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故事 > 正文

与婆婆相处的日子

作者: 杜敏2024/02/21生活故事

有一位老人,我28岁那年与之结缘,往后的生活我们便息息相关,这位老人便是我的婆婆。我的婆婆今年78岁了,2023年这一年的开始她过得很艰辛,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病痛随之袭来。本来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她却在反复进出医院中渡过。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便把它记录了下来。

婆婆家在黑龙江伊春林区,地图上显示那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城市,实际上大部分都被森林覆盖,城区面积小如乡镇,人口也稀少。这里冬天很漫长,每年都有超过6个月的寒冷期,基本被大雪覆盖,很多时候都在零下30度以上,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是2007年金秋时期,那时的天气分外晴朗,一个地级城市,坐落在群山之中,却是一个生活安逸的地方,交通并不便利,物价也并不低,满嘴的大碴子味,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很多,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这一年,我与老吕结婚了,全程都是婆婆在张罗,喜悦一直写在她的脸上,忙前忙后没有说过一句累,印象中所有亲戚都来参加婚礼,我们的婚礼办得有声有色。

婆婆家当时住的是一处平房,一共有4个房间和一个小厨房,家具用物虽然老旧,但摆放规则,干净整齐。婆婆讲话时言语温和但充满自信,作为纯正的东北人却没有一点儿东北口音。她个子不高,但身材匀称,短发带点儿自来卷,伸出的手指头却弯弯曲曲,明显的类风湿导致关节处增大,这是在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北大荒时留下来的印迹。经常跟婆婆聊天,总会提到当年到北大荒,那里基本是一片荒草垫子,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河沟里鱼儿成群,夜里狼群出没,人们战天斗地,爬冰卧雪,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大荒。如今的东北黑土地和大粮仓,也有他(她)们的一份辛劳和贡献。

婆婆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从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工作之余坚持在家里搞种植和养殖,有一件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婆婆有一段时间自己喂养了七、八只大鹅,那个年代非常稀有的本科大学生每天都去溜大鹅,让我很是想不通,后来才知道是想让孩子们吃上大鹅肉,用上鹅毛被子和垫子。实际上她只做了一副鞋垫儿,刚放在鞋里看着很蓬松,老吕穿起来却不尽如人意。一个汗脚的人用鹅毛鞋垫,想必懂得生活的人都会偷偷地笑。婆婆退休后还在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执着,成功地把日本黄豆与美国黄豆杂交出新的黄豆品种,获得了省级鉴定。

提到婆婆,必须要说一说已经过世的公公。两位老人相识在大学,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了近五十年,彼此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共同养育了三个儿子。在公公离世的那一刻,婆婆拍打着他的身体,泣不成声地喊着:你给我说话……当时我没有在场,但听老吕说来,也会忍不住掉眼泪。公公很依赖婆婆,可是又不想像婆婆那样每天为了自己的农业爱好一心扑在地里,只能苦苦在六层楼的窗户上瞭望她走进小区大门,或者是不停拨打她的手机。我很多时候也会看到婆婆矮小的身躯背着两大袋子蔬菜,前一个后一个袋子满满的都是她种的,步伐矫健地走进小区。回想过去的情形,好希望她现在还能这样。

我的婆婆并不像大多数东北人那样能说会道,她更多的是默默为这个家庭无私奉献。作为一个高学历高水平高收入却勤俭持家的老人,她的坚韧勤劳为我们减轻了很多生活压力;她的豁达乐观,更让我们度过了很多轻松愉快的时光。这是因为她曾无数次为晚辈许下买飞机、买海景房、买真坦克的愿望。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实现的,却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每问起婆婆什么时候实现时,她总是淡定地说,等着啊,快了。婆婆和小孩子相处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两个小孙子都喜欢和婆婆在一起生活。印象中,孩子初次喜欢上围棋时是5岁,他总拉着奶奶下,半会不会的婆婆就陪着从中午下到天黑,屋子里黑黢黢的,仍然能看到两个身影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说着、下着,时不时地笑着。如今,孩子上学后和婆婆分开了,婆婆给孙子打电话时总是一句:宝贝,干嘛呢?最近想要什么啊?想吃什么啊?关爱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便和自己的奶奶聊啊聊,没完没了,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话。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依稀感觉什么都没有变化,只是时间在推移。身边朋友提到婆婆总有道不尽的苦水,而我却是个幸福的人,脑海里想到的都是婆婆为儿女们的付出和艰辛。她上山采摘野菜回家给我们拌凉菜吃,她悄悄地给我买衣服和饰品穿戴,她手把手教我怎么包饺子,她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早点,她教我怎么和东北人相处,还时不时地塞钱给我花。今年婆婆病倒时,我夜里偷偷地躺在被子里哭了好久,从我嫁到婆婆家十多年就没有看见她吃过药。然而,世事无常,吃五谷杂粮的哪儿有不生病的,只是一颗强大的内心掩盖了许多疼痛。末了,总是想说希望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更多的大概是想一直能够听到她温暖的声音,想一直看到她陪伴孙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