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情感短文 > 正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

作者: 赵柒斤2023/12/03情感短文

清明来临,想起南宋诗人吴惟信《清明苏堤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萤。"此诗虽短小,容量却很大,从白天写到日暮,描述了苏堤的"花明路不迷"、游春赏玩的"半出城"及日暮西湖的幽美等,表达了当时杭州人外出踏春的喜悦心情。

吴惟信的这首清明诗既追思了"苏堤"修筑者苏东坡,又描写了人们赏玩的美好心情。诗人借用曼妙、轻盈、纯粹、脱俗的梨花将清明之"追思""明亮"描绘得入木三分。因为梨花的"白"既蕴含哀念之味,又饱含"明""亮"之意。

其实,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逐渐取代寒食节并兼而成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节日后,其纪念先人的社会属性便发展起来。故而,古人吟唱清明的诗词大都落寞低回,甚至悲伤和压抑。杜牧的清明从"雨纷纷"到"欲断魂",使人压抑;唐代孟浩然的清明从"人心自愁思"到"空堂坐相忆",让人低回;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清明从"贤愚千载知谁是"到"满眼蓬蒿共一丘"更令人悲伤。

但清明之"明"也从未消失。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形成一套适应季节变化的"月令制度",清明这天外出踏青、荡秋千、蹴鞠等,可视为祖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回应大自然的季节转换。人们从中看到了祖先的信仰、生活情趣及生存智慧。后世文人继承清明节纪念先人社会属性的同时,也着力挖掘其"明丽"风采。比如,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就是一首非常明快的清明诗:"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啘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这首短短40字的清明诗,充满诗情画意,道尽人们清明当天外出踏青的欢快心情。其画面之丰富多彩,为历代100余首清明诗之首。

恃才不羁的温庭筠,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透过此诗,我们看见他永葆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

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一首明快的清明词:"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该词上半部分描绘了清明节白天西湖(颍州西湖)春游图,下半部分则刻画了游人返归的景象。"满目繁华"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体现在游客上,既"多"又"欢".游者之多,一种是徒步者,即"争道谁家";一种为乘车者,即"绿柳朱轮走锢车".词中的"喧哗"一词,又从音响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便可想而知了。而描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游者们各种相异的神态:似可想象春游大军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感受节日的欢乐。很显然,这样的明快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

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深情一片。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相约梅尧臣,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数年后,欧阳修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10首《采桑子》。这首即其中之一。

而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在《郊行即事》中,更是直接倡议:"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既然严谨、理性、从容、淡定的哲学家兼理学家都这么说了,我们何不趁着明媚的春天走出去,也玩一回"游衍莫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