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总结 > 工作总结 > 正文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24/12/02工作总结

倚栏轩整理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1

在这一学期中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素材入手,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观,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将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1.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时,我注重预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情境、素材,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2.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在教学方法中,我常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熟悉的、竞赛式的方式中获得内心的体验,从而更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开放的教学空间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我认为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后我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2

第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一、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的思品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二、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思维。。

三、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不断涌动的河流”。

第二、师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要积极主动的合作。

一、师生合作

师生之间要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对话”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尊重、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提高学生的探求知识欲望。

二、教师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老师积极的与其它老师合作,从个体走向合作是与时俱进。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然而从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情况看,教师只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学生亦未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坐而学道”的教学方式,不仅割断了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影响了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造成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笔者认为只有从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我对四、五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课前做足准备,上课做课堂上的小组人,并让学生做小老师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PPT,给同学们讲解。虽然开始的他们,显得稚嫩和生疏,但很快发现学生们对思品的学习兴趣却大大提高了,并从制作课件、上课讲课这两个方面,更深入得了解到了老师的辛苦工作。

把课堂实践加入到教学环境中来,不是要更多的教学环节,而是要通过几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感悟。小学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4

第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1、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的思品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思维。。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不断涌动的河流”。

第二、师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要积极主动的合作

1、师生合作

师生之间要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对话”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尊重、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提高学生的探求知识欲望。

2、教师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老师积极的与其它老师合作,从个体走向合作是与时俱进。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

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

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让我们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吧!又如《关心老人》一课,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过马路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关心老人给老人们带来的快乐,巩固了学习的兴趣。

在《春天来了》一课,我给学生设计的“找春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6

第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1、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的思品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思维。。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不断涌动的河流”。

第二、师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要积极主动的合作

1、师生合作

师生之间要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对话”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尊重、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提高学生的探求知识欲望。

2、教师之间的合作

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老师积极的与其它老师合作,从个体走向合作是与时俱进。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7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

5、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华考范文网情绪不断高涨。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主要经验:

一、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二、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存在问题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也没什么经验可参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改进措施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以后,我会注意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的。

情绪不断高涨。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思品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8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

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

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让我们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吧!又如《关心老人》一课,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过马路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关心老人给老人们带来的快乐,巩固了学习的兴趣。

在《春天来了》一课,我给学生设计的“找春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