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优秀报告 > 正文

人居的调查报告

2025/03/26优秀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人居的调查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居的调查报告 篇1

按照市队要求,XX区农调队自5月20日开始,采用匿名的调查形式,在辖区内选择20位农村居民填写了农村人居环境问卷调查。

一、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都觉得农村生活环境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卫生条件不能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1、农村公厕少:农村有公厕的占15%,旱厕及简易厕所占80%以上。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大规模发展,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2、生活垃圾随处放:乡村有大小垃圾池的占75%,利用率不高。垃圾池有的种了菜,有的长着荒草。村民倒垃圾非常不方便,基本上在村头或某个空旷地方就成了农户堆放垃圾的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村委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人清理,沟、渠、塘成为堆放场所,成为鼠类和家禽栖身场所,污染农村的生活环境。 农户们表示,如果有专人每天收集垃圾,他们愿意把垃圾放在固定位置。

3、生活污水的危害程度: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洗衣、洗菜、冲厕等生活污水,6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严重,3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不大,10%的农村居民没概念。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排到河、塘、沟污染水源,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环境保护。

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没有排水管道,造成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地乱倒,建议政府修排水沟,解决环境污秽问题。

5、饮用水质量较差。农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解决吃、用水,条件好的自掘井水、有的直接用河水、雨水等,水的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民环保意识极差,河水废弃物增多,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6、住房外观不美,设施不配套。农村住宅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往往是由农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某些住宅外观虽美,但实用性差。如没有绿地、没有自由活动空间、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等。

二、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强是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切实提升饮用水水质。建立水源保护牌,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消除养殖废水污染,确保饮水安全。

3、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田土中填埋转化有机肥,剩下不多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4、加大污水的治理力度。要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5、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降低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乡村环境。

7、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人居的调查报告 篇2

近年来,我镇力求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科学统筹,在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以农村建筑、城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是今年,我镇紧紧围绕市委五五战略、县委办好两件大事,统筹城乡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任务,以超常的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镇位于**县北部,南枕**山麓,北连**,东至**,**四面环山,沟壑纵深,气候适宜,环境宜人。全镇国土面积16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总人口13700人,农业人口12723人,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3%。平均海拔1534m,年降雨量为610毫米,无霜期120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马铃薯、小杂粮等。

境内交通便捷,汾屯线、王关线穿镇而过,具有黄金三角之称;境内矿产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铝矾土等,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930万吨,铝矾土资源储量10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作为**的主导产业,现有煤炭企业5个,年设计生产能力达480万吨,铝矾土厂1个,建材厂3个。属于我县北部工业区。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理清思路,审时度势,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原则,以引资上项为手段,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在机遇中实现了崛起。

村庄改造力度势头强劲。我们按照由各村自行组织,镇政府全力支持的村庄提升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古寨村综合改造项目,已投资1000余万元,涉及周边绿化、污水排水系统建设、所坝和防洪渠修建、旧房拆迁等民生项目;铁水沟村综合改造工程于5月底开工,投资300余万元,对居民房屋外立面加固、进行新型环保节吊炕推广、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等,目前各项工程也基本完工。农民培训工作持续跟进。积极为长期在村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实施了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实现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全镇总投资200余万元,对**、红莲、铁水沟、虎限、后沟、前西、太山沟、南坪、大栅、松树、前军、古寨、贾郭、王凤等14个村进行了危房改造;大栅村投资80余万元新修1.4公里的出村路;岩进石、道北、坡底、虎限、神灵、前西等16个村,都完成了节能路灯的安装。城镇建设阔步前行。铁水沟村投资200余万元在全镇率先进行了美好家园建设,收到良好效果。**、后沟等村累计投资452.5万元,完成211户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古寨村投资180万元,实施街巷整治,集中搬迁居民47户。生态绿化工作蓬勃发展。大栅、松树、西沟三村总投资75万元,种植了2500亩生态林;铁水、口头、大栅、古寨、松树、西沟、红莲七村总投资68.4万元,种植了经济林1200亩;铁水沟村投资60万元,种植了20xx亩的油松;后军村投资120万元,种植了4000亩的油松。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结构不合理。由于我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镇形成了工强农弱三产缓的尴尬局面。天干少雨,春秋短暂,地少贫瘠等自然因素导致农业成为我镇发展的短板,山大沟深,交通网闭塞,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我镇三产项目的发展。

二是交通不发达。汾屯线、王关线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现有公路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行村庄道路延沟而建,呈放射性状态,路路不相连,村村不互通,严重制约了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经济发展。

