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行走,直到遇见自己
很想看看《带一本书去巴黎》,那是一个有着自信、明媚、温暖微笑的女孩向我推荐的,那微笑让我相信那本书一定很迷人。
走进那家常去的书店,老板是一个很像爱因斯坦的中年人,却长了一张很哲学的脸,书店不大,但很长,书架很高,最上面的那排书通常会很寂寞,书店人流量不大,许多人来只为欣赏一下那些带有明显智慧倾向的书名,我也很喜欢那些书名,我相信,把他们组合起来或许是一首极美妙的诗。
不知道一本书的书名该与一个人的那一部分相对照,或许根本无法对照,人们喜欢读表情丰富的书,但往往更喜欢读面无表情的人。
有时我也会翻翻那些看起来一脸委屈的书,每次都有很意外的收获,只是,这些书越来越少,当然,这并不是件坏事。
正如我所料,我没有找到那本书,甚至,连它的替代品都没有找到。
我只是拿起了一本书,像往常一样。
拿起一本书,便垒起了一道墙,有了这道墙,丈夫逃离了对妻子的责任,学生逃离了自己的不安,一本不厚的书让外面的世界迅速遁去了,那些像是要把人拦腰截断的重金属音乐、那些各种西装各种经理的各种舞蹈、那些不穿衣服的文艺青年和穿衣服的狗,都很自觉的走开,于是,你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几天经历一个大的世界或在一天经历几个小的世界了。
读书不求顿悟,只是想获得某种神秘的启示。
每一个平凡人都有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的权利,即使他们做着和平凡人一样的事,他们也愿意相信自己比他们做得更轻松,花费的精力更少,如果不让他们获得可以得意一会儿的东西,那做这件事的意义似乎会大打折扣。
平凡人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坚持自己不是平凡人,这并不矛盾,平凡人做的一些不平凡的事与不平凡的人做的一些极平凡的事就构成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事实上,每个人心中是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的,或许只是生活的片段,像恋人说话的语气,一个轻微的喘息声,喜欢的老师偶尔因停下课喝水而扬起的头,母亲做好面揭开锅盖的瞬间,朋友偶尔穿的糖果色的羽绒服,这些我们不经意间存入脑中的意象多年后都是我们读当时自己的一些结点。
我很少花时间去散步,但经常挂时间去睡觉,我不能像梁遇春那样把睡懒觉这类题目拉闲扯散,妙语连珠,“好像比别人更能体味人生的滋味似的”,只是因为经常晚上舍不得睡眠,我喜欢安稳的夜,喜欢未眠的花,我不虔诚,不经心,只是因为比别人更爱这个世界,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认为的。
又读了一本解读爱玲的书,作者似乎很用心的让自己进入爱玲的所独有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泛滥成灾的年代。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噬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爱玲的思维就是那么有跳跃性,她爱独处,也爱各种喧闹,她从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热爱,在她看来,衣服是不会说话的人的一种言语,猪排着队待杀时最诱人,出名要趁早啊,她对弟弟说,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做一个特别的人。
那本书里有许多爱玲简笔画的插图,她喜欢画人物的脸,每一幅画都有一个可爱而是有心机的名字,也许是太喜欢爱玲,便喜欢她的每一个想法了。
生活就这样光滑无痕迹的过着,像一条拼色的围巾,颜色混杂又自成一体,拼的越来越长,越来越长,一圈一圈地围,把所有的不安全感和坏情绪藏进去,然后,在晚上,找个空旷无人的地方,释放。
人,是一种如此廉价的易碎品。
在一个没有风的夜晚,温柔的向自己能找到的内行走,直到遇见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互相点点头,微笑地错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