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作文 > 经典作文 > 正文

谈高考作文

2023/12/24经典作文

倚栏轩整理的谈高考作文(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谈高考作文 篇1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而今天的高考则是我们每个考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有人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还有很多的选择。”而我认为,我的高考就是一个跳板,跳的越高,我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会越高。

今天是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和笑语欢声。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场上的我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门学子变得富有的捷径。无论是精神上的富有,还是在不久将来生活物质上的富有,对于许多平凡的家庭来说,用高考改变现状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人没有参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坚持换来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场上的机会。

但今天,我的高考会因为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进取而逐渐丧失它原本的价值,变成只能弥补未曾参加高考的遗憾的机会,让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让我的记忆中拥有高考的记忆碎片,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我的不甘心又让我产生了新的遗憾。因为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义仅存无几。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会越努力,就会变得越强。

我放弃了通过高考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会毅然决然的放弃我。

但我不想这样,更不甘于高考过后成为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国选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会是高考考场上的强者,国家需要的栋梁。

今天你在考场上看见的我是一无是处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场上看见我,那时的我一定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会为之奋斗的全新的我。而那时的高考,将会心甘情愿的让我拥有它的全部意义。

高考其实是一个浓重的话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词。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会学会拼搏,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过程中,我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学会释然并领悟人生;在高考过后,我会成为一个比现在的我更强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高考。

谈高考作文 篇2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谈高考作文 篇3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4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5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平”。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篇6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7

受访者认为新规不应机械;有专家担心注意防差错而喧宾夺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于日前公布,其中语文试卷每写一个错别字扣除一分。“错一字扣一分”,假如错上几十个字,作文岂不是白写了———这是众多家长与学生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新规定“很恐怖”。

多数受访者反对“一刀切”

“高考现场非常紧张,很有可能一边构思作文一边产生笔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扣很多分,我会觉得比较委屈。”上海向明中学学生田园说。

从事编辑工作的卢劲杉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提醒考生注意扎实打好基本功。但她同时认为,如果“一刀切”地执行,就陷入了机械化的怪圈,“比如,对于一个字频繁使用错误究竟该如何扣分?”

“比如说一个同学的作文写得很优秀,原本差不多可以得满分,但错了15个字,按这一标准,完全可能导致他从一本掉到二本!”上海五十四中学一王姓同学说。

专家称不会重复扣分

“扣分没有上限看上去很可怕,但其实一篇作文错十几个字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多数是三四个错别字,也就扣个三四分,跟过去没多大差别,考生不用害怕。”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说。

周宏承认,一篇写得很好的作文因为错别字被多扣分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一般作文写得好的考生,错别字也不会多”。他说,按高考语文阅卷标准,重复写错一个字,不会重复扣分。

教育者担心“喧宾夺主”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程红兵说,高考语文错别字扣分太重的话,也违背了高考选拔意义,“如果由于扣分太多而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防止出差错方面,难免喧宾夺主。”

程红兵比较推崇上海卷的做法:错三个字扣一分,扣满五分为止。

谈高考作文 篇8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9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谈高考作文 篇10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谈高考作文 篇11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12

北京高考语文阅卷已经进入尾声了。据《京华时报》消息,一名参与阅卷的老师透露,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平均分为43分,其中仍不乏57以上的高分,甚至有满分的出现;另据其他媒体消息,部分省份的评卷老师出面澄清,称高考作文阅卷一般不会轻易给零分,所以高考后流传的“零分作文”绝大多数是网友恶搞的伪作。

