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章
自然文章(精选20篇)
新年初雪
文/谷春生
去年冬天暖和得不像个冬天样,数九天下雨,实属罕见。虽然冬天也下过雪,但由于气温高,很快就消融了。时至今日,雪终于降下来了,这虽然对过元宵闹红火带来了很大的不利,但对净化空气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湿润土壤,护林防火等方面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山白了,地白了,就连房顶上也白了,长在道路旁边的风景树,每个枝桠都张开着,正好给雪以寄托。公园里藤萝上一片片,一行行煞是一景而白的雪面,也有着自已的思维,随着风儿选择了自已的落脚地,化为滴水,化为小溪,就甘愿滋润大地,停留了自己模样,就展现美感给人间。不在乎留在世上时光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静听自然安排!
美哉!我要对那些暖在室内的人们说:只是一上午的光景,自然所给予的美景,不出来享受一番实在可惜了……
凡常的花朵要本分地开
文/凸凹
冰雪融化,草木发芽,人衣渐薄,小鸟咿呀。
厚重则压抑,轻薄则浮躁,水流则欢快,宁静则安详。一切征候,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自然也是互动的关系,连锁的反应,共生共荣。
但花发思春,其前提是正值妙龄,若已人生垂暮,便需克制欲望,矜持守城,再蠢蠢欲动,必会丢怪露丑。欢喜跳跃,其前提是有青春的臂力,若筋骨渐老,便须缓行,再一意卖萌,必有筋断骨折之虞。
大千世界,自然有风云变幻,草木自然会有转基因,人也自然会有变异之象——
歌德愈老,愈大发缱绻春情,承领二八女子绕膝之欢,但他是天才,可以把其中的感受,换为一卷卷的诗。而诗美醉心,可让人们顿生宽容,不以为俗恶。若凡夫俗子也东施效颦,不过是形而下的欲望动作,就会陷入市井恩怨、道德纠纷,遭世人鄙弃。
萨特玩二人、甚至三人游戏,但他是哲人,能做理性的掌控。同时,其游戏的对象,也有相应的心境,无性别自卑,也不以为女性为“第二性”,她们有“上位”的能力,可以互玩。这一如大树发芽,要有适宜的水分和一定的温度积累。而一般人都生活在“感性”的土壤之中,都是随性顺势的萌发,都是实生活的斤斤计较,没有“逆动”的承受能力,一旁逸斜出就乱了阵脚,甚至自毁。
有道是,特殊的树木开特殊的花,而凡常的花朵,就要本分地开。
有道是,庙堂之高,是佛的座位;草庐之低,是人的家居。自适的态度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因为鸳鸯一如男女,都是凡间的物事。
我则认为,“羡”是自卑的表现,干脆就什么都不羡,只安于做自己。就像人间草木,是草结穗,是木结果,反倒自立,反倒有了自我价值。
走钢索的人,不害怕牺牲
是的,你没看错,我到现在头发还是这么短。去年是这么短,遇见你之后一直在蓄长发,离开你了自然不想要这些事物束缚着我。
和母亲讨论起你,说你又交了新女朋友,母亲掩嘴笑道,你怎么这么花心。
自假期以来,和你的朋友提起你,他自然知道了我喜欢你三年了,起初只是衷心的感叹我的痴心,到后来我不断与他发神经,他忍不住说“你够了吧?”
我够了吗?我昨天晚上没有做梦,起来12点。
假期你长期占据着我的梦境,每次出去都会假想遇见你。你头发是板寸?你戴着黑框眼镜吗?你还穿着哆啦a梦的短袖吗?学校拐角十几块钱的夹板吗?
旁边站着她吗?还喜欢我吗?愿意再来一次吗?你好吗?又爱上了新的人吗?
知道你心里最怀念旧事物,在我之后,你甚至翻找出小学喜欢过的女生,你爱她吗?然后又听闻你重新和班上的女生在一起,好像是一次在ktv,我模糊的猜到你惯用的手段。
“喝酒,唱歌,熏红的脸,搂入怀中的女孩,莫名口中的呢喃,说我喜欢你,在一起好吗?”
你长相不出众,成绩也不够好,衣服不够潮,打架很厉害,喜欢自然的女孩……
可你身上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孩,优秀与平凡的女孩。
也曾想过,时间终究会比爱强悍,忘记什么都不难,说再见也不难。
分手时的心痛,当初的喜欢越是恶性循环。
慢一点
文/杨靖
有高手说,看石头,不能慢。一眼扫过去,哪个打眼,果断下手。不要慢慢琢磨。琢磨久了,好像哪块石头都有点看头。
要说这“一眼明”的功夫,最为人乐道的当然是王世襄先生。据说先生案头有大量拍卖公司寄来的图录,他从不一页页细看,而是洗扑克一样“唰,唰”地从头捋到尾。反复两三遍。看到中意的“啪”一下摁住,准是件好东西。老先生在当代收藏界已是神一样的存在,先生的做派,自然被人拿来作为标杆和标准。
然而,作为凡人,我们还是慢一点吧。王老的快,那是一辈子的积累,是文物堆里泡出来,磨出来的。所以,慢是幸运。慢琢磨,细品味,不慌不忙,会有奇迹。石头就是这样,你为它找到终极解读,它才真成了你的石头。那些丰富的、复杂的、细节渲染耐人寻味的石头,那些空灵的、深邃的、画面有限而韵味无穷的石头,点亮灯,泡杯茶,燃起香,颠倒打量,忽喜忽嗔,不知身在何处——这种滋味,惟慢能有,愈慢愈足。
快自然是水平,能慢,敢慢,焉知不是本事。沉住气,慢下来,学会咂摸滋味,不怕错过风头,倒更是有底气,有骨气。
勤劳的花
文/赵柒斤
牵牛花突然爬上阳台下小公园的正对面铁栏杆,虽纯属偶然,却让我欣喜异常。
土生土长在江南丘陵山区,对牵牛花再熟悉不过。老乡们亲切称她为“勤娘子”,意指她是一种很勤劳的花。据说每当公鸡刚啼过头遍、时针指在“4”左右时,房前屋后绕篱萦架的牵牛花枝头,就开放出一朵朵形似喇叭、薄如蝉翼、散发阵阵清香的花来,点缀着村庄意境,愉悦人们一天的好心情。虽没亲眼目睹其绽放过程,但那时初秋每天清晨出门第一眼见到的花,却是房前竹篱笆上牵牛花,也佐证了传说不虚。
进城10多年来,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小区公园如此零距离亲近这种原生态的“花朵”,实属首次。她突然出现在眼前,是一场秋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玻璃窗惊奇的一幕:只见阳台下缠绕铁栏的两株墨绿藤叶上生出两朵紫红色“小喇叭”,静静地朝我笑,演绎一幅娜娜多姿的美妙风情。
幼时放牛,曾仔细观察过牵牛花。这种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有着细长的蔓生茎,长度可达三四米,上面还长满短短的刚毛。其独特的构造,使之可以轻盈地缠绕着篱架向上生长。还是觉得秦观和杨万里是牵牛花的知音。无论前者的“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依玉栏杆。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还是后者的“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南宋两位诗人热情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又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牵牛花所涵蕴的人生哲理,不仅使自然与生活充满生机,而且富于理趣。
