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姨夫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姨夫文章(精选8篇)

沉重的童年

文/向风向阳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被频繁报道,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学习压力太重。

童真童趣、无忧无虑等与童年相关的字眼,用来形容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貌似不再恰当。有些还没问世被便进行胎教,希望一出生便能超越别人,两三岁送进幼儿园,四五岁的时候,生活就被排得满满的,要上英语、钢琴、舞蹈等一系列补习班,到了进入学堂的年龄,又多了学校一层压力,每天课程满满,放学的时间里,各科家庭作业还要争先恐后地占用,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和寒暑假,要么学校补课,要么就被送进不同种类的补习班。

童年,是否还存在?记得我们小时候,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富裕,玩具也没有现在这样先进多样,但是,玩的时间绝对是充裕的,也不乏小伙伴的陪伴,跟现在孩子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不缺穿,不缺吃,不缺玩具,也不缺人疼爱,他们缺快乐吗?

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我有一个小我十五岁表弟,其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医生,家境富裕。表弟一出生,姨妈姨夫便疼爱有加,一两岁的时候,家里堆满了各种玩具,三四岁的时候,玩具就是有偿使用了,比如必须要学会说一个英语单词,要认识一个汉字,才能玩一会儿。四岁半的时候,表弟进了学前班,当时我们那里还没有幼儿园,在学校学习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拼音,放学后,大部分玩具都被收了起来,在其父的指导下,复习加提前学习。表弟上小学后,其父为了他,找尽关系从当地的中学调进了表弟所在的小学,亲自担任其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每天除了学校安排的六节课,回到家,其父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晚自习,并且给他买了各种百科全书,但是,那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才能读“闲书”,进入小学后的表弟,其奖赏就是家里的百科全书。

上中学后,姨夫又想办法调到了表弟所在的高中,日子周而复始。中小学期间,表弟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次成绩出来,姨妈姨夫总会高兴地合不拢嘴,大街小巷地传遍,甚觉有光。表弟也在这光环的环绕之下,被街坊邻居当成自家孩子的榜样,我总觉得表弟很成熟,并且是不该他那个年龄段应有的成熟。

后来,表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姨妈姨夫非常开心,专程在他学校外面租了房子,每周末去给他洗衣做饭,高中的假期非常短,一周只有四天。寒暑假也只有十天左右,偶尔去姨妈家,发现课外书早就被藏起来了,映入眼帘的总是大摞参考资料、习题、试卷。姨夫教不了高中知识,又一心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总是高价请各科高中老师为表弟补课,而表弟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并且一次不如一次,姨妈姨夫脸上少了昔日的笑容。在难得的几天假期里,看到其父母的眼神,懂事的表弟总是每顿饭后二十分钟便投入学习,直到吃下顿饭。去年,全家在外婆家团年,饭菜上桌后,才见姨妈和表弟到来,吃完饭,姨妈又立马说:“走,回去写作业”。

看着满头少年白的表弟,我深表担忧,不知道他能不能顺利坚持到高考。熟不知,姨妈姨夫早已下决心:“考不好,就复读”。作为旁人,我又不能多说什么。

如今,像表弟这样被学习压得毫无生气、喘不过气来的孩子数不胜数,感叹的同时,也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我也听说过一对非常洒脱的父母,都是以前学校的教授,育一子,学习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尤其擅长画画,奈何每周学校都强迫补课,这个学生多次未到,老师气不过,给其父母打电话抱怨,并且要求其帮忙劝说,其父接通电话后,只说了一句:“我们孩子不参加补课,谢谢你,以后别打电话来说这事了。”

在一生之中,原本也只有童年阶段能童真童趣、无忧无虑,少年时代,我们逐渐懂事,烦恼也增多,青年时代需要奋斗,中年时代更是要顾及家庭事业,难道一生的准备和奋斗就是为了老年能静享时光?但是,很多人生不一定能平安地步入老年,第二,即使有老年,也可能需要带孙子外孙,其三,即使时光充裕,金钱不缺,老年时段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做很多事情。