周某清晰的记得,当初本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尾声的时候突然横空杀出个蒋昕捷,高考作文“诚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评卷老师,之后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满分作文均会见诸报端:或措辞犀利,鞭辟入里;或引经据典,横亘古今;或天马行空,大胆创新。而在周某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虽然高考满分作文仍会于六七月份在各大媒体上准时出现,但是关注度却败给了网上流传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而细细品读这几年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均会发现这些零分作文乖张大胆,直言不讳,抨击丑恶,针砭时弊;直来直去的风格与满分作文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远胜于满分作文。不得不承认,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关注,归根结底还是跟社会对高考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对作文评阅而言,一个老师有一个审美观点,一篇作文如果能让所有参与评阅的老师都拍手叫绝,那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当分数成了广大学子的命根子的时候,如何能征服评卷老师,尤其对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作文而言,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高考满分作文一出来,不少考生便开始争相模仿,结果这些模仿之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人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智者,那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蛋”,那样第一年蒋昕捷写了个古白话文拿了满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进化论题材的文章拿了满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个考点冒出许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仅不能征服评卷老师,反倒会让评卷老师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可能连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这还是在于平日的积累,并不是照猫画虎就能拿个五十多分甚至满分的,照猫画虎,甚至还可能步周正龙的后尘,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众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题本身就不知所云,这也就让网民有了恶搞的冲动,随便写一点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的东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标题来赚取点击量。其实这是最下三滥的一种标题党,是对网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高考本来是挺严肃的事情,被网民拿来这么一娱乐,借着网络传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会进一步把高考妖魔化。这样,决定考生命运的一考在民众眼里就没有那么公平公正了,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其实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写,高考满分作文更不好写,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满分作文还要不好写。过分追捧满分作文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写作水平,因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写作水平的),只能扼杀创造力;而过分恶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过以讹传讹蒙蔽民众的正确认知。

谈高考作文 篇13

初夏已至,栀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间飘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从各家各户的油烟管道里弥散出来,在浓烈的油烟中显出一份平淡自如、现世安稳的滋味。我们全家出游的计划终于在这个端午小长假得以实施——爸、妈、哥、嫂、小侄儿、我,一起去森林公园踏夏、采青。

森林公园离家颇远,在城市的边缘。但是开车也只要十五分钟——再远的距离在现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妈这次却不愿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车,非要骑自行车去不可:“本来就是出去踏青锻炼身体的,这一路骑过去不是正好吗?何必做那买椟还珠的事?”小侄儿这段时间正在学骑自行车,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骑车去!爸爸你要教我骑车!”大家被他激动的心情感染,也对这次久违的骑车之旅充满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便由大哥载着侄儿骑这辆。我与其他人都是在小区里开了共享单车,非常方便。

妈率先骑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脚一蹬便与妈并驾齐驱了。微风徐来,吹起妈的风衣,吹动她的长发。时间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妈妈的后车座上上下学,搂着妈妈的腰,在晨光中打个盹儿,在夕阳中叽叽喳喳地分享学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车坏了便换成了电瓶车,电瓶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妈的背也慢慢变弯,不变的是车的后座永远柔软、永远厚实。爸妈在前面不知说了什么,爸爽朗的笑声传过来,风采不输当年。两人已经在比赛了,妈腰一伏,脚上使力,竟超过了一辆正龟速前进的小汽车。爸也发了力,着力追赶。共享单车明亮的颜色衬托着爸妈无尽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儿骑着家用自行车慢慢前行,小侄儿从后座上站起来跟我们打招呼:“妈妈,姑姑,你们等我们一会儿。”又搂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动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骑快一点儿!”哥一边让他搂紧注意安全,一边笑骂:“臭小子!”不一会儿,小东西又不甘寂寞,吵闹着让他爸爸教他骑车。哥无奈,只能扶着自行车,让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车上蹬蹬脚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脸通红,引得无数路人偷偷发笑。

我和嫂嫂则得以安稳,优哉游哉地骑着车,分享生活中的烦恼与趣事。经过一段农村道路时,一户人家庭院中栽的栀子花探出了墙头,在一片浓绿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车,走到墙下,踮起脚尖摘了两朵淡白的花儿。她回过头,冲我眨眨眼睛,我会意一笑。她把两朵花别在了共享单车的车篓上,芳香伴我们一路。

