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案
倚栏轩整理的化学实验方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KI-淀粉试纸检验试管口。
③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I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醋酸铅试纸检验试管口。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溴、碘的歧化反应
①溴的歧化反应取少量溴水和CCl4于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使其呈强碱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再滴加3mol/LH2SO4溶液使其呈强酸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用电极电势加以说明。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说明
②碘的歧化反应取少量碘水和CCl4于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使其呈强碱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再滴加3mol/LH2SO4溶液使其呈强酸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用电极电势加以说明。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说明
(四)卤素合氧酸盐的氧化性
(1)次氯酸钠的氧化性
取四支管,均加入0.5mLNaClO溶液,其中1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的KI溶液,2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MnSO4溶液,3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浓盐酸,4号试管中滴加2滴品红溶液。
观察各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
(2)KClO3的氧化性
①取两支管,均加入少量KClO3晶体,其中1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MnSO4溶液,2号试管中滴加2滴品红溶液。搅拌,观察现象,比较次氯酸盐和氯酸盐氧化性的强弱。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次氯酸盐和氯酸盐氧化性的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ClO3晶体,加水溶解,再加入0.5mL0.2mol/LKI溶液和CCl4,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少量3mol/L的H2SO4溶液,观察CCl4层现象变化;继续加入KClO3晶体,观察现象变化。用电极电势说明CCl4层颜色变化的原因。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
(五)氯化氢HCl气体的制备和性质
① HCl的制备取15 ~ 20g食盐,放入500mL圆底烧瓶中,按图1-1将仪器装配好(在通风橱中进行)。从分液漏斗中逐次注入30 ~ 40mL浓硫酸。微热,就有气体发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生成的氯化氢气体。
② HCl的水溶性用手指堵住收集HCl气体的试管口,并将试管倒插入盛水的水槽中,轻轻地把堵住试管口的手指掀开一道小缝,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自水中取出,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管中的溶液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测试HCl的pH。
③ HCl的鉴定在上述盛有HCl的试管中,滴加几滴0.1mol/LAgNO3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④白烟实验把滴入几滴浓氨水的广口瓶与充有HCl气体的广口瓶口对口靠近,抽去瓶口的玻璃片,观察反应现象并加以解释。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
化学实验方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确定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考察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现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注重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体现科学性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施状况等诸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影想不可低估。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5、体现可操作性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6个主评价项目(见表1)。
“评价项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设置项目。
“评价要点”,列出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语言对评价要点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进行列举和描述。
“评课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再写出评语。
“评价等级”,是根据特征描述,对课与评价要点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断。
授课人姓名:班级:课题名称: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评价等级
教学目标
符合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叙写具体明确可达成的可测、可评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为教学目标达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经验,兴趣、认知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师生共同创设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资源,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
行为
语言、文字、声像、动作等呈现行为;讨论、质疑、探究等对话交流行为;阅读、练习、答疑等指导行为。
辅助教学行为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和气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参与,积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规则,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进度与时间的调控,课堂突发现象的处置。
学生反馈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会学什么,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张扬和提升。
教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创设教学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进新课、复习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质疑、解惑、巩固双基、启迪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编拟和精选习题等方面独具创新的教学艺术特色。
教学效果
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学生、家长评价
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以及期待达到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自评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肯定成线,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实事求是自我评价。
评价人: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1、教学目标
⑴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⑵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知识点落实到位。
2、学习条件
⑶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⑷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化学实验利用与授课过程有机结合。
3、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
⑸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⑹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4、学生活动
⑺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⑻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适度
⑼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5、课堂气氛
⑽课堂气氛的宽松度: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⑾课堂气氛的融洽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6、教学效果
⑿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⒀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⒁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评价表的操作使用说明
制定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目的,是为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本评价方案主要适用于对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对象是一节课。
1、等级评定办法
本评价方案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个部分组成。
一人评课可以根据听课实况,按等级评定办法给出恰当的等级;多人评课,则采用多数定等法,即以多数评价者确定的等级为结果,或者通过集体讨论和评议确定等级。
⑴基本等级评定办法。
A等:符合评价指标项程度达到80%以上;B等:符合程度70~80%;C等:符合程度60~70%;D等:60%指标符合程度不高,此项为不合格评价。
⑵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
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处理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充分的作用,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效果明显,教师指导得当,分析具有说服力。
2、使用程序
⑴评课前,评课人认真阅读评价方案,熟悉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⑵评课前,评课人一般要对被评教师的教案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拟订检测试卷或调查问卷。
⑶评课人在评课过程中,根据评价要点作好听课记录。
⑷被评教师根据评价指标自我评价,并就教学条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作简要说明。
⑸评课人按照评定等级办法,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学生测试或问卷结果、教师自我评价等,评定等级,再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化学实验方案 篇3
一、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
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它资料。
4.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
四、创造性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学生在设计时,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化学实验方案 篇4
重、难点:由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响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响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省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讨论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争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响,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克,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克。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依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依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试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复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争论、归纳总结:
争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响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响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相互出题,交换解答,争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响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响物的质量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依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