把童年还给孩子们吧。

忆姨夫

文/华琰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晴朗的天空下庭院的一角里,姨夫王尚德穿着浅黄色的短袖显得挺年轻,侧身坐在黄色的藤椅里,翻看着大册页,旁边的鸡冠花正热烈地怒放着。当时姨夫年近八秩,精力旺盛,正处于创作的巅峰,常给学生上课,书法和英语,在家或学校。姨夫对人、对事均认真执着,绝不糊弄,碰到模棱两可的问题非查字典或相关书籍搞清楚不可。当时可没百度等搜索引擎,查资料是件麻烦的事情。但差不离在他那可行不通,他常说“不能误人子弟,是为师必须的”。

在我的记忆中,姨夫的唐诗集、书法书包括各类字体写法的、作诗词的声律书等均被翻得熟烂。他写书法作品、或辅导学生时,是不允许被打扰的。直到九秩,他的记忆力仍很好,许多古文、诗词随口而出,用松江调通篇吟咏并轻轻晃动头部,微眯着眼,陶醉不已。我总是充满好奇地聆听着他的谈说,仰慕着。

曾听姨夫提起柳无忌先生,那时柳先生已过世,其女将《柳无忌》一书赠予姨夫,上有柳先生的古诗英译,其中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黄昏时分,夕阳斜射进书房,光影交错,书桌前姨夫拿着放大镜照着书,用标准的牛津音读一句英文,再念一句古诗,不时还会夸奖柳先生这句翻得好,那句用典好,可惜我并不能深切地领会英文、古文之美,呆呆地倾听着,无比艳羡。他还提到,当时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曾翻译过外国诗,也曾写过英文诗,用正名或笔名发表在当时的校刊及经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其中的一个笔名“心灵”。是的,用心灵去感受美、社会、世界,让美和感受经心灵流淌至笔下。可以想象,美好的青春岁月里写下的诗篇、文章当情感真挚,激情四溢,可惜已流失,我未曾见到。引用姨夫“自况”诗中的“欲把中西同汲取,抑扬顿挫顺天然”作为诠释。

姨夫对音乐如痴如醉,在豁庐里,我见过他收集的乐谱,有国内的流行歌曲,如《西游记》《红楼梦》的主题曲,苏联、日本的歌曲和英文歌曲等等。

他偶尔也会唱上一曲,比如喀秋莎,声音虽不洪亮高亢,但低中音略带沙哑甚是感人。他曾在新疆班的毕业典礼上高唱一曲英文歌,获得嘉评。他喜爱民国时期的歌曲和歌星,比如周璇、姚莉、吴莺音等。在浙大学习时他参加钢琴班,跟从过王振声先生。有一次,照例王先生弹琴,他在旁欣赏,那是冬日,严寒的琴房里燃着炭火,听得入了迷,姨夫的棉服竟然被点着了却浑然不觉。毕业以后,因为生活,姨夫忙着教书,未有机会重拾弹钢琴的爱好。但他把这喜好传给了表哥,他们也爱音乐,喜好拨弄乐器,口琴、吉他、手风琴。

姨夫姨母喜欢绘画,除了中国传统的水墨、青绿外,姨夫也喜欢西洋画,特别对徐悲鸿的素描情有独钟,我见过那画册。因范志超先生之邀,由她赠诗,姨夫书写给徐悲鸿纪念馆作为馆藏。此后他多次作诗“徐公艺界早闻名,广大精微启后生”,“椽笔纵横气韵清”,“选贤擢秀更多情”。当年我跟随他看书画展,年少的我并不懂,可不知不觉中,文学、书画早已落地生根,深深地融入到我的生命中。

“文革”中,姨夫之父子彝先生曾用毛笔书写毛泽东诗选,精彩纷呈,虽不似大草般的上下字间字尾字首相连、延绵不绝,但笔势之间相承,字形、结构均与旁人、古人不同,精巧精致、老辣,功力十足,卓然大家,极难临摹。姨夫对子彝先生极其尊重和敬爱,总觉得父亲是不可超越的,他也仿效写毛泽东诗选,但味道截然不同,轻巧灵动飞扬,饱满,美但不够辣。是啊,上世纪70年代初,姨夫仅知天命之年,却已自成一家。2006年搬家时无意间找到姨夫当年写给我外公的几幅毛泽东诗词,我惊艳!与我熟悉的他后期的字有很大不同。我将好好珍藏!

