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总结 > 总结范文 > 正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5/02/05总结范文

倚栏轩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

(2)受力物体

(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

(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

三、摩擦力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

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

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

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

1.步骤

(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隔离开受力物体

(3)顺序:

①场力(重力,电磁力......)

②弹力:

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

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

③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

求2.假设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

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

(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

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

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

2、大小0≤f≤Fmax

3、方法:

①假设法

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

1、接触时粗糙

2、相对滑动

七、补充结论

1.斜面倾角θ

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2.三力合力最小值

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3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近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近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近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知识点概述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

知识点总结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化学能:由于化学反应,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2.核能: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E机械能1+E其它1=E机械能2+E其它2

●能量耗散:无法将释放能量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的现象叫能量耗散,它反映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二、能源与社会

1.可再生能源: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

2.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

3.能源与环境:合理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开发新能源

1.太阳能

2.核能

3.核能发电

4、其它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风能。

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

能源品种繁多,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除太阳的辐射能之外,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都间接来自太阳能;第二类来自地球本身,如地热能,原子核能(核燃料铀、钍等存在于地球自然界);第三类则是由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可以直接取得且不必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地热、水能等。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焦炭、汽油、柴油、煤气等属于二次能源。

【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就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表2-1所统计的几种能源中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都属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规能源。而水电则属于再生能源,如葛洲坝水电站和未来的三峡水电站,只要长江水不干涸,发电也就不会停止。煤和石油天然气则不然,它们在地壳中是经千百万年形成的(按现在的采用速率,石油可用几十年,煤炭可用几百年),这些能源短期内不可能再生,因而人们对此有危机感是很自然的。

【新能源】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能的利用。据估计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是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费的1.3万倍。如何把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为我们所用,是科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利用”太阳能极为成功的范例。它不仅为大地带来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养育万物的粮菜瓜果,地球蕴藏的煤、石油、天然气的起源也与此有关。寻找有效的光合作用的模拟体系、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及直接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等都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支持与鼓励。

以上是从能源的使用进行分类的方法,若从物质运动的形式看,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对应的能量,如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热能、电能、光能等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如动能可与势能互相转化(建筑工地打夯的落锤的上、下运动所包括的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可与电能互相转化(化学电池和电解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两种过程)。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尽管做功的效率因所用工具或技术不同而有差别,但是折算成同种能量时,其总值却是不变的,这就是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这是自然界中一条极为基本的定律(另一条为质量守恒定律),也是识破各式各样永动机的有力判据。在能量转化过程过中,未能做有用功的部分称为“无用功”,通常以热的形式表现。

物质体系中,分子的动能、势能、电子能量和核能等的总和称为内能。内能的绝对值至今尚无法直接测定,但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内能的变化以功或热的形式表现,它们是可以被精确测量的。体系的内能、热效应和功之间的关系式为:

△E=Q+W

其中△E是体系内能的变化,Q是体系从外界吸收的热量,W是外界对体系所做的功。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应用上述公式时,要注意各种物理量的正、负号,即:

△E──(+)体系内能增加, (-)体系内能体系减少;

Q──(+)体系吸收热量, (-)体系放出能量;

W──(+)外界对体系做功, (-)体系对外界做功。

例如1.00 g乙醇在78.3℃时气化,需吸收 854 J的热,这些乙醇由液态变成气态,在101 kPa压力下所做的体积膨胀功为63.2J,这是体系对外界所做的功,应为负值,所以该体系内能的变化△E=[854+(- 63.2)]J=+791J,△E为正值,即体系内能增加了791J。

能源的利用,其实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如煤燃烧放热使蒸汽温度升高的过程就是化学能转化为蒸汽内能的过程;高温蒸汽推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是内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电能通过电动机可转化为机械能;电能通过白炽灯泡或荧光灯管可转化为光能;电能通过电解槽可转化为化学能等等。柴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用能源所提供的能量都是随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多种新能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改组,所以了解化学键及键能等基本概念,将有助于加深对能源问题的认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5

知识点:力和运动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及其条件,是每年必考知识点。

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的试题难度看,本专题单独命题,难度可能不大,重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的考查,其中卫星导航、航天工程、宇宙探测、体育运动、科技与生活热点问题要特别关注。

知识点:动量和能量

安徽省高考对本专题的知识点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必考,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考查难度较大。

“动量和能量观点是贯穿整个物理学最基本的观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多年的压轴题均与本专题知识有关。”杨坤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会继续延续近两年的命题特点,一种可能是以功——功率、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考查热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情况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场和电磁感应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题型以计算题为主。考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等问题,如传送带的功率消耗、站台的节能设计、弹簧中的能量、碰撞中的动量守恒问题等。

知识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从历年来试题的难度上看,大多属于中等难度和较难的题,考题常以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为背景,考查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0xx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仍将突出对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考查,考查形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计算题,选择题用来考查场的描述和性质、场力。”杨坤分析,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电场和磁场知识与生产技术、生活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如示波管、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速度选择器和磁流体发电机等物理模型的应用问题要特别注意。

知识点:电磁感应和电路的分析、计算

在20xx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可能是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电磁感应、电路等部分内容。