愿这辆车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满载的幸福。

谈高考作文 篇14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谈意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后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地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也许多到无法想象。可是,充满着意气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怯?意气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煤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声巨响传来,战士们的碧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没有一人生还,然而他们走得如此轰烈,历史不会把他们遗忘,因此这场战役被世界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不会将他们遗忘,因此当我们追忆他们时仍会热泪盈眶。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谈高考作文 篇15

经常听见有高三生抱怨说高考作文难,我很想对这些学生说: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实并不难!虽说写文章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文学底蕴差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弥补的,但细一分析,底蕴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照样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拿高分还是有一定的捷径可以走的。

从写作体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建议高考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记得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说过: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种极端学生准备的。好学生可以达到满分,差生可能连20分都拿不到。所以针对大多数介于天才和庸才之间的学生,议论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高考生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定要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的。一般将议论文分三大板块:一是提出鲜明而清晰的中心论点,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二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三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上述议论文写作模式概况一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这样写。

谈高考作文 篇16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17

对于语文高考的作文一项,数年来皆为舆论之焦点。盖因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因循刻板题海之中,唯此一项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展现文才之地,作文满分者似可比旧时状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万口评,故而媒体也是很乐于跟进炒作的。然而满分作文却往往不能服众,至少难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领域,目迷五色之际,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忆及当年某人的诗词,某段时间常被誉为超群绝伦,甚至有称连李杜都望其尘而莫及的。在我个人看来,其诗词只能说部分诗词确有境界,两三首可称善,但单从文学角度看并非超一流佳作,至于诗词超越李杜之评价则有点非愚则诬。那为何有此一说?除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还有民众普遍传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在内,包括一些论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学与诗词。在所谓破旧立新之际,满眼看惯标语口号体文学之人,乍见如此依格入律之古体文字,惊为天文,评个满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见识过狮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类似现象,高考作文评分里也有。无论当年高考的《赤兔之死》,还是如今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就文论文,若认真地从专门古典文学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语言粗糙、字词失当、逻辑不明、文白杂糅、堆砌陈句、体格不纯之处,至少在我这个攻英语专业、并未中文出身的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字并未达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细究起来,得满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学养不足当然首当其冲。很多主考人员,其古体诗文写作水平如何?能否准确地为这类文章鉴定评分?是否存在未见北海而望河兴叹之嫌?

钩深致远,问题还有——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中选拔应试体系的荦荦大端,千军万马抢过桥,其弊早为人所尽知。而要使这个庞大体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显得合理、有吸引力,那么除了数理方面只能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外,高考作文一项大可成为所谓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热点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满分之学子,即可成为当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显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评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风雅,能写上几句皮壳似模似样的古诗文便是满分,长此以往,以偏门投机者必然趋之若鹜,阿其所好,以至于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应考者,完全偏离了语文作文考试之宗旨。那些真正语文学得精到扎实、通观古今,博览群书之辈,其惯常作文未必喜作惊艳体、惊人语,是否就难有慧眼识珠?这些学子没有写古诗古文,也许乃是出于慎对考试,不敢弄险的缘故,但我绝对相信其中有不少学子有能力写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文采、格律都远胜《赤兔之死》和今年长诗水平的古诗文来。

美国如Ivy联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读文学方向者,其选拔考试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项,千变万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晓英国传统历史与文学—文艺复兴—20世纪当代文学之方方面面,文字运用是否熟练准确,理据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逻辑,评分中诸多方面不可偏废,绝非哗众即可取宠,针对考试包装个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没用的。

最后对于高考作文评分,说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语文高考作文评分应重视语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视同科举之策论。前几日沪上有语文高级教师呼吁给有错别字但题材独到之作文满分,窃以为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间毕竟有别。作文立意独到当然好,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作文考察,岂能将文字书写正误的标准一朝毁弃?不给满分给个高分又何碍?关键是语文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的策论,皇帝就当时政、农事、民风等出题,由考生对答对策,以此选官,重视的是论说有见解,见解独到。而语文考试考的就是语文,那些语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观点独特,对他们也应该公平一些。

