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篇1
我是一名来自长沙县北山镇福安村的大学生村官,8月份通过湖南省选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分配到福安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领下,我对本村洪山庙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走访,通过实地走访,通过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谈,我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种粮已经不再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获取来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我们国家经济总体水平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选择到沿海发达的城市就业,而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部分身体状况好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为了能够减轻儿女的负担,尚能自给自足种上一亩三分地,然而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老人,他们的农田基本上一年到头荒在地里,无人耕种。
二是国家的种粮政策未落实到位。自去年以来,中央审时度势,积极调整种粮政策,将粮食补贴政策调整为谁种田谁得补贴,然而这一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矛盾和阻力,种田者碍于人情面子,与让地给自己耕种的田主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补贴仍然归田主人),村上的组长为了不得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之任之,而村干部对于组长报上来的数据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谁种
田谁受益这一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想种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不想种田的地仍然荒着。三是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种粮收入。通过调研,得出一组数据:
表一:农民种粮收入(以1年种5亩地为例):
表二:农民务工收入(以1年务工200天为例)
表三:种粮与务工收入对比
从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农民种粮的收入超过了务工收入,农民种粮更划算。而从21世纪开始至今,随着我国劳动力的稀缺,导致务工价格急速上涨,务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种粮收入,农民务工更划算,最终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逐年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全中国13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粮食安全问题继续拉大的局面:
一是加大投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本地就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逐步地缩小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地改善我们国家经济结构不平衡这一现状。
二是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种粮补贴政策作为一个薄弱的环节,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强有利的制度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承包土地,使农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逐步地增加粮食总产量。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然艰巨
农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是提升了,然而农村环境却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河流因生活污水的排放而不再清澈、农户房前屋后到处是白色垃圾、部分村落死角垃圾遍地、猪粪到处乱排等等现象,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环境面貌,直接危害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国家意识到了农村环境的恶化,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却不容乐观,任务仍然艰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权利过于集中,没有下放。农村普遍存在村支书“一言堂”的状况,凡事书记说了算数,书记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权利不下放到环保专干,环保经费落实不了,得不到保障,环保专干就放不开手脚,有心无力,最终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力,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改善。
二是缺乏奖惩的长效机制,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环保专干,向下布置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由村妇女组长担任环保信息员,负责传达信息和下户检查农户卫生,然而,部分村由于没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奖惩的长效机制,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在下去检查农户卫生的过程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一个奖惩机制约束他们。
三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意识是人的行动指南,指导着人的行为方式,作为生活在最基层的农民来说,缺少城市人所受的约束和良好习惯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习惯了随意的生活,房前屋后、村落死角、池塘、田边等等地方,都成为了他们乱倒生活垃圾的地方。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一是明确农村环保专干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农村环保专干作为环境整治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他更了解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他是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应该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增强环保专干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环保专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增强老百姓环保意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农民自身,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宣传力度,不断的增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让人人都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家园的守护者”,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整治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老百姓之间交往变少、感情在慢慢变淡
中国的农民是淳朴的,也是善良的,家里来了客人,笑脸相迎,热茶招待,端椅子,摆瓜子,招呼得客客气气、周周道道,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待客之道一直在农村延续至今,然而,在这种传统美德的背后,却仍然避免不了农村的人情味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慢慢变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慢慢变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缺少公共娱乐场所,老百姓的生活过于单一,缺少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二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独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一方面要照顾孩子、要干农活,另一方面因为年老体弱,出去串门的少,就算是串门也只是选择临近的几家,稍远的几乎不去,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缺乏朝气,缺乏生机,老百姓彼此之间缺少交流,感情在慢慢变淡。
