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1
5月28日,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
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
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
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为最低,20xx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xx年的3.39。
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报5月26日顺利结束,记者27日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报考人数为8.45万人,其中具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7.35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总体报录比接近6:1。
据北京市中招办统计的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共计招生2242人,报考总人数为12479人,总体报录比为5.6:1。其中,“统筹一”计划招生数为368人,报考人数为5656人,报录比高达15:1;“统筹二”计划招生数为1464人,报考人数为6981人,报录比接近5:1;“统筹三”计划招生数为410人,报考人数为3316人,报录比为8:1。
据了解,三个“市级统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参与“统筹一”招生的学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优质高中,10所优质高中将把招生计划分配到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之外的各区县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个名额。“统筹二”是指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参加该类招生的为有寄宿条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华夏女中等11所优质高中校的分校。这些优质高中新校区招收部分学生由学校与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中毕业后艺术素养考核合格者,经高考可以申请进入市属高校的双培及外培计划。“统筹三”是由优质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计划与艺术院校合作,进行零起点艺术教育,学生在高中本校上课,经过3年艺术素养学习后,毕业后经高考可进入“双培”及“外培”计划。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剔除0.2以下难度过大的试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考试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中考命题上将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试题的取材范围将更宽更广。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诞下一个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去年以来当地已有1465名空挂学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河北相对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当地考生的不公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承认,高考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辽宁本溪体优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万,游泳7万到8万”的丑闻。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是无论如何需要守护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2
5月28日,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
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
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
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为最低,20xx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xx年的3.39。
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报5月26日顺利结束,记者27日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报考人数为8.45万人,其中具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7.35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总体报录比接近6:1。
据北京市中招办统计的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共计招生2242人,报考总人数为12479人,总体报录比为5.6:1。其中,“统筹一”计划招生数为368人,报考人数为5656人,报录比高达15:1;“统筹二”计划招生数为1464人,报考人数为6981人,报录比接近5:1;“统筹三”计划招生数为410人,报考人数为3316人,报录比为8:1。
据了解,三个“市级统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参与“统筹一”招生的学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优质高中,10所优质高中将把招生计划分配到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之外的各区县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个名额。“统筹二”是指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参加该类招生的为有寄宿条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华夏女中等11所优质高中校的分校。这些优质高中新校区招收部分学生由学校与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中毕业后艺术素养考核合格者,经高考可以申请进入市属高校的双培及外培计划。“统筹三”是由优质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计划与艺术院校合作,进行零起点艺术教育,学生在高中本校上课,经过3年艺术素养学习后,毕业后经高考可进入“双培”及“外培”计划。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剔除0.2以下难度过大的试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考试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中考命题上将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试题的取材范围将更宽更广。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诞下一个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去年以来当地已有1465名空挂学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河北相对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当地考生的不公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承认,高考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辽宁本溪体优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万,游泳7万到8万”的丑闻。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是无论如何需要守护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3
6月12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用数据来回答上述问题。今年是麦可思第八次发布年度报告,报告基于两部分研究对象:毕业半年后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和毕业3年后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前者调查样本为25万,后者为4.1万。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对报告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经济下行,但大学生总体就业率稳定
【核心数字】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与20xx届(92.1%)和20xx届(91.4%)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受雇工作比例下降,深造和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4%)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79.2%、80.6%)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3%)与20xx届、20xx届相比有所提升;“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与20xx届相比有所下降。
【解读】虽然去年与今年经济下行,但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此外,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大学毕业生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就业适应性更好,从而就业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较其他人群小。
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资金支持主要靠父母亲友
【核心数字】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xx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
大学毕业生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增长为5.7%,其中毕业时创业3年后还存活的约为1个百分点,就业后再创业的约为4.7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中大部分是先就业后创业。20xx届毕业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3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xx届的创业3年存活率增长为47.8%,大学毕业生创业质量在提高。
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靠父母亲友或个人积蓄。20xx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78%,高职高专为75%)。
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缺少资金(28%),其后是市场推广困难(26%)、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4%)。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风险因素与本科生类似。
【解读】创业资金主要靠父母亲友或个人积蓄,而不是政府资金或商业投资。除了大学生创业需要提高项目质量,政府资助政策也需要落实。商业投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还需要更好对接,并控制投资风险。
中小微企业雇用超一半大学生,建筑制造业等需求下降
【核心数字】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54%上升到20xx届的59%,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22%下降到20xx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11%下降到20xx届的9%。
20xx—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20xx—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xx届的`52%上升到20xx届的55%。
报告还显示,20xx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比如,生物技术20xx年就业率为8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专业20xx届毕业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较低(5680元),进入收入较低本科专业前10位。20xx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税务。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解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就业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船小好调头”,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越加持重。中小微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大学毕业3年后收入涨幅远超城市居民
【核心数字】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连续上升。20xx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比20xx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xx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
20xx届大学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本科为6371元,高职高专为5020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比例为87%。其中,本科涨幅比例为89%,高职高专涨幅比例为84%,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大学教育的中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中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从事IT类职业的本科毕业生收入较高,医学本科毕业生起薪低但后劲足。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95%),其次是工学和教育学(均为71%),最低的是农学(55%)。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药卫生大类(89%),其次是材料与能源大类(74%),最低的是公共事业大类和轻纺食品大类(均为51%)。
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2%),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均为31%)。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2%),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4%)。
【解读】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资增幅**超过城镇员工3年同期增长,说明教育的回报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育的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的回报不是看毕业时,而是看毕业后的中长期回报。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4
高考刚刚结束,考生及家长即将进入另一重要环节——志愿填报。哪些专业就业被看好,月收入更高?今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软件工程、工程管理领跑本科就业率最高专业,食品药品管理类为就业率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
整体来看,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为91.6%。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
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
软件工程就业居首位
《报告》指出,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前3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5%)、工程管理(95.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8%)。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
教育学就业满意率最高
什么才是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报告》显示,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教育学(70%),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历史学(63%)。就行业而言,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软件出版业”“本科学院和大学”“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及人大、政协”(均为79%),最低的行业是“其他金属制品制造业”(48%)。
薪资最高的是媒体及通信
关于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月收入”,《报告》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676元),最低的是医学(3766元),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5174元),其次是“运输业”(5036元)。
高职高专生就业情况
就业率最高的食品药品管理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报告》指出,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93.9%),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9.3%)。
《报告》显示,居就业率前3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8.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5.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95.8%)。而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均为66%),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57%)。
什么行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最满意?《报告》指出,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铁路运输业”(82%),最低的行业是“土地规划业”和“印刷及相关产业”(均为50%)。
薪资情况调查
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电子信息大类(3939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3210元)。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4139元),其次是“运输业”(4113元)。
20xx届大学毕业生总结
《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与20xx届相比,20xx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3.1%),其次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2.0%)、“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
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4%),其次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和“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均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