才觉池塘春草梦,庭前梧桐已秋声。转眼姨夫去世已3年有余,今逢他百岁华诞,有感而发。

童年的记忆……

童年,想起来,好像都是充满美好而单纯的事情。人总是爱回忆过去,所以我也特别喜欢回忆我的童年。

我小时候是和姨夫姨妈,还有姐姐一起生活的,虽然我不是他们亲生的,但是他们却给了我最多的爱,我记得小时候,姨夫是个乡村医生,每天来我家看病的人很多,姨夫总是会耐心得给他们诊治,在我家的旁边,有一颗葡萄树,每到葡萄的季节,我总是会和姨夫和姨妈一起去摘葡萄,在房子的旁边还有一棵不知名的草,它的叶子吃起来酸酸的,姨夫总是和我说,这种草吃了对牙齿有好处,于是我没事就经常摘它的叶子来吃,觉得很好玩,虽然它只是小小的一丛,生命力却极其旺盛,愣是活到了房子被拆掉的那时才一起被废墟掩埋在土地里,随着房子一起离去的,还有那株葡萄树,我总是在想,如果哪天他们可以重新看到阳光,是否会依旧长得和小时候一样翠绿,但是这仅仅是想想而已,因为那里现在已经是一条四通八达的公路了,它们,没有机会再看到阳光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赶集的时候,姨父总会骑着一辆大大的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杆上,姨妈坐在自行车后面,然后我们三个人骑着自行车,绕很远的路去集市赶集,每次我们都会去一家小面馆里吃面条,我们三个人点一份面条,姨夫姨妈都不吃,他们只是看着小小的我吃,还和我说,大人不喜欢吃面条,小孩子才要吃,这样小东东才能快快长大,小东东是姨妈给我取的小名,直到我长大后,他们还会叫我的小名,每次回去听到,我总会觉得特别的温暖感动。等看着我吃完面条之后,我们三个人会一起去逛逛集市,然后给我买玩具,那些玩具我一直收藏着,后来姐姐生小孩的时候我还送给她一个以前买的小钢琴玩具,只是在后来,有一次发洪水了,我童年的玩具都被大水冲走了。

小时候,每次睡觉之前,姨妈总是会给我讲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狼和小孩,田螺姑娘,还有寒号鸟的故事,那时我可喜欢听姨妈讲故事了,也从那些小小的故事里粗浅地懂得了些许人生的哲理。姨妈养了两只老母鸭,每天会下两个蛋,我和姐姐一人一个,听姨妈说,到后来,吃到只要她一说今天早上吃蛋我就开始跑了,弄得大家哭笑不得。可是现在的我,却是非常喜欢吃鸭蛋,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的影响吧,只要每天早上一个鸭蛋沾点酱油,再配上热乎乎的粥,我觉得那就是人间美味了。姨妈还很厉害,她会自己制作麦芽糖,小时候,我总是会很期待可以长麦子的时节,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吃到妈妈做的麦芽糖了,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

小时候,姨妈还养过一只黄色的小猫,我非常的喜欢那只小猫,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小猫咪,给它吃我觉得很好吃的东西,后来小猫不知道怎么了,死掉了,我可伤心了,每天都去看它,在农村里,猫咪死掉是不能入土的,只能吊在树上,所以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再后来,姨妈为了不让我继续去看那只猫咪,就又为我带来了一只黄色的小狗,我可开心了,有了新的玩伴之后,我也就渐渐忘记了那只黄色的小猫咪了。