二,语文高考作文评分不应以是否吸引眼球论高下。哪怕学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惯了的起承转合,也不能就此认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评分应更重视那些文笔扎实、言之有物、语言纯熟、锤字炼句,将文字与思想驾驭得心应手之作。优秀的作文未必语出惊人,谈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锋芒毕露,含英咀华亦可动人肺腑;未必标新立异,鞭辟入里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题材出奇,文笔老练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异,独具文风亦可各擅胜场;未必彻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胜一筹。这样去选拔,才是语文考作文之初衷。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高考评分还是要重视学生评价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单纯的“眼球”评分,鼓励为出奇制胜而投机。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气势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诗文,评分的考官们似可表现得更加专业一点,再勿轻与满分。

或者实在要显“人文之盛”的话,高考可单开辟一项古诗文赋写作项目,一视同仁,人人皆写,方见真章。

谈高考作文 篇18

每年的高考,网上最热评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事逼的网爷都会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题大人没与这类人一般见识,地照钟,自然蝲蛄照叫不断。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题大人的难处,不信让事逼们试试。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难点是千方百计规避中学语文教师的猜题押宝给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是命题要积极向上,要给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贴近当下的社会热点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说这是一件苦差、难差、吃力不讨好的鬼差。

题目是谈阅卷,为何拐到考题的命题上了呢?无非是咱们先理解出题人的难处,而后让阅卷老师理解考生的辛苦,这就叫换位思考。

要我说,高考作文,重点是考核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和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其次还有对不同文体结构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对分析题目的能力问题的看法。咱是这样理解的,同一个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不妨阅卷老师思维开阔一些,甭管他意义积极与否,都应该给予放行。万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这棒子就会扼杀了一位创新性的人才。我记着,在咱那个年代,曾有一篇阅读短文,自己命题的高考作文题。当时大部分的学生题解的意思都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可也有极个别的学生解读为“种树难毁树更难”也就是题解成了毁树也不易的意思。当年好像这类怪异题解绝大部分都被阅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宫了。对命题作文的解题,可以用“横看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怀给予包容。

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分析的建议。一般的考生,起码都是经过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对中文母语的驾驭能力,应该问题不大,所差的就是书面语言的应用问题了。说白了语言的驾驭能力是考核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有机穿插能力,是考核学生联想类比能力。咱们想想,神经高度紧张的学子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要完成破题、构思、腹稿、动笔。这一系列动作,其难度不是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当然文辞优美是更好不过了。但对绝大部分而言,我认为只要语句通顺,承转启合自然就应该放行,给个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语词汇上,更希望阅卷先生开放开放再开放,多一点包含当下的网络语言。

至于对不同文体结构的应用,我觉得该从严掌握,感觉绝大部分考生,在这方面问题不大。标点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不过绝大部分不错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体会高考学生在考场的心情,更希望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老师能理解。顺便转引一篇,新锐人物蒋方舟开着空调、喝着茶,思想高度兴奋的狗刨子凫作文。对蒋方舟的`这篇《猫中愤猫 》的戏水作 品,我是严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让蒋的阴谋得逞,故而作罢。

谈高考作文 篇19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语)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习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 篇20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21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22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23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24

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于是高考,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都充满回忆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习惯于挑灯夜战,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人关怀。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后来,在长期压力下,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对它的虐待,终于给与以反击,于是我生病了。

但是,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我反而觉得,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的确得不偿失。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

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确重要,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

谈高考作文 篇25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谈高考作文 篇26

我们天天听到“写作必须真实”这句话,我们天天接受“……不真实扣分”这样的告诫,我们天天在为“如何才是真实”与“如何是不真实”而苦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真实”这个问题,同时也谈谈“虚构”。

我们写作文时,肯定是应该写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写真实看到过的景和物,写心中真实的情感。老师也会这样布置,如《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写校园里真实发生的事,而不应该是没发生过的是;如《军训》要写军训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如《春游》,要写在春游中看到的具体景物;如《同桌》,要写同桌的特点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写的这些主要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事情主体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是,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又是可以“不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怎么回事?让我解释一下。

