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篇1
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主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还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篇2
在《论民主》这一本书中,科恩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定义、性质,以及实现民主的方法和条件,并且从理想和现实的两个角度,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实现民主的可能性和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其实我没有很理解这本书,可能知识贮备不够,我只能从他人的分析当中,感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科恩先把“自治”用于政治以外,认为自治就意味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然后把“自治引入政治之内,认为,民主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来参加制定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在现实经验中,民主这一终极目的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是并不阻挡人们把民主视为一种可欲的东西。科恩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从民主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实行民主政治具有悠远的历史,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民主,自国家的出现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些民主制,比如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中世纪也出现过“城市共和国”这样的民主制。当然民主作为国家的制度还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主制,用议会制代替君主制,用选举制代替世袭制,用任期制废止终身制,相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但是这种民主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就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间接民主指的是代表制民主,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一会或政府,代替自己国家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都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直接的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全民公决或全民讨论某些重大问题,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存着着部分直接民主形势。尽管如此,即使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但其实质仍然是间接民主。民主的本义是多数人的统治,即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人民只能通过自己选举的政府来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间接民主是主要的民主形式。
我认为这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会导致官员的相互庇护,作为最底层的人民只能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执行的我们的权利,我们虽然是社会政治的参与者,却不是决策者,当今社会少了一些中央领导能听取民声的渠道。
在这里想分享我的一个小故事,我看见过的选举应该是村里选举村委会,那个时候看到自己的父母有权利选举觉得很是羡慕,但是这个选举没有前期参选人员的宣传,你直接投票好了,为了拉高投票率,如果上交选票就可以获得10块钱。而我的父母和隔壁邻居都不是很愿意投,我问他们愿意他们说你不管投了谁都是内定,而且这些候选人我们都不是很放心。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基层的民主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这让我想到了如果人名代表大会制度中有不负责人的投票人在,那不是非常危害我们的社会?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体会,有点浅显,希望老师指教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篇3
今天重新品读《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对我们当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读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去了解了当时历史的背景,才使我更加理解毛主席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当时的中国正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正面打压和政治诱降,而国民党煽风点火,逐渐朝外,且对共产党进行种种污蔑,这时党内外一片朦胧状态,随后毛主席根据当时的这种形势写下这篇具有旗帜性的文章来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使得在抗战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以及有了建设新中国政府的信念,极大地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士气和活力。
可以说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深深令我折服,文章开头第一部分就简明扼要,提出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就给我们一个答案——建立一个新中国:新政治:政治自由,不受压迫;新经济:经济繁荣,不受剥削;新文化:文化先进,不愚昧落后(重点)。既然重点是建设新文化,那么新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便主要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入手进行展开:
1.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展开,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且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在此毛泽东还引用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以及实践的观点。
2.其次,通过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和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做出相关的阐述,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出发,将中国革命扩张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之后便开始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内容,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这篇文章除了严谨和独特的文本逻辑值得学习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阐述,因为文化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决定了它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里提到文化的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的内容是科学的,文化的方向是大众的,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重要原则以及提出的正确对待先进文化的方法和文化发展,这些内容对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教育纲领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持久的影响,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探讨的。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可以说是毛主席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前途的种种谬论,澄清了党内外某些人的糊涂思想,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学习了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历史,也更让我体会到了《新民主主义论》的魅力,同时也由衷感慨毛主席战略眼光。而如今,有些人说道,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写出来的,我们如今步入了新时代,已然没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今天我们还用学习这些内容吗?我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全世界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复杂且庞大的群体中,帝国主义也将用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来进行各方面的渗透和输入,用以新的手段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所以此时我们应该更加警惕,更应该从这些经典著作中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而言之,《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势状况来进行把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自己新的启示。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篇4
经验,何为经验?杜威在这一部分开篇就提到经验,并且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经验”。经验就是一个人打算做某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人。他提出“只有生长积累的经验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经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误区:身体和心灵的分离或者是行为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偏重身体或行为的训练则会导致机械地活动,如果只用心而不结合行为,则会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想着是运气或者偶然。
第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思维并且使思维获益。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的是他们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注重联系实际而不是学院式的学习。对于判断是否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标准是“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否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第二,思维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凭空捏造,思维的材料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
第三,在思维中,掌握的资料只是一种观念,由这些观念引发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动才能检验这些暗示的正确性。
总之,教育要贴近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激发出一些暗示,最终要回到行动上去检验,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用到思维,才能真正改变思维。
教材与方法的统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处理,是how与what的区别。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一般方法与个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种参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来发掘自己的创造性。
个人的思维与方法:信心与自信的区别,信心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一往无前的态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虚心,保持一种孩子般天真的态度,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