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我们不可否认,农民是纯朴的、善良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民是狭隘的、斤斤计较的,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山林纠纷是农村最常见的纠纷,也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纠纷,农民往往会因为一寸土地争得死不相往来,哪怕是兄弟之间也毫无人情可言。
守住我们“心灵的家园”,让农村传统美德、民风得以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通过开展活动,不断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二是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剪纸、刺绣、皮影戏等等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农村逐渐的消亡,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让这些文化在农村得以传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排查、妥善处理好矛盾纠纷,不断增进老百姓之间的感情。
农村是一片广大的热土,在中国农村仍然生活着7亿农民,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困难需要一步一步去解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种粮政策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共娱乐设施建设上不断的完善和加强,我们才能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我们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农民梦”。
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篇2
我是一名来自长沙县北山镇福安村的大学生村官,8月份通过湖南省选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分配到福安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领下,我对本村洪山庙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走访,通过实地走访,通过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谈,我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种粮已经不再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获取来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我们国家经济总体水平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选择到沿海发达的城市就业,而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部分身体状况好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为了能够减轻儿女的负担,尚能自给自足种上一亩三分地,然而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老人,他们的农田基本上一年到头荒在地里,无人耕种。
二是国家的种粮政策未落实到位。自去年以来,中央审时度势,积极调整种粮政策,将粮食补贴政策调整为谁种田谁得补贴,然而这一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矛盾和阻力,种田者碍于人情面子,与让地给自己耕种的.田主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补贴仍然归田主人),村上的组长为了不得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之任之,而村干部对于组长报上来的数据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谁种
田谁受益这一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想种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不想种田的地仍然荒着。三是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种粮收入。通过调研,得出一组数据:
表一:农民种粮收入(以1年种5亩地为例):
表二:农民务工收入(以1年务工200天为例)
表三:种粮与务工收入对比
从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农民种粮的收入超过了务工收入,农民种粮更划算。而从21世纪开始至今,随着我国劳动力的稀缺,导致务工价格急速上涨,务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种粮收入,农民务工更划算,最终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逐年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全中国13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粮食安全问题继续拉大的局面:
一是加大投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本地就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逐步地缩小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地改善我们国家经济结构不平衡这一现状。
二是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种粮补贴政策作为一个薄弱的环节,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强有利的制度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承包土地,使农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逐步地增加粮食总产量。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然艰巨
农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是提升了,然而农村环境却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河流因生活污水的排放而不再清澈、农户房前屋后到处是白色垃圾、部分村落死角垃圾遍地、猪粪到处乱排等等现象,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环境面貌,直接危害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国家意识到了农村环境的恶化,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却不容乐观,任务仍然艰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权利过于集中,没有下放。农村普遍存在村支书“一言堂”的状况,凡事书记说了算数,书记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权利不下放到环保专干,环保经费落实不了,得不到保障,环保专干就放不开手脚,有心无力,最终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力,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改善。
二是缺乏奖惩的长效机制,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环保专干,向下布置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由村妇女组长担任环保信息员,负责传达信息和下户检查农户卫生,然而,部分村由于没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奖惩的长效机制,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在下去检查农户卫生的过程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一个奖惩机制约束他们。
三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意识是人的行动指南,指导着人的行为方式,作为生活在最基层的农民来说,缺少城市人所受的约束和良好习惯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习惯了随意的生活,房前屋后、村落死角、池塘、田边等等地方,都成为了他们乱倒生活垃圾的地方。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一是明确农村环保专干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农村环保专干作为环境整治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他更了解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他是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应该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增强环保专干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环保专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增强老百姓环保意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农民自身,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宣传力度,不断的增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让人人都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家园的守护者”,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整治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老百姓之间交往变少、感情在慢慢变淡
