个孩子和我同年出生。我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都没有的幸运,那就是父亲为我订阅了儿童读物。我读到的第一本杂志是《科学画报》,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用一根细棍子撬起一个球,旁边还写了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当年这句话不知杀害了我多少脑细胞,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可能呢,吹牛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直到上了初中才解开,那个该死的“撬地球”的老头儿!再后来,父亲又为我订过诸如《儿童画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学生优秀作文》《少年月刊》之类的读物,初中时增订了《英语画报》。在那个年代,家家都穷,这样一笔奢侈的额外消费是其他伙伴的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但父亲从未中断。我是多么感谢父亲的这种坚持啊,让我因此拥有了那么多同龄伙伴所没有的美好幸福时光。
二姐曾对我讲过一件事。她读二年级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那年暑假,父亲就给她一个任务,背乘法口诀表。二姐本来是很聪明的,一个暑假背个乘法口诀算什么事儿?很快就滚瓜烂熟。新的学期,她的数学一下跟上去了。受这件事的启发,在女儿读完四年级的那个暑假,我买了两张地图,一张世界的一张中国的,还买了一个地球仪。有事没事,祖孙两个就认认地图,这是哪个省,那是哪个国家;这是什么河流,那是什么山脉。等女儿上了初中高中,她学地理时比班里大多数同学的脑瓜子都清楚,因为她的脑子里就印着一副地图。
父亲很慈爱,也很严厉。但父亲的严厉,绝非棍棒式的教育。大姐说她最怕父亲讲数学题。因为父亲讲题有个习惯,会问你听懂没有。没听懂,他会讲第二遍,听懂了,那好,你来给我讲一遍。大姐说,每次听父亲讲题都胆战心惊,撒谎是万万行不通的。这点倒是,我们三姐妹都没能遗传到父亲的智商,而父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又是很严的,能没有压力吗?
我是老幺,父亲对我可能没有两个姐姐严厉,我关于被父亲揍的记忆,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一次。那年我上四年级,忘记什么原因了,反正那天下午没按时回家。刚走到院角,就遇到扛一捆玉米秆回家的父亲。父亲黑着脸,解下捆玉米秆的绳子,劈头盖脸朝我打下来。我当时被打蒙了,因为那天下午我的确没有因为贪玩而迟回家。几天后父亲搞清楚了,那天是邻居家的女孩在他面前“诬告”了我。父亲很郑重地跟我说错怪了我,把我拉到怀里抚摸我的头。我懂事后,认定那天父亲一定是遇到了他极其不痛快的事,邻家女孩的话只是一个诱因。那是父亲唯一一次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顿打挨得冤,但我从未曾产生过丝毫对父亲的恨意,当时没有,后来也没有。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于我而言,父爱就是天。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安稳、踏实,这都源自父亲。现在,父亲老了,到了该由儿女为他撑起一片天的年龄。但我们姐妹遇到事,还会征求父亲的建议,父亲总能给我们一种力量和勇气,不用怕,什么都不用怕。
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简童
当孩子问“为什么小孩要学习,大人就可以啥也不学?”时,作为家长会如何回答呢?
很多家长平常教育孩子都是:焦虑在心里,唠叨在嘴上,行动上无力,氛围上无感。
但想让孩子自律,不能只焦虑,更不应停留在嘴上。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一档节目中一位正上初三的女孩,在舞台上要求妈妈不要再干预她的学习。
妈妈习惯在手机上搜索各种学习方法,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该怎么学”上,甚至在学校旁租了房子陪读。
但是所有的一切并没有让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反而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让她不能专心学习。
女孩吐槽妈妈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接受能力,忘记了她的性格和自身情况,就盲目地将各种学习方法套在自己身上。
当她想跟妈妈倾诉考试不好的原因时,妈妈不仅没有倾听,反而板起脸来训斥她。报补习班时,表面上争取她的意见,实际上不管她同意不同意都会报名。
不可否认,像女孩妈妈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有很多。
孩子回到家,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生词背了吗?老师批过分数了吗?最高分几分呀?最低分几分呀?你的同桌几分呀,你几分呀?
