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2025/04/2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篇1

一千年,一辈子,一瞬间

穿过西北大漠的戈壁滩,爬过迎风鸣唱的鸣沙山,看过清澈深邃的月牙泉,赏过穿越千年的敦煌飞天,我再品读手中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仿佛思绪又被樊锦诗带到了那个风沙漫卷的时代……

大漠流沙处的坚守,让历史星火赓续延绵。“只要国家需要,就无条件服从”,被分配到敦煌的樊锦诗顾不上自己的体弱多病,毅然决然背起行囊,奔赴西北大漠。“洞内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飞沙走石、黄土漫天”,她也曾彷徨过、后悔过、犹豫过,但是敦煌、石窟、彩塑、壁画让她割舍不断,只有回到敦煌,回到莫高窟,才是心安之处。10年,50年,走遍莫高窟的735座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她默默守护这茫茫大漠中的举世无双。

洞中光影里的初心,让文化世代传承。编制敦煌石窟考古报告,这是北大老师给樊锦诗布置的任务。“没把考古报告做好,我这一辈子到敦煌干什么来了”,带着这样的信念,樊锦诗一有时间就扑在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上。然而,敦煌数百个洞窟,这是一项艰巨浩繁、“得花个几十年”的系统工程。“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因为一点不精确,她推倒几十年的工作成果重新来过,“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在她的长期思考探索下,《敦煌石窟全集》跳出传统考古报告的束缚,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展现给今人,流传后世。

博史见今时的.开拓,让静态文物绽放华彩。时间推移,风沙侵袭,洞窟壁画问题严重,如何让洞窟“魅力永驻”成为了头等大事。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樊锦诗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花甲之年担起莫高窟保护与管理的重任。靠着舍我其谁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她带着敦煌研究院边干边摸索,为每个洞窟建立科学记录档案,实现“一窟一册”,起草文保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让敦煌文物艺术可以穿越时间,划破空间的阻碍,走出洞窟,走到未来,走向世界。

“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我合上《我心归处是敦煌》,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旅行,宏伟壮丽的经变画还在眼前浮现,九层楼窟檐的铃铎声依旧在耳畔回响。书本中的樊锦诗温柔且坚定,她潜在的信念与强大的力量也通过文字传递给了读者,心归之处,吾心安处。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篇2

最近河南卫视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晚会节目令人眼界大开,水下洛神舞者衣袂翩跹,美出天际,深得“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妙。仿佛重现了鲜艳的敦煌色彩,让我们见识了惊艳的敦煌飞天文化,也激起了我对中国的石窟艺术的兴趣。在选择必读书目时,我一眼相中了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跟着这位“敦煌的女儿”领略她与敦煌密不可分的一生。

樊锦诗,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风华正茂的清华才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天之骄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芜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才能日复一日地忍受着寂寥与孤独,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极致。

樊奶奶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我敬佩她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坚持,她有着一颗奉献小我的“工匠之心”,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之处。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改变自己的决心,但唯独缺了那一份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的坚持和毅力。假期开始前,我就意识到了调整作息的重要性,之前的我每每信心满满地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表,决定在假期大干一番,但往往败于一早的“呼呼大睡”。

这次,我又再次燃起斗志,甚至还从妈妈房间拿了闹钟设好时间,决定跟着“衡水中学作息表”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假期生活。开始的几天,确实比较痛苦,当闹钟响起时,沉重的眼皮和昏沉的大脑总是给我发出“哎,算了,舒服地躺着不好吗,再睡会吧”的指令。但这时,我想到了樊奶奶在敦煌的去留之间的矛盾和挣扎,但最后她都选择留下并坚守了一生。想到这,一股力量之感源源升起,信心和理智告诉我——起床,不可以再荒废一个假期!在樊奶奶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每当拖延的毛病再范时,每当忍不住伸向ipad时,每当想放弃时,我都想到了那句“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是啊,“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倘若我们能像樊锦诗奶奶一样“从一而终”,经受住考验学会坚持,早起学习这点小挑战又能算的了什么呢?

