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总结 > 总结范文 > 正文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2024/11/27总结范文

倚栏轩整理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1

时光飞逝,一学期匆匆而过。这个学期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我较好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扬长避短,现在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本学期,我所教学的年级和班级是七年一、七年二两个班。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这个学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初中三年中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率。针对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结合新课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一下的几项措施:

一、抓好生字词的积累和精美课文以及古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背诵

生字词是组成课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也不应该忽视这生字词教学的环节。我一般会在教学新课文之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生字,能正确地读,正确地写,并理解其意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再让学生读几遍生字,一是纠正读音,二是加深记忆,课后还要求学生抄写生字,要求学生字迹工整的抄写生字词。此外,为了更好的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我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生字词、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古诗文的背诵,我要求两个星期背诵一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背诵。这样背得慢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困难了,对于背得快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前背诵,多背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坚持每周摘抄一篇美文。

二、抓好讲读课文的示范作用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话是语文教育的前辈对教学的精辟论述。利用讲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让学生利用在讲读课中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课堂上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作文教学缺乏有效地方法,作文课训练的量也不足,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再者,临近学期末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压缩自读课课时,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一学期下来,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

总之,我会始终用自己的心去教诲学生,用自己的情去培育学生。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今后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2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推荐阅读:个人发展观心得体会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而入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在校园里就刨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3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多年来,通过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日的。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ooo情的音像制品,甚至反动的印刷制品、“口袋书”,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所以,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xx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xx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xx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xx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适应时,就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4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多年来,通过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日的。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ooo情的音像制品,甚至反动的印刷制品、“口袋书”,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所以,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适应时,就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5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推荐阅读:个人发展观心得体会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而入格素质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这样在校园里就刨建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

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他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6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五班的副班主任,虽然去年担任过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但对于德育工作,我还是一个新手,为此,在本学期,我对于班级的德育工作方面学习了很多有经验教师的先进经验。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习惯养成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去年不少孩子都开学快一个月了,还会上课吃东西、随便走动、乱说话。因此在今年,我从开学起,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今年结合我们班开展的海量阅读实验,我把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方面的要求编成儿歌。开学的第一周,没有上课,全部用来学习、背诵儿歌。儿歌背诵结束后,在课堂上,上课前就背诵《上课歌》,回答问题时就背诵《课堂歌》,下课铃声响了就背诵《下课歌》,放学时背诵《放学歌》……孩子们通过背诵儿歌和在学校的实践结合,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少先队工作

本学期,在学生加入少先队之后,我便加大的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借助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我借助队会让学生了解的少先队的历史、红领巾的来历、队旗的样子、来历及意义。让学生明确了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是非常自豪的。其次,我又引导孩子们对比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明白作为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有哪些是不能做的。最后,又结合少先队的历史对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本学期,在学生加入少先队之后,我便加大的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借助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我借助队会让学生了解的少先队的历史、红领巾的来历、队旗的样子、来历及意义。让学生明确了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是非常自豪的。其次,我又引导孩子们对比生活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这学期中,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7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多年来,通过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日的。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ooo情的音像制品,甚至反动的印刷制品、“口袋书”,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所以,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适应时,就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8