小时候,都是姨夫帮我洗澡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姐姐我帮她洗到八岁,你也一样,我也帮你洗到八岁,小时候,每次姨夫帮我洗澡的时候,我都觉得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姨夫没有帮我洗到八岁,我的生父生母就把我接回家了,我记得当时的我嚎啕大哭,姨夫姨妈也整夜整夜得睡不着觉,但是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最后我还是回去了,而我的童年,也在我会回去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了。

我怀念着我的童年,怀念那些简单而美好的小幸福。

蟹中情

文/赵春

今年国庆,我和爸妈在姥姥家和姥姥一起包饺子,热腾腾的饺子刚出锅,门外就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三姨和姨夫。今天的饺子馅油大,可口,我们热情地叫三姨和姨夫一起吃,他们高高兴兴地坐下,和我们一起吃过饭,爸妈又张罗着把煮好没吃的饺子和没包完的饺子馅让三姨给她婆婆带上。饺子好吃,吃饺子的人心情更好,吃过饭,三姨夫热情地招呼我开车去游玩。

坐上越野车从城南到城北、城西又绕回城南转了一大圈,这个国庆节过得我们一行人兴高采烈。分手时,三姨掏出一张卡,塞到我手里。“这是什么?”我问。“苏州东山太湖蟹,比阳澄湖的螃蟹更好吃!”三姨神秘地说。

回到家里,我按照卡片上的说明,把密码等信息告知东山太湖蟹旗舰店的小二,几天后,十只三两多的太湖蟹就快递到了家里。打开包裹,内有冰袋,装着生理盐水,在精心布置的空间里,捆绑好的螃蟹们顺顺当当地走完了上千里路,平安着陆到我家水池中。松开手脚,螃蟹像是重获自由的囚徒,一个个张牙舞爪,口吐泡泡,尽情地呼吸着、舞动着、横行着,别提有多惬意!我用筷子逗逗螃蟹,大蟹一把夹住筷子,另一只大螯示威般地挥舞,活像一位将军。须臾间,时辰已到,蒸锅揭开锅盖,方才青背黑螯的蟹将军,转眼间已经变成了遍身金黄,色香味美的下饭菜。老爸将螃蟹放入盆里,端上桌来,揭开大盖,大快朵颐。一旁的我手疾眼快,拿过单反相机,将这一幕定格在存储卡里。开饭了,老妈放下平板电脑,闻着香气凑过来。剥壳、取黄、吃肉,母蟹蟹黄丰润,公蟹蟹肉雪白,秋天真是吃蟹的黄金季节!细心的老妈发现,公蟹和母蟹的结构不同,老爸打趣,再多吃几只,你也成专家了。老妈说,她从电视里看到,江浙那边的人吃过的蟹壳,还能拼成一只蟹……小小的餐桌上,因东山太湖蟹而被欢声笑语所洋溢。

十只蟹,我们一连吃了两天,一顿三四只,吃不完就冷藏在冰箱里,那些蟹始终都保持着鲜活状态,给足了众人面子。三姨的一张东山太湖蟹卡,令我们一家人在这个金秋季节美美享用了三顿脍炙人口的螃蟹餐。一周后,又见三姨,她关切地问我螃蟹是否已经收到,吃起来是否可口。当得到我们全家由衷的赞美和感谢时,三姨和姨夫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此时此刻,这一份浓浓的“蟹中情”真是尽在不言中啊!

若能识字

文/王娅莉

那是一册彩色的初级识字课本,摊开在桌面上,字很大,她用手一个个地指着书上的字,费力地念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不要以为她是学前班的小朋友,她是我四姨,已经五十多岁了。她一天打了三次电话,催我去看中医,又喊我晚上一定去她家里喝银耳汤。

我才坐下不久,她就拿出书来读,不认识的字,立即问我。不知道是谁建议她买了这本书,全部是五言诗。有拼音,但她一个也不认识;有插图,但她连一句诗的意思也不理解。

看到她的头俯在书上,读得那么认真,就像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我有些想笑。五十多岁的人了,开始学认字,不是太晚了吗?认识几个字,又有什么作用呢?

