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快乐时光
家庙前有一块开阔的场地,是人们时常聚集的处所。
据老辈人讲,早些年,村里人祭宗拜祖,迎生嫁娶,都要在那里举行一些仪式。逢年过节的秧歌舞台,自然也搭在家庙门口的大影壁旁。
解放后破四旧,家庙里的牌位等一干物品,凡与“四旧”有所关联的东西,全部被扫地出门。宽阔亮堂的家庙,便改作了学堂。庙前的场地理所当然的成了学校的操场。
操场,在几代小村人的眼里,这里不仅是他们童年快乐的天堂,还是他们生息与共、沟通交流、快乐成长、相伴一生的难忘乐园。这里,有着一代又一代小村人快乐的时光。
上学前,放学后,课间操,晚自习,操场成了孩子们玩耍、游戏的大本营——弹球、推圈、摔四角,跳绳、踢毽、捉迷藏,砸桃壶,鹰抓兔,丢手绢,打篮球,走地、搞六、憋茅子,登拐、顶牛、跳皮筋……数不清、玩不烦的童年游戏。
操场上,当然也有属于大人们的时光。开会、纳凉、说笑话,习武、打牌、唱秧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里驻上了解放军。解放军帮着村里把操场建成了灯光篮球场。一到晚上,操场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劳动之余的村民和操练之余的解放军,便展开激烈的篮球比赛,全村男女老少乐呵呵的围观。
现在想来,操场上最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晚上放露天电影了。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不但不知道什么是电视机,就连电灯泡的灯光也是难得一见,看电影就更是村里人最奢侈的享受了。
那时,丁家庄村里有驻军,驻军又有发电机。丁家庄自然粘了解放军的“光”。上级部队的放映队时常过来慰问战士和村民。所以,与方圆数里的村庄比,丁家庄人不仅幸运的比其他村子的人们先看到了电影,还骄傲的一年能多看到数次甚至十几次。只要哪一天晚上,操场上准备放电影,村里便像过节似儿的热闹起来。有的人家,几天前便把亲戚朋友接过来。人们早早的吃罢晚饭,拿上蒲墩板凳,争先恐后的来到操场。周边村里得到丁家庄演电影消息的人们,骑车子的,步行的,从四面八方涌向小村,把操场围的水泄不通。操场周边的墙头上,房顶上,树杈上,到处挤满看电影的人影。
后来,县里有了放映队,全县村子轮流放。再后来,公社有了放映队,各村放电影的机会多起来。但晚上看电影,依然是村里人最大的精神享受。那时还是集体经济为主的时期,三秋三夏大忙季节,公社为了鼓励各村“抢种抢收”和积极缴售“爱国粮”,实行先进村庄奖电影的鼓励政策。团结勤劳的丁家庄人,每次都把奖励的电影抢到手,成了全公社“奖励电影专业村”,羡慕的其他村子的人们跑过来“蹭电影”。
改革开放后,丁家庄和其他村子一样,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不但很快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电脑、电冰箱,达到了家庭生活电气化的小康目标。人们足不出户,电影电视随便看。村里的操场上,很少很少再放露天电影了。
操场上,那别有一番风味的快乐时光,渐来渐远的离人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