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篇1
暑假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全家驱车前往金华双龙洞游玩。
到了金华,我们在导航仪的指引下进入罗店,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迎着丁冬流淌的溪流,我们终于来到了双龙风景名胜区。
沿着台阶而上,我一眼就看到了一块大石板上刻着叶圣陶爷爷当年游双龙洞时写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过了独木桥,我们就到了双龙洞的洞口,一阵 凉 风迎面袭来,我抬头仰望,洞口两边各有两个龙头似的石头。据说,左边的是青龙,右边的是黄龙,双龙洞由此得名。
往里走,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大会堂,四周都是石壁。要真正入洞,还得穿过一个狭窄的细缝。我们三人并排躺在船的一头,船慢慢移动了,周围的石壁好像要压下来似的',让我觉得微微抬起头就会擦破鼻子、脸袋,还没等我缓过神来,船就靠岸了。
来到内洞,我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龟蛇大战”、 “仙人床”、“倒挂蝙蝠”,还有“青蛙盗仙草”等等。
穿过密道,我们来到了冰壶洞。顺着“哗哗哗”的流水声,我找到了长27米的洞内瀑布,只要稍稍靠近,水就会把我整个人溅成“落汤鸡”。
在桃源洞那里,我看到了“佛手花廊”、“天狗望月”、“狮雕护井”……在仙瀑洞那里,我看到了落差73米的洞内瀑布,1999年被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堪称“世界洞瀑之最”。我不由地联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次的游玩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篇2
认真品读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叶圣陶先生笔下的金华双龙洞,是如此的神奇,让我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跟随作者的文章一起游览双龙洞。那路途中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映山红,时宽时窄时缓时急的溪流,那大大的外洞、狭窄的空隙、漆黑宽广的内洞、神奇的双龙,还有那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都吸引着我,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小,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出去旅游,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景观不但让我心醉神迷,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十一”长假,到枣庄微山湖红荷湿地。远远地,我就闻见了荷花那淡淡的清香,往里走走,我看到了一簇簇、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荷花,荷花亭亭玉立的`身姿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竞相开放,花朵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白里透黄,黄里透粉,粉里透紫,美丽极了!我在一朵开得很艳的荷花前蹲下,想数一数它有几片花瓣,没想到一阵微风吹过,它朝我点了点头。花朵开得更艳了,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真是太美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微山湖的荷花没有杨万里诗句中所说的那样红,但是也漂亮得让人无法挑剔。游玩微山湖,让我心旷神怡,久久舍不得离开。
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壮观,它们代表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博大物深,中国人的团结奉献。看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无比佩服叶圣陶先生那善于观察生活,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我要呼吁大家,要认真呵护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奇特景色。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篇3
我听到过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今年暑假里我带着看风景的心情读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细细读了几遍后,我知道了在浙江金华有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名字叫做双龙洞。我觉得叶圣陶先生把双龙洞游记写得既生动又有趣,读着读着,我仿佛被带到了双龙洞的门口,让我开始一段别样的旅行。
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出现了游览的.画面。映山红染红了山坡,潺潺的溪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弯弯曲曲地向前奔跑着。沿着溪流,我找到了双龙洞口,外洞很大很宽,可以容纳近千人呢。外洞左边的石壁下方有空隙,可是空隙却很狭小,只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我仰卧在小船上,被内洞的工人一拉绳子,我就进到了一团漆黑的内洞,只能靠着工人手里的汽油灯找到光亮。此时我在蜿蜒的洞顶上见到了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我想这就是“双龙洞”的由来吧。随着汽油灯的光亮,我还看到了千奇百怪的石钟乳和石笋,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等我回过神来,匆匆结束了这一次奇特的旅游,而我已经被双龙洞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我到过很多地方,但是我还没有去过金华的双龙洞。等有机会的时候,我一定要带着课本去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去欣赏下大自然神奇的双龙洞。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篇4
在上网课当中,我读了《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叶圣陶的游览双龙洞时所写的课文。
开头第一自然段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很不错。
第二段描写了山里的景色,这句“山里开满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这里描写成花海的世界,令我感受到山里的风景真美呀!
第三自然段作者着重描写溪流。从“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能想象到溪流的样子。
而第四段只着重描写洞口,从“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口的巨大无比。不仅如此,这句“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能让人感受到洞口的巨大无比。同时我又从“突兀森郁”这个词中体会到洞口的气势。
第五自然段着重描写孔隙,从“虽然说是孔隙,可也只容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也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这句话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描写小船的小来描写孔隙的小。
接下来是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内洞。内洞很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间,小小的一块地方与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宽广。”这句话也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内洞的宽广,我在脑海里头也构建出了一个巨大的内洞。
最后作者出洞了,这篇文章结束了。
我很喜欢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是带我体验了场金华双龙洞的奇妙旅程。所以我很推荐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和叶老在金华双龙洞畅快游玩。读者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