她的样子,实在是太虔诚了,仿佛那是一本圣经。她不开电视,也不急着给我热银耳汤,而是一遍一遍地读她的识字课本。家里来了识字的外甥女,她是要好好利用一下这个机会了。

我并不是很想教她,传授知识,我已经有些厌倦了。自己所教的知识是否有意义,也常使我质疑。

但听到她读错字,我又忍不住要纠正。纠正以后,她就十遍二十遍地读下去。

她读的是方言,平利的方言,有很多是平舌音,而古诗中的字,很多是翘舌音,她读的并不标准。我第一次这样耐心地教人发音,纠正她的口型,她很努力地学习,完全忘记了她是喊我来吃饭的。

我问她,四姨,银耳汤好了吗?

她说,还要一会儿,煮起来很慢。

近一个小时,她读了五首诗。一遍遍简单地重复,一字一顿地念。我听得不耐烦了,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什么意思啊。

我给她讲停顿,又示范给她听,告诉她读古诗要像爬山,有上,有下,这样读起来才好听。她照着我的话去读,音调很古怪,但明显有了进步。

我又给她讲,李白为什么要独自对着敬亭山,这说明他很孤独,其他的人都离开了,都不理解他,只有山陪着他。这首诗写出了一个人孤独时的心境。

她似乎是听懂了意思,说,我也很孤独啊,你姨夫要还在世,就好了。

你姨夫还在的时候,多好呀,有说有笑的,就是吵嘴,我们关系也还是很好的。她的泪又在眼里了。

我心里仿佛被什么哽住了。那些年的冬天,四姨家的炉火永远是村里最旺的。姨夫是村里的能干人,他们卖烤烟,种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里来了干部,都要先去她家吃饭,外面打工的人回来了,也要先去她家唠嗑。那个大院子,常年是热闹的,院子边的梨树、樱桃树,总是果实累累,连菜地里的辣椒、白菜都比别人家长得好。每年假期,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她家里,夏天,姨夫会带我下河去捉鱼,冬天,总能吃到新鲜的野猪肉或是麂子肉。

谁能想到,在四姨家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彩电之后,姨夫却因为过度操劳而离开了人世。那个热闹的大院子,连同果树和菜园,一并出卖。

我和你姨夫一辈子的辛劳,只卖了三万元。四姨常常无限叹息地说起这件事。

表妹给四姨在城里买了房子,和我住在一个小区。而我,到四姨家的机会是屈指可数的。表妹在苏州,四姨就常常一个人在家。曾经无数次爬上四姨老家房前的山坡,一点也不觉得累,如今,却很少爬上她六楼的新家。是因为城市的格局吗?还是因为我太忙?

我为种种事情奔忙,参加不同的聚会,培训,有时候去听别人讲课,有时候是自己讲课。我知道四姨一直是渴望我去教她识字的,但是我,把多数时间给了那些已经识字很多的人。

四姨终于给我热好了银耳汤,她告诉我,这里面有桂圆、百合,都是清肺的,能治我的咳嗽。

她说,识字多好啊,我要是识字就能做很多事了。

我想说,识字未必好,识字未必能做很多事。

四姨又说,识字就会读书了,会读书多好啊。

我依然语塞,识字的人,未必还想读书,未必还觉得读书有用。

我看了看四姨所谓的书,她几乎把手边一切当做书来读,街上捡到的广告传单、保险单、玫琳凯的宣传单,超市的减价通知。这些书,似乎是让人发笑的。

她积极学习发短信,只要遇到会认字的人就请教,邻居、广场上跳舞的大妈,她的女儿、女婿,都成了她的老师。

这样的学习态度,又令人尊敬,绝不可嘲笑。

一个对探索世界充满了向往的人,所学到的知识,比起那些被动接受的知识,涵义要丰厚得多。

这一晚,四姨其实给我上了一课。我吃了银耳汤,心里暖融融的。百合和银耳,都炖得很软,父亲和母亲去上海之后,四姨就常打电话喊我去吃饭。她每天去广场跳舞,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还和几个舞伴去爬香溪洞。