写《校园发生的一件事》时,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是可以虚构的。如:“那件事好像是发生在操场上,记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里……”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固定在操场上,也可以将他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哪里,都不是“不真实‘,因为主要事件是”真实“的,就可以了;又如”当时那个人是张海,还是王刚?“写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虚构为王子鹏。写事件过程时,事件的某个细节也可以没发生过,如当时他手中什么也没拿,但你可以虚构”他拎着书包“,”双手艰难的拖着椅子“,”扛着铁锹兴冲冲地走来“。

谈高考作文 篇27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谈高考作文 篇28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29

一提起高考作文,无论是高三的老师,还是高三的学生。头脑里立马浮现出的,大多是如何使审题更加准确无误,如何使立意更加积极正确,如何使结构更加合理完整,如何使引用的材料符合论点的需要,等等。这些东西,当然是重要的,是高考作文必须直面的。但是整个高三,这些问题周周讲,月月讲,已经到了让师生双方都心生厌烦的地步。清醒的老师或学生也许会发问:是不是具备了以上这几条,就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了呢?如果让我来回答,我将坚决地说:不!因为,成全一篇优秀高考作文,除了上述几个条件外,还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还须有一个好的语言表达。其实,文章之道虽然千头万绪,但关键就是两条:一,有一个好的内容;二,有一个好的表达。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审题不出差错的前提下,有了一个好的题材或观点,再加上一个好的表达,一篇比较像样的文章就出来了。

思想内容问题,限于篇幅,此文不赘述,下面专门来探讨一下语言表达问题。

对语言表达,可作两个层面的探究。第一个层面是表达得“对不对”,第二个层面是表达得“好不好”。所谓表达得“对不对”,就是指你想说的意思说明白了没有,语言是否简洁,有没有语病。所谓表达得“好不好”,就是你的语言有没有文采,有没有感染力。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三句意思相同而表达有异的话:

(一)研究历史无疑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无论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都应该研究。

(二)研究历史很重要,从古代史到现代史,我们都应该研究。

(三)研究历史很重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研究。

第一句话,语言拖沓、哕嗦,且有语病。第二句话,应该说表达得已经正确和简洁,但谈不上有文采。而第三句话,则表达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三句话,已经清楚地显示了表达的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对不对”的层面,涉及的主要是语法问题;“好不好”的层面,涉及的主要是修辞问题。高考考生情况各异,语言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每一个考生首先要对自己作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如果原来就表达比较差,那么首先要设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如果原来语言基础就比较好,那么就应该在“好不好”的层面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不同的表达层面,或者说,从两类语言能力有别的学生出发,来探讨一下如何在高考前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对于语言表达较差的那部分同学来说,总的原则是要树立“想好再说,谨慎落笔”的意识。除此之外,以下几条具体的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多用短句

病句常常出现在长句中。因为句子长,所以前不搭后,顾此失彼。多用短句,不仅可以避免语病,而且可以使语言显得干练、利索。

去掉可有可无的虚词缀语

这一条的作用,还是使语言简洁,并减少语病。虚词赘语多了,叠床架屋,不但无助于表意,反而容易造成病句。比如,说“他是很聪明的”,不如说“他很聪明”。再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应该自觉遵守‘七不’规范。”这是病句,去掉“对于……来说”,句子就通顺简洁了。

实话实说,不要绕弯子讲话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表达效果,有意拐弯抹角,故弄玄虚,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要记住,一切精彩的表达都是以准确简洁为前提的。表达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同学,首要的还是“返其本”,先做到准确、通顺。

换一种说法

学生作文中的.不少病句,其实作者在落笔时就感到别扭,而想要修改又觉得比较困难。

这时候不如弃之重来,换一句话来说,反而能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何使自己表达得“好”。

什么样的表达算是“好”?其标准也许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一刀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一这个标准不在作者那里,而在读者那里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哪一种表达让读者印象深刻,过O难忘,就是好的表达。(当然,实用文体例外。)而要让读者印象深刻,你的语言就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呢。这里面除了一个人天长日久积淀下来的语言素养外,有没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要诀呢?

