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倚栏轩整理的名师培养工作总结(精选8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1
课堂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主阵地,课堂蕴涵着生命的资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老师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教育教学艺术深厚与否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另外,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谈话、教研指导、示范课、听评课等形式积极帮带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一、组织领导,制度落实
我校一直重视名师人选的培养工作,学校有专门的名师人选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有学校教学校长专门负责名师人选的培养工作。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学校每年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名师人选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一直按制度办事,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并随时加以补充。
二、具体措施:
1、我校确保名师培养经费,并不断加大投入,每年都能确保名师人选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保证他们到上级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支持名师人选的研修和自学,并经常组织名师讲座,还通过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发挥名师人选的辐射作用,学校还支持名师人选指导年轻教师,支持他们参加送教活动。确保名师人选在教学一线承担相应的课时。学校还把名师推荐到教育局成立了学科工作室,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支持他们的科研活动。学校能及时总结名师人选的教学特色,并及时对他们的成绩进行宣传报道,刘晓燕老师荣获,白山市标兵教师,荣获吉林省师德模范教师。临江英语学科首席教师。
2、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研修学习,能够较充分的利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学习和反思,合作研修空间、名师研修、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名师导教等栏目让名师从科研走向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习者到指导者,从课堂到课下,从个人到集体,都能有效反映研修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3、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
4、勤于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升华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教师成才=经验+反思,著名特级教师叶澜老师也说:“写30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名师要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提高。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2
成为名师培养对象的一年来,我努力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国俭小学。团结同事,交流合作,遵纪守法,一心与学校发展同进步。我不断探索、学习、研究,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现将本学期学习与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 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名名师培养对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深入思考,不断探究,注重构建有效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长和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循循善诱。
二、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告诉人们,活着就要学习,不论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而我选择最为方便的学习方式是读书。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学习,对书中的建议,想法,案例,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做到了及时摘录,认真写好深刻的学习体会。本年度,我研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书籍,坚持每月必读《河北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等杂志,充实了自己的思想,增强了自己的理论水准,融专家学者教育智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同时撰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随笔。
三、立足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严格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成绩有较大提高。注重了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做到了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升华中育人。在教学的同时,关注了学困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集体备课、公开课,发挥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组织本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月和本组教师一块说课、摩课、评课,既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又可以通过评课环节反思教学。通过本学年的不断探讨,我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科组的教研氛围和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两次本校的优质示范课和两次本乡镇的观摩课,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6月份,荣获了卢龙县优秀指导教师奖;7月份,参加了卢龙县网络资源说课活动,并荣获了二等奖。
五、做科研型教师
今年七月份,我参加的两项河北省教育学会的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月份,合作创编的校本教材《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县局审批,能够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使用。
六、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帮扶指导了本校的冯红娇、王冬云、申红伟三位青年老师。冯红娇是英语教师,在我的`指导下,她所讲的《Where is my car?》一课被评为乡镇优质课二等奖;王冬云和申红伟老师是班主任老师,我指导了她们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和规范汉字的书写技巧等,王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角的初步认识》被评为县级二等奖;她的美术课《大森林里的故事》获县优质课奖;申老师参加的县级书法大赛,也荣获了二等奖。通过指导与培养,她们的基本功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七、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四月份在北戴河参加了河北省小学英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的观摩活动;八月份参加了人教版新教材培训。从这些活动中,使自己受益匪浅。
八、今后努力方向
1、不断学习,丰富自我。
教学中感觉读书不够多,读书时缺少深度反思。今后应加强学习业务和理论知识大胆创新,更新教法,积极研究,总结反思,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
2、继续开好教育博客
更好的使用博客这一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多撰写质量较高的博文。
3、进一步学习名师精神,争取交出满意的答卷。
作为名师培养对象,我深知在工作中还有很大的不足,距离一个真正的名师相差甚远。今后还需进一步向周围的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对于教育工作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为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换来明天的累累硕果!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3
一、贯彻落实方案精神,拉开培养名师活动的序幕。
自开展打造名师培养活动以来,我校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召开培养名师启动会,分阶段开展争创活动。让每位教师为自己的成长找准方向,寻求主动发展。提出“打造名师活动,促进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的活动目标。打造名师工程已成为一段时间内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研讨中提升理念。
在开展打造名师活动中,我校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将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作为教师提高素质的必修课,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组织了一次“和谐校园专题讲座”,从课题研究、作业批改、课堂教学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三次专题讲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积极开展“三新一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全员培训,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要成为名师,不仅要有丰厚的育人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意识等超前的育人理念。我校还积极开展校内讲坛,由外出学习的教师把学习体会向全体教师汇报,共享学习收获。
三、多途径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开展了各学科的教学大赛,让教师在课例中成长,改变赛课形式,做到“三个结合”:大赛课与手拉手活动相结合,赛课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赛课与落实教学常规相结合;改变参赛目的',增强“三个意识”:学习意识、研究意识、提高意识;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赛课体现教师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赛课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构建,赛课体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赛课体现了教师间的紧密合作。在活动中让教师得到锻炼,在接受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我,再度调整,负重前进,尽快成长,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