她说,人家都不知道你四姨夫去世了,我告诉她们,说你四姨夫在县城上班,很少回来。

姨夫和老家的那个院子,永远是活在她心里的,永远不会消逝的。就像李白的敬亭山,永远存在,永远伴随着她。

临走时,我向门口那个拿着识字课本的四姨说,下周,我再来教你认字!

重影

文/池州

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就感觉大姨老了,她老了这么多年,一直在老,如今实在老不动了。前几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她去了另一个世界。放下电话,我有些难过,毕竟她是我的大姨。她这么一走,我的心里有点失落,因为她长得太像我外婆,脸膛宽宽的,个子高高的,言行举止都很像。外婆去世有二十年了,只要看到大姨,我就感到外婆还活着。

外婆生了六个子女:大姨、大舅、我妈、二舅、小姨、小舅。听说外公在小舅五岁时就去世了,是外婆一手把六个孩子拉扯大的,她守着寡,守着贞洁,用从产生队里挣来的工分和从土地里辛苦刨出的钱,给六个孩子分别成了家。直到儿孙绕膝,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坚强地走过了她人生八十年的光阴。她去世的那一年,我二十三岁。

清苦的日子更能使人感受到亲情的存在和看见某种重影。外公和外婆实在难以维持生计时,他们把只有两岁的母亲抱给别人做童养媳,八岁的大姨哭着要留下妹妹,她说她会带好妹妹的,可是日子太贫困了,就在大姨去山上砍柴的那个下午,外公和外婆含着泪水,对前来抱母亲的人说:“你们快点抱走吧!”残酷的事实让大姨哭了好几天,在抹干眼泪后,她找过妹妹好几天,无果的结局,大姨伤心欲绝过。

岁月不停地抖落下尘埃,试图把往事深埋,可是,风总是不经意地吹拂着这些尘埃,让往事重现,往往这个时候,记忆就像一束光,照出了生活的重影。

我年幼时,家庭依然贫困,用杂粮稀饭充饥成了我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去了外婆或大姨家,生活才稍有改善。记得每次我过去了,她们都会从米缸里摸出用来换油盐的几个鸡蛋来,煮给我吃。大姨对我的爱,就像外婆一模一样。说实在的,大姨的日子过得比我母亲好,大姨夫会捕鱼。在我们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湖叫黄湖,大姨夫与大舅和小舅三人合伙开大帆船,常年或捕鱼,或在湖上帮别人运柴草。母亲说,我家穷的时候,大姨和外婆不时地背来几斗大米,怕我们日子过不去,饿着我和姐姐。

在我印象里,大姨有一句“真是可耻!”的口头禅,这也是外婆常用的。每每在母亲好面子,谦让着她们给出的帮助时,大姨会板着脸对母亲说:“你真是可耻!”意思是叫母亲要接受她的帮助,姐妹之间,犹如手足之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有一回,大姨夫挑回满满一担鱼,我和母亲正好在大姨家,大姨待姨夫卸下肩上的扁担后,找了一个大竹篮,装了满满的一篮鱼给母亲,要她带回来,或腌或晒着,留着煮给我们吃。

艰难的日子终于画上了句点,外婆拖着她的儿女走过去了,父母带着我和姐姐走过去了。如今,时光却没有停止它的脚步,它催老了外婆,催老了大姨。这回,听到大姨走了,那些往事又在眼前一一浮现。