三是饮水不安全。通过调研发现,**村、红莲村及个别村,饮用水基本上都不达标,至今饮用的都是浅表层水,由于煤矿的开采,浅表层水已经受到污染,解决饮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此外,**村、红莲村一带缺水比较严重,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是就业不稳定。据调查,我镇目前仍有一部分闲置人员。虽然有五大主体企业,但都处于基建状况,需要人员不是太多。尽管我镇也在积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但收效其微,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给予解决,给我镇的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五是村镇建设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建设落后,水、电、绿等基础设施较差,旧街较窄而且门面房杂乱无章,高低不一,规格不一,布局不合理,而且涉及户数又多,改造拆迁存在很大困难,新区规划还没有完成,加上集体经济簿弱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镇镇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

在今后五年内,我镇将着重打造四区一枢纽城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全镇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一枢纽:即以**村为中心,以红莲村、松树村为外延,拓宽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依靠交通便利等优势,重点建设现代商业物流集贸枢纽,加快商品货物流通,带动、带活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区:即以后沟村为中心的北片区、以古寨村为中心的南片区、以西沟村、铁水沟村的西片区、以王凤村、贾郭村的东片区。 四区以各自产业为主导,发挥产业优势,凝聚核心力,拓展竞争力,在小循环中发掘潜力,在大循环发挥优势,逐步实现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先进村帮落后村、优势村帮劣势村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我们将不断完善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化、环卫保洁、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向城镇集聚。

推进民生事业普惠化进程

教育事业。按照教育强镇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年内完成**小学建设。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双百目标。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良好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医疗事业。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意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大扶贫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健康。

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居的调查报告 篇3

按照市队要求,XX区农调队自5月20日开始,采用匿名的调查形式,在辖区内选择20位农村居民填写了农村人居环境问卷调查。

一、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都觉得农村生活环境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卫生条件不能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1、农村公厕少:农村有公厕的占15%,旱厕及简易厕所占80%以上。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大规模发展,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2、生活垃圾随处放:乡村有大小垃圾池的占75%,利用率不高。垃圾池有的种了菜,有的长着荒草。村民倒垃圾非常不方便,基本上在村头或某个空旷地方就成了农户堆放垃圾的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村委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人清理,沟、渠、塘成为堆放场所,成为鼠类和家禽栖身场所,污染农村的生活环境。 农户们表示,如果有专人每天收集垃圾,他们愿意把垃圾放在固定位置。

3、生活污水的危害程度: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洗衣、洗菜、冲厕等生活污水,6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严重,3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不大,10%的农村居民没概念。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排到河、塘、沟污染水源,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环境保护。

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没有排水管道,造成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地乱倒,建议政府修排水沟,解决环境污秽问题。

5、饮用水质量较差。农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解决吃、用水,条件好的自掘井水、有的直接用河水、雨水等,水的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民环保意识极差,河水废弃物增多,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6、住房外观不美,设施不配套。农村住宅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往往是由农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某些住宅外观虽美,但实用性差。如没有绿地、没有自由活动空间、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等。

二、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强是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切实提升饮用水水质。建立水源保护牌,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消除养殖废水污染,确保饮水安全。

3、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田土中填埋转化有机肥,剩下不多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4、加大污水的治理力度。要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5、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降低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乡村环境。

7、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人居的调查报告 篇4

一、我县人居环境取得可喜变化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xx年,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5.11平方米。到xx年末,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47平方米,已经超过小康社会标准。楼房居住面积扩大。xx年住宅楼面积仅为276102平方米,到xx年末,住宅楼面积累计达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由xx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xx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供热,占住宅楼面积的81.5%。

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我县相继完成了克东镇、宝泉镇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项目13项,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积14万平方米,硬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板6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5.5%。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完成通乡公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

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绿地面积由xx年的75公顷增加到xx年的135公顷,增幅达到80%;新安装路灯810盏,做到了路铺到哪里,亮化和绿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时,根据“依山建城,围山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将二克山融入了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赋予了“生态县、园林城”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提高。xx年以来,克东镇内新建水厂2处,新打机电井4眼,更新供水管线米,持续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环境保洁取得实效。xx年以来,克东镇更新改造公厕座,污水井个,垃圾清运设施个,清运车辆台,镇内道路保洁力度加大,环卫工人年均增加工资元。城内居民(包括住宅楼)垃圾清运和公厕及污水井的管理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居民保洁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人居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到位。县领导非常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通村公路建设上,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实际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工”的目标,实行了县、乡(镇)、村、屯“四长”负责制;在城镇环卫保洁和文明城镇建设上,专门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深入综合整治一线检查督促,确保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资金投入到位。在资金投放上,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拮据这一县情实际,勒紧腰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跑省进京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外埠资金进入我县房地产开发、城镇管理等领域,弥补了我县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xx年以来,我县用于人居环境改善资金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