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方案大全 > 正文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2025/02/22方案大全

倚栏轩整理的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1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为了帮助全校师生在心理上有效应对此次疫情,积极预防,减缓和控制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我校制订了《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开通针对疫情的心理支持电话热线咨询服务。

二、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

为积极落实教体局的'要求,围绕外出和从外地返回的学生,建立针对性心理服务制度,班主任进行摸底,要求各班级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即各班主任通过微信、电话等途径主动沟通,了解思想和心理状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如果察觉学生心理出现高危症状,及时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为了落实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各年级学生管理网络平台,发布权威消息,通知学生最新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告知学生疫情防控方法,宣传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情绪等科普知识,以确保学生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四、拟定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案

根据目前疫情的变化趋势,学校心理咨询室拟定了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案,将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热线咨询、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减轻疫情对学生身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指导各地做好不同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x月xx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不同人群心理状况也随之变化。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干预,必要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在患者出院时,将使用精神科药物干预患者的有关资料转交到隔离点或患者所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治疗的延续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

xx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区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要组建由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服务队,对治愈隔离患者提供心理服务,重点为焦虑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及时识别自伤、自杀、攻击或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人群,由精神科医生会诊或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卫生健康、民政部门负责)

城乡社区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家属,避免歧视。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志愿者等力量,为城乡社区有心理问题的治愈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及时识别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并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民政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配合)

(二)做好病亡者家属关心关爱及心理疏导。各地民政、卫生健康、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病亡者家属的关心、关爱,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心理干预服务,引导其宣泄哀伤情绪,帮助其顺利度过哀伤期,恢复正常生活。病亡者所在单位、社区等应当建立关爱帮扶小组,为有需求的病亡者家属提供关爱帮扶和心理支持。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家属,协助其到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x省、x市等疫情严重地区要做好骨灰分批交接安葬的工作预案,强化人文关怀,指导通过网上等方式寄托哀思,避免人群集聚。(民政、卫生健康、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负责)

(三)强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心理支持。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生活救助和关爱帮扶。x省、x市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要摸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具体情况,把日常生活服务和保障与心理服务相结合,了解工作对象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或协助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负责)

(四)做好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关心关爱,在轮休期间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织开展放松训练等活动。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x省、x市要充分发挥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援鄂心理救援队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网络平台、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

(五)加强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要做好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值班、轮班安排,利用本系统资源或社会资源,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进行主动干预。为因疫情防控殉职的民警(辅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等的家属加强心理疏导。x省、x市要发挥各类志愿者作用,注意识别、发现有心理需求或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通过社区干部联系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干预。(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负责)

(六)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地要建立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加强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解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访部门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利益受损群众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疏导工作。x省、x市要做好滞留在鄂、在汉人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经济损失较大人群的心理服务。对有典型心理行为问题的利益受损群体,引入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配合进行矛盾处理或纠纷化解,预防极端事件发生。(政法委、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健康、信访部门负责)

(七)积极开展广大群众心理疏导。各地宣传、广电部门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及时疏导广大群众因长期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x省、x市要将心理服务融入网格化管理工作,对仍有确诊病例的小区,安排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及时疏导居民长期封闭管理产生的负面情绪。(宣传、广电、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各地要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

(二)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对心理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心理服务工作。

(三)各地要对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专业志愿者等开展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服务对象个人隐私。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3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

背景: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他们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化等多重挑战,需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目标:

1.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4.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二、活动对象

本活动方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需要心理支持和辅导的群体,如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学生。

三、活动原则

1. 自愿参与: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鼓励学生自愿参加。

2. 保密性:对活动中分享的内容严格保密,保护学生的隐私。

3. 积极导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正向引导和激励。

4. 互动性:通过团体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支持。

四、活动内容与实施

1. 自我探索活动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自我认知。

形式:

绘画与写作:通过绘画自我画像或写作自传等形式,表达内心世界。

心理测试:使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如MBTI性格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2. 情绪管理活动

目的:教授学生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的方法。

形式:

情绪识别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识别不同的情绪表达。

情绪调节技巧:教授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情绪调节技巧,并引导学生实践。

3. 人际交往活动

目的: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形式:

团队游戏:如“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等游戏,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信任感。

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景,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和处理冲突。

4. 压力应对活动

目的:教授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等。

形式:

时间管理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放松训练:教授瑜伽、冥想等放松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5.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形式:

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或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心得。

五、活动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式: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收获。

观察记录:心理辅导教师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变化。

反馈机制:

个别反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个别反馈和指导。

团体反馈:在活动结束时进行团体反馈,总结活动成果和经验教训。

六、注意事项

1. 专业培训:确保心理辅导教师具备专业资格和丰富经验。

2. 安全第一:活动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安全,避免可能引发伤害的游戏和活动。

3. 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避免统一要求和评价。

4. 持续支持:心理团体辅导应持续进行,形成长期的心理支持体系。

通过上述活动方案的实施,预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 增强合作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2. 培养信任感:通过互动游戏,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学会在困难中相互帮助。

3. 提升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二、活动对象

全校中小学生

三、活动时间

课外活动时间,每次活动约40分钟

四、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或室内体育馆

五、活动内容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讲述:介绍活动目的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热身游戏:如“大风吹”,让学生快速熟悉彼此,活跃气氛。

2. 信任之旅(20分钟)

游戏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助人与被助的感受,增加对别人的信任与接纳。

游戏方法:

1.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盲人”,一人扮演“引路人”。

2. “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后,由“引路人”带领穿越障碍路线。

3. 路线中设置多个障碍,如椅子、绳子等,要求“引路人”只能通过动作引导“盲人”通过。

4. 游戏结束后,分享感受,讨论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性。

3. 团队接力赛(10分钟)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游戏方法: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站在起跑线后。

2. 每组需完成一系列接力任务,如传球、跳绳、背对背运球等。

3. 第一个完成所有任务的小组获胜,颁发奖品。

4. 总结分享(5分钟)

学生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总结:强调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提前布置好障碍路线和接力赛所需器材。

物资准备:蒙眼布、接力棒、跳绳等。

人员分工:明确教师和助手的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