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逍遥游》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逍遥游》有感 篇1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 的难得,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读《逍遥游》有感 篇2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读《逍遥游》有感 篇3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眼中,如果做到这样,就达到了绝对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说人是否能达到这一境界,就算达到了,也是要服从"天地之正",服从于并非出自内心的规则,这怎能是绝对的自由呢?
可见,绝对的自由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从。不然,连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没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们生活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然,说出"不自由,毋宁死"的人岂不是没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这自由又是什么?从何而来?
答案是:这自由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来自于自律的自由。
当然,这种自由在老庄学说中难以找到它的踪迹,我们只好回头来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说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从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这个自由,是与限制自由的规矩相共生的',但却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这水火不容的两种事物能够和谐共处。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一个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复合。自由,即是物质的我能够服从"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响——即那个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对"自我"的掌控,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将是从超我的角度出发。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会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内心所想,即为我之能做,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们学生而言,我们的"超我"很有可能是通过勤奋努力获得高考优异成绩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们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我们便不会认为诸如不准使用手机等等规定而感到受限感到不适,因为它们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渴望。只有当我们不再能够学习,不能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才会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说,如果这样,我们就实现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读《逍遥游》有感 篇4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