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野火集的读后感

2025/04/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野火集的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1

这本《野火集》,是我看过的书中最令人震撼、反思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敢相信以前的台湾最可怕,心情也随着作者的描绘场景变化。

当我看到台湾人民因害怕流氓而不顾自己的家园,任他们随意践踏。当我看到他们只能忍受别人欺负,却一句话也不说,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什么他们从不违抗,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什么他们能忍受半夜时听着外面那吵闹的声音?

这叫我怎么不生气!

看到钓鱼的人从来不会责骂乱扔垃圾的人们,我的心不禁激动起来。他们钓什么鱼,河水那么脏,鱼都是脏的!爱河的人,请你们昧着良心问问自己。为什么一声不吭?你们难道要在旁边无声无息地观看?你们为什么不训斥扔垃圾的人,叫他们不准再将垃圾扔进河中!想想,那清澈的河水渐渐被污染,根本不能相信它以前是那么纯洁。爱河的人,你们的心难道不疼,为什么无动于衷!

这叫我怎么平静下来!

往下看,我知道了商人们燃烧电缆。他们是那么的过分!他们难道没有孩子,难道只有亲手捧着一个变异的无头婴儿,他们才会心痛一下。台湾的母亲是那么期待肚子里的宝宝出生,他们肯定可爱极了,像一个纯洁的天使一般。谁能想到生出来的与想象中的完全相反,他们商人还有没有良心?

看到这些,我不敢相信台湾发生了那么多的恶劣事件。这些虽是从前,却给我们深深的警告。

我根本镇定不下来!

不要以为你只是社会中的一人,只有团结起来,社会的恶劣情况才会改变!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2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野火集》于1985年出版上市,其中收录了27篇龙应台在84、85年发布的短片文章及19篇同人的评论文章。

文章主要内容是批评国x党政府各种不足之处,及鼓励同胞要争取自己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野火集》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出版年份相同,写作目的相近,具体内容互有参照。

总之两本书虽都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还都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特别是大陆读者阅读。

《野火集》总的基调是客观冷静的,叙述方法是说现象、究原因、提建议,没有过多的吸引眼球但却无济于事的嘲讽与轻慢。

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情真意切,是真的想为家乡、为学生、为小民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自由。

文章发布已有将近30年了,30年前的台湾与今日的大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

集权政治、道德沦丧、环境污染、弄虚作假,等等。

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在现在的台湾已经有了较好的转变,而在大陆却依然严峻。

这让我感觉大陆与台湾是不是有着30年的差距,或者说30年后,我们的各方面情况可以达到今天台湾的水准。

我爸妈去过台湾,据他们说那里真的是很好,秩序井然的街道,干净卫生的食品,优美的风景,较高素质的居民。

细想起来,包含上述要素的城市在大陆恐怕真的没有几个。

真的希望祖国大陆可以有台湾那样物质和精神文明。

最后说一下,龙应台是一位女性。

经常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她的畅销书《目送》,一直以为这个名字的背后会是一位像朱自清、余秋雨一样的温文尔雅的男性。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龙应台不但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关心民主建设、百姓疾苦、民族未来的有思想、有抱负的女战士。

她的言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是受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攻击的。

她也是顶住了政府的压力,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进而点燃了台湾自由民主的野火。

一个弱女子,能有这样的气魄与情怀,真真让人赞叹敬佩。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3

龙应台成名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我是读了龙应台的近作《亲爱的安德烈》,才想到查一下她的其他作品,就这样,找到了《野火集》。

这本书的年龄不小了,是1988年出版的,定价是3.20元。书的内封页上,贴着图书馆的还书期限表,大红的印盖上读者的还书日期;密密麻麻的日期彰显着它曾经的炙手可热。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篇名似曾相似。这篇文字里写道:“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收音机里正在讨论小月月事件,情形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全中国的人似乎都在生气,生气归生气,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行动吗?又或,你敢行动吗?

《生了梅毒的母亲》,篇名很刺目,梅毒就是污染殆尽的环境。现如今又如何呢?我的家乡,土壤都被铅污染了,整个村庄的小孩子,血铅全部超标。在北京,何处能闻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我的住房已经到五环以外,夜夜空气中都弥漫着奇怪的味道,不知道哪家工厂在悄悄地非法排放,也许不止一家。

《幼稚园大学》,碰巧最近听到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中装萌的报道,这怎么怪得了他们。我们教育旨在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了吗?从小到大,有谁问过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干什么了吗?有功课教他们人际关系,爱与责任,审美与情趣吗?

《自白》,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读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笑了。原来,豪迈如龙应台者,也有这样的感叹。女性的社会角色,现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关注公众事务、抨击社会弊端、长于理性思辩的女性仍不多见。我的朋友,以硕士博士居多,我不止一次听她们讲:“除了孩子,别的我无暇关心。”也难怪,偶尔跳出个龙应台,头脑固化者会不知所措了。

《精神崩溃的老鼠》,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麦尔教授怎么会想到对老鼠做那么残忍的实验,老鼠的智商当然不足以应对那么复杂的情境。可是,人类社会也很残忍,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试验场,就被搞崩溃了。崩溃者的错在于悟性太低,而那些诚心或无心把人弄崩溃的实验者呢?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除了龙应台的文字,《野火集》还收录了各色人等的读后感,林林种种,观点五花八门,赞同的,反对的。允许不同观点同处一书,恰可体现龙应台的包容和大气。从此处也可看出《亲爱的安德烈》的编排来源了。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4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

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为为“家”的台湾。

所以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

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为“家”的台湾。

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

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

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马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来往行人很多)走去了对马路;

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

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

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

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

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

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

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

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

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

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

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

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

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

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

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

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