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秋葵

作者: 姚中华2022/07/21经典散文

第一次见到秋葵,是在小城秋日里的菜市场。在摆满黄瓜、辣椒、茄子的菜摊上,猛然见一堆辣椒不像辣椒,黄瓜不像黄瓜的稀罕物,有棱,带尖,模样怪怪的,看上去新鲜、青嫩,摆在菜摊显眼处,像是刚上市的招牌菜。我正瞅得出神,一位提着菜篮的老伯似乎看到我的疑惑,一边弯下腰挑选起来,一边说:“哦,秋葵上市了,这可是好东西呢!”

秋葵!我在脑海中迅速搜寻这个带有特殊季节符号的名字,好像曾经在餐桌上遇见过一两回,一种切成瓣状后带有密集籽粒和丝丝粘液的一道菜肴,因为没有过分留意,所以印象并不深刻。儿时,在故乡江南水乡的菜地里,母亲一年四季变魔法似的种着各种各样蔬菜瓜果,但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植物的身影。所以很长时间,我对秋葵是陌生的。

食物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物质充盈,人们的舌尖变得越来越苛刻,也越来越挑剔,厌倦了大鱼大肉的菜品,转而青睐清淡一类的素食菜肴。餐桌上,过去难得一见的秋葵渐渐多了起来。凉拌、清炒、油炸,甚至煲汤,吃法越来越多。与那些色泽浓郁、麻辣香鲜的大菜相比,秋葵凭借清淡素雅,吸引眼球的功夫似乎毫不逊色。这让我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央视美食金牌栏目曾经用“探秘一种神奇的物种”来介绍秋葵,并宣称:“这种神秘的物种,正以火箭一般的速度蹿红我们的餐桌。”

秋葵蹿红,成为蔬菜中的“新贵”、舌尖上的“新宠”,当然不仅仅是它的清淡和美味,更为人们看中的是它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据说,秋葵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果胶、黄酮和牛乳聚糖,不仅具有助消化、强肾补虚、美容养颜的功效,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一次饭局上,当一盘色泽清爽的清炒秋葵端上来时,立刻招来一片筷箸声。大家一边争相品尝,一边津津乐道推介它的保健功能,似乎端上来的不是一道菜肴,而是一本保健秘籍。

其实,在中国药典中,秋葵早有记载,人们食用并发现它的药用价值可以追溯到周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秋葵为补肾草,不仅对秋葵的形状、生长特征等有细致的描绘,对它的药用价值也有详细的介绍。

读中国古代诗画,忽然发现,秋葵还是历代诗人画家歌咏和描绘的对象。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经对秋葵深情赞叹:“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檀心自成晕,翠叶深有光。”在诗人的笔下,秋天日光照耀,秋葵黄花初绽,宛如黄金杯一般精美。而他的学生,宋代太学博士陈师道也有吟咏秋葵之作:“炎艳秋来故改妆,薄罗闲淡试鹅黄。倾城别有檀心在,依倚西风送残阳。”在陈师道眼中,秋葵成为圣洁女子,在西风斜阳中痴痴等待情人归来。

画家笔下的秋葵,除了展示秋葵别样的美,有的还赋予更深的含义。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早年入宫成为康熙帝御用画师时,闻知族弟患病,便在扇面上画了一株秋葵,作为探望赠送的礼物。这幅《秋葵诗意图》,借助秋葵入药治病之意,为族弟祛病祈福,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稀世之宝。后来,李鱓遭遇被贬之后二度进宫,又特地画了一幅《秋葵图》,并题词“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借助秋葵花朵向阳的特性,表达对起用他的雍正皇帝的感激之情。

神奇的物性,又有别具一格的芳姿,秋葵入诗入画,似乎是一种必然。只是长期以来我们一度忽视了它。如今,它再度归来,不仅让餐桌变得更加丰盛,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饮食品位。

也是一个秋风习习的秋日,去乡下,经过一片菜地。地里有一大片长势旺盛、半人多高的秋葵。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生长在地里的秋葵。淡红色的秸秆上伸展出一片片巴掌大小肥厚的叶片,看上去如同蓖麻。秋葵果实是从叶腋下长出来的,有的头顶的花瓣刚刚谢落,露出细嫩的果实;有的已经成熟,棱角分明。一阵风吹过菜地,枝叶连同果实,轻轻摇曳。环视周围,田野菜地里,其他瓜果蔬菜经不住秋风秋雨的吹打,早已没有震颤的花枝,也难觅婆娑的绿叶,显露出颓败的痕迹,唯有秋葵,依然生机勃勃。

秋风渐凉,大地已有落寞之意,与秋葵相遇,顿觉秋色依然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