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邓晓峰
邓晓峰先生的书风是属于那片未被污染的绿洲上的一丛芳草,给人的感觉是醇正、清新的。他自幼受先父的熏陶和影响,便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家贫,只能以清水为墨、板石当纸,写写画画,却如醉如痴,乐此不疲。后来父亲找来残缺的字帖让其描摹,授以用笔之法。他18岁在家乡怀宁应征入伍,军务之暇,日日挥毫,夜夜耕耘。退伍到326地质队后,经年苦练不辍,书法技艺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同仁赞许。
邓晓峰先生注重作品的传统精神品质,静思巧想,含蓄风雅,彰显笔墨精神。他是一位很“富有”的书法家:这种“富有”来自他的学识修养、丰富的人生体验、朴素的情感、包容的胸怀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思考和借鉴。他的“富有”来自先父从小的告诫:写字既是一门技艺,又是一门学问,不可轻心,不能浮躁,它与学识、人品、悟性紧密相关。要想写好字,必须先做好人,要诚实、善良、谦和、大度。将来还要多读书,读好书,交真心朋友;要拜老师,拜那些学问高、人品好的老师,方能受益。父亲还告诫他,不管字写得怎样,都要虚心,功夫在已,评说在人,人说好话不要沾沾自喜,人有非言,不要气馁怀岔。写字是学问,上无顶、下无底,要一辈子精勤苦练。从此,他便努力遵行父亲的教诲去做。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历时数千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认真继承传统,是当前书法界必急之务,也是每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所不能回避的。邓晓峰先生研习书法,着重对古代名家碑帖的吸取。他先从临摹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入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临写《张迁碑》、《衡方碑》等汉代隶书碑帖,复上溯二王及唐、宋诸家,至30岁临习邓石如隶书帖,其间20年学邓不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个人的面目。
品读晓峰多幅书法作品,长卷、条屏、中堂、对联、横批等等,当为他的代表作。篇篇均一气挥洒,尽显才情,线条优美,笔墨灵动,备见气度,可以明显看出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属于自己审美趣味的个性。谨严稳重的间架结构,动静天然、含蓄蕴藉的用笔,不湿不燥的墨色变化,结字上因字赋形,左揖右让、左倾右斜的书法形式,既体现了巧妙的构思,悠远、灵秀的书写风格,又表现出丰厚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细读这些作品,无不尽态极妍,别开生面;无不逸远疏朗,萧然物外;无不意在笔先,气韵流动。写其神,写其境,写其情,从而给人留下美好而脱俗的印象。
笔者与晓峰是多年好友,深知他不尚虚华,不慕虚名。他虽然痴迷书法几十年,读过许多帖,到过许多地方瞻仰古代大家碑帖,在他看来字越写越觉得难写。他经常讲到:我们的先人把汉字创造发挥到如此神妙极至,自己太渺小了,我们没有理由抛开古人奢谈创新。所以他在30岁时便记下了:“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的座右铭。
艺海无涯,写字难,书法创作更难。在晓峰的感受中,它绝不是简单的点划堆积,写到一定的境界难乎其难。晓峰曾经写出“书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内心感慨。但他不会因难而放弃,爱好也好,追求也好,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做,恪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衷心地祝愿邓晓峰这位完白山邓石如七世后人精进不已,书写出更多灵秀之作,继续向艺术和人生的更高更深层次攀登和跋涉!(李声波)新安晚报安庆记者站:1895560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