考查的热点内容可能是滑轨类问题、线框穿越有界匀强磁场问题、电磁感应图像问题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从近四年高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来看,高考对本专题的内容考查频率比较高,特别是电磁感应部分,每年必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安徽省高考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有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杨坤分析,对电路的考查则经常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对串并联电路考查较浅,对交流电的考查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偏易,对电磁感应的考查相对来说难度偏大,而且经常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可能是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电磁感应、电路等部分内容。”杨坤老师强调,考查的热点内容可能是滑轨类问题、线框穿越有界匀强磁场问题、电磁感应图像问题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在考试说明的题例中增加了滑轨类问题的实例,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功、功率、机械能和能源

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2)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6.动能定理:

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m为物体质量,v为末速度,为初速度

解答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和。

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7.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没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题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②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8.功率的表达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是标量,有正负

9.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8

第一章电磁感应

1.两个人物:

a.法拉第:磁生电

b.奥期特:电生磁

2.产生条件:

a.闭合电路

b.磁通量发生变化注意:

①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只具备b

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③电源内部的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感应电流方向的叛定:

(1).方法一:右手定则

(2).方法二:楞次定律:(理解四种阻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②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增反减同)

④面积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内容:

b.表达式:Ent

(2).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公式x

①求平均值:Ent

②求瞬时值:E=BLV(导线切割类)

③法拉第电机:E12BL2

④闭合电路殴姆定律:EI感(Rr)

5.感应电流的计算:x平均电流:IERr(Rr)t瞬时电流:IERrBLVRr

6.安培力计算:

(1)平均值:

FxBIxLBLBLq(Rr)tt

(2).瞬时值:FBILB2L2VRr

7.通过的电荷量:qItRr注意:求电荷量只能用平均值,而不能用瞬时值。

8.互感:由于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它产生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的变化在线圈B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互感。

9.自感现象:

(1)定义:是指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决定因素: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另外,有铁心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心时要大得多。

(3)类型: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4)单位:亨利(H)、毫亨(mH),微亨(H)。

10.涡流及其应用

(1)定义:变压器在工作时,除了在原、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外,变化的磁通量也会在铁芯中产生感应电流。一般来说,只要空间有变化的磁通量,其中的.导体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把这种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2)应用:

a.新型炉灶电磁炉。

b.金属探测器:飞机场、火车站安全检查、扫雷、探矿。

第二章交变电流

一.正弦交变电流

1.两个特殊的位置

a.中性面位置:磁通量ф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即感应电动势零。

b.垂直中性面位置磁通量ф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即感应电动势最大。

2.正弦交变电流的表达式:

a.从中性面位置记时:

瞬时电动势:e=Emsinωt

瞬时电流:iImsintb.从垂直中性面位置记时

瞬时电动势:e=Emcosωt

瞬时电流:iImcost

3.正弦交变电流的四值:

a.最大值:Em=nBSω=nΦmω

b.瞬时值:

①中性面位置记时:e=Emsinωt

②垂直中性面位置记时:e=Emcosωtx

c.平均值:Entd.有效值: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注意:

⑴只有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才一定是最大值的22倍。

a.动势有效值:m20.707m

b,电压有效值:Uum20.707Um

c.电流有效值:IIm20.707Im。

(2)通常所说的交变电流的电流、电压;交流电表的读数;交流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都指有效值。(电容器的耐压值是交流的最大值。)

(3)生活中用的市电电压为220V,其最大值为Um=2202V=311V,频率为50HZ,所以其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311sin314tV。

4、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1)瞬时值、最大值和有效值:

(2)周期、频率

a.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叫周期。以T表示,单位是秒。

b.频率:交流电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频率。以f表示,单位是Hz。

c.二者关系:周期和频率互为倒数,即T1f。

d.我国市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5.交流电的图象:emsint图象如图53所示。emcost图象如图54所示。

二.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

2.原理:互感

3.类型:

⑴升压变器:副线圈用细线绕

⑵降压变器:副线圈用粗线绕

⑶1:1隔离变压器:两边一样

4.基本公式:

⑴电压:(原决定副)U1Un1正比

2n2(2)电流:(副决定原)

一个副线圈:I1n2In反比21多个副线圈:U1I1=U2I2+U3I3

(3)功率:(输出决定输入)P出=P入

5.互感器

⑴电压互感器:降压变压器、并联⑵电流互感器:升压变压器、火线串联

三.远距离输电

1.高压输电的原因:

在输送的电功率和送电导线电阻一定的条件下,提高送电电压,减小送电电流强度可以达到减少线路上电能损失的目的。

2.远距离输电的结构图:

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特点:

“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

D1r

低频”。

I1D2I1IrI2I2五.传感器的及其工作原理Ⅰ

1.定义:~n1n1n2n2

(1)功率之间的关系是:

a.P1=P1

b.P2=P2

c.P1=Pr+P2;

(2)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a.U1Un1

1n1b.U2Un22n2c.U1UrU2

(3)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a.I1nI11n1b.I2In22n

2c.I1IrI23.输电电流I的计算式:

"IP输Up1U"

出14.损失功率、损失电压的计算:

(1)Pr=Ir2r,

(2)Ur=Irr,

四.感抗和容抗(统称电抗)

1.感抗:

(1)意义: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特点:“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2.容抗:

(1)意义:有一些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

2.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

3.应用:

(1).几种特殊的电阻

a.光敏电阻: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小。

b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

c.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霍尔元件:是将电磁感应这个磁学量转化为电压这个电学量的元件。

(2).传感器应用:

a.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b.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

c.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熨斗、电饭锅、测温仪

d.光传感器的应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3).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a.光控开关

b.温度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