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集中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一名教师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反思。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很多人不是也成天在嘲笑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么?而当他自己去干时,结果什么也干不了,传统的思维已经成为一种定势,让他在自缚的中慢慢地消失。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预习复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对文本知识的预习和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产生一定的疑惑,进而思考,以解疑惑。由此可见,预习复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英语学习过程之中,为他们学习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预习、复习的作用。
1、预习: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难易点。当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听讲。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师生的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但要注意得是:熟悉课本,预习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巧用网络,预习要有时代气息;
抓住热点,预习要体现综合性。
2、复习: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学生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
二、对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课堂监督学生预习情况。
英语课结束前,布置预习内容,并说明下次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申明:如果检查到没有一点预习的迹象会有一定的惩罚。最初的几次检查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后偶尔抽查,抓突击,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会在下课后开始预习下一次要上的内容了。
2、以课后作业与辅导为载体逐渐养成学生复习的习惯。
每上完一堂课,都得要求学生及时地将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我教了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要求上英语的那天必须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认读几遍或背些词汇。另一个班则没有这样要求。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复习的班能很快吸收,学习的兴趣更浓,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明显;而没有要求复习的班级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很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强,课堂纪律与效率都不如有复习的班。这说明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以小组长领着组员复习的形式、优差生结对子互助复习的形式,还是由老师亲自督促学生复习的形式,都得坚持学生在校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至少一遍。如果有负责的家长,可以让学生回家复习。但农村的`学生家长几乎不顾孩子的学习的,更不会在家辅导孩子学习。因此,老师们就得多花点精力辅导学生在校完成复习。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老师较辛苦,待学生养成一定习惯有一定自觉性后,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老师抽查就可以了。
此外,老师在新课前也要适当复习上堂课内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
3、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标。
有了预习、复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目标,则显得盲从。学生如果制定了自己的近期目标,这样他们有目的地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达到目标后,既增长了知识又有了成就感,这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当学生有一定预习、复习习惯后,老师可指导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更利于维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的持续养成。
三、让“习惯”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就英语学习本身而言,是枯燥的、乏味的,光靠兴趣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故,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
总之,抓好预习复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从文本出发,挖掘各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合作地、民主地积极学习,完成分配到的各项任务。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最近我翻阅了章兼中教授所著的《中学英语教育学》一书,其实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对于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更有指导意义。章兼中教授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和中中学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学实验工作,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外语教学法研究室主任、国家中中学英语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华东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他的著作有很多,《中学英语教育学》就是其中一部。
这本书旨在研究中学英语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它从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情景论、评价理论和科研理论六大方面进行了深层的阐述。虽然看的过程对我来说有些吃力,因为它不象小说一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阅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学英语的教学原则和外语教学的各种流派。它可以使我的教学理念更加清晰,可以为我日常的英语教学找到切实的理论依据。外语教学法有众多流派,但各个流派都有其优点及缺陷,如何优化各流派的主要共同规律,本著作也有具体的说明。
如:在英语教学中较常用的.“全身反应法”即“TPR”活动,其优点是通过身体动作和其他直观手段语言情景,有利于语言教学,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说的表达能力,强调情意因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其缺点是忽视了“对话”这一交际活动的重要功能,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著作明确指出:既要扎实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交际的能力;在处理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外语教学,适当利用母语;强调在情景中传授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从强调教师的教,逐步变为强调学生的学。“英语教与学”这一章节中详细地罗列出了九项教育原则,如:兴趣性原则、交际性原则、情景性原则、多样式变化原则、理解性模仿原则等。
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尝试过运用上述几个原则。其中“兴趣性原则”尤为重要,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时,就可以使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的负担,表现出喜悦或求知欲望,加强对知识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情景性原则也是我在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情境化和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操练英语知识,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的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上述的这些教学原则是通过长期以来对中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而制定的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对中学英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仔细地阅读《中学英语教育学》这本书,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将运用领会到的精神和涵义指导我的教学,同时结合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有选择地、有机地运用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集中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
(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反思。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句型是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从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的一般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句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基本途径。
一、创设真实情景,加强意义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 ”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 ”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新知。
四、提倡协作交流。体现真实交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实交流的活动又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五单元时,在句型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认识新朋友”的任务。教师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所学的新句型“does he ”来了解tom的情况,并把问题记录下来,派代表向老师提问,以获取tom的相关信息。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 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 …在这个存在信息差的交际任务中,学生相互协作,通过交流建构起了有关tom的信息资料,既熟练巩固了所学句型,又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增添了学习信心和兴趣。
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句型是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从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的一般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句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基本途径。
一、创设真实情景,加强意义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 (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 (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 (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新知。
四、提倡协作交流。体现真实交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实交流的活动又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五单元时,在句型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认识新朋友的任务。教师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所学的新句型does he 来了解tom的情况,并把问题记录下来,派代表向老师提问,以获取tom的相关信息。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 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这个存在信息差的交际任务中,学生相互协作,通过交流建构起了有关tom的信息资料,既熟练巩固了所学句型,又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增添了学习信心和兴趣。