四季花海
文/邹德祥
下大别山武英高速后,直走再绕行七八里路,便可抵湖北英山四季花海。此行伴着霏霏细雨,大约是闻到花香,加上脑海里浮掠过花海的模样有些时日,才觉路途并不遥远。
一汪水泊,犹如遮面的罩子,匍匐在四季花海一侧,绕山而居,临水而栖,倒真是个宝地:临水一面,弯弯折折似九龙回首,仰望苍穹;近山一面,俨然一条长蛇,盘山而栖。
风和日丽的天气,花儿开得热情奔放。此时,我仿佛闻到了花对烈日的呢喃,但却又像极了迎亲嫁女的曲子。快乐的吟唱,呜呜的低吟,夹杂着行人的喧闹,回荡在花海的空气里,看花的心情也热闹起来。这些隐隐约约的吟唱,与来去自由飞舞的蝴蝶,来回捉着迷藏,让花海变得更加明亮和喧闹。远处传来悠扬笛声,许是哪位赏花归来的雅士应景而歌,实则歌声的往返迂回,反而使一切更幽静。这片花海不同于别处,那些平地上长出来的花花草草,嫣然一笑的脸谱,与这依偎在群山怀抱中的花草迥异。
说是山,并没有依仗山势傲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说是水,也不曾凭借水患力压千钧之力毁灭一城一池、一沟一壑。山水无言,山默默颔首,水静静流淌,谁也不曾触碰谁,谁也不曾侵犯谁,彼此照应着,伫立着,守候着,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越发显得庄严神秘。
这条河是极负盛名的白莲河,此地处于上游,若溯流而下,下行数十公里,则是数十米深的水域,两岸青山如黛,美不胜收,翠绿的颜色,在清澈河水的映衬下,夺人眼目。在这条长长的河上,邀三二好友,驾一叶扁舟,唱一段小曲,沽一杯老酒,月色在肩,湖光照脸,无时无刻不使人倾心陶醉。
许是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不经意间把漫山遍野的花海涂抹得格外亮堂。山势似乎也作了调整,顺着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大片的花海笼在一起,围成一堆,拾级而下,犹如一架吐丝的机器,织了一张立体错落的百花瀑布山水画图。
我不是画家,但要是给我一支笔,画风一定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多变。春天里,这幅画里一定住着桃花流水人家,沈从文在《边城》里说“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有一群身着蓝布衣服的妇女,胸前挂着白布围裙,弯着腰在河边一边搓衣服,一边聊家长里短;秋日里,那一串串红辣椒悬挂于屋檐下,闪着诱人的金光;冬天,架起的蔸子火,烧红了半边天,把老米酒的芳香烧到了八百里开外。那些赶集的人,那些赏花的人,是为了花的芳香,还是为了讨一杯酒的香甜,千里迢迢赶赴这里,来一次奢侈的赶集?为了梦想而起的躁动,没有人说得清是为了什么。
蒙蒙细雨夹杂着一丝凉意,但到底还是没有风雪交加的时节那般寒冷。几十栋外形酷似鸟巢的圆形小屋排列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就像钉子样钉在那里,丝毫不曾有逃离的迹象,稳稳妥妥地镶嵌在山脊上。房间内的顶棚,仿造了游牧民族的蒙古包,躺在床上小憩一会,仿佛有一种身处辽阔大草原的畅快感,但又忽闻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诗人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不是物化的自然,而是内心畅快的瞬间所获之灵感。
去了四季花海,我心中的花长成了月光,成了渡船,成了花丛中掩盖着的善良和温暖,还有河水的包容和博爱……
自然之感
文/飞翼班
我要用我的眼睛看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美丽的、活泼的。
我用我的眼睛看春天。
春天来了。河流醒来了,河流唱着歌儿,好象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草也伸出了头,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绿色的大地毯。小树也披上了春姑娘为她编织的绿纱。五彩缤纷的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也纷纷绽放了。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不时在花瓣上休息,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儿。
我用我的眼睛看夏天。
夏天来了,树叶更加茂盛。如果你到山上一看,就会听到"知了,知了"的歌声,小草深绿,美丽极了。
我用我的眼睛看秋天。
秋天到了,树叶落了下来,好象一只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田里,果实也熟了。农民们也纷纷忙碌了起来,准备把果实拿去出售,卖了就有收获,秋天真是个收获的季节呀!
我用我的眼睛看冬天。
冬天到了,雪纷纷落了下来,好似一个姑娘穿着六角裙在翩翩起舞,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好玩极了。
你们看,四季是多么美丽,大自然多么活泼,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的美吧!
东篱把酒黄昏后
文/杨文学
酒是灵性之水,自古以来,喜欢它的人络绎不绝。
自打被迁客骚人揉进诗词,酒作为情感的使者,其境遇就愈加令人心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广袤的神州大地,既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不学诗,无以言;没有酒,哪成席?腹里不存几首诗词,在社交场合难免显得言辞欠雅;桌上不置一壶佳酿,迎来送往之间略显待人不恭。自杜康发明酒以后,金波便与人们的生活难舍难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也不管是文人还是俗士,大凡有缘相聚,有无诗词还不打紧,酒则是万万少不得的。作为热情好客的民族,把黄封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倒也顺理成章、物尽其用。
社交场合饮酒,往往被视为正当而得到提倡,与之相反的自斟自酌,则常常被看作“另类”,不免受到讥嘲,这种 “约定俗成”的惯性,其实是夹带偏见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都不是场面上的举动,却同样不失为一种淡定而雅致的境界。
