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篇1
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章,顺便回头又读了读《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白描述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部分,应当就是被节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最终中了举人,高兴疯了。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之后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可是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我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仅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总归人能够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篇2
在五年级下学期的暑假中,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儒林外史》,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岁的范进在54考相公时巧遇有同情心的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
《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篇3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篇4
真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非是“淑世”之辈,我私人崇尚庄绍光,心存天下,进可为国度国家献计,退可为修身自娱。
庄绍光所解释的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那一些放荡不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一味寻求隐遁者的`心胸。
杜少卿由避世到顽世的神态,看待世俗其实是失望至极后转而消极,对统治者、政治做官的道路意兴将尽,沈醉于私人天和地,于纵容中求开释自我求醉,不过那一些看似豪侠之举,却往往被街市混混所利用所愚昧,没有办法触动到或缓解下层老百姓的困苦。
庄绍光不一样,大隐约于市,萧然对待名与利,但却不相同味回避政治与统治者,可以说出则法家拂士,治国经略的洞晓,足可见其胸怀天下,怀有济世之才,一朝有机缘,便加以发挥,倾囊而出献策献计后,便又萧然归返于天然,可以说将传统“儒”“道”二家思想精髓合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