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
倚栏轩整理的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 篇1
山,这是最突出的特点!
是山,造就了千岩重叠;万壑争流的奇特自然景观;是山,造就了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也是山,导致了复杂的气候,使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也是山,导致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山区贫穷落后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一些偏僻落后的山区,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一根夺撬,一把镰刀,一块围腰,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打一箩箩。长此以往,山区人民何日才能脱贫?何日才能致富?何日才能走上小康之路?山区人民盼望科技,如严寒之望春风,如大旱之望甘霖。
20xx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了!
20xx年来,农广校为山区培养了大专学员人,中专学员人,一年制绿色证书培训人,农村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外出务工农民培训人。
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这是我们农广校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成果,这是我们撒播到多个小山村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火种。
山村处处学科技,不信小康唤不来。
农广校的学员成为了山村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芒部镇关口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年深秋,级绿色证培训班结束,来自大山深处的李法德要求我们学校派出技术员去他的家乡考察,帮助山村确定发展项目。李法德家住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关口村,为了帮助山民脱贫,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关口村。
关口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山村,一眼看去,四面是一座座荒凉的大山,山间是一块块贫瘠的黄土地,村里是一间间破旧的土墙茅草房,茅屋里住着一个个鹑衣百结的山民。看着几个光着屁股、挺着肚子、目光呆滞的小孩在山风中瑟瑟发抖,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李法德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休息,我们走进他家那破旧矮小而又阴暗潮湿的茅屋,过了好一会才看清屋子里简陋的陈设。
当天,我们走遍了小山村的每一户人家,没有看到一件价值元钱的家具。这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仅元,每人每天的收入只等于一包低档香烟,两块雪糕,三颗香口胶,四根棒棒糖,这是什么?这是贫穷!
靠山吃山,李法德原来在房屋四周种植了不少的果树,此时,他决心在大山深处兴建果园,闯出科技致富的路子。
为了在小山村树立科技致富的榜样,消除山民们对科技致富的疑虑,农广校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果断做出决定,免费为李法德提供几亩地的树苗;农广校的教职工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慷慨解囊,为他捐资二千多元作为生产垫本。次年春,李法德在山坡上建起了亩果园。在农广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栽培、修枝、整形、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园里花香鸟语,生意盎然。
年秋,我第二次来到小山村。李法德家变了,低矮阴暗的破茅草房变成了四立三间两层的砖混结构房。见到我们到来,他十分高兴,带我们去看山坡上的果园,果树飘香,硕果累累。他笑得合不拢嘴。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单果园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他向我们介绍说,当年春又在山坡上种了水冬瓜株,桃树株,梨树株,过两年果园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两万元以上。由于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他不但种植有方,还成了养殖能手。建起果园后,又买来电平恒温箱孵化家禽,就近销售到附近的八个乡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法德通过科技劳动致富,让山里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索取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向我们咨询有关的作物栽培知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着山民们渴求科技知识的心情,我们与李法德商量后,在这个小山村办起了培训班,让他担任乡里的科技辅导员,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
年秋,我又来到小山村。此时,整个小山村也变了。
山,还是那些山,但往昔荒凉的山坡上建起了一片片核桃园、板栗园、梨子园、花椒园、木漆园往昔光秃秃的山头上种植了一片片杉木林、花楸林、泡桐林
村,还是那个村,但往昔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一幢幢新建的水泥屋面房。
人,还是那些人,但,补巴衣服不见了,光屁股小孩也不见了,一个个小孩的脸上,绽放出了天真活泼的笑容。
看到我们的到来,山民们也象当年的李法德那样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说,在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中,李法德和农广校的老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科技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见效。由于普及了农村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了多种经营,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左右,山
民开始富起来了。
山里人笑了,我们也笑了。
李法德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笑着问他何时才向城市进军。他想了想对我说:大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大山里,山里的人民需要我
在我们对农广校学员的跟踪调查中,像李法德这样的带头人还很多,他们将自己学得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与乡亲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大山宣战,向大山讨宝,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将大山的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教师”,他已于19xx年退休。而我,是19xx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xx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19xx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为什么?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亲爱的朋友!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
谢谢大家!