一、转变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学校服务意识

过去,我校由于是企业子校,学校受计划经济思想与“教鞭式”教学管理思想影响较深。自从企业转到地方后,我校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德育教学理念,由“教鞭式”教学管理转变为引导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服务理念,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校先后派送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的骨干老师到xx、xx、xx等地进行德育工作观摩学习。接受新的德育教学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同时从外地聘请了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定期来我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水平。其次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教学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结合形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人文教学理念,使教师树立起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价值观,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教师成为新时期的传道、授业者,更是教育行业的服务者。通过学习和培训,我校很多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崛起,靠的不单是硬件的投入,而是通过学习和理念的提升,这种理念就是:“爱心与责任感,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二、弘扬教育关怀品格,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20xx年来,我校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体现教育公平”为追求,努力体现教育关怀。一是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我校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发动社会资源,每年建一片爱心园地,扶一帮贫困学生,铸一批国家栋梁,捐资助学形成一种长期有效机制。近年来,我校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招收贫困生xx名,我校校长xx*首先带头,把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xxxx元奖金全部捐了出来。同时发动企业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活动,xxxx公司长期为我校xx名贫困女童缴纳所有学杂费,直至她们从xx完小毕业……个体企业家xxxx女士在我校三十五周年校庆之际,送来价值*万元的书籍……二是注重学生关怀,主动改变自己,适应变化的学生。我校在做好优秀学生的同时,主动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某学生由于一度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成绩不断下滑,学习兴趣几乎全失,甚至出现厌学、逃学思想,这种现象而且在学生中有漫延趋势,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也失去了信心。为此,我校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分析这一现象原因,在文化、城管、社区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及时清理学校周围的电脑游戏室,同时及时拿出内部德育教育改革方案,决定实施疏通学生思想为主的正面教育方针,对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沟通,寻找思想根源。通过思想盘查,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主要是我们教师平时进行思想交流太少,教育不够过细,身份档次拉得太开,部分学生出现畏师情绪,对学习中不懂的地方,课后不敢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形成反感与厌学,找到根源之后,我校开始转变教学态度,放下老师架子,主动与学生交往,形成朋友关系,并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转变学生的课外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段时间后,类似以上的学生又重新树立起新的学习目标。课后也从未接触过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开始直线上升,该学生并于xxxx年成功地考上了xx市一中,该学生家长开始感慨:这是四完小及时转变教学态度,实施德育为主的效益体现。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德育教学合力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能造就能在xx世纪建功立业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由于过去属企业办学,德育工作滞后,在转为地方办学后,在资兴市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及时转变教育管理手段,不断利用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完善教育设施。首先,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且每学期实行“xx个xx”计划,即:每学期开展一次年级家长“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一;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与学校联席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管理情况,共商学校大展大计;每学期实施一次捐资企业与被扶家庭牵线搭桥会,帮助贫困学生重回校园;每学期实施一次家长接待日,家委会可随时来校听课,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通过实施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当年有的家长出资兴建了篮球架、有的家长送来了地板转,还有的家长半价出售了办公桌;在每次活动中,都有家长主动提供音响器材、摄像设备,学生家长真正成为了我校兴校办学的主人。其次,聘请了xx位素质高、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学生家长为校外德育辅导员与监督员,共同参与制订学校的德育工作规划,共同监督我校措施的落实;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天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话信息反馈,及时对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进行信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建设,充分发挥整体引导与管理功能。再次,完善教师家长互动工作,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结构,为我校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校先后利用假期休息,对全校各个学生的假期情况,过去在校对学校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家访摸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思想道德取向,并聆听家长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家访与互动,加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了我校的发展壮大。xxxx年下半年,我校刚从企业办学转到地方办学后,当时由于有部分家长对地方教学不甚了解,甚至对地方教学不够信任。很多家长开始将自己的孩子向外地学校转移。我校获知后,一致认为,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启动家访工程,主动贴近学生家长,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社会、家长耐心解释:由企业办学转变到地方办学;一方面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央实施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是规范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将是企业、学校、孩子三赢的良好局面。同时还向家长汇报了地方党政对我校转到地方办学后的关心与爱护,也汇报了今后我校发展宏伟蓝图与实施方案。通过我校家家户户上门,耐心细致地解释,得到了社会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当年不仅全部稳定了xx木材厂、xx水泥厂的所有学生,为xx木材厂、xx水泥厂两大企业当年成功转制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生源,形成了良好的开端。现在我校将家访互动工程作为一种长期的办学的服务机制,而且这几年开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德育发展上得到不停地完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xxxx年以来,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品德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我校德育教育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感觉到,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的综合素质离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相差甚远,极个别的教师还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同时德育工作机制在全方位的思考和把握上难以准确定位,思想道德建设难以突破滞后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长期、有效地开展与完善德育工作,不断优化人文教学环境,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德育管理方面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