中国的农民是淳朴的,也是善良的,家里来了客人,笑脸相迎,热茶招待,端椅子,摆瓜子,招呼得客客气气、周周道道,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待客之道一直在农村延续至今,然而,在这种传统美德的背后,却仍然避免不了农村的人情味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慢慢变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慢慢变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缺少公共娱乐场所,老百姓的生活过于单一,缺少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二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独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一方面要照顾孩子、要干农活,另一方面因为年老体弱,出去串门的少,就算是串门也只是选择临近的几家,稍远的几乎不去,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缺乏朝气,缺乏生机,老百姓彼此之间缺少交流,感情在慢慢变淡。
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我们不可否认,农民是纯朴的、善良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民是狭隘的、斤斤计较的,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山林纠纷是农村最常见的纠纷,也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纠纷,农民往往会因为一寸土地争得死不相往来,哪怕是兄弟之间也毫无人情可言。
守住我们“心灵的家园”,让农村传统美德、民风得以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通过开展活动,不断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二是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剪纸、刺绣、皮影戏等等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农村逐渐的消亡,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让这些文化在农村得以传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排查、妥善处理好矛盾纠纷,不断增进老百姓之间的感情。
农村是一片广大的热土,在中国农村仍然生活着7亿农民,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困难需要一步一步去解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种粮政策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共娱乐设施建设上不断的完善和加强,我们才能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我们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农民梦”。
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篇3
近几年来,农村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我身为xx村大学生村官,深切感受到了近几年来我村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兴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
以前村民们在种地的同时还要给国家缴纳农业税,而现在人们不仅不用缴税还可以得到国家给的粮食补贴;以前村里的孩子没钱上学,现在却可以免费去上学甚至还有补贴的伙食费,以前村民们总是因为家电太贵而买不起,现在家电下乡工程更是大快人心,让那些没钱用电器的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家电。更令人欣喜的还要算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村民们从此不用再愁有病没钱看的问题了。使更多的人民得到了实惠。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做法。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上下的积极争取和共同努力下,我们村坚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大力改善民生,加快构建 和谐社会 的德政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以前在我们村,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前几年,本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普及药品价格上涨,农民医疗费用攀升超过了农民平均收入增长幅度,越来越多农民无力承担。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我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因病致贫的主要成因,而现在县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管理组织,并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在xx村,村干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互助共济的观念,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缴纳,还采取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原则,近年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民们收到了政府的关怀和实惠的效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村的全面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患病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促进了我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但该制度推行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少数农民认识不够到位。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推行新农合的目的、意义缺乏深入了解,宣传发动工作尚有差距,致使少数农民对实施新农合的认识还不足;加之合作医疗曾几经反复,一些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还存有疑虑:一怕合作医疗不持久;二怕挤占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三怕医疗单位多收费、乱收费。同时,一些农民的健康投资观念、互助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较为淡薄,自觉参合意愿还不强。
(2)参合群众的受益面和受益率均较低。新农合实施以来,我村主要对参合群众的住院医药费用给予报销,另有10种慢性病门诊可审核结报,加上享受体检和分娩补助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
(3)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尽管新农合强调农民参加要以自愿为原则,但为了保证参合率,目前参合群众个人筹资部分主要还是采取行政推动、层层包干、实绩考核的办法,由基层干部挨门逐户收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筹资成本较高。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农民健康的民心工程,在农村,村干部要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 和谐社会 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农合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这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1)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法,利用多种方式,帮助群众算大帐、算细帐、算长远帐,引导他们克服侥幸心理,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强化健康投入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参合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宣传医疗服务机构不同的报销比例和医生用药告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要强化和普及农村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切实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2)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管机制。要建立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坚持实行用药告知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保证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坚持按期公布收支账目,及时公示农民个人医药费用核销情况,并扩大公示范围,广泛接受监督,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