人到晚年,退出职场,交际自然减少,某些时段甚至没有交际了。只要不危害健康,自个儿低斟浅酌也不应拘泥世俗而一概废除。黄昏独酌,雅趣存焉。
雅趣之一,细致缓慢,连饮三餐,数日不沾,全凭自主,无需顾忌。鸡鸭齐备,也能不饮,粗茶淡饭,却来几杯,自然之至,不犯常规。不消担忧无酒不成席,不用顾虑劣酒伤自尊。不必看他人的脸色,全能凭自己的感觉,自由之至,爽快无边。雅趣之二,自我举杯,不用应酬,一语不作,一念不拂,有自由之乐,无不敬之忧。我就是主,余也为宾,不必察颜,无须观色,可省自卑之为,能免媚人之举。杯里乾坤,壶中日月,可静思往古之圣贤,能默想今日之当行,只管酒入空空肠胃,不妨诗出荡荡胸襟。雅趣之三,我自把壶,欲多多斟,爱少少酌,无论多少,均可随意,心无须惊,意不必骇。多酌亦是,少饮也行。无需承敬,不用屈尊。如此这般的境界,在闹哄哄的聚饮场合是绝对寻不到的。
频繁应酬中的无话找话、言不由衷、事与愿违的寒暄与干杯,比独饮者的不言不语、默然把盏要孤独十倍百倍。圈子文化最令人无奈,但在职场上混,无人能逃离圈子,无人能免除热热闹闹中孤独感的困扰。也许,这是上苍为了“苦其心志”而为每个在职场中拼搏的人特设的“局”。
船到码头车到站,卸下肩上的担子,自然是一种解脱。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有酒自然足,无职一身轻。淡看往昔,欣迎来年,自然其乐无穷。顺耳之后,应做可做也能做的是,把初心固牢,东篱把酒黄昏后,让暗香持久。
我们能不能再见一面
文/落纸云
城市里不再清新的空气让人窒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每天都上演着同样单调的生活。渐渐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多希望能再和自然来一次热情的拥抱,去品尝品尝自然的清泉,去嗅一嗅百草的清香,去抚摸娇嫩的草儿。于是找来日历翻一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假期,去大自然中涉足。再过两天就是立春了,正好有空。于是收拾行囊,整装待发。
驾着车向乡村驶去,看着窗外的电线杆,一个接一个的向后退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模糊的绿意,道路两旁也出现了树的踪迹,这些树不想城市中的那样铁青着脸,他们各色各样的摆着妩媚的姿态,然人觉得十分惬意。
车到了村口,实不忍心打扰村庄的宁静,于是背着行囊步行进村。说来也奇怪,村中的人见到我的到来,似乎眼神里透露出一丝的敌意与忧伤。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一脸的憔悴的老人,见他身后跟着很多村民,便猜测他应该是个村长。走近后,还没等我做自我介绍,他就说:“是来勘探地质的吧!你要勘探的是那一片山,那是唯一的一片山了啊!”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美丽的青山,被云雾缭绕着。见老人要转身离开,我急忙叫住他,向他说我是来游山玩水的,来拥抱自然的。待我解释完,众人眼里没有了那种敌意,却依旧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他们告诉我,要是在晚点来,就没有这样美丽的青山了,这里再过几天就要搞开发,所以最近几天可能有地质专家会来检验地质,因为他们爱这里,爱这个环境,所以不希望这里被开发掉。他们很诚恳的对他们刚刚的做法道了歉,并且款待了我。
第二天,来到山脚下,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初晨时分阳光的味道。天空透露着微光,照亮虚无缥缈。轻雾还没有散去,小径上的叶子上挂满了露珠,在淡淡的阳光下,似满天的星,眨巴着眼睛。轻轻的踩在柔软的泥土上,有一种久违的恬然。任凭露珠打湿裤脚,轻雾扑湿了衣裳。一路上草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早春的花香夹杂在其中,很清幽,凉凉的。
越往前走,草儿越是密集,渐渐的隐去了小径。徘徊了许久,终究狠下心来踩上了小草,向着山顶继续进发。树林里的雾逐渐的散去,阳光透过树缝洒在小草上,那露珠们折射出一道道光芒,在林间组成了一道道微弱的彩虹。鸟儿鸣叫的声音愈来愈清晰,远处还有溪水细流的声音。天地间似乎突然间充满了活力,谁说晚霞最美,我觉得这样的早绿再是最美的。
进过漫长的跋涉,终于来到了山顶,放眼望去,有一种成就感莫名而生。一望无际的绿野,就像一片无边际的绿海。山顶没有什么大树,有的只是一片草地,一个泉眼,一个精美的湖泊,几颗小树。微风轻轻吹拂过山顶,那些草儿,那些细树便在风中起舞。绿浪轻轻的在世界的尽头冉冉升起,心中平静的湖面也随之荡漾。
放下行囊,躺在草儿上,转头吸一口大地的气息。望着蔚蓝的天空,不禁有些惆怅。抛弃那份惆怅,起身去湖边,透过湖水看见自己憔悴的样子,不觉心中一阵酸痛,忽然回忆起当初离开家乡的样子,城市改变了我太多;突然想起从前的模样,城市让我丢失了那自然的旋律。右手舀起一弯清泉,细细品尝,那种沁人心脾的甜味,让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从前家乡的水都是这样的清澈甜美。突然觉得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可是就是想不起来。有种焦灼难耐的感觉油然而生,心情难以平静。于是闭上眼睛,静静低聆听大自然的清唱,去想我失去的东西。
想着想着,眼角的泪痕渐渐清晰,想着故乡唯一的茉莉花,盛开在琥珀色月牙,也许就算我失去了所有爱的力量,我依旧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清泉。从前,看着家乡渐渐失去了自然的色彩,我也不曾害怕。然而如今,想着这样的美景即将逝去,心中不觉有了一丝害怕。我害怕失去这样的美景,害怕失去这样甜美的泉水,害怕失去这一望无际的绿浪。泪水流进了湖泊,流进了身下的土地。我想改变它的命运,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能做的只有这些,只能将我的希望流进这天地。
等下一个天亮,也许我就再也不能再看见这样的自然美景了,不能再体味到这样的清泉了。自然的源泉,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天堂。迎着风弥漫着你离开的哀愁,一股莫名的感动弥漫在心头。感受到了你的伟大,你无尽的爱。昨天我们还在你的怀抱,明天就的离开你的港湾,你知道我有多么害怕失去这样的天堂,这样纯真的味道。
还记得我年少时掌心的童话,如今依然紧紧的握在手里,久久不肯放弃。眼泪被现代化蒸发,我曾和自然许下的约定,如今依旧记得。可是我却只能记得,我没有能力去挽救自然的命运。那一年的盛夏,在记忆中的那颗树下我许下相拥永远的诺言,我说我要用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能够和自然好好的相处。也许是那时太天真了吧!