伟大是熬出来的

文/郑协群

春节期间忙碌而热闹,可是一安静下来就免不了忧心忡忡、黯然神伤。因为年前接到住在北京的四姐打来的电话。知道赵姨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他们姐弟这个春节只能在医院里陪母亲度过了。相隔千里,有心无力,不能替他们分忧解难,不能在赵姨身边尽一丝绵薄之力,况且不能及时得知赵姨身体状况的变化,不由得提心吊胆,时常失魂落魄。

赵姨是母亲的同窗挚友,正如她在2005年的自传《骆驼人生》中写的那样和母亲情同姐妹。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崇拜的人之一,一个伟大的教师,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同学大多故去,赵姨已是95岁高龄,我此生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有机会在她的身边尽一份孝道,聆听她的教诲,听她亲口告诉我,为什么她们爱莲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们,会在那种内忧外患、战火连天的时抗战期间,大多选择嫁给军人,以至于差不多她们的人生都是历经坎坷,年轻守寡誓不再嫁直到终老。菩萨保佑!但愿赵姨能够长命百岁,让我实现梦想。

我喜欢写作和几个姨妈的经历一关,小小年纪的我,有极强的记忆力。在学龄前,大人们说话根本没有注意到有我的存在。听赵姨告诉母亲,她在乡下教书,学校校长垂涎她的美色,(那时候她才30多岁)暗地里对她施压,如果不顺从他、嫁给他,就没有好果子吃。虽然那时候,不愿看生灵涂炭打内战的姨夫率部起义后,回老家探亲时被错杀。赵姨戴着历史反革命家属的帽子,可是她对姨夫是崇拜的,她相信丈夫是个好人。(1980年终于平反昭雪,恢复革命军人的名誉。)因此她无论如何也不肯违背当初海枯石烂不变心的誓言,不愿意亵渎他们神圣的爱情,坚决不从。母亲是支持她的,结果可想而知。她被划成右派,被监督劳动改造。可是这些事情在自传里没有提到,问四姐她们也全然不知。可见赵姨是早早就学会了记住该记住的,忘记了该忘记的了。这恐怕也是她经历这么多苦难而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吧。

而我迟迟没有把《黄埔遗孀》全文发到博客里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够征得赵姨的同意,在不违背她意愿的情况下才和大家见面。其实,姨夫的一切,在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已经是博导的表哥发表在《纵横》杂志上的文章里写得很清楚。赵姨在经历了人生中最悲惨的遭遇后,能够坚强地活下来,看孩子们一个个发奋成才。我因此而相信,真正改变我们命运的,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面对无法选择的历史和无法改变的现实,有人选择自杀,有人不甘沉沦,坚守信念,终于等到春暖花开。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赵姨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忍辱负重把五个孩子全部培养成栋梁之材,对我们影响很大。遇到困难时,看看《骆驼人生》,知道人即使遭遇人间最大的不幸,能够解决一切困难的前提是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只要能够努力地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感谢她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因为咳嗽,医生怀疑赵姨得了肺癌,幸好还没有找到癌细胞。老天保佑!但愿是虚惊一场。赵姨在北京居住,表哥不抽烟,如果是肺癌,或许是雾霾的缘故,为此我们将竭尽全力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圆梦,也为了天下苍生,啊弥陀佛!

瀛湖思

文/李爱霞

第一次去瀛湖时我正天真年少,锅盖似的短发在脑门儿上一路欢快雀跃,脚上来之不易的洁白运动鞋不时踢入沙土,带我一起去的初中班主任徐老师笑着说“这哪像女娃嘛,简直是个野小子!”向导姨夫哈哈笑着说“娃娃们就像这火石岩水电站一样虽整天吵着闹着,可朝气蓬勃的,看着舒坦……”

姨夫在水电三局工作,火石岩水电站由他们局负责承建,随着姨夫的脚步,我们在公路上那一堆堆钢筋水泥中穿来跃去,公路下长龙似的大坝正在江流间不断升起,工程车往来穿梭,各小组指挥的小红旗上上下下,呐喊声,机器声,穿凿声不绝于耳,徐老师,姨夫与几个老同学正聊的意气风发,构想着大坝发电泄洪时的壮观。电机,坝高……一个个陌生的词语从他们嘴里蹦出来,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丝毫听不懂他们的谈话。只是那宏大的建设场面,素未谋面的新鲜机器,吸引的我挪不动步子,好奇的问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可大人谁也顾不上理我。我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自己弄清楚。

