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阁
楼下是滚滚红尘,站在热闹之上,这里是我的临风阁,我的书房。因为高居二十六层,多风,而有了这个名。
北向的房子,没有阳光,晒不到太阳,只是能奢侈地看到明代古朴的城墙。这给我带来不少安慰。北方的冬天阴冷难耐,宽敞明亮的书房,于我总有些许小小的怨怼。可我依然喜欢在这里读书写字静思。哪怕有时会消沉抑郁。
喜欢英国作家萧伯纳那样的书房——可以随处移动的木制斗室。冬天的时候,把小房移到向阳的地方,夏天时则把它移到阴凉处。真是物遂人愿的便利。真想像萧伯纳那样把书房推到有阳光的地方。如果我成了一个阴郁的作家,这间北向的书房应该负责。我有过这样的抱怨。
曾经的我,爱书、爱读书,立志做一个优秀的写作者。
作家虹影曾说过:“我存在于世上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家,而是为了寻找一个书房,孤独地创造文学。”那也是我一度的写照。
因为有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点,想要饱读诗书,对书房的要求也格外贪婪。两间屋子打通做了书房,实木地板,三面墙都定做了直抵天花板的书橱,做工精良的橡木书桌……似乎要在这里读遍天下书,写出什么惊天巨著。喜欢哲学的我,搬回许多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一些作家的全套文集;好的诗歌译本等等。
书林林总总,宗教、哲学、文学、画册、养生等等,还有朋友送的书,自己写的书,码在不同的书架上。很有些满足。坐在整块树根雕成的椅子上,或者席地而坐,喝着酒红色茶汤般的普洱,手握一卷书,于我是享受,亦是学习。许多个午后,独自在这个北书房,读书,写作,喝茶,抚琴。
书是读了一些,书是写了一些。仅此而已。岁月提醒着,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作家。曾经的血气方刚已经退散下去。透过窗,看不远处被层层叠叠高楼遮蔽依稀的城墙,我问自己:“先有好文,还是先有好书房?”是啊,是啊。这不需要答案。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原来曾经对书房奢侈的要求是误区。
也想起民国时期有名的作家张爱玲,她没有独立的书房,亦不存书,但并不影响她是优秀的作家。恍然明白:“学道而不能行之,病也!”
反思自己。这一两年,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写字楼拥有了书房。说的低调了,可需索并不低调。问舍求田,何时是足?我不断提醒自己。做一个自我修行者,不苛求别人,只要求自己。
有一天,我开始清理自己的书房,三分之一的书被我清理出去。应该可以继续清理的,有些书根本没有必要摆在书橱了。现在想来,真不该做这么多的书橱。当时的贪念,现在都是浪费。
书摆在架子上,大部分是不动的,经常看的,也就几本。后来读佛经、国学经典以后,发现大多数书是可以不看的。
少读杂书,多做些心的修习。如同,我空了的书架,让心也空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