天色渐晚,雾霾有气,我不得不离开这里!下山后,给乡亲们道了谢,然后驾着汽车,看着那座青山渐渐远去,泪再次忍不住滴了下来。这山哪,这自然的纯真我们还能不能再见,下次再见的时候那一弯清泉还会不会记得我,记得我的泪……
大自然的抚慰
文/张炜
近年研究陶渊明,发现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几乎都与大自然离得很近。他们寄情山水,从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有的还写下了大量文字。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突出现象,是在残酷社会现实中的一次转向观望。
其实不是魏晋文人发现了大自然。先秦文学对于大自然的那种深刻关怀和认识,个人心灵与之共鸣,在《诗经》中就很丰沛;这种元素在中国古代诗歌脉流里从来都不缺少。而从先秦到现在,却是一个逐步弱化的过程。在网络数字时代的今天,大自然已经以虚拟化的方式消失了。特别令人称奇的是,作为生命最大背景的自然界,在许多人眼里是视而不见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在人造空间里:这是个数字与光纤交缠一体的、没有重量与质感的迷宫。
魏晋时期不是发现了自然,而是继承了先秦以来人和大自然强化交流、脉搏共振的传统。当然魏晋艺术有自己的特质,如东晋有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但他们两个的自然观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二人都是陶醉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都是在此中汲取快乐、力量和希望。
回望《诗经》和先秦诸子,那些关于大自然的篇章是何等动人,这其中甚至包括了诸子的政论;如极其入世的孔子,他从人的角度去揣测大自然,阐发社会哲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他将人在大自然里得到的启示、获得的快乐,表达得十分生动和充分。老子和庄子直接从大自然的角度切入问题并求得答案:效法自然,依存自然,所谓“上善若水”;将自然化的人生视为生活的最高境界、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魏晋进一步靠近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自然传统。这也是魏晋的文人士大夫们在极其恐怖惨烈的社会环境中,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佛教和老庄思想的结果。释道汇流是东晋知识分子主要的价值取向。
陶渊明貌似走了一条简易的道路,实际上却是一次艰难的践行。这不仅要求他在短时间内有一种决绝之力,需要冲破思想牢笼的勇气,接下来还必须有漫长的坚持。陶渊明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在人生判断上较为清晰的人——没有陷入很大的迷途,一旦做出了决定,就再也没有改变。
陶渊明自己很谦虚,自鉴为“性刚才拙”。“性刚”是他对自己的观察和鉴定,也是一种自我省察,但是从外部看来,他的性格缓慢松弛,甚至已经过分地超然和达观了,并没有什么“刚”和“烈”。因为从世俗意义上看,他并没有采取莽撞冲撞的行为,也没有惊人的语言冒犯。他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能走多远、怎样做才切实可行。
如果把他放到一个与权势集团正面对决的位置上,不知道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一切都不能假设。真那样的话,我们更多地想象他会是一个明哲保身主义者;因为实际上他在规避危险方面,起码在已有的记载中是做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许多事情他做不来也不能做;有些是他不屑于做,有些则是他极为藐视的。正如他在所有诗中都小心翼翼地触及时事,他在描写时局的时候也不会得罪某一具体的强势人物或集团,只用“八表同昏”或“鸟尽废良弓”之类的言辞。这说明他做人是极其小心谨慎的,是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人。
这样一个人,大自然对他的抚慰之力就至关重要了。
懂我的人,自然懂我
夏目友人帐终于又更新了,心里有些淡淡的喜悦。一直以来都是看的火影、柯南这些热门的动漫,却在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动漫,没有悬疑和花哨,没有打斗和热血,有的,只是一份单纯的感动,也许是悲伤,也许是寂寞,也许是温暖。故事从主角夏木在祖母的遗物里发现了一本友人帐开始,因为一份羁绊,因为一份执着,因为一份对妖怪的信任和爱,踏上了归还名字的道路,尽管,这是一条充满艰难的路。
之所以开始看这部动漫,纯粹是因为当时的火影和柯南都没有更新,于是我就寻找起了新的动漫来度过这段时间,纯属偶然的,我看到了它,就如它的内容一样的平淡。当时的它不像海贼,火影一样在PPS动漫列表的顶端,享受着万众瞩目,只是安静的待在中游,凭借着不知道是不是那所谓的缘分,我点开了它,来消磨我的时间,结果我迷失在了这部淡然的,却又浸入人心的动漫里。
看完第一集的时候,其实我颇有些不以为然,以为又是一部爆米花动漫,就当是打发时间吧,我接着点开了第二集《露神的祠堂》。因为这一集,我终于正视起了这部动漫,只因为它对那份孤独的描写,叩响了我的心扉之门。‘一个人久了,会很孤单吧,孤单会很痛苦吧,孤单是很可怕的吧…’一句句的台词回响在心底。直到最后,露神唯一的羁绊,最后一个仍然供奉他的小花因病去世,露神也逐渐消失,却还是笑着说:“这样我也终于能和她在一起了吧。”结尾曲响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眼里已经掉了下来…
孤独,是一种心理上的创伤,不会因为你身处人群中,你就可以避免的。它就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牢牢的跟随着你,嘲弄般的看着你躲在人群里,咧开了嘴角的弧度。
一直以来的我,都喜欢一个人呆着,发呆也好,听歌也好,看书也罢,总之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无比舒心的感觉。可是一个人久了,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会想要去接近人群,去接触阳光,去拥抱温暖,无奈的发现自己真的没办法融入那种氛围,只好戴上了伪装自己的面具,假意的欢笑,自卑的高谈,只有聆听,才是最真的。
孤独感的产生伴随而来的是惧怕黑暗。我很害怕黑暗的到来,会从内心的身处浮现出深深的无力感,直观的,赤裸裸的看见自己是一个人的,是孤独的,是没有人陪伴的。害怕到无法入睡,各种杂念纷沓而至,紧紧的扼住自己的脖颈,收拢,再收拢…疯了一般的打开了房间的顶灯,光亮再一次的降临,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却驱散不了笼罩在心头的黑暗,只能涣散着眼神无助的躺着,躺着,躺到自己麻木,然后睡着…又是一天…
一直以一个开朗,乐观的形象存在着,以为自己真的开心了,放开了,可是到最后曲终人散了,自己依然是一个人,没有改变。多么的希望,多么的渴望,多么的奢望,能够有这么一个人,走近我,拍着我的肩,轻轻的说一句:“我懂你,我也心疼你。”付出着,承受着,缄默着,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人来理解,不需要人来同情,我也不必去和人解释什么。也一直在催眠着自己:会有人懂我的,我所做的所说的,总会有人理解的。然后继续走下去,走着我自己所坚持的路,不管对与错,不论值或不值。
也曾不经意的和好友说起过一句话:“猜猜我为什么一直喜欢笑。”好友回答我说不知道。我笑了说:“因为如果我一直笑着,那么总会有一次,你们会回应我的笑。”好友无奈的笑我傻。确实啊,真的是很傻,明明知道自己傻,还是不愿意去改变,或许这才是我吧…
To the end:
写完了我才发现有些东西又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心里有一丝发泄后的轻松写意,也算是值得了我自曝懦弱吧,虽然我的读者可能只有我的好友,和不相识的陌生人…
住山
文/张金刚
得闲,回山里老家小住,不由自喜:有老家,且有山里老家的我,是何等幸福与奢侈。
住山年已远。告别快节奏的日常,在山里突然慢下来,如是住在了时间里。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屋一人,都在时间的流里有了经年的色彩与故事,引我叩问时光。
山里,时间很长。一座山、一条河,或有亿万年;一棵槐、一处院,或有千百年。偶遇一位乡亲,也是从岁月深处走来,动辄便道出我祖辈的名姓,说出我幼时的故事,在他们面前,已滑入人生后半程的我,一时不敢高声语,更不敢多言,成了怯怯的孩童,虔诚地仰望、躬身,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住山者。