1、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观看名师录象课使广大教师与名师课堂零距离接触,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是众多学校在深化培训中的有效方法。我们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观看名师录象课,学名师找差距,寻动力促发展,以此推动打造名师活动的向前发展。
2、为教师搭建平台,参加公益活动,开阔视野,提升知名度。
以赛促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校十余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取得优秀成绩,在竞赛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加快了由骨干教师向名师发展的步伐。
五、存在的问题
1、我校能将名师培养活动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但是在活动中缺少创新,更多的是以学习理论、拜师会、教研活动、教学大赛、演讲等形式开展打造名师活动。各项活动过程性材料积累较少。
2、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只关注学科型名师的培养,其他类型的名师没有关注或者说没有列入工作计划中,这也说明我们对工作方案研究不透,名师培养不够全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努力。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4
一、贯彻落实方案精神,拉开培养名师活动的序幕。
自开展打造名师培养活动以来,我校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召开培养名师启动会,分阶段开展争创活动。让每位教师为自己的成长找准方向,寻求主动发展。提出“打造名师活动,促进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的活动目标。打造名师工程已成为一段时间内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研讨中提升理念。
在开展打造名师活动中,我校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将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作为教师提高素质的必修课,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组织了一次“和谐校园专题讲座”,从课题研究、作业批改、课堂教学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三次专题讲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积极开展“三新一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全员培训,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要成为名师,不仅要有丰厚的育人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意识等超前的育人理念。我校还积极开展校内讲坛,由外出学习的教师把学习体会向全体教师汇报,共享学习收获。
三、多途径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开展了各学科的教学大赛,让教师在课例中成长,改变赛课形式,做到“三个结合”:大赛课与手拉手活动相结合,赛课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赛课与落实教学常规相结合;改变参赛目的.,增强“三个意识”:学习意识、研究意识、提高意识;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赛课体现教师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赛课体现了和谐课堂的构建,赛课体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赛课体现了教师间的紧密合作。在活动中让教师得到锻炼,在接受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我,再度调整,负重前进,尽快成长,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
1、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观看名师录象课使广大教师与名师课堂零距离接触,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是众多学校在深化培训中的有效方法。我们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观看名师录象课,学名师找差距,寻动力促发展,以此推动打造名师活动的向前发展。
2、为教师搭建平台,参加公益活动,开阔视野,提升知名度。
以赛促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校十余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取得优秀成绩,在竞赛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加快了由骨干教师向名师发展的步伐。
五、存在的问题
1、我校能将名师培养活动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但是在活动中缺少创新,更多的是以学习理论、拜师会、教研活动、教学大赛、演讲等形式开展打造名师活动。各项活动过程性材料积累较少。
2、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只关注学科型名师的培养,其他类型的名师没有关注或者说没有列入工作计划中,这也说明我们对工作方案研究不透,名师培养不够全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努力。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5
成为名师培养对象的一年来,我努力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国俭小学。团结同事,交流合作,遵纪守法,一心与学校发展同进步。我不断探索、学习、研究,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现将本学期学习与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 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名名师培养对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深入思考,不断探究,注重构建有效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长和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循循善诱。
二、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告诉人们,活着就要学习,不论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而我选择最为方便的学习方式是读书。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学习,对书中的建议,想法,案例,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做到了及时摘录,认真写好深刻的学习体会。本年度,我研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书籍,坚持每月必读《河北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等杂志,充实了自己的思想,增强了自己的理论水准,融专家学者教育智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同时撰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随笔。
三、立足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严格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成绩有较大提高。注重了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做到了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升华中育人。在教学的同时,关注了学困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集体备课、公开课,发挥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组织本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月和本组教师一块说课、摩课、评课,既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又可以通过评课环节反思教学。通过本学年的不断探讨,我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科组的教研氛围和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两次本校的优质示范课和两次本乡镇的观摩课,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6月份,荣获了卢龙县优秀指导教师奖;7月份,参加了卢龙县网络资源说课活动,并荣获了二等奖。
五、做科研型教师
今年七月份,我参加的两项河北省教育学会的.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月份,合作创编的校本教材《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县局审批,能够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使用。
六、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帮扶指导了本校的冯红娇、王冬云、申红伟三位青年老师。冯红娇是英语教师,在我的指导下,她所讲的《Where is my car?》一课被评为乡镇优质课二等奖;王冬云和申红伟老师是班主任老师,我指导了她们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和规范汉字的书写技巧等,王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角的初步认识》被评为县级二等奖;她的美术课《大森林里的故事》获县优质课奖;申老师参加的县级书法大赛,也荣获了二等奖。通过指导与培养,她们的基本功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七、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四月份在北戴河参加了河北省小学英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的观摩活动;八月份参加了人教版新教材培训。从这些活动中,使自己受益匪浅。
八、今后努力方向
1、不断学习,丰富自我。
教学中感觉读书不够多,读书时缺少深度反思。今后应加强学习业务和理论知识大胆创新,更新教法,积极研究,总结反思,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
2、继续开好教育博客
更好的使用博客这一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多撰写质量较高的博文。
3、进一步学习名师精神,争取交出满意的答卷。
作为名师培养对象,我深知在工作中还有很大的不足,距离一个真正的名师相差甚远。今后还需进一步向周围的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对于教育工作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为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换来明天的累累硕果!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6
课堂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主阵地,课堂蕴涵着生命的资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老师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教育教学艺术深厚与否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另外,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谈话、教研指导、示范课、听评课等形式积极帮带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一、组织领导,制度落实
