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土地
经过六个小时的夜航,从辽东的大连抵达胶东的烟台,走出船来,东边已经露出了晨曦。
听当地人说,这座城市有个小丘叫“烟台山”,不知是否当年的烽火狼烟设置之处,也许这就是烟台地名的由来。
听烟台口音,与大连乃至东北有些共同的音调,于是,我隐隐地感知到那段渡海北上的迁徙历史。我仿佛看到迫于生计的人们全家甚至全村驾着木船,开拓着万倾波涛,迎着风浪,向北而去,在那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之间历经风霜雨雪,最后把根留在了那块土地。那些和阳光白雪以及清澈河水一起闪亮的,是那世世代代执着、坚毅和凝重的目光,环境的艰难铸就了他们豪爽和坚韧的性格。
从烟台向西,一路疾驰,沿途尽是平坦无际的大平原和微微起伏的丘陵。开阔的天地扩展着我的心胸,也引出无边的思绪。
往事悠悠,两千五百年前,这块土地上便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芒,这光芒照耀着两千五百年华夏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时空。孔丘、孟轲和孙武这些闪亮的名字,深深地嵌入几十代华夏子孙的灵魂之中。
临淄、曲阜:一个个路牌扑面而来。这些地名把人的思绪牵引到春秋末年,我恍若置身于齐国都城繁华的市井,似乎聆听到鲁国都城的一间木屋或茅舍中孔老夫子的教诲之声。而青州、郓城的地名,则把人的深思带到水泊梁山,眼前便幻化出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替天行道,豪气冲天的场面。
为我们驾车的是个泰安汉子,他告诉我,山东人对黄海对面那个死不认罪的民族非常排斥,一些咖啡吧门口甚至出现“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等情绪激烈的牌子。这也难怪,甲午之战,中国人最后的惨败就发生在这块土地最东端的刘公岛;八年抗战之中,这里有多少男人被强盗杀害,有多少女人被野兽欺凌。这样的血仇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原本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何况那个曾经丧尽人性的强邻,至今依旧对华夏国土瞪着贪婪如狼的目光。
于是,看着那收割后的一堆堆玉米垛子,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绿满大地的青纱帐,我分明看到那叶子里伸出的复仇枪口,看到游击健儿们英勇无畏的身影,看到那与敌同归于尽的惨烈和悲壮。
在这片北方的土地上,我想到了遥远的南方,看到世代恪守“父母在,不远游”孔训的人们,耳畔却响起六十多年前的脚步声:那是“南下”的声音。在那乾坤扭转之际,怀着对理想的憧憬和事业的希望,这片土地的青年男女们意气风发,奔赴南国,直至青春、生命全部融入那片温暖湿润的土地。
站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我回望历史,历史的辉煌早已彪炳于千年的青史,铭刻进华夏的灵魂。
汽车飞快行驶,路边成片的杨树扑面而来,又急速离去。深秋时节,树下已是枯叶遍地,而树上那些绿油油的的叶子仍在清冷的风中顽强坚守着。寒暑易节,严冬过后,大地又将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我相信,这句诗将是这片土地上永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