老人说,山里曾有座古寺,我深信不疑,因为邻山就有一处隋唐石窟,且在山脚的开阔地里,散落着很多 粘有蓝色琉璃的碎瓦片,还有一只雕琢精美的石龟静卧草丛,应是碑座。许是先人看中了这方灵山秀水,建寺于此,可那寺盛于何时、败于何年,老人也道不出一二。
我静立于旧址之上,遐想着悠远的古韵禅声、袅袅的香火青烟,进进出出的是否有得道高僧,有我的祖辈先人。或许背后的大山知道,面前的溪流知道,一岁一枯荣的草木知道,那瓦片、石龟知道,可它们似是得了山寺的大智,静默山林,不言不语,待我潜心参悟。
得大智的还有山里的凡夫俗子,也就是我的乡亲。他们一代代住在山里,繁衍生息,平淡平静地生活,看上去苟且了些,可细细品来,却有着最深沉的诗意,如是被世人倾慕追寻千百年的桃源生活。
他们亲近自然,也最懂自然;追随时令,也最敬时令。他们匍匐于大地之上,趁一场春雨,将种子、秧苗植入泥土,施农家肥,浇山泉水,依照时节用足够的耐心侍弄,等待荣发、收获。不管灾多大、人多饥,也要留足种子,更待来年风调雨顺。山里人常说:“只要不断种,肯劳动,就饿不死人。”这不急不躁的从容与笃定,是他们与大山、与土地、与自然磨合而来的,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住山,靠山,更爱山。他们从山里扛回一捆捆枯柴,从不轻易砍一根树枝。若建房、打家具伐了树,定会多植几棵补上。那些天上飞的、山里跑的、水中游的,如共生的伙伴,总会和平相处。若因生计不得已伤害它们,断不会赶尽杀绝。这么多年,山里依旧林茂果丰、生灵不息。不能不感谢我的乡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是借山而居,只是过客,大山才是永恒的存在。
山里人貌似很土,却很懂生活,极尽能事地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活色生香。
有限的土地上,精心种了蔬菜、玉米、稻谷、黄豆等作物,栽了杨柳、柿树、花椒、苹果等。家里养了猪牛羊等牲畜,喂了鸡鸭鹅等家禽,猫呀狗呀也如家庭成员一般得到优待。有会建筑的,有会酿酒的,有会编织的,有会厨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美德在山里人家被演绎到了极致,个个都是种田持家的能手,人人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张大爷是位石匠,他刻的石头砌满了全村的房基、台阶、院墙,他祖上刻的石磨、石碾很是精美,养活了数代人,是我心中的功臣。张大妈是位剪纸高手,见花剪花,见羊剪羊;剪花像花,剪羊像羊。窗花贴了满窗,映红了农人的笑脸,也映红了一年好光景。大叔是村打鼓队的鼓手,逢年过节,甩开膀子,挥舞鼓槌,大鼓敲得震山响;大婶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栽满了果树花草,树成荫,果满枝,花似锦,着实令人欢喜。
先前,我因住在山里而自惭,如今,我对住山的乡亲却多了欣赏与艳羡,我常与他们逗趣:“住在青山绿水之间,吃着绿色食物,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天天睡到自然醒,这生活多么逍遥!”其实,他们也在奔忙劳作,可自足的快乐却天天浮在脸上,使我每住山一次就释然一次,向往的生活、最终的归宿当不过如此。
落叶归根。终有一天我也要从城市重回老家,变成乡亲的样子。耕田,种菜,养鸡,饮酒,品茶,写字,慢慢变老、变小,长住山里……
行走的意义
文/岑梦嘉
韶华易逝,时光如旅。在这段青葱岁月中,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无论结果,行走足以让我们本身绽放光芒。
比如,站在池州平天湖畔的莲花台上眺望,碧水蓝天,烟波浩渺,心与天地一样开阔,但不是征服的感觉,而是一份从容和淡定。这就是自然的魅力。
以前我一直疑惑不解,为什么有人要背着包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地徒步行走?是哗众取宠,追求所谓的小资情调,还是真有我所未能领略的独特乐趣?后来觉悟,行走是某种意义上的苦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乐游,完全是个人的耐力和情趣,是用心灵一步一步地丈量,一点一滴地感受。没有车辆可以代步,没有牲畜帮着负重,仗的是自己的双腿双脚而不是机械的力量。行走在路上,无法回头,回头还是同样的大山小路溪流湖泊,不如前行,抵达兴之所至的终点。甚至 ,在半途中,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玩命走,玩命爬,忍受永无尽头的煎熬,忍受永无尽头的苦累,哪怕是筋疲力尽;我们也只能有一个念头:我得走下去,我要到终点。
在徒步行走中所看到的景色,是我用其他方式永远无法看到的。在向前行走爬行的过程中,我时不时痛骂自己脑残弱智,千里迢迢花钱找罪受,无比怀念寝室松软的床铺和冰镇的可乐。但是当我站在开阔的湖堤之上,春风吹来。眼前,平静的湖面波光粼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领会到来自身心的感动,为不知名的某种东西所震撼,悠游地品味一路行走的痛苦与快乐。
一路走来,我遇见了不同的人,行走并一同分享彼此的乐趣。来自各地的游客,湖边的居民和一同行走的队友,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喝水,一起分享食物,一起领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徒步如此之受虐,又如此之幸福,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带着一颗说走就走的心,让我们在自然里找回了自己,洗净了心灵,尽情释放青春活力。行走如花香,芬芳而淡雅;似春雨,细腻而诗意。奔向终点的那一刻,洋溢的笑容融化了所有的疼痛,或许这就是行走的意义。
单骑赏台东
文/吴春华
从花莲到台东,有大段的公路紧贴着太平洋而行,总能看到自行车骑行者从路边一晃而过,在大海蔚蓝的背景中留下一个个快乐而健康的身影,让人时不时地想起电影《练习曲》中的经典镜头。
一边是峻峭的都兰山,另一边是无垠的太平洋,台东的气质是那样纯净,又是那样开阔。难怪这里盛产许多以精神自由为追求的艺术家,也会成为那些饱受精神危机困扰人们的重获新生之地。在都兰,林正盛导演曾拍过电影《月光下,我记得》,很想像电影中的那些文艺范的女主角一样,一边手捧一杯咖啡,一边凝望远处的大海。
作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咖啡品牌,“伯朗”的电视广告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质,数年前一条拍摄于稻田间村道上的广告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向往。最终有好事者在台东的池上乡找到了广告里那条穿行于碧绿稻浪间的乡道,并将其称为“伯朗大道”。如今“伯朗大道”已成为自行车爱好者在台东不可错过的骑行体验之一,是台湾最美丽和最经典的脚踏车骑行路线。当你骑累了,还可以在稻米原乡馆吃上一份闻名全台湾的“池上便当”,这是一份自1939年便已有的旅行风情。当年乘坐蒸汽火车往返于花莲和台东的旅客都会在路过池上时买一份便当做午饭。装在木质餐盒里的池上便当,是文化,是故事,那份浓浓的怀旧情绪在今天品尝起来还是那样新鲜。
美丽的台东,纵谷、溪流、海洋构成好山好水的自然风光,近年来吸引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热爱环保、倡导低碳、喜爱骑单车的观光客。如果你热爱户外活动,台东是必然打卡朝圣地。“开车太快,走路太慢,骑单车刚刚好”,单骑达人给的完美诠释,用在单骑赏台东刚刚好。
自然的台东是和煦、生态和美好,人文的台东,则是音乐、书香、人情书写成的心动诗篇。台铁货仓宿舍改造成的铁花村,是台东第一个结合音乐、艺术及文创市集的创意伸展台。许多原住民音乐人汇聚于此,迸发丰沛的创作能量。假日慢市集是好所在,有许多当地特色的手作小物以及小农们辛勤照护的各类健康食材在此售卖,在这里慢慢逛,你看到、闻到、吃到的,都是台东居民爱和心意的结晶。
在台东,你会感觉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远离钢筋水泥,放弃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蔚蓝的大海旁,在碧绿的乡村里,过着慢悠悠的日子。原来,生活真的可以好简单,只有将生活步调放慢,你才能延长享受生命的过程!陶醉在台东这片纯净的青山绿水间,几乎每个人都会被激发起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回归自然的念头。
总之,你能在台东那里寻回生活的本来面目。
家
文/双马尾的叶丫头
坐在沙发上,身体的一侧紧贴着扶手,胳膊撑在扶手背上,手微微卷起支撑着不断下坠的头。脖子真的吃不消总往一边倒的酸痛了,浅睡中自然的换个姿势,蜷缩起来,翘起二郎腿,继续梦周公。一觉醒来,眼皮很沉,头也晕晕的,原来一个午觉竟坐着睡了一个半小时。
家里的沙发,让人坐着小憩也觉得暖暖和安逸。
