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故宫》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宫》读后感 篇1
这个周末刚把阎崇年的新作《大故宫》读完。阎崇年作为满学研究专家,可谓名利双收。
我在买《大故宫》之前,其实并不喜欢阎崇年,当然还是从学术的层面上看,他讲的袁崇焕及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评价我并不完全认同。特别是他把袁崇焕的功绩成倍放大,把袁崇焕的过失严重忽略,让我对他的评价大大减分。
我认为,明朝灭亡有其综合的原因,从明思宗崇祯帝,直到朝野、文武各大臣;从嘉靖帝、到隆庆帝、到万历帝,都有责任。就拿袁崇焕来说,他对明朝灭亡应负起的责任是:
1)袁崇焕是对清作战最前线的统帅,唯一任务是平辽,却完全没有完成任务,反倒让八旗军两次突破边防,兵临京城,最终军事失利而亡国。
2)对清作战基本不作为,不出战,坐看清朝皇太极一步步壮大,以至关外彻底丧失。
3)朝鲜在关外战局上,本为牵制八旗的重要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清军进攻朝鲜时,袁崇焕不救,自剪羽翼。
4)袁崇焕矫杀关外抗清重要武装毛文龙,彻底帮了皇太极的大忙。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末歼灭八旗军数量最多的军事统帅。
由此可见,阎崇年没有摆脱中国人的通病,即说一个人好,就什么都是好,打个屁都好。俗!不令我佩服!
让我买《大故宫》的原因,也还是基于阎崇年对满学、明清史、故宫的.权威。我可不想因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给全否定了。
看完《大故宫》后,感觉总体写得不错,娓娓道来,就是阎崇年在cctv“百家讲坛”上给普通老百姓普及知识的感受。作为一个专家型学者,能够如此深入浅出,把专业、深奥,甚至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成果,像讲故事一样动听,这确是功夫。
我还是愿意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想对故宫有更多了解的人,其中特别是导游。呵呵。
《大故宫》通篇主要讲人,其次说事,再次描建筑。如果说在书名里面不加一个“大”字,则无可厚非。一旦有此字,则又落入炒作、夸大之流。例如,礼仪品秩、家国教育、典藏传承等,基本没有讲。
《故宫》读后感 篇2
先讲故事再看到书画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人类的渺小,当历史跨越千年的时光显示在你的面前,你却并不知道它经历了什么,就如同一个满腹故事的老人如同这静默的时光这湍流不息的河水只是看着你,不言不语。你得自己去寻找背后的故事。
内容涵盖了生死(欧阳修在迟暮之年面临此生抱负已在无实现的可能,发出人生一死生为虚诞,其彭殇为妄作的悲凉。却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世书法家的追崇),享乐和无奈,人类自身还是生存于历史长河中,(韩熙载终于明白李熠毫无政治抱负,亡国已是迟早的事情,自己无力改变任何事情,于是放浪形骸,醉深梦死,用自己最讨厌的方式侮辱自己也侮辱李熠,用这种方式在这个荒缪的'世界里横冲直撞),瘦金体,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瘦骨嶙峋,笔锋伶俐,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能写出这种字体的人一定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令死不屈。可是历史上宋徽宗却是个寄人篱下,为一口饭食出卖尊严毫无骨气贪生怕死抛妻弃子之人。最后被幽禁至死。所以艺术和人品还真是没有关系。
历史上唐伯虎和秋香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其实来自人们的想象,唐伯虎只是在一副画中,以妓子为主角,揭露了朱熹理学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道貌岸然。
人类还真是矛盾的存在。
《故宫》读后感 篇3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叫《故宫里的大怪兽》,这套书一共有九本,可我一点也不嫌多,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太吸引人了!
这里面有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孩叫李小雨,她自从捡到洞光宝石后,就可以听懂动物的语言了,也可以看见隐身了的神仙和怪兽们了。她的朋友也变多了,关系最好的就是失物招领处的`杨永乐,还有野猫梨花、小蓝眼儿、大黄……她还认识了很多的大怪兽,它们的名字很特别,如行什,他是传说中的雷公,长着猴子的脸和鹰的脚,脾气也如雷电般火爆。他一直怀疑自己是外星人。还有凤凰大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故宫里到处都是她美丽的画像,她还是故宫里鸽子们的保护神,住在故宫的角楼里,喜欢看连续剧。还有仙人、斗牛、天马、海马、龙大人、小龙女、角端、螭虎等怪兽,它们名字特别,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更让人惊奇。
书上写的那一些大怪兽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故宫有它们的雕塑,有的放在台阶上,有的放在屋顶上,有的放在宝座上……
这些都让我对故宫充满了好奇心,我真的很想去找一找大怪兽,去认一认它们,同时,我也要问一问它们,你们在故宫生活了多少年代?你们一共有多少只怪兽?你们每天都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
希望我能来故宫见一见你们,我想我一定会的!
《故宫》读后感 篇4
我想,当我下一次踏进故宫时,
是再次相见的故宫,亦或是再也不见的紫禁城。
回忆起那个10岁小女孩,把手中攥着的故宫门票视若珍宝的那天。她站在午门前排长队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记得满眼的红黄相间,记得皇上坐过的御座,记得一口那么小的井竟淹死过一个叫珍妃的人,记得以后不要再踩门槛而是跨过,记得腿疼和汗流浃背......那个10岁的小女孩,知道故宫的路好长好长,一定再也不见。
还是那个女孩,她知道故宫的路好长,历史好多。8年后,她又手握门票站在了午门前,与以前不同的是,她决心要好好听导游的讲解,领略故宫的恢弘浩大,好当做一场游玩的`资本,总得有个值得吹嘘的价值。于是,马不停蹄的拍影,东一耳西一耳听导游讲述着宫殿与帝王之间的匹配故事。故事似乎处处讲到,她似乎过耳又忘。因为视觉比听觉更刺激神经,她驻足会感受大理石的沧桑,会细细望望宫殿里陈设的模样,会痴情于站在高台俯瞰皇城的金碧辉煌。她享受那每刻的满足,原来故宫的路并不长,但,给她的感受不过是迂迂回回的长廊和数不清的三宫六院,一定再也不见。
1年后,女孩成熟了很多。成熟不是以年龄来划分,而是用经历去评判。女孩在离故宫千里之外的地方,却深深的爱上了它,爱上了它不长的路和数不清的宫殿椒房。她知道了每一个地方,甚至一草一木都鸣记着历史的绝响。
幻梦与无常,皇图与沧桑,奸佞与天法,孤独与勤政,潇洒与枉命,忠贞与背叛......
江山天下,朱红门;宫苑深深,繁花盛。
其实,忘却这些词藻也好,因记小女孩记住了爱它的味道。再见故宫,我会再来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