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优秀报告 > 正文

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2025/04/23优秀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的儿童。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面临着教育、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县的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访谈则针对学校老师、村委会干部等相关人员,实地观察则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条件。

三、调研结果

1. 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该县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占全县儿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达到近一半。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家庭教育和生活照顾相对薄弱。

2. 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导致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同时,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3. 心理问题

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关爱和陪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影响。

4. 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饮食、住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留守儿童还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

四、建议与对策

1.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 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陪伴,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4. 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2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日益突出的心理、社会等问题,寻求救治良药,我们对全镇18个行政村1个社区的留守儿童进行系统调查。

目前全镇共有2589名外出务工人员,416名留守儿童。调查了26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童130人,女童130人。调查中,我们感到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从而导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问题。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1、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本身素质不够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而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主要是学习自控力较差以及心理问题干扰造成的,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2、留守儿童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大好。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次数也普遍较少,仅在春节回来的占45%,还有11.4%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下滩村一组的孙某夫妇告诉我们,他们夫妻走的'时候孩子还是抱在怀中,回来时已是满地乱跑,孩子连爸妈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两年甚至长时间不照面;我们在走访中还接触到康宁社区的一个名叫王甜的女孩,她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她几乎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姑姑偶尔会过来照顾一下她,她自己平时经常是吃点冷菜冷饭,身体极度瘦弱,跟人接触也都是怯生生的,低着头不言语,这些孩子往往感情漠然,不与人交往,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创伤,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心灵的伤痛。

3、监护状况不容乐观

监护人情况:根据调查,88.3%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照看,他们的年龄基本上在50岁以上,行动不很方便,做三顿饭都感到困难,孩子衣物难洗,对于照顾孩子,只要不冷着、饿着就行了;由于存在代沟,孩子的逆反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根本不听长辈的话。留守儿童中10.7%由亲戚代管,1%由别人托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

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在留守儿童身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

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严峻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建议和对策

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建议父母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

建议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及教育问题。各中小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分类管理。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等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对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培训。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学龄儿童。在这些留守学生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起一部分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直接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减少生活风险、提高他们发展能力的家庭功能。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不够。所以,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并把这些培训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训的重点一是关于提高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

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3

调查时间:20xx年4月

调查地点:日照

调查内容:关于日照留守儿童的调查

调查方式:摸底造册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辖62个行政村,7.1万口人,全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11所.根据爱心联盟的初步统计,仅镇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就共有留守儿童130余名。若是按照全国共有留守儿童5800万的比例来计算,三庄镇有留守儿童300余名,还不包括单亲家庭和父母双双不在身边的。

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出现了数目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为突出,最急需解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帮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两会”期间,有46位农民工兄弟参加了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工朋友的心声和愿望。在46位参与者中,有67%的农民工兄弟两年及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和孩子见一次面。他们中间85%以上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条件不允许到底指什么呢?其中选择收入低,在城市抚养孩子压力大的占到42%;选择工作时间长的占到7%,而30%的农民工兄弟选择了孩子上学有困难,18%选择了住房条件不允许,还有3%选择了其它因素。而离开孩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分别占到28%和46%。当被问到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时?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工兄弟都选择了后者。从这些调查结果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对孩子的牵挂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农民工兄弟希望政府能把教育办得更好,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成才。

日照爱心联盟作为民间公益力量,一直在关心着留守儿童,寻找突破口,和三庄镇学校协商沟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懈的努力。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培养导致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人身安全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早上醒来,爸爸、妈妈就不见了。”

“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每天都给我做饭,洗衣服,放学时去学校接我。”孩子们遗憾的是,有许多心里话和爷爷奶奶说时,他们听不懂,只能等到见爸爸妈妈时再说。

虽然爷爷奶奶很疼爱孩子,但营养健康状况不佳和性格内向是留守儿童突出表现的两大问题。隔代培养,提供给孩子的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而孩子们需要的是营养丰富的饮食和父母在平时生活中的亲情关爱。

事实上,在精神层面,除性格内向外,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尤其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易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厌学情绪。”学校的`老师多这样说,学校里差生多为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也以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放弃学业,走上人生歧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儿童的数倍。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发展。”

爱心联盟和三庄镇的主要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造册,基本摸清了三庄镇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和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倡导关爱-----走进学生家”的活动早已开展。竖旗中心小学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许多老师在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学生家里,进行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环境。学校的老师和许多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固定关爱对子,范丰路老师代管的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张宝华,赵庆祝老师代管孔东云,校政教主任平传亮代管单亲学生—孟艳红------。问题在于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和留守儿童的数量成为比例,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显然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杯水车薪。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到了迫不及缓的程度,仅仅依靠民间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统筹安排,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在和竖旗中心小学负责人交流中,有一个很好的建议,由社区提供场所,组织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进驻到社区,和留守儿童近距离密切接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迁,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留守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或生活需要而随父母流动或留在家乡的儿童。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地区的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深度访谈则针对学校老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等相关人员,数据分析则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 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留守流动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这些儿童大多跟随父母在城市或城乡结合部生活,面临着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会的挑战。

2. 教育问题

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调研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频繁转学、适应新环境等原因,很多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同时,部分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3. 心理问题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结交新的.朋友、面对新的挑战,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生活问题

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建议与对策

1. 加强政策保障,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体系,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和生活权利。

2. 提高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成绩。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4. 加强社区建设,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五、结论

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流动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