平时住在学校,每天早上没有闹钟也能自然7点醒。而在家,无论头天晚上多早睡,第二天都是赖着起不来的。并非是学校的床有特别的魔力,而是家的力量实在给人温柔乡的感觉。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很重,自古以来人们都讲究“安居乐业”。长辈们也将能否买到新房作为年轻女孩子选择对象的现实标准。也许房价的不断增长就是牢牢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其实我们算一笔账就会发现,长久看来租房会比购买一套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要划算得多,若是住腻了一个地方可以选择“说走就走”,也不必承受若干个月的还房贷之苦。
我并不认为有家的归属感和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挂钩的。如果你孤身一人,就算拥有一栋别墅,每每一个人抱紧被子坐在房间的一角,看着空荡荡的房屋会作何感想?但如果有人和你一起共度风雨,在你快乐的时候有他的陪伴,当你难过的时候有一个可以给你倚靠的肩膀,你们住在一起,相互牵挂着彼此,自然会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时在家里坐着,没有系统的紧凑的安排,坐在那随性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事。但只要感觉到我所关心的人在身边,听着那熟悉的脚步声亦或是有节奏的刷碗声,心中便多了几分安心。
有空就多回回家吧,那些所谓的应酬只是暂时的,那些你认为的“朋友”可能多是过眼云烟,他们带来的快乐多是短暂的,长久的幸福感来源于家。只有家和那些等待着你回来的家人,才是你永远的依托。
逸性天然远矫饰
文/覃光林
诗为心画,画为心诗。诗境当作画设,画境当缘诗造。中国数千年来的诗、书、画,一直是连体同肢的姐妹仨,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完整构件。三者血脉相连,缺一难臻佳境。“诗中无画难有味,画底无诗难入室。画底无笔走墨蛛,画来俗死何足奇。”
诗中蕴画,画底藏诗,汉诗国画松烟墨自古没有分开过。历代书家多为画家,历代诗人多为书家,历代书家亦多将诗书画三绝萃聚于一身。如唐寅、徐渭等,在他们身上,是诗书画三者合一的明证。历代国画家对画的理解,也是历代诗人墨客对诗的诠释。
逸性天然远矫饰,古来奇笔走平锋。画不单要有画里功夫的修炼,也更要加画外功夫的深入思考。更为重者,画与诗一样,当重自然万物,生活百态之源于心的体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景缘心生,境由心造。没有心境难有画境,没有画境更难有画景。画之为画非画,当重写,形之于意,成之于胸,出之于笔端,奔突于纸上,升华于笔烟墨韵里。绘画的过程就是造境和被境造的过程,不快不画,不画不快。心有万军,方能纸展云生,墨到烟润,烟润而画成。
“此中有真意,欲辩之已忘言!”画不能离境,境不能离趣,趣不能离生活中大大小小体悟积累之点滴。大醉非为酒,未到醉时已自痴,胸中画千幅,偶尔呼唤始得出之。佛家偈云:“劈柴挑水为禅,耕田禾穑为禅。”禅者,生活之趣,生活积趣之大智慧。无禅,画当减色;无禅,诗当难入佳境;无禅,笔当脱落天地之灵韵。
诗出尘俗品当正,笔入化境始余痕。痕者,自然之态也。如锥尖之划沙,如漏屋雨之迹痕,突透穿插莫不天然浑成恬淡自如。画亦如是,它体现者,人于自然之浑融。只有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浑融,才能抵达书画的至境。
与诗书之比,画更深层的是,画体现的不只是外在物象的记述。它内含者还当为突透物象的刺骨之坚,痛人之痛。风景小品对山间小景的捕捉,无不体现画者对生活对自然锥心的爱,传统花鸟写意对小菜瓜果花鸟草虫人生情态的体悟。水墨写意所突显的莫不为画者于山川草木于宇宙万象贴性贴情的深切之感;传统工笔所表之物远超实物的放大精雕。不管画幅大小如何,不管显现方式如何,所用工具如何,画给赏者的首先当是极度的视觉冲击,触觉冲击,感觉震荡。
一首诗,它不是对文字机械的排列,它给人的也是各种感官的冲击:“稻花菱叶满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螟泛不知柔橹乱,前川微月雁声多。”这是小时在非中小学课本上最先读到的一首诗,它由清康熙年间的一进士口占而出。短短二十八字,调动了人的五官及五官之外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灵觉等器官对自然世界的深切感受,人身上的毛孔无不为这二十八字给予的信息而轻松自如缓缓扩张,人的经脉无不为之而激而荡。同样,一幅画能给人的亦当是超乎诗般的横越时空的奇想。画在画外,画之意趣在画幅以外的空间,画水见声,画风云烈,这就是中国画无尽的魅力。中国画是只有用中国的国产毛笔和国产墨汁方能表现出的笔墨情趣,它给人的也先是视觉上的震荡,画者不经意的行笔与布白,不经意的草草信笔。其实,这些早已凝聚了画者数十年岁月寒星冷月的熬煎。
梅花非不寒,是寒未到时。冰之冻百川,冷亦非朝夕。雪落漫野银,朝夕难亦积。书画出自然,远非对自然情态的笔笔机械描摹,梅之精神不在画,在胸中狂澜地泻,在笔笔力透纸背地写。“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没有对自然形态的大胆取舍,就没有画面点线的一将千军。
古人云:“言,身之文,画,心之文也。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生活对每一个画者来说,既是恩赐的,又是苛求的,一个画家,他的作品必然亦必须渗入其文学、哲学、书法、绘画、篆刻、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多方位的修养,日积月累方能百锤千凿而得其神其韵。画对画者的修养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画家要有兼具对天地众生,对宇宙万物方方面面的悲悯。一句话,在画者的身上先要突透出人文的修养和关怀,画的价值亦就是人的价值,并非画卖了多少多少花花绿绿的纸票。
诗人是生活的诗人,画者是生活的画者,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者之所触之所感,莫不是平常人之所触之所感,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不至于成为水中楼影,镜底殿阁。诗画离不开生活,生活亦离不开诗画。八大简到极处的简笔花鸟虫兽;宾虹繁复到满纸锄符刀痕的长长短短点线混杂皴;板桥精到细处的关切民疾民生的精细竹枝兰叶,所体察者莫不为其“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还有近代白雪石先生处处近乎超写实的写意晴雨桂林,所突显的莫不是画者对山川灵气的了然于胸;还有范增水墨人物的线构笔写,莫不是对中国文化人文时空的纵览横阅;更有兆和先生的巨幅流民图,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国难民生长卷。如果没有胸中之气,没有气中之墨,这些中华文化之瑰宝是无论如何无法奔突于笔尖墨底诞之于世的。
书画当以神为质,佐之以形,得神兼得形,得形不忘神,神形俱备。所谓神者,于物与意之间,激荡胸垒的江海狂澜般的意的左冲右突。下笔千言势难收,拉杂之外尽赘言。行文至此,还是以几句诗作结:横写胸中意,纵揽百万师;为画当从容,无笔处走笔。
自由的翅膀
有能力才有自由,无谓的追求自由,比海市唇楼还昙花一现。
自由需要条件,需要代价,犹如鱼和水,唇齿相依。
人的自由需要规则,失去游戏规则的自由,将是最危险的自由,它最终是纸上谈兵,功亏一篑。
自由需要环境,文明程度的高度,决定着自由的宽度。在一个权力至上,任人宰割,野蛮屠戮的环境,自由就无从谈起。
自由就是自然。大自然给了生命的自由,为人类的自由提供了土壤,人类的自由首先需要与大自然学习,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就是自由的养分。
自由需要想象。庄子鲲鹏之志,老子的无为而治,李贽的童心说,罗素的参差多态,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他们的想象智慧创造了自由的精神家园。
自由的翅膀需要磨砺,一个要获得自由,必须要经历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到自然的阶段。离动物性越近的人越没有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打开的越多,人获得自由的机会就越大。
素处以默
文/王春鸣
太平时节无人看,雪刃闲封满匣尘。
二十岁时,曾觉得自己满腹才华,功高盖世,于是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宿舍墙上,录下这两句,觉得《全唐诗》也就这两句自成高格,直指心性。写诗的人叫处默,是唐朝的一个诗僧,无名无姓,飘逸出尘,也不知其俗家故里,某一天入了庐山后不知所踪。不知所踪是人生所有结局里最平常的一种,处默也是个平常人,雪刃闲封,只是看着散淡罢了,想也想得出来这其中有多少风雷隐隐,有多少少年意气!