让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一)

中年是一个繁杂丰富的人生阶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我现在是身兼多职,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学校里的事要忙,家务事也不能不管,自己还得进修 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地进行着一有时候颇为感慨: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二)

中年是一块色彩斑驳的画布,亮丽的色调和平庸的线条在这里交织中年的行囊装着一生最多的面具:我现在既要扮演孝顺儿子,又要扮演慈祥父亲;既要争当模范丈夫,又要争当优秀教师。中年的目光不能遗漏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我既要关心妻子的血压是高还是低,儿子的考分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上最近有什么新名字,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花样。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间的抹布之间,杂然展开。有时候难免感慨:生命就这样,在一根根多起来的白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悄然流逝了。

两段话意思基本相同,表达效果却大相径庭。第二段话显然更有文采,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蕴丰富。其实,如果我们细致地揣摩第二段话,会发现它并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美轮美奂的词语。以“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间的抹布之间,杂然展开”这句话为例,人民币、粉笔灰、贺卡、抹布,这是十来岁的孩子嘴里都有的词语,为什么放在一起就能显出文采呢?

这里,我就交给你使语言表达变“好”的第一把钥匙——形象思维出文采。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自己作文语言平淡是因为缺乏优美新奇的词汇。其实,表达的背后是思维,两者是表与里的关系。表达得好不好,本质上取决于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一变,语言面貌全变,表达效果也大不一样。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尽可能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

深奥的定义要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

上面曾说过:表达好不好,涉及的主要是修辞问题。第二段话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比喻。比如其中第一句话里的“画布”和“线条”。比喻是修辞的核心。比喻要靠联想和想象,这就是形象思维。形容词用得多,不一定能使表达生动形象,反容易落个堆砌辞藻的恶名;而一个精彩的比喻抵得上一打形容词。“这人长着一个难看的大鼻子”,这是最一般的表达; “这人的鼻子,体积庞大,线条模糊,表面粗糙”,这是较好的表达; “这人的鼻子,就像一团被雕塑家刚刚按上去还没来得及雕刻的泥巴”,这才是最形象、最容易被读者记住的表达。所以,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

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来替代形容词。

我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

用借代的手法,使笼统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再看“杂然展开”一句。这句话的文采完全来自于修辞中的借代。人民币、粉笔灰、贺卡、抹布,都是借代。它用一个中年教师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典型的具体事物,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了其琐碎、现实、既有辛劳又有乐趣、既有压力又有意义的生活况味。

借代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维,无论是局部代整体,个体代群体,还是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都能起到使表达生动可感的作用。比如,当你想表达“我最讨厌文言文,与其读文言文还不如学英语”这个意思时,你可以想一想,换成形象思维的表达,应该怎样说?我想你不难悟出,应该是“我最讨厌文言文,与其渎之乎者也,还不如渎ABCD呢”:这一个小小的转换,就让这句话平添了一分文采,是不是?

修辞手法五花八门,但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内容的,如上面所说;一类是针对形式的,主要是句式。下面,我就要交给你使语言表达变“好”的第二把钥匙——变换句式出文采。

一篇作文,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或者都是散句,读起来肯定单调乏味。因此,变换句式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可以使作文语言活泼多变,错落有致。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多用整句,比如排比、对偶等等

再回看关于中年生活的第二段话,就大量运用了整句。它们和散句一起,构成一种参差相间、错落有致的语言美。如果你在你的高考作文中,尤其在关键处,比如开头、结尾、中心论点句,组织一些工整而精彩的话,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多用问句

问句可以分为i种: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司以引起读者思考,设问句可以引起读者兴趣,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增加表达的力度。多用问句,就能打破全文单一乏味的语言面貌;有时候,还能使文章具有亲切感和回味的余地。

三、适当地运用特殊语序句

比如: “她轻轻地走过来了。”这是一般语序;“她走过来了,轻轻地,”或“轻轻地,她走过来了。”这是特殊语序。三句话意思和用字完全一样,但后两句由于把状语移到了特殊的位置上,强调和突出了人物的情态,读起来就别有意味。

