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
倚栏轩整理了4篇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精选94句),供大家欣赏。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 篇1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评析】
6、【原文】
7、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8、【注释】
9、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10、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1、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2、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13、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4、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5、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6、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7、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8、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9、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 篇2
1、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2、【注释】
3、“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4、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5、【译文】
6、愠:音yùn,恼怒,怨恨。
7、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8、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9、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10、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18、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1、世间最庄严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好事?——佚名
2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
2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 篇3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申命记〉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
10、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1、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1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14、不迁怒,不贰过。
15、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17、知耻近乎勇。—《中庸》
18、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21、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
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语录 篇4
1、三思而后行。—《论语》
2、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3、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5、乡党篇第十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8、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9、子张篇第十九
1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11、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2、子贡问道:“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说:“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13、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7、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
26、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7、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