三十岁时,我一度把QQ签名改成“处默”,某天和单位秃头主任大吵一架,顿感雪刃已卷,于是我决定穿着他给的小鞋到仙境里去——“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唐朝的人,要么直接叫处默,要么在大热闹和大繁华里,有他自己的清醒。读司空图《二十四品》,句句都是仙境,句句都可避世。
然而我这个凡人的处默终究只能因陋就简,养花、睡觉、散步、看明晃晃的月亮独自挂在天空……据说远方的巴厘岛上有许多四面都是风景的茅亭,叫发呆亭,它的作用就是给人坐着发发呆,什么都不干;巴厘岛人把新年叫做寂息节,那是与自己单独相处的一天,不点灯,不出门,断绝尘嚣,清食冥想。韩国有些人则是把这一天变成时时,很多人家会专门辟出一间屋子用来静思。我曾经编过一本书《中国的电影皇帝金焰》,它的写作者朴桂媛就有一间静思室,心绪烦乱,或者身体有小不适,她就静坐几个小时。十几年来,这个原本普通的韩国家庭妇女,用静思、写作和行走世界,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处默,应该是这世界的常态。
许多年前在一个小镇教书,就是写下“雪刃闲封”的岁月,有个同事说:“王,你应该是这样的,呆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让我们读着你的文章,想象你的样子。现实生活里的你,实在配不上你的文字。”嗯,原来那个热闹的人,并不是全部的我,而写作在最早的时候,也曾是我处默的方式之一,在粗糙的皮相之后,我有自己羞于承认但是珍贵的灵魂,它变成一个个汉字,与内心的我静静相对,就像承天寺月色里的苏轼和张怀民。
那一两个知己,我们有时候可以把他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和他在一起,当成一种处默。但是我只有一夜夜的明月,从来没有找过我的张怀民。我最长久的朋友是庄子,他说: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然后到达逍遥之路。但是他的大道,太孤独,所以我渐渐地变得很烦躁。
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奔走一直在奔走,灰尘荏苒在衣。然而在这个庚子年的新春,步履不停的我忽然变得无所事事,每天在廊檐下重读唐朝和先秦,数金橘树上去年未摘的果实。今天竟然有一只北红尾鸲翩然飞来,停在修剪过的月季花上,它的美把一个早晨变得惊心动魄,也惊动了卧伏在我脚下的芦花猫,她一动不动,耳朵却剑拔弩张,计算着鸟儿是否进入自己的伏击范围。青菜地从眼前铺排开去,手机放在一旁,不知道是那些安静的文字,还是手机里的疫情,抑或是无声的旷野,让我潸然泪下,从前的人,从前的文人,一生都在完成着对自己的发现,练字,写诗,抚琴,画画,喝茶,看花,找张怀民……甚至索性隐居起来,把一个自我融进自然万物。
而现代人,喜欢聚啸狂欢,胡吃海喝,不在意万物有灵,漠然面对自然敲响的警钟,于是新世纪以来,SARS、流感、MERS一次次呼啸而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次,是新冠病毒……我们不得不过了一个安静的沉重的年,不是因为风花雪月的启示,也不是来自生命本体的自觉要求,是病毒,让我们用这样一种沉重的尴尬的方式集体处默。
有人说,病毒是一种生命的载体,它的出现是为了重新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的物质世界,其实,精神世界何尝不需要平衡。漫长的难挨的日子里,有人在病痛中挣扎,医生像勇士一样战斗,而我们与世隔绝,心中却充满牵挂,如果什么也不能做,那就像雪刃鸣琴各自虚藏匣中吧,借机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审视自己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以期明心见性。
愿这热泪汹涌的处默,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改善。
亲近自然 快乐驴行
时空穿梭,转瞬即逝,转眼一年过去了。
去年的11月7日,在同学的介绍下,怀着对户外活动的好奇心和对登山的情有独钟,我第一次报名参加中年欢乐户外群的户外驴行,穿越太行大峡谷之八泉峡。
踏上出行车辆的那一刻,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心中忐忑不安。一路上,群主“快乐一生”和管理们热情的招呼每一个驴友,大家欢歌笑语,拉歌对诗,好不热闹。群友们都自报网名,踊跃献歌,使我原以为很寂寞的旅途变成欢乐的旅程。
八泉峡位于太行山大峡谷的中段,该峡谷集江河峡谷、石灰岩地区干旱峡谷和溪流峡谷诸般景致为一体,气候湿润,植被良好,是自然观光、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佳境。一路上,崎岖的山路,茂密的松林,新鲜的空气,那种充满天然和野趣的未加修饰的美,让我兴奋不已。登高眺望,天高野旷,令人心胸开阔,神情激荡。户外驴友所经过的崎岖山路、羊肠小道、陡峭山峰、碎石险滩,以及驴友们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使户外驴行具有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尽管累得腰酸背疼脚抽筋,但我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户外驴行的痴迷热爱者。
回顾这一年来,我跟随中年欢乐群的驴友们,先后登上太行屋脊、天脊山、鲁班豁、高家台、井底、滑翔基地、天平山、双窑洞、桃花谷、冰冰背、瑛姑峡、刘家梯、小窟窿梯等等,穿越太行大峡谷,近走万仙郭亮村,远登泰山观日出。看春夏秋冬四季景,听东西南北八面风。越走越体会到了驴行的乐趣,越走越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越来越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越来越充满了奋进的勇气。驴行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户外健身活动而成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户外驴行不仅锻炼了身体,激发潜能,也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户外驴行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也是对意志的磨砺。有几次特别高强度、线路长的驴行,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已达到了极限,但是毅然坚持,断然选择放弃,靠意志支撑走完全程。每征服一座大山,屹立在高山之巅,那种自豪感和喜悦之情简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让我们享受到了舒适和方便,但同时我们也远离了自然。户外驴行让我们能够亲近自然,承接地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谛听天与地的律动和呼吸,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充满活力。