我校一直重视名师人选的培养工作,学校有专门的名师人选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有学校教学校长专门负责名师人选的培养工作。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学校每年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名师人选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一直按制度办事,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并随时加以补充。
二、具体措施:
1、我校确保名师培养经费,并不断加大投入,每年都能确保名师人选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保证他们到上级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支持名师人选的研修和自学,并经常组织名师讲座,还通过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发挥名师人选的辐射作用,学校还支持名师人选指导年轻教师,支持他们参加送教活动。确保名师人选在教学一线承担相应的课时。学校还把名师推荐到教育局成立了学科工作室,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支持他们的科研活动。学校能及时总结名师人选的教学特色,并及时对他们的'成绩进行宣传报道,刘晓燕老师荣获,白山市标兵教师,荣获吉林省师德模范教师。临江英语学科首席教师。
2、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研修学习,能够较充分的利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学习和反思,合作研修空间、名师研修、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名师导教等栏目让名师从科研走向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习者到指导者,从课堂到课下,从个人到集体,都能有效反映研修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3、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
4、勤于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升华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教师成才=经验+反思,著名特级教师叶澜老师也说:“写30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名师要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提高。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7
拜读完张康桥老师的处女作《为什么做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布寺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着。
现在,新型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与冲击。只要看看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为生命做教师”,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态度:教师无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场经济,但又时刻不忘生命与国家的需要。虽然作者也没有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说书中“各种需要”之间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但给身处各种困境中的'教师指出了一种思考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放眼社会、不忘责任、积极思考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人生姿态。因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够成为一位大众的教育哲学家。这样的教育者,也许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时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第一章“为学生做教师”给我的感触是最深刻的。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本来就是谋求幸福之学、引领高尚之学。因此,学校本来就应该是“首善之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为别人服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许多细节进行反思,需要转换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不能理解为学生偷懒,不用心,而应该理解为教室布置的作业不合适或者工作没有到位。实际上也确实有学生是偷懒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把问题归因于教师,教师就要不断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与此同时,教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一有机会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嚷,并且相互“传染”,这时,有的老师县表扬一些较好的,然后批评甚至训斥一两个“闹”的最凶的,像我就会说“请大家安静下来”;
或板着脸不说话。然而,过不了多久时间他们就会忘记教师的“教育”,逮到机会又“故态复萌”,教师只好又以类似的手段恢复秩序。但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认为这是学生精力十分充沛,并且把学生的这种“生命活力”引导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要求、批评、威胁等。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是选择满足教师的需要而是选择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时,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篇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上课就好像在做游戏一样,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本领。从而,通过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学生是活的精灵,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人的尊重,
作为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教师,我们要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感受、需要,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同样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观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名师培养工作总结 篇8
拜读完张康桥老师的处女作《为什么做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布寺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着。
现在,新型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与冲击。只要看看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为学生做教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为生命做教师”,我们就能看到一种态度:教师无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场经济,但又时刻不忘生命与国家的需要。虽然作者也没有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说书中“各种需要”之间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但给身处各种困境中的教师指出了一种思考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放眼社会、不忘责任、积极思考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人生姿态。因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够成为一位大众的教育哲学家。这样的教育者,也许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时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第一章“为学生做教师”给我的感触是最深刻的。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本来就是谋求幸福之学、引领高尚之学。因此,学校本来就应该是“首善之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为别人服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许多细节进行反思,需要转换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不能理解为学生偷懒,不用心,而应该理解为教室布置的作业不合适或者工作没有到位。实际上也确实有学生是偷懒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把问题归因于教师,教师就要不断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与此同时,教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一有机会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嚷,并且相互“传染”,这时,有的老师县表扬一些较好的,然后批评甚至训斥一两个“闹”的最凶的,像我就会说“请大家安静下来”;
或板着脸不说话。然而,过不了多久时间他们就会忘记教师的“教育”,逮到机会又“故态复萌”,教师只好又以类似的.手段恢复秩序。但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认为这是学生精力十分充沛,并且把学生的这种“生命活力”引导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要求、批评、威胁等。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是选择满足教师的需要而是选择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时,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篇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上课就好像在做游戏一样,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本领。从而,通过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获得真正的专业幸福。
学生是活的精灵,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人的尊重,
作为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教师,我们要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感受、需要,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同样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观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