距离高考已经时日不多,但临阵磨枪依然是有必要、有价值的。所以最后,我再给你两个如何去练习和实践的建议。一,当然是在今后写作文时,有意识地去运用上述的种种方法。尽量全面地用,反复地用,并渐渐养成习惯。二、把过去写的作文找出来,用上述方法将它改写一遍。相信只要有了得当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你一定会尝到甜头。

谈高考作文 篇30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而今天的高考则是我们每个考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有人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还有很多的选择。”而我认为,我的高考就是一个跳板,跳的越高,我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会越高。

今天是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和笑语欢声。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场上的我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门学子变得富有的捷径。无论是精神上的富有,还是在不久将来生活物质上的富有,对于许多平凡的家庭来说,用高考改变现状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人没有参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坚持换来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场上的机会。

但今天,我的高考会因为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进取而逐渐丧失它原本的价值,变成只能弥补未曾参加高考的遗憾的机会,让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让我的记忆中拥有高考的记忆碎片,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我的不甘心又让我产生了新的遗憾。因为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义仅存无几。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会越努力,就会变得越强。

我放弃了通过高考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会毅然决然的放弃我。

但我不想这样,更不甘于高考过后成为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国选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会是高考考场上的强者,国家需要的栋梁。

今天你在考场上看见的我是一无是处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场上看见我,那时的我一定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会为之奋斗的全新的我。而那时的高考,将会心甘情愿的让我拥有它的全部意义。

高考其实是一个浓重的话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词。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会学会拼搏,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过程中,我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学会释然并领悟人生;在高考过后,我会成为一个比现在的我更强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高考。

谈高考作文 篇31

与往年一样,昨天高考(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揭开面纱,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最热烈的议论对象。高考作文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怀。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从整体来看,普遍选择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太过开放,当然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网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声音有着强烈的纷乱感。

举例来说,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人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材料,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同样,这个事情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铺陈的种种社会情态,社会不同人群很难形成某种趋同的观点视角,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价值多元与文化多样时代的最好印证。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怎么看待高考作文,要远比别人怎么看待更重要。在这样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也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权威的。那么,现在,不论你是考生、家长(高考)、老师、学者,如何评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实内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判断,才能让这个时代因为开放而更有活力。

谈高考作文 篇32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平”。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篇33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人们常说“道德文章”,将道德与文章并称,强调立人对为文的影响,追求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有德者必有言。”将言语与品德联系起来,认为德行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言辞的好坏,言辞被认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汉代扬雄在《法言》中则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从作品的格调高低可以直接判断出作者的品质的高尚与卑下。南朝刘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也指出:“世远莫见其面,文辄见其心”。可以说“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之一,俨然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

的确,纵观历史长河,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正因为性情高古清正,陶潜唱出了一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之歌;正应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壮的喟叹;正因为经历世事沧桑看淡人生起伏,苏轼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深有禅意的词句。

然而每个命题的都不是无条件成立的,清代叶燮之论:“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中两个“必”字,就下得过于片面、轻率了。文如其人的说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体现。无论中外,文品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见不鲜。西晋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趋炎附势,曲事权臣贾谧。他常同劣迹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贾谧出门后,“望尘而拜”。这样一个精于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却留下了恬淡高洁,清新淡雅,为人称赞的《闲居赋》。对此,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不禁发出这样的反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怎信安仁拜路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论文集》中,论友谊、讲人生、谈真善美的绝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却是一个德行有亏的人,身为大法官,却公然接受贿赂;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卖对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与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张。

由此可见,文品与人品既可以和谐统,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们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景。我们不能因为文人无行就否定文人的写作成就,甚至视其作品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因为其文学成就而将某位无行文人的一切缺点都掩盖起来,给他带上巨大的光环。

谈高考作文 篇34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url=]大陆[/url]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url=]战士[/url]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 篇35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平”。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