参加户外驴行活动使我结识了一群可爱的驴友们。有严肃认真的群主“快乐一生”、和蔼可亲的“轰天雷”大姐、活泼可爱的“幽幽”小妹以及很多很多快乐的驴友。无论你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是工人,在这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驴友。在这个群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都彼此尊重,相互帮助。中年欢乐群的群主和管理们为了每一次的顺利出行和安全返回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们不仅要做领队,披荆斩棘,探路指路,还要及时了解队员身体状况,随时为队员背包、疗伤,特别是收队管理更是辛苦,要保证不拉掉每一个队员。在每一次的驴行途中,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记得在翻越高家台的那次驴行途中,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拔高攀登后,我们来到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前。按照驴行路线,需要从这里下山。这处悬崖特别的陡峭,成直角俯冲而下,向下俯瞰是万丈深渊。我们只能沿着很窄的用碎石块搭成的石阶下去。经验丰富的老驴友有的侧身面朝峭壁下山,有的采取坐姿下山,还有的采用倒退姿势爬行下山。第一次参加驴行登山的“心境无我”大哥面对悬崖峭壁心生胆怯,不敢向下俯瞰,当时脸都发白了,拖不动脚步。这时群主还有几个有经验的驴友主动上前一边给他鼓励打气,帮助他克服恐高心理,一边前后照应着他,一步步从悬崖上慢慢挪下来。我们先行下来的驴友们都在下面暗暗替他鼓劲。当他勇敢地下到谷底的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他挑战自我、战胜恐惧而大声喝彩。经历了这次探险,“心境无我”大哥也爱上了户外驴行,现在俨然是驴友队伍中的随队摄影记者,每到美丽的风景之处,总要热心的为大家摄影留念。
很多次的驴行途中经常会看到群主帮助体弱的驴友背包,有的时候竟然身背数个包包,要知道每个包包至少有30斤重呢。还有的驴友途中腿部抽筋,这时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每每回想起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热泪。
一年来的驴行经历仿佛已经化成一本本相册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定格的笑容,一年四季的景色,一路的欢歌笑语,让我累并快乐着,让我收获了友情,懂得了生活。所以我还会继续下去,做一个快乐的驴友。
走在自然里,即使一人,也不觉孤独
文/青女子
风景轻倚在季节的街角,悠然的看着落叶翩舞,任初冬的寒风放肆着他的舞步,伴着落叶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度。抬头,透过逐步枯萎的枝桠的缝隙,星星点点的冬阳,轻轻的洒在了脸庞,些许刺眼,也不温暖,但天却是那么纯净的蓝。心不贪,有着干净的空气,洁净的蓝天,闲散的白云,这样,就觉得生活有个模样,那不明媚的心也会渐渐开朗。
人们说,走在自然里,即使一人,也不觉孤独。冬意落幕,独自一人,赏那残红遍布,那红,红的惹眼,仿似竭尽最后力气一灿;那红,又红的那么温暖,入眼成媚,千回百转,一个轮回一个轮回的开成那个时节最美的暖。远望,红枫也有伴,鸟儿也是成群的寻欢,就连路边悄悄绽放的黄菊,也不是独舞人间;回眸,来去匆匆的人群,在这个初冬的街角,却有一抹不知所措的流浪;暗想,当真是山水一程,孑身梦远,知心难伴,虽是如此,但终相信,某个地方,有一个人,同我一般,默候彼此,静待那份,命中注定。
一直都知道,路很长,慢慢走,途中,总有有缘人。喜欢你的人给了爱和温暖,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坚,不喜欢你的人教会你成长和自爱,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和尊重。于天地间,除了那份相守白发的挚爱,我们都身不由己做了彼此红尘的过客。初见时的惊情终究抵不过时光的盥洗,在一次次回忆的冲洗下,越发灰白,越发模糊,最终能记得的怕也只是那份深深的,却难以描绘的感观了。
时光催人老,转眼秋去冬到,岁月迷离,预算的永远难如愿,听说的往往难寻本真。一个人的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转眼便流了二十几年,找不到一点听说的传奇容颜。十五岁的时候,人们说,十八岁是生命里的花季,蝶舞莺飞,会在桃花满天际遇见初起的那份缘。后来,在书海里过了一个很充实的雨季。十八岁的时候,人们说,二十一二是姑娘最美的时刻,含苞欲放的晶莹剔透,会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步入人生。后来,在写字楼里做了一个踏实的美梦。昨天,朋友说,三十左右的女人最有魅力,是一个女性真正的鼎盛期。听后,眨眨眼,抿抿嘴,微微一笑,心里嘀咕着,怎么都觉得这么多年,是被哄大的呢?
一直觉得,一辈子太长了,看过的风景,路过的人,无法停留的身影,记得就好,可是,我忘了,一个很健忘的人,能记住的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的身影,刻在心底,却在回眸时,渐行渐远,也许,记得,不如,忘记。后来,就真的忘了。
记忆是个奇妙的东西,总在无意的瞬间,悄悄跃起,触碰着心底的柔软,一点一点,刻意收,难收回,执意追,却已无所谓。张张嘴,望望天,任那一丝温暖的酸涩霸气的攻占着神经的底线,强制性的将那些好的,不好的,一幕幕回放你的眼前。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回忆无边,徒惹心乱。即使一个健忘的人,多多少少的记忆,却也还是有的。抓不住的东西,老念想着,会累的。不如,送给自然,一切,随缘。
步履匆匆十几载,不再是最初的懵懵懂懂,未来的路,虽还是那么笼统,努力过,叹息过,再继续,向前走。不同的,仅是多了几份淡然,少了几份锐气,添了几丝熟韵,没(mo)了几丝稚嫩。剪一段流光做镜,多多少少能看到不同曾经的你。
走在自然里,即使一人,也不觉孤独。花开花落终有时,缘起缘灭皆常在,滚滚红尘,来去匆匆,漫漫人生,道重路远,一时的幸福,且惜且吟,一时的失落,且走且唱,在这繁花乱舞的年份,岁月,易逝,花开,易落,不是每一朵花都有善果,不是每个雨天,都会巧妙的遇到为你撑伞的人,不是每一份努力,都会看到收获,要做的,就只是,淡漠从容,阔步青春,肆意人生。在这份肆意中懂得自然,处得坦然,学得淡然。
失去的,自然的接受;得到的,自然的珍惜;想要的,自然的努力;成功的,自然的享受;失败的,自然的消受;幸福了,自然的处之,不幸了,自然的争取。走在自然里,一切都那么自然,即使一人,也不觉得孤单。因为,那份自然,无愧于心,无愧于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