正如樊奶奶书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一个“莫高窟”,有着许多令人放弃的诱惑,也有着不少崎岖坎坷的艰险,但更有着实现自己的“敦煌”。相信只要我们和樊奶奶一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抵住诱惑,越过艰险,不断坚守,一定能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就,做最好的自己!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篇3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的口述自传。

从架构上讲,这本书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去记录的。毕竟是口述自传,多少有一点问答的感觉在里面,不过我倒是很推崇这种口述自传,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生平故事,写作的能力和精力都是限制,但却有那么多伟人、前辈的思想和故事值得被记录,口述自传的方式就很合适了。一个人的传记并不只是能展现她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也会侧面反映她所在当时的历史浪潮,也会展现某个行业经历的变化,甚至让我们看到一些其它行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西关口。时代决定了地域的兴衰,自汉武帝征服了这片土地开始,在大航海时代之前,那是一个文化、商业交汇的重要枢纽,一如我之前工作过的淮安。淮安在漕运没落、铁路兴起之前,是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是货物集散,商贾云集之地,自然繁盛。津浦铁路的通车全面冲击了运河的地位,淮安也随之没落。

敦煌的莫高窟传说是上千个佛窟,实际考证后是八百多个。书中说,这些佛窟起源于想要穿越西域的.人求平安,从西域回来人的感恩,大家族地位势力的彰显以及平民百姓的祈福。类似广西年节祭祀土地庙的风俗,只是敦煌那是修佛窟和拜佛,广西客家人现在是放鞭炮。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她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在此交融,发展。申遗的项目需要符合六个条件之一即可,而莫高窟六条全部符合,可见其当初的辉煌、绚烂。樊先生北大毕业之后,一直从事莫高窟研究和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一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说法,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艰巨也艰难,要坚持住,引领学术的发展,留住人才更加不易。樊先生的几句话确实发人深省,个人觉得对理解职业和操守很有启发:

“我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明白名利这个东西,其实是虚的,人都是要死的,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是,你来到世界上,该做的事做了,尽到了你应尽的责任,出了你该出的力,你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你的事业,你可以坦然地说:‘我为敦煌尽力了!’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篇4

暑期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本书写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的故事。樊锦诗,一个为莫高窟守护了一生的人,让我们明白了坚守的意义,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坚守、 而奉献,比什么都值得。

樊锦诗,今年八十三岁,在敦煌工作了五十七年。1938年7月生于北平,从小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一心想学化学。后来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敦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封存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刚分配到敦煌工作时,到处都是沙尘,住的是土房土炕,跳蚤和老鼠到处跑。生活工作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加之水土不服,她曾几次晕倒,可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工作几年后她与北大同学结婚,两人两地分居,丈夫在武汉大学工作。作为一个女人,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对家庭的渴望,她曾数次想调离工作,去和丈夫孩子团聚。可当她休假去探望丈夫时,深夜醒来睡不着,心里想的还是敦煌,她还在想着敦煌的'石窟、壁画、塑像……他随手翻开的,依然是敦煌的卷册。她,放不下敦煌。

最终,在他们长达19年的异地分居后,他们团聚了。丈夫选择舍弃武汉工作,来敦煌和她团聚。她的丈夫在武汉大学是骨干教授,是该大学考古专业的开辟者,可是为了家庭,他依然放弃了之前的一切,来到这个艰苦而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为了她,为了家,一切都是值得的。

由于手头工作繁忙,她曾想等到退休后,与丈夫一起好好享受享受生活。可没曾想到,还未退休,丈夫却身患胰腺癌,离她而去,无尽的悲伤此刻充满心头。她觉得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孩子,欠他们的太多太多。然而,痛苦过后,她所能做的依然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她把自己,献给了敦煌。

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终于,1984年1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敦煌的女儿》的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她是名副其实的敦煌的女儿,她配得上这个称呼。她工作严谨,务实刻苦,她为敦煌奉献了全部。2018年,她荣获“终身成就奖”,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感动甘肃人物”荣誉称号。

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樊锦诗找到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