相比这些,也许最该问的,是孩子手冷不冷,今天开不开心。
有时,家长的焦虑非但驱动不了孩子,反而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也是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难管的根本原因。
前不久,一位博士生导师吐槽教育焦虑的问题,冲上了热搜。这位导师无奈地说:自己带过70个研究生却教不好女儿。
原本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见识,应该比一般人更懂得教育孩子。但是上初中的女儿根本不买他的账,不接受他的指导,处处与他作对。
几个回合下来,他只能放松对女儿的管理,从原本的辅导学习到最后只负责做饭和陪伴。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儿反倒愿意打开心扉与父亲多说几句话,愿意听从父亲的教诲。
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这位导师说:“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待值也高,可父母越这样就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句台词说:“其实,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而是我们自己希望有个好前程的孩子。”
换句话说,父母焦虑的是自己:自己的方法没有被印证,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在自己预期范围。
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被看见、被听见,才会用叛逆、调皮代替自律,回应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经验也许撑不起孩子的未来,将焦点转换到孩子自身的需求,才能让孩子有更大成长的空间。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改变孩子,从审视自己开始。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孩子被父母的行为深深影响过,他们更容易沉下心来关注自己。从心底里生出力量,才会有勇气、有方法、百折不挠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
长兄金楣
文/傅金江
进入腊月,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每年这个时节,我们的大家族就一天天热闹起来。
凡事总有意外,2006那一年,我们从腊月开始的欢乐戛然而止。
长兄金楣大我11岁,父亲为他取名“楣”,就有着让他光耀门楣的意思。长兄做到了,他成了我们家族的顶梁柱,让我们这个教育世家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他是我们的骄傲。
进入腊月前,长兄已被查出肺癌晚期三个月了,谁也不敢告诉他实情,他也认为自己不过是普通的病症,稍加调养就无大碍。病床上的他依然谈笑风生,嘱咐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孙子辈的孩子好好工作,对得住教师这个称号。他终究没能等到那年春节,腊月初三就离我们而去了。
前来吊唁的人一拨又一拨,亲戚、朋友、同事,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人都赶来送别长兄。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为师者最大的心愿,长兄完成了。走在乡间地头,一个正在耕作的普通中年农民,他能准确地叫出人家的名字。临西县有三所县直中学,他曾先后担任这些学校的校长,他清楚记得每一个教过的学生,每一个曾经与他有过交流的学生。
父亲是山东柳林师范教师,长兄、我夫妻俩、长兄的儿子儿媳孙女都曾经站在讲台上履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自父亲之下直系,全家有十多人在教师岗位。1984年临西县委、县政府赠送“教育世家”匾额,九十年代又被省教育工会表彰为优秀教育世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兄对教育事业爱得深沉。他毕业于初级师范学校,教授既枯燥又抽象的政治课。这样的课是令人生畏的,学生总是望而却步,而他却能讲得风生水起,引人入胜。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临西学校里,好多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听他的课后,都深深折服于这位“土八路”校长的教学艺术。
长兄带过的学校以纪律严明,教学活泼着称,取得了许多教学突破,而他也被任命为临西县教育局局长,主管全县的教育大计。这是怎样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我从他坚毅的神情中只能略窥一二。工作上的事情,他是不会允许我们家属介入的。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调入县政府工作,据我的同事说,之前我曾经有过一次可以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机会,但被我的长兄在局长办公会上否决了:“兄当局长弟转行,不行!”这次若不是从学校直接调走,应该还会被否掉。这件事长兄从没在家里提过,我也没有找他求证,我知道他这样做一定是对的。
长兄的一颗心全被学生、老师、学校占满了。他一次次地去基层学校,去偏远的乡村小学,在笔记本上记下一项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一名叫孙天福的偏僻乡村完小校长工作优秀,家庭困难,需要帮助。这时,正好有一个涨工资的指标批到局里,尽管他知道这个指标是有人“争取”来的,但他依然用在了需要涨工资的孙天福身上。孙天福丝毫不知道多出来的工资里的奥秘,直到“争取”指标的人一番再“争取”,涨了的工资又恢复原状,孙天福才知道这场工资风波的缘由。长兄为了一个非亲非故的基层教师得罪了人,没有感到后悔,却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