(3)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要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做好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推进和监督工作。财政、宣传、农业、民政、食品药品监管、扶贫以及纪检监察、物价、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新农合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篇4
生猪产业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应对今年以来生猪市场动荡和流感疫情影响,近日,通过调查黄鹤乡5家生猪养殖大户、3家生猪散养户情况,在乡分管畜牧工作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笔者对以来我乡生猪、猪肉市场进行了调查,现公布于后,供参考:
一、我乡今年生猪饲养情况
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2430头,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生猪出栏1640头。今年我乡共有生猪养殖大户6家,平均每家存栏仅70头,散养户占了80%以上。
二、生猪、猪肉市场变化情况
1、种猪猪苗。年初,价格大约1500元/头(20斤左右)。
2、仔猪。去年仔猪价格为20元左右/斤,按一般购买时40斤算,一头仔猪需800元。今年年初,仔猪价格下降到15元左右/斤,按一般购买时40斤算,一头仔猪需600元。目前,仔猪价格下降到8、0元/斤,按购买40斤算,一头仔猪需320元。
3、肥猪。去年肥猪价格为8元左右/斤,按出售时280斤(农民看行情好就想喂大点才卖)算,一头肥猪可以卖2240元。今年年初,肥猪价格为6、0元左右/斤,按出售时280斤算,一头肥猪可以买1680元。目前,肥猪价格下降到4、0元左右/斤,按出售时280斤算,一头肥猪只能卖1120元。
4、猪肉。去年市场上猪肉价格为15元左右/斤,今年年初,猪肉价格为10元左右/斤。目前,市场上猪肉价格为7元左右/斤。
以上所述用趋势变化图表示如下:
饲料的价格几乎可以视为不变(实际上年初为1、8元/斤,现在为1、5元/斤),从图上看,肥猪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到现在出栏时的价格与购买仔猪时成本仅仅相差210元,
设想,农户10月购进一头45斤仔猪(当时30斤以下的仔猪很少),900元/头,长成280斤肥猪大概要6个月左右,仅仅饲料总成本为(150元/月*6=900元/头),现在出栏,价格为1120元,还不包括人工饲养工钱、水电费,一头猪将亏损680元。以我乡养猪专业户何建凡家为例,去年10月购进仔猪70头,共用2、5万元。到现在为止已经全部出栏,合计4万元左右(期间病死7头),饲料花费为约4、8万元,不计其他成本,这批猪就亏了3、3万多元。谈到今年养的猪,他直摇头:“亏惨了!明年没有信心再养猪了。”目前,他家的圈里还有去年8月购进的10头母猪,如今这一批母猪快到生产的季节,养殖户希望能多产点仔猪,减少今年的损失。
三、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乡严格、及时落实国家补贴政策,一是对符合条件的养猪大户修建圈舍养猪,给予补贴(今年市里已取消此优惠政策)。二是以每年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对饲养户进行补贴。三是对饲养的猪给予保险补贴。四是全乡范围内实行春秋两季和重大疫病免费防疫。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流行于墨西哥、美国等地的流感病毒已经正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我县内的生猪和猪肉市场影响不大,但不排除将来舆论反弹,人们对猪肉需求会减少,可能导致更低的.猪肉价格。就目前来说,造成养猪户亏损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信息指导。无论是养猪大户还是散养户都很困惑,不知道养多少猪合适,养少了怕错过挣钱的机会,养多了又担心肉价下跌,利益遭到损害。去年,就是由于多数人的盲目跟风,大量发展生猪养殖,供过于求,造成现在生猪市场陷入低迷。尤其最近,外省生猪大量拥入重庆,更加恶化了我市生猪市场形势,让重庆成了全国猪价最低的。
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县内大多数生猪,尤其是规模养殖的生猪,都是卖给石柱县内两大屠宰场,而屠宰场之间拉拢猪肉商的价格战,使很多养猪大户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总的来说,养猪只有农民赔本,而屠户却从来不会发生亏损。
三是国家补贴扶持政策随意性大。除了出台临时措施干预,国家在如何补贴扶持生猪产业方面似乎还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感觉政策随意性大,农民盈利的时候,不需要补助都在扩大养殖规模,而此时国家竟然担心农民积极性不够,急忙出台补助优惠政策,实际对市场正常秩序带来副作用,导致各地盲目发展,投资生猪产业成了时尚,生产严重过剩。当农民真正发生亏损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扶持政策,严重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产业发展始终无法摆脱恶性循环“怪圈”。
四是疾病发生严重。猪病太多,疫情复杂,打了疫苗不一定有效,加之养猪户很多都不具备专业养殖技术,不能有效的控制流行性疫病的发生。而弥补疾病死亡损失的最好办法是购买保险,但生猪保险目前仅仅在全市其它少数区县试点,我县财政实力有限,又没有得到上级生猪保险优惠政策支持,保险推行难,效果不好,发生疾病导致的损失让农民无法盈利,更无信心扩大生产规模。
五是受宏观经济影响。去年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影响了生猪市场行情。
五、政策建议
生猪产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与确保农民全年增收目标完成关系重大,与城镇居民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而生猪养殖投入大,到头来还可能血本无归,大多数养猪户对明年是否养猪,养多少猪似乎失去了信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养猪户的损失,又保证今年下半年或明年生猪正常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规划,出台稳定的产业发展政策,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补偿机制,稳定产业发展。除了紧急启动生猪价格日报制度,强化生猪价格数据监测和分析,还建议采取实际措施,建立补偿机制,对因市场动荡遭受损失的养殖户进行补贴,减轻农民的负担。或下决心建立政府主导的价格风险保障机制,为今后农民发展产业减除后顾之忧。
二是全面推行生猪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对由疾病或灾害导致的生猪死亡,由保险公司给予一定金额的赔付,由政府对农民购买生猪保险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是尽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疾病发生率。积极鼓励农民饲养母猪,实行自繁自养,降低仔猪购买成本,由于不外购仔猪了,还可减少外源疾病。为提高猪种质量,还要建立档案库,对养猪户的猪种设立台帐,对散养户可以通过指定种猪场购买猪苗,畜牧部门将各种种猪的生长期、基本特征、遗传参数、价格趋势等作全面统计,随时掌握种猪的动态,并定期公布给养猪群众,让大家共享信息。在防疫方面,加强对兽医的培训管理,并和养猪户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随时掌握生猪的健康动态,一旦发生严重疫情,第一时间抽调其他乡镇兽医参与疫病的扑灭。
四是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机制,引导农民合理存栏。以县为单位,建立生猪市场信息机构。每个月或一季度公布一次养猪业信息报告,包括生猪、猪肉市场价格变化、生猪出栏和预计下阶段出栏数量、饲料价格等信息。发布天气、疫病信息让养猪农民早预防、早准备。
五是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鼓励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宣传推广生态养猪、环保养猪计划。与生猪养殖技术推广单位、畜牧局、兽医站等协调,为养猪农户提供各种养猪技术和培训。通过合作社组织养殖户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降低采购环节成本,提高养殖户在销售环节说话权。
六是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联动机制。逐步探索“种猪场+饲料厂+养猪户+屠宰场+商贩”的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共同利益体,解决农户对生猪的采购配送、销路,节省中间流通环节的开支,增强养猪户信心,同时避免了价格战、饲料、猪肉等物价哄抬,其他经营个体也各得其所,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