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 篇3
山,这是最突出的特点!
是山,造就了千岩重叠;万壑争流的奇特自然景观;是山,造就了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也是山,导致了复杂的气候,使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也是山,导致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山区贫穷落后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一些偏僻落后的山区,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一根夺撬,一把镰刀,一块围腰,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打一箩箩。长此以往,山区人民何日才能脱贫?何日才能致富?何日才能走上小康之路?山区人民盼望科技,如严寒之望春风,如大旱之望甘霖。
20xx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了!
20xx年来,农广校为山区培养了大专学员人,中专学员人,一年制绿色证书培训人,农村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外出务工农民培训人。
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这是我们农广校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成果,这是我们撒播到多个小山村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火种。
山村处处学科技,不信小康唤不来。
农广校的学员成为了山村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芒部镇关口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年深秋,级绿色证培训班结束,来自大山深处的李法德要求我们学校派出技术员去他的家乡考察,帮助山村确定发展项目。李法德家住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关口村,为了帮助山民脱贫,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关口村。
关口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山村,一眼看去,四面是一座座荒凉的大山,山间是一块块贫瘠的黄土地,村里是一间间破旧的土墙茅草房,茅屋里住着一个个鹑衣百结的山民。看着几个光着屁股、挺着肚子、目光呆滞的小孩在山风中瑟瑟发抖,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李法德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休息,我们走进他家那破旧矮小而又阴暗潮湿的茅屋,过了好一会才看清屋子里简陋的陈设。
当天,我们走遍了小山村的每一户人家,没有看到一件价值元钱的家具。这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仅元,每人每天的收入只等于一包低档香烟,两块雪糕,三颗香口胶,四根棒棒糖,这是什么?这是贫穷!
靠山吃山,李法德原来在房屋四周种植了不少的果树,此时,他决心在大山深处兴建果园,闯出科技致富的路子。
为了在小山村树立科技致富的榜样,消除山民们对科技致富的疑虑,农广校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果断做出决定,免费为李法德提供几亩地的树苗;农广校的教职工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慷慨解囊,为他捐资二千多元作为生产垫本。次年春,李法德在山坡上建起了亩果园。在农广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栽培、修枝、整形、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园里花香鸟语,生意盎然。
年秋,我第二次来到小山村。李法德家变了,低矮阴暗的破茅草房变成了四立三间两层的砖混结构房。见到我们到来,他十分高兴,带我们去看山坡上的果园,果树飘香,硕果累累。他笑得合不拢嘴。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单果园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他向我们介绍说,当年春又在山坡上种了水冬瓜株,桃树株,梨树株,过两年果园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两万元以上。由于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他不但种植有方,还成了养殖能手。建起果园后,又买来电平恒温箱孵化家禽,就近销售到附近的八个乡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法德通过科技劳动致富,让山里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索取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向我们咨询有关的作物栽培知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着山民们渴求科技知识的心情,我们与李法德商量后,在这个小山村办起了培训班,让他担任乡里的科技辅导员,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
年秋,我又来到小山村。此时,整个小山村也变了。
山,还是那些山,但往昔荒凉的山坡上建起了一片片核桃园、板栗园、梨子园、花椒园、木漆园往昔光秃秃的山头上种植了一片片杉木林、花楸林、泡桐林
村,还是那个村,但往昔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一幢幢新建的水泥屋面房。
人,还是那些人,但,补巴衣服不见了,光屁股小孩也不见了,一个个小孩的脸上,绽放出了天真活泼的笑容。
看到我们的到来,山民们也象当年的李法德那样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说,在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中,李法德和农广校的老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科技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见效。由于普及了农村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了多种经营,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左右,山
民开始富起来了。
山里人笑了,我们也笑了。
李法德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笑着问他何时才向城市进军。他想了想对我说:大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大山里,山里的人民需要我
在我们对农广校学员的跟踪调查中,像李法德这样的带头人还很多,他们将自己学得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与乡亲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大山宣战,向大山讨宝,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将大山的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演讲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
教师”,他已于1998年退休。而我,是1992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82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为什么?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来源:)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亲爱的朋友!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