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
一条小溪从大山深处蹦蹦跳跳走出来,叮咚的泉水声,宛若娉婷女子身上的环佩发出的碰撞之音,清脆婉转。周末的时光是闲散而随性的,一行人沿着小溪向山的深处行走,一路欢歌。
这是熊耳山脚下的一条山谷。孩子们喜的是那烂漫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粉的,紫的……偶有蝴蝶蹁跹而过,各色花朵星星一样散布着,闻闻它的清香,研究它的名字,兴头十足。过一会儿,又被几只蚂蚁或者不知名的小昆虫吸引了目光,不顾头顶的大太阳,半蹲半趴专注地观察它们爬行的姿势,并好奇它们的家在哪里,吃什么食物。
大人们被满眼的绿融化了,正可谓“漫野盎然铺绿纱”。那是一种水洗过的新绿,青翠欲滴,像是一幅画。画中的山是绿的,草是绿的,树是绿的,小溪也映出盈盈的绿来了,就连空气仿佛也被染绿了。那些野花被淹没在浓重的绿色里,整个世界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绿,绿的海,绿的潮,和蓝的天、白的云互相映衬,愈加令人流连。偶尔荡起的南风,濡染了绿气和山野特有的清香,让人的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
行至山重水复之处,忽见一小院伫立眼前,土坯墙,老木门,门上贴着被晒得褪了色的年画。院内只有一孔窑洞,并无瓦房。我们走上前去,在斑驳的木门前拍照,主人闻声出来问询:“可要吃饭?捞面条、野菜饼子管够!”孩子们一窝蜂围上来,都说饿了,其实他们的小心思谁不知道,想去看院子里的小鸡呗!我们正好体验一下窑洞的清凉,一群人叽叽喳喳拥进去,小院立马热闹起来。
小黑狗很是懂事,看见我们叫了两声,主人一吆喝,立马噤了声,摇起尾巴来。院子西侧是两畦绿汪汪的青菜,几只鸡卧在桐树下倒钩着头悠闲地捉跳蚤,一群鸡仔在母鸡的带领下,叽叽叫着觅食,孩子们立时围拢过去。
窑洞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内里粉刷得白亮亮的,老式木床、木桌,一股凉意袭来,真是天然的空调房呢!桌上除了电视,还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主人说,这是闺女的。我调侃,窑洞也实现了现代化嘛!
灶台在院子东南角,上面搭了个简易的茅草棚,遮阳避雨两不误。夫妇俩开始做饭,女人和面擀面,男人往灶膛里添柴烧火,我们帮着剥蒜,捣蒜泥。灶台是一大一小两个,大的烧水下面,小的炒菜。土鸡蛋倒入热油锅,金黄金黄的,和韭菜、番茄配在一起,看着就有了食欲。女主人的效率颇高,不一会儿面就上了桌。
坐在树荫下,头顶蓝天白云,享受原生态美食,轻松惬意自不必说,我们边吃边和主人聊上了。男人说,他家有两个孩子,儿子争气,前年考上了一所985大学,在外省上学;女儿成绩不理想,高中毕业就回来自主创业了。
男人还说,我们的新房盖在镇上,去年刚搬过去,都是集体规划的。这个地方是老宅,刚好在新开发的景区内,游客慢慢多了,闺女就出主意让我们卖农家饭。年轻人脑子活泛,她自学了手工编织,在网上购买水晶珠子,编成工艺品,每个能卖到十五二十元。女人插话,她的收入比我们还多呢,不愁卖,就是编起来费事。闺女还在网上开了个小店,每天忙个不停。女人说话的时候,满脸的笑意,阳光下,她的眉眼都舒展开了。
我感慨着,几年前曾来过这里踏青,那时山路崎岖,磕磕绊绊走了半天,肚子饿了也找不到吃饭的地儿——老百姓全下地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非昔比,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日子却不一样了。
走的时候,夫妇俩送出很远,说下次还来啊,再来了说不定能吃上新鲜的野蘑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