再来时,记忆中的山凹土梁,泥水洼路全不见了,镇也不叫火石岩了,更名“瀛湖”,高128米,长540多米的水电大坝岿然雄踞,十几个大闸门如威武将士,紧紧守护着库区之命脉,也守护着汉江流域的平安顺达。我们到达时正遇上发电泄洪,只见飞瀑高悬,喷珠溅玉,水声轰隆隆,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水厂曲哥听说我们带来了陕北的朋友惠君,他在电话里呵呵笑着说“别担心,一定让外地朋友好好看看我们安康的水,瀛湖的美。”两层仓的大船在湖泊中稳稳前行,转过一岛又一岛,岛岛似相同,岛岛有分别,一路青山环绕,波光潋滟,云烟浩淼,水鸟翔飞,有几只差点落在船头,颇有“客来江河千里外,山在水天一色中”之境。惠君大为叹瀛湖之美不亚于洞庭。“那当然,所以才叫瀛湖啊,瀛,仙地也,安康境内河流沟溪多不胜举,溪水透彻晶亮,富含人体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它们穿山林,过深涧,沿途哺育安康人民,大部队都汇入眼前这条大江了啊。”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曲哥侃侃而言。“可惜啊,你们好东西都从表面这样流走了!”惠君忽然叹惜。曲哥沉默了,我当时傻呵呵的,根本没思索惠君话中意韵,还和他开玩笑,埋怨老天不公只给安康不值钱的水,却在陕北的地下藏了金山银山。

十几年岁月变幻,历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阶段治理,近年来秦岭山麓环境的大力整顿,安康人的“水”意识一天天增强,渐渐懂水,利水,用水,充分发挥各地河流优势,阶梯电站,生态养植,大做水文章,巧做水文章。瀛湖四周更加美观,有云雾、竹林、松海、幽山、绿林、碧水、清气、氧吧滋润,加上森林庞大的根系对水进行天然过滤,水更清,更亮,育万物养佳人,瀛湖也水果成片,山山有特色,村村有亮点,户户有特产,而我最钟情的莫过于枇杷了。“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每年五月底,在瀛湖镇清泉村,园里一株株枇杷硕果压枝低,低的甚至你一仰头就能含进嘴里,这里的枇杷颗大饱满,颜色金黄,一入眼就禁不住涎水的涌流了。大批前来采摘的游客或悠闲地手提果篮边摘边尝,或轻松地翻爬上树摘下枝头最耀眼那一颗,或摘得差不了自在树下席地而坐,尽情饱尝汁水丰满的枇杷,和家人,和朋友在轻言细雨的聊天中感受采摘的幸福,生活的美。

瀛湖水果能打出品牌,得益于西北农科大的专家教授们在瀛湖做的“安康北亚热带果树试验示范”,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引进枇杷、狮头柑、金钱桔等优质水果,引领瀛湖的人们脱贫致富。朱平风,农科大专家的一员,2002年退休后专门从事优良果业研究推广。15年间,她放弃都市生活,放弃本有的天伦之乐,在瀛湖镇洞桥村,购置了35亩杂灌荒山,一撅头一撅头挖坡开荒,建房修梯地,跑外地引进果苗试种。通过艰辛的努力,她成功引进了柠檬、枇杷、杨梅、甜油桃等上百种果业品种,每一年她把自己培育的果树苗免费发给瀛湖周边的清泉、新龙、平凉等村民,不断推广水果,并在安康形成产业,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2017年8月这位把论文写在山上的专家,生病永远离开人间。可她创造的美与甘甜永远挂在人们的心尖,她不屈的奉献早已融进那满山飘溢的果香,荡涤着后来者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